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科技企业创业管理-决策搜索

高科技企业创业管理-决策搜索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决策搜索人类进入21世纪,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正逐步取代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成为世界主要经济形态。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高风险性,尤其表现为高科技创业企业失败率高和风险损失巨大,其特征决定了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研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高科技企业创业管理-决策搜索

第三章 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决策搜索

人类进入21世纪,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正逐步取代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成为世界主要经济形态。高科技创业企业作为知识经济的主要企业群体,正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高科技创业企业进行创业或多元化经营也成为管理学界新的研究热点,鉴于此,选择高科技创业企业创业作为研究主体对象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现代高科技创业企业在技术进步和全球竞争的冲击下,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创业搜索阶段、企业搜索稳定时期的发展、搜索内容、搜索规则、搜索程度非常有别于传统企业的竞争,企业竞争决策特别需要对新竞争形态进行理论基础分析。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高风险性,尤其表现为高科技创业企业失败率高和风险损失巨大,其特征决定了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研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把决策搜索理论这一对有着紧密内涵联系的概念进行整合,研究高科技创业企业在创业过程中进行决策搜索的微观机理,从而为高科技创业企业创业与发展提供理论分析依据,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这不仅是本文的重要创新思路,也是其理论与实践意义的重要来源。

一、决策搜索理论

由于高科技创业企业决策搜索理论与模型的研究涉及决策论、搜索论等一系列知识和范畴,并且本文要以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所以,研究现状及评述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一)决策理论研究现状

决策(Decision Making)是一种对已知目标和方案的选择过程,是当人们已知确定需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根据一定的决策准则,在供选方案中做出决策的过程。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他认为决策是对稀有资源备选分配方案进行选择排序的过程。学者Gregory在《决策分析》中提出,决策是对决策者将采取的行动方案的选择过程。

朴素的决策思想自古就有,在中外历史上不乏有名的决策案例。但在落后的生产方式下,决策主要凭借个人的知识、智慧和经验。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决策者在瞬息多变的条件下,对复杂的问题迅速做出决策,这就要求对不同类型的决策问题,有一套科学的决策原则、程序和相应的机构、方法,所以决策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轻者关系个人利益,重则牵动企业和国家,无论是在日常生活,或是经营活动中,人们不可避免地随时都要做出决策,正因为如此,一门专门研究决策科学的学问形成,称之为决策科学。决策科学包括决策心理学、决策的数量化方法、决策评价以及决策支持系统、决策自动化等。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决策分析的研究也得到极大的促进,随之产生了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许多问题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得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们对一些常见问题的决策分析过程。

(二)决策分析基本概念

决策 国际上对决策有许多不同的定义,但基本上分为两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决策认为决策就是做决定,单纯强调最终结果;广义决策认为将管理过程的行为都纳入决策范畴,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本章中的决策,在狭义决策分析的基础上扩大概念,运用系统论的理念,将决策过程看作一个系统,讨论在决策系统中我们如何科学地做出决策。

决策目标 决策者希望达到的状态,工作努力的目的。一般而言,在管理决策中决策者追求的当然是利益最大化。

决策准则 决策判断的标准,备选方案的有效性度量。

决策属性 决策方案的性能、质量参数、特征和约束,如技术指标、重量、年龄、声誉等,用于评价它达到目标的程度和水平。

科学决策过程 任何科学决策的形成都必须执行科学的决策程序,如图3.1所示。决策最忌讳的就是决策者拍脑袋决策,只有经过图3.1所示的“预决策→决策→决策后”三个阶段,才有可能产生科学的决策。

图3.1 科学决策过程

决策系统 状态空间、策略空间、损益函数构成了决策系统。

(1)状态空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设一个状态为Si,有m种不同状态,其集合记为:

S={S1,S2,S3,…,Sm}={Si} i=1,…,m

S称状态空间,S的元素Si称为状态变量

(2)策略空间。人们根据不同的客观情况,可能做出主观的选择,记一种策略方案为Uj,有n种不同的策略,其集合为:

U={u1,u2,…,un}={uj} j=1,…,n

U称为策略空间;U的元素Uj称为决策变量。

(3)损益函数。当状态处在Si情况下,人们做出Uj决策,从而产生的损益值Vij,显然Vij是Si,Uj的函数,即:

Vij=v(Si,Uj)i=1,2,…,m;j=1,2,…,n

状态变量是离散型变量时,损益值构成的矩阵叫损益矩阵。

上述三个主要素组成了决策系统,决策系统可以表示为三个主要素的函数:

D=D(S,U,V)

人们将根据不同的判断标准原则,求得实现系统目标的最优(或满意)决策方案。

(三)决策分析基本原则

(1)最优化原则:在系统环境条件下,试图追寻最优解,寻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优方案。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因为客观条件的影响,使得人们无法追求到最优解,只能退而求其次,找到次优解,即求得相对满意解,这一原则可称为“满意”原则。

(2)系统原则:由于我们将决策者、决策环境、状态看作一个系统,应在决策分析时,以系统的总体目标为核心,满足系统优化,从整体出发。

(3)可行性原则:决策必须可行,决策必须通过可行性研究,只有通过可行性研究才能够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

