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教研究:以德治校的核心根本

华教研究:以德治校的核心根本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德治校——华教的核心根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多数家长追求的目标。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地缘的变换而忽略了属于民族根本的智性的家庭教育。这两个貌似简单却又代代相传的问题,其实就足以代表犹太民族家庭教育的价值核心。不仅有“礼”教,恐怕韩国父母是世界上对子女的要求最为严格的家长了。二德育教育在菲华社会的重要性德育,就是道德教育的简称。简言之,德育是教育者将品德规范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教育。

华教研究:以德治校的核心根本

以德治校——华教的核心根本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多数家长追求的目标。似乎没有哪位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没有长进的。求成、求材的心切,为人父母的都感同身受。但是,光有期盼是不够的,想要实现子女“成龙”、“成凤”的梦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依靠教育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这也造就了不同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明。对于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学校管理,一个根本的核心就是:以德治校。

一 各国教育理念比较

(一)犹太人:智性的教育

犹太民族在长期的民族灾难中,可以称得上是一支“流浪”的民族,足迹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地缘的变换而忽略了属于民族根本的智性的家庭教育。在犹太人家庭教育中,家长在树立孩子价值观时,常有这么几个经典的问题:第一,“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还不能按家长预先设置的答案回答出来,他们还会继续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第二,“你又提问了吗?”第一个问题,它的终极答案是“智能”。第二个问题是本着培养孩子质疑的精神而提出的。这两个貌似简单却又代代相传的问题,其实就足以代表犹太民族家庭教育的价值核心。

有了智慧,足够受用一生;有了智慧,又敢于怀疑,更能秉之开拓创新。犹太民族,靠的不是流在身上的血液,而是依靠培养后代重视智性,崇尚怀疑与永无止境的探索的精神,攀登世界智慧顶峰的。也正是犹太家庭教育营造出来的注重智性的人文氛围,赋予了犹太人独特的智慧、开放的眼光和顽强的生存力。

(二)韩国人:人性的教育

韩国人是非常注重礼貌的。平日问候别人时,他们总习惯给别人先鞠一躬。韩国人对师长的尊重也是超乎其他国家的人。家长要是看见其子女的老师,就会远远地站在那里,深深地鞠一个弯腰九十度的躬,停留几秒钟,然后直身微笑等待着问候老师。

韩国人的礼貌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韩国父母非常重视言传身教。韩国家长会在孩子面前亲自教如何问候邻居和朋友,而且总要孩子跟着做。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父母行为的耳濡目染下形成的。不仅有“礼”教,恐怕韩国父母是世界上对子女的要求最为严格的家长了。父亲的皮带是家庭教育最常用的“工具”。没有尝过父亲皮带“滋味”的韩国小孩可谓不是“正宗”的韩国孩子。韩国人无论到哪里都把“礼”和“严”的家庭教育带到哪里,难怪有澳大利亚的当地居民状告他们的韩国邻居“虐待”子女,原来他们是不熟悉这个深具儒家传统言教的东方家庭教育的“风格”。

韩国家长的人性教育就是由“忠、孝、礼”作为根基的童蒙教育。诸如“一杯之水,必分而饮之”,“父母有命,俯首敬听”,“行必正直,言必信实”等由儒家经典演变而来的教育内容,就是韩国孩童人生的第一课,也是构成韩国人性教育的重要一环。

韩国国旗上面那个八卦可不是随便裱上去的,那是由千千万万的韩国家长用身体力行的严格和谆谆教诲的礼仪这一阴一阳,一柔一刚的家庭教育锻铸出来的民族象征。

(三)日本人:知性的教育

用一个日本高中校长的话来讲,一个人的素质有三个层次:最上面的是知识,中间的是情操,最底层的是意志。没有好的情操和意志,仅有知识,只是一具装着知识的空壳。用犹太人的话来讲,空有知识只是“背着书本的驴”。因而,日本人很注重情操和意志的教育。家庭则是情操和意志训练的最初场所。

日本人的家庭教育也是严格得出名的。家长对孩子特别是男孩的意志训练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以前家长鼓励孩子学柔道、剑术等等,现在家长鼓励孩子尽量多地去参加假期特殊活动,有野外求生、科技发明、体育竞技等等。家长们也融入到孩子的活动当中。活动之后,家长与孩子们畅谈收获与心得。家长好像没有做什么,实际却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引导者。鼓励孩子走出家庭,投入与别人共同去亲近大自然,共同活动,在自然地与他人共处的过程中得到情操和意志的培养,这就是日本当代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知性塑造孩子的理念。

(四)中国人:德性的教育

中国人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就是德性的教育。这与韩国人的家庭教育有些同脉同源之处——都来自儒家思想的精神主旨。而菲律宾华人社区的家长呢?要选择哪种家庭教育的观念?是德性、智性、人性还是知性呢?或者让目不识丁、没有任何教育理念的家佣来管教您们的心肝宝贝?那么,您们“望龙”或“望凤”的夙愿恐怕只好“束之高阁”咯!

