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希望集团产权演变-宁波帮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希望集团产权演变-宁波帮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4年,他们正式成立希望集团。1994年,希望集团登上了中国饲料行业百强企业之首。四兄弟的第一次明确分工,必然要导致刘氏产业的根本性变化——产权明晰。从此,刘永好成为了希望集团的“形象代言人”。

希望集团产权演变-宁波帮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第三节 相关案例研究——希望集团的产权演变

希望集团是刘氏四兄弟凑了1000元于1983年开始创业建立的具有典型家族特征的集团公司。1994年,他们正式成立希望集团。此后,希望集团曾先后荣获中国饲料工业百强第一名、中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第一名和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第一名。1992年和1995年,刘氏四兄弟先后两次划分产权。刘氏四兄弟从由亲情维系的模糊产权,到明晰产权,用了13年。他们是“亲兄弟明算账”的典范,虽然也经历了感情的痛苦和挣扎,但“分家”却让创造力得以解放,并让企业实现了“裂变式”的发展——希望集团已具有“现代企业”的雏形。

一、兄弟共产主义

1983年3月,陈育新(即刘永美,从小过继给陈家,故更名为陈育新)在四川新津县古家村办起了“育新良种厂”。启动资金是和其他三兄弟一起凑起来的,一共1000元。

当时,四兄弟都拥有令人羡慕的“铁饭碗”:老大刘永言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就职于国营大厂的电子计算机室;老二刘永行有师范专科文凭,在县教育局供职;老三陈育新毕业于四川农学院,在县农业局当技术员;老四刘永好则毕业于省电大,在成都当中专教师。虽然生活稳定,但四兄弟苦于才华和抱负无法施展。他们商量好了,为了稳妥一些,陈育新先出来干,另外三人再陆续辞职。

1983年,刘氏兄弟通过卖鸡苗挣得了第一笔钱,一共720元,每人分得180元。大哥刘永言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国家领导人访问朝鲜,金日成送给中国一批鹌鹑鹌鹑蛋营养价值极高,被称为“动物人参”,而且市价也很高。刘永言便用180元买来了50只大鹌鹑和200个种蛋。不曾想到,正是鹌鹑为他们打开了财富之门。通过科学养殖和吃苦耐劳,刘氏兄弟逐渐成为了“鹌鹑大王”。当初四兄弟凑钱投入的1000元像滚雪球一样,第一年变成了3000元,第二年变成1万元,到第七年即1989年就变成了1000万元。

1986年,刘氏兄弟转做猪饲料。他们把聪明才智和勤劳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竟然逐步研发出了具有国际水准的饲料。1989年4月,他们研发的饲料通过了饲料行业的权威认证,取名为“希望1号”,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饲料配方。随后,四兄弟又研发出鸡、鸭、鱼、虾等30多种饲料,陆续获得100多个科技奖项,包括11个全国性科技大奖。

凭借先进的技术和成本优势,饲料厂的销售额跳跃式上升:1987年卖了100万元;1988年卖了1000万元;1990年上升到6000万元。1990年,希望饲料在四川的销量超过了跨国公司正大,确立了在西南三省(云贵川)饲料业的主导地位。1994年,希望集团登上了中国饲料行业百强企业之首。

从创业的第一天起,刘氏兄弟就配合默契。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回忆道:“又负责财务,又负责销售,又负责生产,又负责运输,又负责加工,反正就是我们四个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四兄弟根据性格和特长进行了分工:刘永言负责技术设备;刘永行和陈育新负责技术管理生产管理;刘永好则负责对外,处理和政府部门、供货商、分销商等的关系。没有人计较位置和名利。除了刘永行把卖鸡苗赚的第一笔钱用于治病,四兄弟再也没有分过赚来的钱,而是把资金用于扩大生产,四人只在良种厂领取一些微薄的生活费。

直到今天,四兄弟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当初凑1000元时各自出了多少,大家都表示“凑钱时没想到怎么分钱”。在那个商业知识极为贫乏的年代,刘氏兄弟根本没有听说过“产权”这个词。后来,考虑到在创业初期,老三陈育新和老二刘永行付出最多——陈育新率先创业,刘氏产业就诞生在他的家中;刘永行出资较多,在初期也付出了很多——因此,四兄弟曾口头约定“老三与老二占大股”,但产权上仍然处于模糊状态。