(4)信息对称原则: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程度误差,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决策选择乃至系统目标的实现。在决策后阶段,及时的信息反馈沟通将是确保决策策略修正改进的重要保证。

(四)决策分析基本分类

按决策的涉及和影响范围分类:可分为战略决策、策略决策和执行决策;或者分为战略、战役(管理)和战术(业务)决策三种。

战略决策在企业中属于最高层次决策:往往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影响全局,涉及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是一类关系到全局性、方向性和根本性的决策。战略决策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决策系统的各个方面,都在较长时间范围内产生影响。如: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生产规模、市场开拓选择等问题。

策略决策属于中层决策:为保证战略决策目标的实现,在各个管理方面进行的决策,其中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中财务系统组织、物流配套系统的决策等。

战术决策属于基层决策:根据策略决策的要求对实际日常执行生产中执行行为方案的选择,是局部性的、暂时性的决策。如:企业为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对流水线节拍的确定,对产品质检标准的确定,或对零件是否外包的决策。

按状态空间分类可分为确定型、非确定型、风险决策三种。

确定型决策:状态空间惟一确定的决策,即m=1。在此种决策中,决策环境是完全确定的,问题的未来发展只有一种确定的结果,在这样的决策中,决策者就是要分析各种可行方案所得出的结果,从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

非确定型决策:因决策所处理事件的未来各种自然状态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即m≥2,未来的状态无法确定。如股市行情走势,股票涨、跌是不确定的,此类问题就是非确定型决策问题。在非确定型决策问题中又可以分为两类:

完全不确定型:决策者对将发生结果无法确定;

风险型决策:指未来的状态无法确定,但是各种状态发生的概率是已知的,即状态Si的概率分布已知,可以用概率来表示随机性状态。

按决策的结构分类:可以分为程序化、非程序化、半程序化决策三种,三者之间的区别,如表3.1所示。

表3.1 程序化、非程序化、半程序化决策

程序决策是反复出现,有章可循,有明确判别准则和目标的,按一定制度可反复进行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是对偶然发生或初次发生的问题进行决策,没有固定的程序与方法,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创造力

半程序化决策是介于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之间,解决一些灰色或模糊管理问题。

按描述问题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定性与定量的决策。

描述决策对象的指标均可量化,可用数学模型来表示的决策叫做定量决策,反之,为定性决策。在实际工作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定性问题定量化描述求解问题,两者均不可少,互为补充。

按目标的数量分类:可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单目标决策是决策目标仅有一个,当目标不止一个时,则称为多目标决策。在单目标决策中,目标惟一,求最优值;而在多目标决策中,有多个目标,可能各目标值之间发生冲突,不可能全部最优,必然会出现目标排序或赋权,从而求解。

按决策过程的连续性分类:可分为单级(静态)决策或序贯(动态)决策。

序贯决策处理多个连续时间的决策问题,前后时间段的决策相互影响,总体决策不是各时间段的简单叠加。动态规划、马尔可夫过程都属于决策模型分析方法。

按决策者数量分类:可分为个人决策和群决策。

决策者为一个人时,称为个人决策或单一决策;当决策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时,所做决策称为群决策,需要将群决策中出现的所有决策进行集结、整合。以上分类综合,如表3.2所示。

表3.2 决策分类表

(五)搜索理论

即使在最繁荣的经济系统中,也有成千上万的渴望进入高科技创业企业进行创业的投资者们找不到自己渴望投资的项目。理解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因为高科技创业企业创业搜索失败率过高不但引起投资者对政策制定者的不满,造成大量的高科技领域的人才失业,由此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而且大量的资金闲置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由于市场的离散,或信息分布的离散,投资者的搜索是多种多样的,决策搜索也存在着规模经济,但难以找到可以搜寻信息的有效市场。决策搜索是一个成本递增的过程。按照斯蒂格勒(G.J.Stigler)的观点,信息搜寻成本应包括时间或“鞋底”(shoe)两个部分,前者指信息搜寻所耗费的时间,后者则是指交通成本和其他查询费用。由于成本因素的制约,当事件所涉及的预期收益或风险损失很小时,行为者通常不会在信息搜寻方面做太多的努力;而当不确定性所涉及的经济利益较大时,则必须进行信息搜寻,以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但搜寻的规模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因为无限度的信息搜索尽管会减少风险损失,但由此而引起的信息成本递增可能会使搜索活动得不偿失,所以,信息的搜索只能是适度的,以确保信息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限度内。

乌家培介绍了七种常见的信息搜索方法:

(1)交易区域化是最为古老的搜索方式之一。中世纪的西欧、中国唐朝以前的市场都是交易区域化的典型制度。市场制度规定买卖者不得在集市范围之外或者非集市时期进行市场交易,进入集市的商贾必须向政府交纳一定的市税。交易区域化提高了市场搜索效率。在现代社会中,交易区域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定期召开贸易展销会,如巴黎时装博览会、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都属于现代形式的交易区域化信息搜索方式。

