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帮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探索陆龙兄弟企业治理的思考

宁波帮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探索陆龙兄弟企业治理的思考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陆龙兄弟”认为,作为宁波最具代表的特产名片,作为宁波海产文化的领军者,有责任使其继续走出宁波,走向世界。“陆龙兄弟”已将这种家族管理模式,以企业机制和文化理念的形式固化下来。

宁波帮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探索陆龙兄弟企业治理的思考

第二节 “陆龙兄弟”企业治理的思考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家族企业只是在一国经济工业化的初期地位显赫,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企业组织进化,家族管理型公司会逐渐消亡。其实,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在现代经济中,不论东方或者西方经济体中,家族企业都还是最普遍的组织形式,而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组织形式。民企是家族制管理好,还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好? “陆龙兄弟”的例子告诉我们:适合企业的,就是最好的。作为一个家族企业,应该怎么样把握好自身的发展方向、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只要这个制度是适合自身发展的,那它就是最好的。

一、“陆龙兄弟”的“开拓”写照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尤其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战斗中,身处传统海产品行业的“陆龙兄弟”保持着创新的步伐。他们用一颗颗小泥螺创造了数亿元的大市场,把宁波的传统海味带上了高档餐桌,带向了五湖四海,带进了上海世博会,在成就自身中国海产领军品牌的同时,为宁波贡献了一张弥足珍贵且又经久不衰的海产特色名片

(一)从本土中突围

从2万元的小木板船起步,到不足40平方米的小店铺,再到雄踞宁波老外滩桥头堡5000平方米的海产中心,“陆龙兄弟”当了多年的本土英雄,在宁波海产食品市场上,早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当仁不让的行业领袖。“陆龙兄弟”认为,作为宁波最具代表的特产名片,作为宁波海产文化的领军者,有责任使其继续走出宁波,走向世界。“通过我们的示范,宁波的海产品企业越来越多,这个行业也越来越拥挤。如果我们不带头走出去,在萧条背景下,恶性竞争的事情肯定会越来越多,这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一种伤害。”公司董事长陈苗龙说。他们陆续开张宁波大世界店、华严店、马园店、樱花店、慈溪店、杭州学院路店、上海打浦桥店等分店,开张一家,成功一家。

“陆龙兄弟”还打破传统观念,由坐等客户上门的“坐商”,改为主动出击,做“行商”、“网商”;他们突破门店销售的局限,在业内首家推出“一站式”配送服务,通过现代物流网络平台,将产品辐射销售到全国各地;他们借助阿里巴巴淘宝等国内多家知名购物网站销售平台,实现传统海产食品的“虚拟经营”,目前线上销售月均能为“陆龙兄弟”贡献近两成的营业额。当今,“陆龙兄弟”产品已漂洋过海,上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的餐桌。

(二)从行业中突围

一直以来,以泥螺为代表的宁波海味,只是传统的开胃菜,尽管好吃,但仍然属于上不了台面的佐餐小菜,即使后来行业发展,产品也仅局限在自家厨房和餐桌上。然而,一日仅有三餐,且此等海味又不能作为正式菜品,市场容量显然有限。意识到这种情况,“陆龙兄弟”开始不断创造突破行业局限的变革:首家做报纸、电视广告,改变人们将泥螺等海味仅仅作为开胃菜、下酒菜的观念;首家推出“海产大礼包”,首家推出端午、中秋“海产礼品套装”,将宁波海味从私家厨房中解放出来,变成独具宁波特色的礼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陆龙兄弟”使宁波海味行业完成第二次重大突破:向休闲产业成功转变,让其产品进入各类时尚休闲领地,并打出“我的休闲我做主”口号,其休闲海产品成为宁波海产品市场的一道独特风景

在不断创造经典海产食品,如黄泥螺、红膏蟹制品、鲜曝大黄鱼、本地淡鳗鲞、对虾干、明府鲞、大开洋、醉河蟹的基础上,“陆龙兄弟”还开创出海味的食品系列,形成了休闲海产、健康礼品、脱脂大黄鱼、淡干海参等九大系列数百个品种,成就了中国最大的全品类海产食品供货商。

(三)从追求企业利润的单纯目标中突围

始创于1978年的“陆龙兄弟”,作为中国海产领军品牌,其产销量、纳税额、企业规模等经济指标连续20多年位列全行业首位。这种成就是大部分企业的第一追求,但陆龙兄弟的第一追求却并非产销量和企业规模,更不是企业利润,而是消费者、员工与社会对企业的需求与信赖。陆龙兄弟认为:给社会奉献出价值,切实承担起责任,是企业长存和健康发展的不二之路。

