首页 理论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培育高素质人才

弘扬传统文化,培育高素质人才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弘扬传统文化培育高素质人才张立杰张铭钟王刚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思想的内核和资源,它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水源头。[2](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需要上百年的历史阶段。

弘扬传统文化,培育高素质人才

弘扬传统文化 培育高素质人才

张立杰 张铭钟 王 刚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思想的内核和资源,它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水源头。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不同类型的人才,由于市场经济应试教育等原因使其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深刻的文化内涵,往往以利益最大化、工具化的眼光处事,缺少长远性的战略眼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有所欠缺。高校是知识高地,也是文化高地,统领着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我国传统文化包含有许多优秀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在今天,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

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国内外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冲击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和恶劣的外在环境,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到猛烈冲击,部分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消极、角色意识弱化,可以说在民主法制观念、权利意识、竞争意识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负面效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既是以多元化为特征的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前由我国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现实所决定的。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历史和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我们的先辈继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国人。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1]。2006年3月胡锦涛主席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培育的最好诠释。更有研究者认为,“八荣八耻”无疑是从荣辱观的高度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展开,与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一致的,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荣辱观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和保障条件。[2]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

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需要上百年的历史阶段。一百年的事业,不是一代人的事业,是需要几代人继承和发展的事业,从根本上讲,是需要若干代青年的努力奋斗才能最终实现的。现在的大学生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骨干力量。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固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系极大,而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怎样,也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感叹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叫怕的是这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就后一方面而言,要提高大学生一代的思想道德素质,显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而通过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使他们懂得一些修身、为人、处世、治学等方面的道理,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这是提高广大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关系到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事。

(三)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需要我们在思想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当前的社会是个多元的文化社会,大学生既在其中吸收了积极的东西,同时对消极的东西又不可能完全排斥,西方的商业性文化、功利性文化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使得他们在思想上表现为几种消极的情绪,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生理想呈多元化,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受到严重削弱。当前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合理利己、极端利己主义并存。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其中的消极因素必然对他们产生负面的影响。二是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青年大学生面对市场经济的环境,自我意识和个人价值观意识不断增强,表现为不关心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唯我独尊、我行我素,有的陷入极端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三是拜金主义、重利轻义的倾向严重。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但少数人滋生的拜金主义思想也在泛滥。部分大学生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产生了“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等思想,祟尚“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享乐主义、追求实效成为一种时尚,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淡薄了。四是追求高品位、高格调的享受,淡漠优秀传统道德。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们的思想道德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现代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觉悟是当前最为重大而迫切的任务。实践证明,在我们的思想教育中加大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把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质以及完善人格培养过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意蕴的基础上健康前进。

(一)强调修身、慎独、克己的“德行”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较重视人的行为自我规范的。这种态度重视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对当代高等教育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而轻视基本道德品质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广博而深邃,有很强的哲理性。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刘备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仁者与万物同体”,“仁者爱人”,“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的崇高境界;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各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正确地继承和发展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强调以“仁”为核心的人文价值观

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古籍中有许多记载。《尚书》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3],就是说上天也要顺从人民的视听,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致力于神的事。可以看出那时就将人置于中心地位。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范畴,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尊重人,爱护人,礼待人,重视人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这种以“仁”为中心的文化道德修养,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观念。正是这样的精神塑造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造就了一代杰出的仁人志士。与“仁”相联系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世界著名学府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可以说主要是一种“哲学人类学”。与古希腊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希伯来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重视人与神的关系不同,中国文化侧重于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修养。

(三)强调以“和合”为基准的统一发展观,即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www.xing528.com)

“仁”、“义”思想本身就体现了人、我、群之间要紧密联系、和谐发展的观念。“礼”是“仁”的另一表现形式。孔子要求人们要正身、自律,以礼待人,这都与我们现在所要求的道德行为准则相吻合。在精神生活方面做到“与朋友交,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在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与西方文化重对抗形成了强烈反差。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自身的身心和谐等等。

(四)强调以天下为己任的义利观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仁义精神,鄙视只顾一己利益的行为,倡导谋“天下之大利”,赞扬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的“夙夜在公”、“以公灭私”和“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群体思想和行为;特别强调先义后利,以义为上,“以天下为己任”。孔子认为,在获取个人利益时,一定要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提倡“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市场经济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这一原则如果不加节制地扩大,引入非经济领域,必将引发唯利是图、拜金主义、享受至上等思想。因此需要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加以教育和引导。

(五)强调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自强不息、勇于革新的传统美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6]“日新之谓盛德”。可以说中华民族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史,就是这种创造进取精神的生动写照,正是靠这种自强不息、勇于革新的进取精神,才在烈火中锻炼了不可征服的伟大民族之魂。

(六)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知行

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时间、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荀子王夫之等人的认识论充分肯定了在知与行的矛盾中,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行是知行统一的基础。这既强调了行先知后,也强调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古代知行观的最高水平。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实践(行)与理论(知)的完整统一,毛泽东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7]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也应当贯彻知行合一的传统文化精神,努力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三、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高素质人才

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中国人归属感、认同感。它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味“凝聚剂”,其倡导的明礼、诚信等品德对今天的大学生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它启迪当代大学生的心智,提高修养,能促进形成自尊、自爱、诚信、创新的素质。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强调指出的,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尽管其内容及方式很多,但都离不开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所蕴含的美德,以此为平台大力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使他们与时俱进,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4

[2]程天权.论“八荣八耻”与当代大学生荣辱观培养[N].光明日报,2006-04-12

[3]尚书·泰誓[A].十三经注疏[Z].中华书局,1982: 425

[4]论语[A].十三经注疏[Z].中华书局,1982:1327

[5]周易·乾卦[A].十三经注疏[Z].中华书局,1982:8

[6]大学[A].朱熹·四书章句集注[Z].中华书局,1983:8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