(2)专业贸易商的出现是对搜索方式的一个发展。潜在的买卖者通过专业化的贸易商的集中的专业贸易活动得到相互需要的市场信息或信号

(3)广告,特别是分类广告,是买卖者相互交换信息的现代方式,也是现代人信息搜索的主要方式。

(4)信息资源共享。两个买主相互之间比较价格,事实上就是在共享各自搜索到的价格信息。如果两个买主各走访S个卖主,并且进行比较,买主实际上走访的卖主就是2S个卖主。但是这种算法排除了两个买主走访同一个卖主的可能。

(5)直接走访,如走访商店,对市场行情进行实地调查等。

(6)专业或非专业信息化信息机构或个体,这不仅包括信息公司、职业介绍所、猎头公司和专业咨询公司等这类机构,而且包括自由信息经纪人等。

(7)通讯搜索,如电话咨询、函件求职,以及现在很多公司开通800免费电话服务等,现在还不断有新的搜索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如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询所需的信息,大大降低了搜索成本,提高了搜寻效率。

国内对高科技创业企业进行创业搜索的理论与模型研究至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关于这方面的文章较少,陈禹、谢康、乌家培在信息经济学中所涉及的信息搜索与模型只停留在简单的效用理论,具体的创业搜索模型与搜索程度的研究只停留在简单的图像说明中,这对指导投资者进入高科技领域创业的实用价值不高,对搜索理论的前沿也涉及很少。

二、高科技创业企业决策搜索理论

结合决策理论和搜索理论,我们引出决策搜索(searching decision),它是将高科技创业企业划分为四种类型,包括创业前期利润搜索、均衡性分析、外部不确定性垂直型纵向一体化搜索、水平型横向搜索及序贯决策,它贯穿于高科技创业企业成长过程,为高科技创业企业提供理论指导和方向性支持。

(一)创业前期利润搜索及均衡性分析

我国高科技创业企业创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迅速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这就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全方位阶段、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和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加剧。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正着力发展国民经济,与此同时进行国有经济体制改革和战略重大调整,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已经处于重要地位,但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严重缺少一批代表国家科技实力的高科技创业企业,并且高科技创业企业创业决策搜索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对于高科技创业企业来说,近10年来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国家垄断经营的少数产业外,几乎所有行业均已从原先的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面对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在国内市场饱和而开拓国际市场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我国的多数高科技创业企业走上了多元化经营道路。我们认为,对于高科技创业企业无论采用何种创业方式,最为根本的是塑造形成属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经营规模、技术水平、管理经验、资金实力、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战略选择与实施能力、人才与知识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是高科技创业企业具有的技能和竞争力的集合,同时也是高科技创业企业创业决策搜索的最优结果。

(二)外部不确定性垂直型纵向一体化搜索

随着高科技创业企业创业行业的锁定,松散型的企业创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生存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需要,搜索到一定程度的高科技创业企业不论其向社会提供有形产品或无形的服务,都要从市场获得大量原材料、中间产品和制成品等物质资源,市场价格、生产能力和客户需求等信息资源,以及资金、信贷等资本资源,经过自己的物质生产、知识加工或信息处理过程,然后向社会其他厂商或消费者出售新的增值了的高科技产品、信息产品或资本产品。因此,高科技创业企业之间存在着我们称之为上、下游的供给—需求关系。上、下游关系中的卖方企业称之为上游企业,而买方则称之为下游企业。在现代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中,这种企业间的上、下游供需关系又称为“纵向关系”。

定义3.1 在一个产业链中,当上游企业FU和下游企业FD之间存在交易关系时,称企业FU和企业FD之间有着纵向关系。

定义3.2 当存在纵向关系的企业FU和企业FD之间通过兼并、重组、接管或其他方式等合并为一个企业时,称之为纵向一体化。

本部分研究的问题是解释这种垂直型具有纵向关系的企业搜索,以及分析推动这些企业搜索创建高科技创业企业集团的基本因素。

(三)水平型横向搜索及序贯决策

在处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中,厂商理论的核心是以成本最小化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之目的,当然这里的成本包括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因而企业的成本水平取决于企业所掌握的或已具备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当今高科技创业企业被高度浓缩为了生产函数或者成本函数,它的几何表达就是各种形状的成本曲线。通过对生产函数的分析,或者从成本曲线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高科技创业企业生产中规模经济的存在。图3.2是几种典型的平均成本曲线,在(a)和(b)这两种情况下,随着企业生产某种高科技产品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从而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现象。对规模经济的现实解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图3.2 三种典型的平均成本曲线

(1)当某高科技创业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产量足够大时,人们可以采用专门化设备和工具来提高生产效率,可以更好地在员工中实行更细的分工,从而有利于改善劳动训练程度与积累经验,提高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表现出规模效益。

(2)随着高科技创业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投入了更多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虽然会引起总成本的提高,但生产能力提高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足以抵偿投入成本水平的提高,产品的平均成本保持了下降趋势,从而表现出规模效益。

(3)当高科技创业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以后,虽然超出企业的实际生产需要,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储备,但这有利于设备发生故障或定期维修时保证企业生产过程的连续运行,并在市场出现需求增量时抓住机会,占领市场,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为了后面的分析方便,下面给出规模经济的正式定义。