1991年成立希望集团时,为了体现兄弟间的权利均衡,他们做出了“精心安排”:老大刘永言担任集团董事局主席,老二刘永行担任集团董事长,老三陈育新担任集团总经理,老四刘永好担任集团总裁,都是“一把手”。亿万家产并不属于个人,而是四人“共有”。共同的理想、血浓于水的亲情让个人利益显得微不足道。

二、模糊的产权明晰化

1991年,希望集团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饲料企业,拥有上亿资金。在具备对外扩张的实力后,刘氏兄弟在发展方向上产生了分歧。刘永言认为应该按照各自的价值观和特长进行发展——他是个“电子迷”,在那时已经是一个电子行业的专家,准备投身于高科技;刘永行和刘永好认为应该复制饲料厂的成功模式,到各地办分公司,拓展市场;陈育新则认为应该稳固现有的饲料业务。

在发展方向上,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四兄弟作出了“分开发展”的决定:老大刘永言向高科技领域进军;老三陈育新负责现有产业运转,并开拓房地产;老四刘永好跟随二哥刘永行到各地发展分公司,建饲料厂。

四兄弟的第一次明确分工,必然要导致刘氏产业的根本性变化——产权明晰。但之前产权是模糊的,又如何才能明晰化呢?陈育新和刘永行商量,财富是大家共同创造的,就不分谁多谁少了,放弃他俩“占大股”的最初约定,平均划分资产,兄弟四人各占25%的股份。

这次划分产权,并不是依据某人在创业时期出资的多少和作用的大小,亲情起了关键作用。由于老三陈育新和老二刘永行的谦让,划分资产进行得非常顺利。

紧接着,刘氏家族又发生一次较大变化——在1993年全国政协会议召开之前传来一个消息,本届政协将吸纳一批民营企业家政协委员,四川省拟定安排刘氏兄弟的老三陈育新为代表。但陈育新更喜欢干实事,不愿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便提出让其他三位兄弟选一人。当时,老大刘永言醉心于钻研科技,一心想成为大发明家,老二刘永行又是饲料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专家,而且热衷于在全国开拓分公司,所以擅长外交的老四刘永好便成为最为适合的人选。1993年3月,刘永好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同年8月又被推举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是12位副主席中唯一的民营企业家。从此,刘永好成为了希望集团的“形象代言人”。(www.xing528.com)

到1993年年底,老三刘育新又主动提出不做法定代表人,经董事会通过,由刘永好出任。从此,刘氏家族的外部形象聚焦于刘永好身上,他的三个哥哥全力支持四弟树立公众形象,任何记者采访均由老四出面,集团业绩都归功于一人,就像当年树立陈育新一样。三位兄长自得其乐于各忙各。

刘永好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活跃于各种社交场合,加上其在公关方面的天赋,使希望集团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与此同时,老二刘永行全力主抓向全国拓展分公司,在生产管理与开拓市场方面显示出突出才能,老三陈育新则把刘氏产业的基地管理得井井有条,老大刘永言在高科技攻关与开发上也取得长足进展。刘氏家族又进入一个红火时期。

1992年,刘永行和刘永好开始携手在各地发展分公司。两兄弟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刘永行“主内”,负责对目标企业作评价;刘永好“主外”,负责接下来的谈判。在禀赋上两人也极为互补:刘永行擅长内部经营管理,刘永好则擅长对外周旋、开拓。1994年底,希望集团在各地的分公司已发展到26家。

与此同时,希望集团被国外饲料巨头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断受到冲击,国内不少私营企业也不断进入饲料领域。希望集团腹背受敌,必须迅速抢夺生存空间,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三年合作,刘永行和刘永好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均已具备了独立运营企业的能力。经过慎重考虑,刘永行又一次提出了“分家”,他认为:“时至1995年,我们已经建立了26个分厂,市场提供给我们高速发展的机会不会太多了,至多四五年。我和四弟一起重复操作工作很多,发展思路、点子也不尽相同。与其浪费头脑思维,不如人各一块,分头布点,抢夺发展佳机。”