二 德育教育在菲华社会的重要性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的简称。中国的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其中,这个“德”就是指德育。德育在中国的教科书里是这样定义的:“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简言之,德育是教育者将品德规范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教育。目前大多数华校为华文教育日渐衰微忧心忡忡,都纷纷以抓华语教学为主,也认为只有语言过关,听说先行,日后学生才有进一步接触了解中华文化的拐杖,实质上这却错过了或忽略了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

(一)菲化和西化大潮侵蚀华校的现状要求开展德育

菲化和西化是现今菲国两股大潮流。站在政府和国家角度,从民族主义上讲,要菲化。菲化就是本民族化,使用自己的母语,文化传承上最大限度地保留自己的民族传统;经济上,实现经济独立和强盛,包括最近政府提出的实现能源本国化,等等;军事上,也包括实现军事独立,能独立承担起本国的国防防卫,不受外国军事的干涉、威胁、控制等等。

西化则是全球化趋势。这是从一个国际化主流而言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到处推行它们的社会价值标准和社会模式,标榜着“民主”和“自由”的旗帜,或明或暗地嫁植其文化。

菲律宾虽然要保留民族文化,但也要谋求发展。要发展,就必然要在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从西方引进。要发展,就必然要与西方交流合作。另外,西方文化其实已经在菲律宾还没实现国家独立时就早已入侵菲岛,西班牙的天主教改变了菲律宾原本的伊斯兰信仰;美国人带来的则是柏油路,简单易学的英语,节奏明快的流行音乐,即点即食的麦当劳肯德基……当然,西方的流行文化不止这些,西班牙、美国和日本,都给菲律宾的民族灌了西化的浓汤,他们虽被西方民主教化出来的菲律宾人赶回了老家,但他们遗留下来的西方文化,早已植根于菲律宾人心中。

在菲化和西化大潮的夹攻下,菲律宾青年一代的学生(包括华裔学生在内)的思想发展日益感官化,很容易为流行的文化所感染。唯有透过长期不懈,贯彻不断的德育才能把华校学生的“文化独立感”[1]培养起来。

(二)华教的最高目标要求开展德育

菲化案后,菲华教育界曾经陷入一片困顿之中。华教在一二十载的期间,每况愈下,令人堪忧。经过菲华教育界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华教界逐渐达成共识,把“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菲律宾公民”作为菲律宾华教的宏伟目标。简言之,华教最终就是要栽培出既有谋生技能和学识,又能为本地作贡献,同时又具备中华优良文化气质的后代。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它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中华文明绵延不衰,也是因为有深厚的优秀文化根蕴。中华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部分经过历史淘炼、跨越时空沉淀下来,历经代代传承,记载着闪光思想的经典古籍无疑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它们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的脉络,而且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精粹。这些精粹构成了厚实的中华传统美德。它们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而渐成系统的内容。其中既有做人处世的道理,也有感慨时空的思考;既有修身养性,也有治国安邦;既有家国关系,也有个人与他人关系等等。比如,“天行健当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中华文化承载的是一种伦理价值体系,是一种深厚的伦理和道德教化。所以,中华文化被称之为“伦理文化”。(www.xing528.com)

菲律宾华教界所达成的关于“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菲律宾公民”的教育最高目标,应该就是培养具有中华道德、中华伦理、中华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德行、中华思维的后代。这个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离不开华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华校德育工作的缺失要求开展德育

目前,在菲律宾一百多所的华校中,极少有学校专门开设德育课程的,除了中正学院、侨中学院等。虽然有部分学校也在积极探讨文化教育的教学路子,但是始终很少有学校把道德教育提上教育议事日程。普遍地,华校的英文课程都会开设一门“价值课(Value)”,但是教育的价值和力度不够,只停留在表面,根本谈不上对学生“道德”的塑造。

华校是以教授中华语言,传播中华文化为目标,应该通过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道德教育来弥补没有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体制不健全所造成的缺失。

三 如何在华校建立德育工作体制

(一)建立德育工作体制的思路

第一,华校应将德育提上议程。如前文所分析的,在菲律宾华校德育工作有开展的必要。华校领导就应该把德育工作提上日程,在开展华语教学、积极探索复兴华教的同时,也将德育工作当作学校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来开展。将德育提上日程,首先要使华校当局拥有德育的观念。德育是对人品德的教育。华校教学不能单纯地教书,也要教学生做人。教育应该既包括教授知识和技能,也包括教授道德品质。育智和育人应该并举。将德育提上日程,引起华校当局对德育的充分重视。不仅要有德育的思想和观念,还应该抓住时机,切合实际地在华校开展起道德教育。重视德育最实际的行动,就得真正行动起来。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学生(弟子)有孝、悌、信、爱、仁之心,然后才有余力学好知识。他强调教育应该从道德修养(孝、悌、信、爱、仁)抓起,他把道德修养放在了教育的第一位。华校尊崇孔孟之道,常把至圣先师之像挂于办公室,并把他老人家的诞辰作为共同的教师节,也应该真正将“德育”这个他推崇备至的教育内容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