定义3.3 企业在生产某一产品时,如果所有的投入按一定的比例同时增加,产出则以更大的比例增加,那么我们称企业在生产该产品时存在递增的规模效益,即规模经济。如果产出比例不变,那么称规模收益不变;如果产出比例小于投入,那么称规模收益递减。将其形式化,f(x)表示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函数,x为投入要素向量,对任意λ>1有式:

f(λx)>λf(x)

成立,则称企业生产该产品存在规模经济。相应地,规模收益不变和规模收益递减则分别有下面两式成立:

f(λx)=λf(x)

f(λx)<λf(x)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有些成本的发生与伴随着的生产服务有关,包括监督、营销、人事、财务、分配、原材料采购、R&D等,其中高科技创业企业在R&D上所需要的投入尤其可观,它们虽然与每种产品的生产不直接相关,但是当高科技创业企业同时生产多种高科技产品从而共享上述生产服务时,可以避免与这些服务活动有关的固定成本的重复投入,有效地降低所有种类产品生产的平均成本。我们称这种情形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着范围经济。正式定义如下:

定义3.4 在高科技创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如果同时生产n种产品的成本小于分别单独生产各种产品之成本,那么称该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范围经济。将其形式化,Ci(qi)表示企业单独生产产品i的成本函数,C(q)表示企业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的成本函数,若条件满足,则存在范围经济。

随着高科技创业企业不断的壮大,创业搜索的逐步深入,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所有制、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经过十多年来的演化和发展,我国已经有一批大型高科技创业企业发展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的重要主体,参与到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竞争中去。但是,与国际大型跨国高科技创业企业相比,我国高科技创业企业在规模上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在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激烈的竞争和国家相应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一批高科技创业企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壮大起来,并且在市场中确立了优势。而与此同时,也有大批高科技创业企业处于竞争中的劣势,甚至走向破产倒闭的边缘。我国这些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现在大多以企业集团这种经济组织形式出现,企业搜索组建企业集团的形成有两种主要搜索途径。一种是由其中的核心高科技创业企业通过市场搜索,投资设立分公司、子公司不断扩展而形成;另一种是通过核心企业兼并收购其他企业尤其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企业实现扩展而形成。由于我国的部分企业处在转轨和改制过程中,存在相当多效率低下丧失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等待急于发展扩张的优势企业去对其兼并重组。所以,我国也有相当多的企业集团是以后一种方式形成的,或者是通过后一种形式扩张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要求的。

我国高科技创业企业兼并扩展的搜索模式,一般首先会力图在其某一主导高科技产品提高产量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然后再向相关产品发展,努力实现范围经济,进而形成高科技创业企业集团。这种类型的企业集团是围绕着一种或一类相关产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我们称之为企业搜索水平化。下面是正式定义。

定义3.5 为了在生产过程中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要求,由生产一种或一类相关产品的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称之为水平型企业集团。

综上所述,高科技创业企业创业水平化搜索方式在其搜索形成动因上,与垂直型企业一体化搜索以及集团化搜索有着显著的内在机理上的不同,这就是本部分要分析研究的内容。

三、高科技创业企业决策搜索模型

(一)高科技创业企业创业前期利润搜索

1.基于搜索利润分布基本假设

考虑一个高科技市场,有大量的搜索进入者和若干高科技行业,其中行业的数量用测度为1统一表示。决策者的处境有两种:准备搜索进入某高科技行业或已经进入到某一高科技行业进行创业。决策者搜索的高科技行业能提供的行业利润v位于最低利润vL和最高利润vH之间。一个搜索进入的投资者需要搜索高科技行业,他在搜索过程中遇到的机会是以Poisson过程到达的,参数为a>0。即他在单位时间内搜索到行业的概率为a。如果他搜索到的行业所提供的利润大于他继续搜索所得到的期望利润的现值,则决策者将停止搜索转而进入这个行业;如果决策者搜索到的行业提供的利润小于他继续搜索所得到的期望利润的现值,那么决策者仍然继续搜索更好的行业。如果决策者对接受和拒绝这个行业无所谓,则称此时该行业所提供的利润为一个保留利润,在本模型中用v0表示,这个利润就是决策者在搜索过程和创业过程之间持无所谓态度的利润。当该行业提供的利润大于决策者的保留利润时,决策者宁可依赖个人所持有的资本也不进入这个行业,一个正在创业的高科技创业企业决策者也可能遇到另外的机会,这个搜索的行业机会也是以Poisson过程到达,参数为q>0,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决策者将权衡是否转换行业,当新行业提供的利润大于现正经营的企业利润时,决策者将转移创业目标投身到新行业中去。反之,留在原行业上继续创业。另外,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在创业的创业者和正在创业的该企业之间的关系有可能破裂(创业失败),它的发生也是以Poisson过程进行的,参数为b>0,这时,该企业的决策者将会重新搜索。