1995年3月,希望集团召开了董事会,此次会议完全是在“绝密状态”下进行,只有刘氏四兄弟和五妹刘永红参与,各自的家属都不知道。经董事会通过,以1995年4月13日为界,总部所有下属分公司的资金与资产全部冻结。根据“资产基本平分”的原则,将各地的26家分公司一分为二,基本上以长江为界划分为东北与西南两个区域。东北区域包括上海、北京、华东、华北、东北;西南区域包括除成都之外的其他区域。因为调整和划分的方案是刘永行提出的,他让刘永好先挑选,包括总部的干部也是刘永好先选。经过估算,刘永行和刘永好共同创造的财富约2亿元,刘永好选择西南区域,刘永行得到东北区域。1995年5月15日,刘氏兄弟在董事会文件上正式签字。文件规定:两个区域禁止跨区域开发;干部分配后在区域间流动必须经双方共同认可;董事会成员今后一切开支均不在集团报销。

在很多人看来,这个大型家族企业重新改组是一件错综复杂的事情,更何况刘氏兄弟的产权界定先天模糊。但是,希望集团的资产在四兄弟手里很快就划分得清清楚楚。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公司,刘永行成立东方希望公司,陈育新建立华西希望公司,刘永好则办起南方希望公司。

整个希望集团并没有分,分开经营的是1992年第一次产权分立以后的增量资产。四兄弟共同拥有创业时期的老家底——新津饲料厂和科研所,作为存量资产由陈育新掌管,产权均分。希望集团的冠名权和商标作为无形资产,仍为大家共有。

1996年1月12日,中国民生银行在北京成立。这是一家由民营企业出资,主要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的银行。作为大股东,刘永好担任了民生银行副董事长。跨进银行业后,刘永好感受到了金融和资本的力量,便冒出一个新想法——让自己的公司上市,把公司改造成治理结构更加合理的现代企业。刘永好认为:“不单单是通过证券市场,能够得到相应的这个资金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它引入了一种现代管理制度,和这种理念,和这种法人治理结构。”

1997年年初,刘永好从南方希望公司选出10家公司,以1.6亿元的注册资金成立“新希望集团”,准备在深圳发行股票上市。

1997年11月初,希望集团公告刊出:希望集团下设4个二级公司,新希望集团只是希望集团下属南方公司的一个分支结构。这是刘氏兄弟第一次向公众宣布,希望集团已不再是传统的家族企业,已经具有产权明晰、职责分明的现代化企业的雏形。

三、希望集团分家的意义

从传统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演进蜕变,是主动的选择,也是理性的选择。

俗话说,“兄弟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从中国传统伦理上说,兄弟各立门户是一件伤感的事情,刘氏兄弟也经历了痛苦挣扎的过程。但是,刘氏兄弟都承认“分家”的积极意义:让传统家族企业能够演变成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企业。“实际上,分家就是把家族企业原来的一些管理方式、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组织架构理顺了,以后发展就没有障碍了。”陈育新说。

事实也证明,刘氏兄弟的每一次分立,都让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难能可贵的是,两次“分家”刘氏兄弟都是“好聚好散”,不见大多数情况下家族企业的是是非非。四兄弟已经创业27年,在这20多年中,中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可谓沉沉浮浮。历经两次分立而屹立不倒,四兄弟都开创了自己的一份事业,这在民营企业发展史上几乎是鲜有的。

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酒井邦恭和关山博曾提出“企业分家”理论。他们认为,当企业规模过大时会影响企业发展的速度和灵活性。这时可以让企业“裂变”成几个小企业,让企业朝不同方向发展,重新焕发活力。刘氏兄弟的“分家”之路恰好佐证了这一理论。四兄弟“分家”后,每个人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按照自身的特长和价值取向发展企业。老大刘永言离开饲料业进军高科技,成为了一名科学家型的企业家。老二刘永行投资金融、乳业、房地产等多个领域,并把重工业发展成了第二产业。老三陈育新除了把老基地的饲料产业继续做强做大,也先后进入房地产、零售、观光农业、能源化工等领域。经过两次“分家”,刘氏兄弟的产权已经完全明晰,但希望集团这个“母体”并没有分。从法律意义上讲,四兄弟各自拥有的集团公司都属于希望集团的二级集团,刘氏兄弟可谓“财分情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