第二,中英文部双管齐下。我们强调华校中英文部要合作,要两条腿走路,在这里不仅指业务上的相互配合,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以达到共同的进步。更指中英文部要统一思想认识,步伐协调统一地开展工作。这统一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统一教学观念特别是教书育人的观念,用中西方优秀的教育思维和理念结合起来的方式,透过中华文化传统道德教育的途径,把学生塑造成中西学识融会贯通、具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道德素养的学生。

第三,德育的观念和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德育工作,不是亦不能单单依靠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来达成。现今在中国,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十分丰富和人性化,在菲律宾这样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度,更不能依靠强求的手段、枯燥的说教来达成德育的目标。中国社会当下流行“与时俱进”,在菲律宾华校开展德育工作,同样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俱进表现在:(1)德育观念和内容应更新。纵然中华文化有诸多优秀的成分,但不能再拘泥于陈旧的伦理道德教育。中国有关德育的教科书提出,现代德育重视的是培养“现代社会经济所需要的主体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以树立社会经济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和“生态伦理教育”,以促进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菲律宾的华校应该走传统道德教育和现代道德教育并行的道路,以培养具有传统优秀道德素养和现代道德素养兼备的华族子弟。(2)德育的方式和手段应该创新。要走“现代化”的德育道路,就应该有“现代化”的德育方式和手段。德育的教学方式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声像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可以整合有关现代德育的教学资料,如电视新闻片断、具有法制教育意义的录像、电影、特别制作的动画等,按教育的内容(如经典伦理、经济、科技、生态、法制、发展等等)加以系统化,实施课堂系统化的教学。也可以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展童子军露营活动,野外生存训练,服务社区的义务劳动,参观烈士园陵、纪念碑、战场遗址等具有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地点,参观农场、工厂,甚至切身体验劳动过程。菲律宾华校有关这类的课外实践活动是少之又少,很有必要加强。如果讲求方法和手段,有计划地开展下去定会收效甚丰的。

(二)建立德育工作体制的内容

在菲律宾的华校开展德育,不能仅仅将其当作一项任务,或者是一门课程,而是应该把它当作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来抓。为了能达成德育工作的目标,最好还应将之体制化,规范化。德育工作体制应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

体现在课程上,德育应该有专门的课程设置。无论这个课程的名称是什么,它必须具有德育的特质——育德。德育课程的内容应涵盖中华传统道德、中华文化、现代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这其中最基本的应该有本校的校规、校纪。

体现在学校管理体制上,应该成立学校德育中心。德育中心是取代传统的“训育主任+训育”的模式。德育中心应该由心理导师、德育导师、德育主任等成员组成,负责做出现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工作,当然也承担着对教师队伍的心理辅导和输导的工作;还负责组织有关德育的系列活动。德育中心由主任担总责,中心主任直属于校长管辖。

体现在制度层面上,应建立起一整套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制度。比如教师日常行为准则、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奖惩办法等等。只有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建立起来,让制度说话,在此基础上,把德育工作的内容也制度化、体制化,德育工作才能得到制度的保障。

体现在具体工作上,应该将教师队伍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放在学生德育工作之前。只有教育好教师队伍,造就出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继而才能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德育工作还应有详细的计划,配套的系列主题活动。是组织观看电影,是师生情景剧,是参观纪念碑,是义务劳动,还是集体露营,都需要经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精心筹备。要达到什么目标,达成什么效果,要如何验收学生的收获等等,也需精心策划。

(三)建立德育工作体制的原则

建立德育工作体制还必须坚持一些原则,具体如下:

首先,德育工作应具有渗透性。德育是学校实施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在细微的生活小事中,渗透在智育、体育等教育过程中。

其次,德育工作应具有明确指向性。它是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为明确目标,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文化气质为最高和最终目标。

第三,德育工作应坚持长期性。德育的目的是育人、育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应该靠坚持不懈,细水长流,日复一日的教育来达成。

此外,德育工作应注意文化差异和冲突。中西方文化差异悬殊,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到东西方文化之间外显的和隐性的差异,德育工作应融中西文化的精粹为己用,消除文化冲突。

美国克林顿政府认为其政府的核心政策是教育政策。布什总统在竞选时誓作“教育总统”,强调“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必须将道德教育与家庭参与纳入教育轨道中。一些发达国家把加强德育纳入各种教育改革方案,重视开设德育课程,提高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美国有公民课,日本有社会课,加拿大有道德价值教育课。那么,菲律宾的华校要开一门什么样的德育课呢?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不管未来菲律宾华校是否会重视德育,要开设什么样的德育课程,德育都是保留中国文化教育的根,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魂,是华校与菲律宾学校的本质区别所在。

【注释】

[1]这里所提的“文化独立感”,指的是在文化认同上具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和价值定位,不会因周围的文化潮流而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归属和认同能力。文化独立感的成熟,依赖于个人思想的成熟,也依赖于极高的文化敏感度。目前,在全世界各地,青少年一代的“文化独立感”非常差,虽出生在一定国度,但对本国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还是比较弱的,这是受西化潮流极大冲击的影响。“文化独立感”的培养,有赖于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族文化教育的广泛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