2.决策者搜索的期望利润小于在位者所获行业利润分析

首先考察搜索到的期望利润小于v的那部分决策者的情况。设G(v)是投资者搜索到某行业的期望利润分布,L是搜索到某行业的投资者数量,所以利润小于或等于v的投资者的数量为{(G(v)-G(v0))L}。因为v0是保留期望利润,所以G(v0)=0。当处于均衡状态时,这部分投资者的数量应该不会改变,所以进入这个搜索群体的投资者数量等于从这个群体出去的投资者数量,这两种情况具体可描述如下:

搜索进入所产生的期望利润小于或等于v的群体,只有从正在进行搜索的投资者中来,单位时间内正在进行搜索的投资者搜索到某一个行业的机会概率是a,设该行业能提供给正在进行搜索的投资者的利润分布为F(v),所以该投资者进入到该行业的概率为F(v)-F(v0)(因为v0是保留利润,而且v0 =vL,所以F(v0)=0),如果μ为正在进行搜索的投资者的数量,则进入到该群体中的投资者的数目是aμF(v)。

期望利润小于v的正在创业的投资者的数目为G(v)L。投资者离开这个群体而重新搜索的原因有两条:一是由于种种原因创业失败,这种情况涉及的投资者的数目为bG(v)L。二是这个群体中的投资者搜索到了另一个利润高于v的创业机会而转型,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为),其中= 1-G(v)。因此,由于这两种原因离开这个群体而重新搜索的投资者的数目是

当达到均衡时,这个群体离开和搜索进入的数量应该相等,所以:

当v=vH,F(vH)=G(vH)=1时,可得如下关系式:

因此可以得到均衡搜索率r

所以投资者越容易搜索到合适的行业(a越大),则行业的搜索率越低;创业失败的概率越大(b越大),搜索率越高。

在本模型中,由于搜索到的行业对正在搜索未创业的投资者和正在创业中的投资者提供不同的利润分布,根据搜索率的表达式,可以得到某行业能提供的期望利润总分布为:

将式(3-2)代入式(3-1),可以得到高科技行业对正在搜索行业的投资者和正在创业中的投资者提供的期望利润分布关系为:

3.投资者搜索的期望利润等于在位者行业利润分析

当期望利润为v的投资者的情况,等价于当Δ→0时利润位于[v,v+Δ]的投资者的情况,这部分决策者的数目为L[G(v+Δ)-G(v)]。假设所有搜索的行业的数目测度为1,所以提供这个利润范围内的行业数目为Φ(v+Δ)-Φ(v)。因此当某一个行业所提供的利润为v时,可以成功吸引投资者进入的数目l(v)可表示为:

对式(3-4)两边进行求导并代入上式得

当v=v0时,得到行业所提供的利润为v0时投资者搜索进入该行业的数目为:

更进一步假设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相同的,他们的个人能力为C,均衡情况下,更高的利润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但是在每个投资者身上得到的利润也更少;更低的利润有相反的结果,但均衡时,所有的行业可以得到相同的竞争期望利润π,所以对所有提供的行业利润满足下列表达式:

π=(C-v)l(v)=(C-v0)l(v0)(3-7)

将式(3-5)和式(3-6)代入式(3-7),可以得到投资者通过搜索进入到该行业的利润分布函数:

将其代入式(3-4),可以得到行业提供给正在搜索的投资者的利润分布F(v)为:

由于F(vH)=G(vH)=1,可以将分布函数F(vH)和G(vH)表示为:

即投资者通过搜索进入到该行业的真实利润在整个经济系统中是一个最低和最高利润之间的均匀分布,所以有以下结论:

结论3.1 均衡状态下,某行业提供给通过搜索已经进入到该行业和正在进行搜索的利润分布函数G(v)和F(v)分别为:

当对任意v,有G(v)≤F(v),则分布函数G(v)一阶随机占优于F (v)。

证明:

根据通过搜索已经进入到该行业和正在进行搜索的利润分布表达式,可以很容易得出:

所以G(v)一阶随机占优于F(v),因此有:

所以通过搜索已经进入到该行业的平均利润高于正在进行搜索的投资者的期望利润。因为正在进行搜索的投资者期望得到的利润与整个行业完成搜索而进行创业的利润分布相同,所以因创业失败而继续进行搜索的投资者所得到的行业利润期望值也高于处于一直搜索得到的利润期望值,且与整个行业的实际平均利润相等。

由式(3-8)和G(vH)=1可以得出保留利润和最高利润之间的关系:

所以如果保留利润v0确定,则最高利润vH也能确定。

(二)高科技创业企业决策搜索均衡性分析

1.基于决策搜索稳定性分析的基本假设

考虑一个有限的投资者N={1,2,…,n}拟创立一个高科技创业企业。ei为每一个成员所拥有的将对此高科技创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的企业资源,ei∈[0,1],i∈N。为简便起见,记构成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所有资源总和为

但是多个投资者创立的高科技创业企业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所有成员贡献资源的简单和,而应当体现出协同效应,因此,定义企业的产出为企业的拥有资源E的函数

在式(3-15)中,如果b=0,表明企业创立后的投资者合作收益不变,高科技创业企业的产出等于成员创立此企业之前产出的简单和;如果b>0,表明高科技创业企业产生了收益递增效应。为说明这一点,以两个投资者创立高科技创业企业为例:他们对企业做出贡献的资源分别为e1和e2,作为独立企业他们的产出和是:

而他们创立企业后的产出是:

O(e1+e2)=a(e1+e2)+b(e1+e22

得到,高科技创业企业的产出大于等于投资者独立的产出和,从而表现出收益递增效应,或称协同效应。

如果投资者i∈N加入创立企业的行列,成为投资者,他所拥有的资源ei,对企业产生的收益一部分转化为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收益。当投资者i成为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投资者之后,他可以分享企业的收益αiO(ei+E-i),式中αi∈(0,1),ei+E-i=E。αi可以称为企业产出的利益分享机制,譬如通常的机制之一就是αi等于每个投资者i的出资与企业的总资产的比。但也不尽然,在高科技创业企业的组建形成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契约的形式达成大家都接受的其他利益分享机制。但是,由于对企业收益的分享主要体现在产权的收益,也就是说ei带来的主要是货币收益或称之为所有者收益,它产生的控制权收益留在了企业,企业剩下的资源1-ei继续为企业产生控制权收益。因此,我们假定企业的投资者具有Cobb-Douglas效用函数:

这里,θi是企业i对货币收益或产权收益的偏好,而1-θi则是企业i对控制权收益的偏好。

2.创业企业均衡性分析

假定每一个投资者i对自身的偏好θi和1-θi是清楚的;对于组建企业后所能获得的两种收益αiO(ei+E-i)和O(1-ei)也是了解的,以及企业其他投资者的资源E-i也知道。由于O(1-ei)=c(1-ei)+d(1-ei2是单一行为的生产函数,对于最大化行为的企业应该在规模收益不变条件下生产,所以有d=0。

对于投资者i是否与其他企业一起组建形成一个企业,或者参加一个企业的决策,就是选择自己愿意贡献出资源ei∈(0,1),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即投资者i需要求解:

通过一阶条件解得:

由于

对于式(3-17),首先注意到与α无关,即和企业收益的分配机制无关。但是,与所有其他企业投资者对企业的贡献资源之和相关。同时,还与企业对产权收益的偏好θi及控制权收益的强弱1-θi有关。下面是均衡分析的一般结论。

结论3.2 在投资者选择与其他投资者组建形成一个企业时,投资者愿意参与的程度(即愿意贡献的资源大小)与未来企业的产出分享机制无关,但与企业中所有其他投资者贡献的资源总和的大小相关,以及与投资者对企业产权收益偏好、资源在原有状况下对获得控制权收益的强弱相关。

3.创业企业搜索的稳定性分析

为了更容易地直观分析,且不失一般性,假设a=b=1的情况下讨论对产权收益的偏好θi与控制权收益的强弱1-θi之间的关系。θi越趋向于1表示企业对控制权收益偏好越小,甚至完全不偏好控制权收益,如亏损停产企业、不考虑控制权收益以及政府强制性组建的企业。将a=b=1代入式(3-18),得到:

(3-19)

由式(3-19)我们可以得到图3.3:

图3.3 投资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贡献的资源与偏好

从图3.3中可以注意到,参与企业的投资者最优选择(贡献资源的多少)随着其他投资者贡献资源之和的增加而单调下降,并且对于任意θi<1,总存在一个最大的E-i,当企业所有其他投资者贡献资源和超过这一值时,。这意味着,当企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的界限以后,其他投资者将不再愿意参与组建或加入。或者对于一个给定规模的企业,存在一个截止偏好值θc,对于θi≤ θc的外部投资者,,只有当θi>θc时,。即当投资者对一个企业集团的收益偏好越大,或者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投资者的关系越密切,则该投资者参与或与其他投资者一起组建企业的积极性越高。令式(3-18)等于0得到:

当E-i越大时,θc越趋近于1,即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中投资者对企业产出的偏好必须越来越强。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直观上,企业的规模越大越不容易稳定,但并没有意识到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反而要求企业的投资者之间具有内在的更紧密的联系,即企业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要求投资者对企业产出的偏好更加趋强,因此得到结论。

结论3.3 在企业形成过程中,每一个投资者对预期未来的企业产出的偏好越强,则存在越强的企业创业动机。对于一个给定规模的企业,只有投资者对该企业产出的偏好大于某一临界值时,投资者才会加入到该企业,并且随着对企业的偏好增强参与的程度会相应地加深。

高企业的稳定性取决于其所有投资者的行为。如果每个投资者按式(3-18)计算其参与企业的程度,即每一个投资者选择他的最优贡献资源为e*i,则,即:

那么构成一个Nash均衡。Nash均衡在理论上是一种稳定状态,但不一定是Pareto最优状态。下面看一个例子。

假设企业中有两个投资者,θ1=θ2=0.5,取a=b=1,由式(5-18)计算得到,其他结果如表3.3所示。

从表3.3中看到,状态1是一种Nash均衡,状态2和状态3中投资者1的行为发生偏离,。但其结果富有启发性,即当e1向小于的方向偏离时,效用损失更大的是投资者2,当e1向大于的方向偏离时,效用增加更多的是投资者2,而自己的效用甚至不会增加。这种贡献与收益存在背离的现象,在企业内部管理的非对称安排中,使得一部分投资者可能占有另一部分投资者应该得到的收益。这必然对高科技创业企业的稳定性产生致命的影响。在状态4中,当两个投资者同时将资源提高到一个较高水平时,他们的收益会同步增大,这就是说存在Pareto改进的空间。由于企业内的投资者之间既有市场交易关系,又有权威管理机制,这就有可能在企业内部通过权威管理机制,调整企业内部的管理安排,来实现Pareto改进。下面总结出结论,然后给出正式的证明。

表3.3 Nash均衡状态及Pareto改进

结论3.4 在高科技创业企业中,存在一个稳定的Nash均衡状态,但这个状态不是Pareto最优的,因而存在Pareto改进空间。在Pareto改进空间中,每个投资者需要贡献出比Nash均衡状态下更大的竞争力,而且不是个体理性的。

证明:对式(3-18)求全微分有:

因为,在Nash均衡状态有:

但是:

所以,有:

即在Nash均衡状态),效用函数并非极值状态,因而存在Pareto改进空间。由于效用函数Ui(·)在)上是单调递增的,而在上是单调递减的,因此,有:

即存在空间,企业中的所有投资者的效用比Nash均衡状态效用更优。

结论3.4的意义在于它指出了企业的均衡状态(即稳定状态)与投资者资源效用最大化之间的关系。当企业的每个投资者都按照自身偏好以效用最大化来参与创立企业,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贡献投资者各自的资源时,企业是稳定的。但是,企业作为纯粹市场和纯粹投资者之间的中间状态的经济组织形式,由于存在Pareto改进空间,企业的管理层会试图利用内部的权威管理机制来改善资源的配置,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企业这样做时又会影响到自身的稳定性。这个问题一般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Pareto改进收益的分配机制加以解决。

4.创业企业搜索的边界分析

假定在将均衡状态下企业由n个投资者组成,每个投资者的资源相同,即:

将式(3-27)代入式(3-18)解出得:

同样,取a=b=1,可以得到对于不同数量的投资者,偏好θ对均衡状态下ei的影响,如图3.4所示。可以直观地看出,当n很小时,ei随着θ的改变呈线性变化,而当n增大时,ei则随着θ较小时增加较缓,到θ较大时则呈指数增长趋势。这表明当企业的投资者数量较少从而企业集团的规模还较小(约少于4~5个)时,投资者参与企业的程度(即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贡献资源的数量多少),随着其对企业偏好的增大而近似于线性地增大;当企业的投资者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约多于6~8个)时,投资者参与企业的程度随着其对企业偏好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大,即在偏好还较弱(约小于0.80)时,投资者的偏好增加较快而参与程度增大较慢,在偏好达到一定的强度(约大于0.85)时,偏好只要有较小的增强,投资者参与程度就有很大的增大。

图3.4 均衡状态下成员企业贡献的资源与偏好

取θ∈{0.5,0.7,0.8,0.9},如图3.5所示,n从1增加到25,计算单个的效用后得到,在每一个偏好下,其效用曲线有一个单峰,即在每一种均衡状态下企业存在一个最优的规模(或最优投资者数量)。这些最优数量随偏好改变而改变。因而得到企业最优参股人数量与企业偏好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图3.6所示。

结论3.5 在均衡状态下,企业投资者的数量确定的边界随着投资者对企业产出偏好的增强而呈指数关系扩大,且投资者的效用随偏好的增强而显著增强。

结论3.5说明以投资者数量度量的企业的规模与投资者的效用偏好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当高科技创业企业的规模越大时,要求投资者的偏好也越大,而且随着规模的增大,企业的稳定要求投资者的偏好呈指数增长。(www.xing528.com)

图3.5 均衡状态下不同偏好的创业企业与企业投资者数量

图3.6 企业最优参股人数量与企业偏好关系

(三)外部不确定性垂直型纵向一体化搜索

1.垂直型高科技创业企业搜索的形成

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20多个春秋,但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根本不是真正意义的独立法人,随着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在国家对企业放权让利、自负盈亏的同时,市益产生的影响加以分析,并指出它将很容易导致垂直型高科技创业企业搜索的形成。场也正逐步形成,尤其是1992年我国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我国的高科技市场得到中速发展。但是,我国不是一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立即就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市场,而是首先形成了条块分割的众多无形小市场。所谓“条”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沿袭下来的企业纵向隶属关系。所隶属同一部门的企业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并且存在系统内部的上、下游关系。为了保护部门利益,存在纵向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交易被尽可能以各种方式限制在部门内部,从而形成纵向链式的“条”市场。所谓“块”是指按行政区划而形成的地域性,在同行政区域内的企业多数也隶属于同一级政府,出于保护地方企业和地方利益的目的,因而具有纵向关系的上、下游企业之间交易也会被以各种形式限制在同一区域内的企业之间,从而形成“块”市场。总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又实行财政包干和国税地税分流等改革措施,更加重了我国市场交易的条块分割现象,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了高科技创业企业从生产企业、经销商到消费者的纵向产业链。