无论是捐助、捐款汶川地震、全国特大雪灾,还是设立宁波市“见义勇为基金”,或长期资助宁波聋哑学校等五所院校,“陆龙兄弟”一直竭己所能,尽企业的责任,回报社会。

即使是在海产食品这样一个小行业,“陆龙兄弟”在金融危机发生的当年,上缴的税收就有上千万元;金融危机背景下,“陆龙兄弟”在江苏100万亩无污染滩涂和东海舟山渔场建立了一级品收购的“绿色通道”,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质保体系和现代化生产线,带动众多农民发家致富,还主动多次给员工加薪。

突破单纯对企业利益的追求,坚持诚信和社会责任这两大基本商道,致力于内外和谐发展,使企业、员工和社会三者利益逐步协调均衡,为成为业内和谐标杆而努力——这被“陆龙兄弟”认为是其30多年健康发展,乃至金融危机背景下逆风飞扬的最大动力和安全保障。

二、“陆龙兄弟”治理背后的文化基因

(一)以“兄弟合心”为核心的家族化管理结构特点(www.xing528.com)

目前该企业采用股东制,兄弟占据同等份额的股份。除此之外,兄弟的妻眷全部约定只在家做“贤内助”,不介入公司任何经营活动。

30多年来,“陆龙兄弟”的6位兄弟几乎从没红过脸,始终保持着创业初期的工作激情与和谐关系。时至今日,即便是身为董事长的陈苗龙也不买私人轿车,兄弟几人和企业高层负责人平日拼用两辆公司的小车,而与这种“抠门”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公司的送货车却有近20辆之多。生活习惯方面,每位兄弟几乎常年都是每天晚上9点半就寝,清晨5点起即投入工作,陈苗龙笑称这是他们创业时养成的作息习惯。“陆龙兄弟”已将这种家族管理模式,以企业机制和文化理念的形式固化下来。作为董事长的陈苗龙,在利益分配上从不搞特殊化;作出任何一项决策前,都先考虑股东们是否能够接受和理解;每周召集不少于两次的沟通例会,增加股东们的知情权、决策权;对于员工,公司努力为他们提供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福利和薪酬。

公司董事长陈苗龙认为,正因为他们兄弟都是真正从苦难中挺过来的患难兄弟,所以分外珍惜目前拥有的亲情财富。大家已形成默契,自觉恪守“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企业风格,坦诚相对,以和为贵。“我们的企业还做得不够大”。他认为,对于陆龙,“兄弟当家”的家族化管理模式,恰恰符合当前“陆龙兄弟”的企业发展需要。

(二)企业的传承计划

公司董事长陈苗龙认为,他们这一辈人的任务,就是要尽可能地将“陆龙兄弟”做精,做强,打好基础,等“老了干不动了”之时,就交棒给下一代或聘任职业经理人,在他们手中继续打造“百年陆龙”。为此,陈氏兄弟特别注重对儿辈的培养,并以自己的创业精神勉励子女勤奋读书。他们的下一代,现多在香港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学府就读,有些已被培养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浙江大学研究生,而且一如父辈般质朴、善良。这令陈氏兄弟深感欣慰。

三、家族企业的“保鲜法”

家族企业的行为深受家族文化的影响,使企业在“文化”上遭遇“家族”制约。这种制约是多方面的,如在产权结构上是封闭的,在治理模式上推崇家族人自治,等等。我们不是全盘否定家族对企业的制约,而是要对这种制度进行扬弃。

(一)突破“家族”制约,逐步走向现代组织形式

家族企业需要制度创新,但家族企业的当务之急不是走出家族制,而是逐步过渡到现代企业制度上来。突破“家族制约”进行制度创新,是对原家族产权结构的优化,是对原家族产权关系的扬弃,而不是抛弃和否定家族文化。我们要立足家族文化,坚持辩证否定的发展观点,才能超越这种文化对家族企业的限制。

(二)突破家族界限,增强家族企业活力

家族企业引进外部的优秀人才,必须给予足够的信任,这样才能发挥其潜能,促使他们报效企业。在家族企业中,管理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就是非家族成员也能胜任公司中的高级职位,并得到信任。为外聘非家族成员设计一套公正的激励政策非常重要。“陆龙兄弟”从“家族”外引进人才,给予“家”的温暖和关怀,增强了企业活力。

(三)优化家族企业决策机制,改进家族议事会

家族议事会体现家族的权力,家族议事会是家族作重大决策的委员会。家族议事会解决组织、战略计划等重大事件,调解家族成员间的纠纷,对重大问题如员工雇佣、股权转让、红利分配政策等进行协商,并达成一致。

很多家族企业曾得益于它独特的“发家文化”,即吃苦耐劳、敢闯敢冒、急功近利、崇尚“关系”。我们把这种发家文化的局限性归纳为“四高”:一是吃苦耐劳高于创新,二是闯劲高于理性,三是功利高于“人文”,四是“关系”高于体制。这种“四高”文化从家族企业的发端、发展到至今,都在支配着企业行为,时至今日,它的局限性已明显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悖,阻碍了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以克服。

此外,家族企业的当家人必须用合乎时宜企业家精神来武装头脑,使家族企业文化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