从上述分析和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存在全国统一市场的情况下,我们的很多高科技产业本可以是充分竞争的,但由于我国现阶段尚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市场,导致了纵向链的存在。下面我们建立一个双重加价模型,对这一纵向链的存在对高科技创业企业行为、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效

图3.7 纵向关系图

2.垂直型高科技创业企业搜索模型分析

在一个纵向关系中,如图3.7所示,上游高科技创业企业M1生产中间产品Z,其生产成本为C,它以价格P1向下游高科技创业企业M2出售该中间产品;下游高科技创业企业M2以中间产品Z为投入品生产最终产品,并以价格P2出售给消费者。

假定:

(1)生产1个单位的最终高科技产品需要1个单位的中间产品投入。

(2)消费者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满足线性函数:D(P2)=a-p2,这里a>c。

虽然M1、M2处于同一个“条”市场或“块”市场当中,但作为独立法人,还有企业自身的利益和偏好存在,也就是说在市场中他们的利益仍是独立的。当面对市场为获得最大利润时,下游高科技创业企业M2要解:

由式(3-29)解得:

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为:

下游企业M2获得的利润为:

上游企业M1为获得最大利润需求解:

求解可得:

将式(3-34)分别代入式(3-31)和式(3-32),得到销售量、M2的利润和最终产品价格分别为:

上游企业M1的利润为:

这样上下游企业的利润和为:

用宏观经济学中的最终产品法,我们可以得到这一高科技产业中实现的GDP为:

下面考察这个产业存在纵向一体化搜索的情形。即上游企业M1和下游企业M2通过一体化搜索重新创建成为一个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情况下,市场决定的最终产品价格、产量和企业实现的利润。

当M1和M2通过一体化搜索重新创建成为一个企业时,中间产品Z从M1到M2就从原先的市场交易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物品转移。一体化企业为获得最大利润,它要求解:

由此可解得此时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销售量和通过搜索新组建的高科技创业企业实现的利润分别为:

同样,按宏观经济学最终产品法计算该产业实现的GDP为:

首先,我们比较式(3-39)和式(3-44),由于:

可以看到,企业通过纵向搜索企业的利润大于等于搜索前各企业的利润和。所以,在利润最大化条件下,企业有积极性去参与一体化搜索,其根本原因在于一体化搜索以前,以自己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下游企业M2在做出决策时,并不考虑上游企业M1的利润增量,因而往往会倾向于做出对中间产品Z消费水平较低的决策。事实上,下游企业M2所做出的任何时期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增加1单位的决策,都会为上游企业M1带来1个利润增量(p2-c),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谓企业行为的外部性。

定义3.6 在高科技产业中若存在纵向关系的上游企业M1以成本c生产中间产品Z,并以价格P1出售给下游企业M2,下游企业M2以次中间产品作为投入之一生产最终产品,且以价格P2出售,则下游企业M2任何对中间产品Z的需求增加1单位的决策,都会为上游企业M1带来1个单位(P2-c)的利润增量,称该产业的纵向关系存在纵向外部性。

根据定义3.6和前面的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产业中存在纵向关系的企业之间存在纵向外部性时,企业将有积极性纵向一体化搜索,以增加企业利润。更确切地说,存在纵向外部性的企业资产收益率低于纵向一体化的企业资产收益率。于是,有下面的定理:

定理3.1 在产业的纵向关系搜索中,对于上下游企业,如果存在纵向外部性,那么进行一体化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小于进行一体化企业的资产收益率。

3.纵向一体化搜索与高科技创业企业集团化搜索

定理3.1还仅仅表明了纵向外部性必然导致的资产收益率的降低,但在我国的国情中高科技创业企业纵向一体化搜索的形成是否一定会导致或必然导致搜索后期形成企业集团,还要取决于政府和企业自身的偏好能否很好地满足。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比较一体化或搜索组建企业集团后的GDP增长情况,以及对政府税收和企业控制权收益的影响情况,而后两者是与企业产值或销售收入成正比关系。同时,我们还要考虑经济学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变化。

比较式(3-40)和式(3-45),由于我们已经假定现实满足条件a>c,所以:

比较式(3-37)和式(3-42)有:

比较式(3-35)和式(3-43)有:

式(3-48)和式(3-49)表明,在实行纵向一体化搜索之后消费者剩余是净增加的,由式(3-46)知道厂商利润也是净增加的,所以,社会福利也是净增加的。即纵向关系中的企业链纵向一体化搜索完成时Pareto改进,而且由式(3-47)知道,政府税收和企业控制权收益也是同时增加的,所以,有以下定理:

定理3.2 在纵向关系的高科技产业中,企业之间搜索形成垄断且存在纵向外部性,存在着搜索形成企业集团的强动因。

4.外部不确定性与竞争性垂直型企业集团搜索的形成

在讨论了存在纵向关系的企业链这种具有一定特殊背景下的垂直型企业集团搜索形成的原因,现实中另一种重要情形是存在纵向关系中的企业之间是竞争的。譬如,在通讯产业中,存在着从网络机站、终端设备到计算机软件研发等这样一个很长的纵向关系链,并且还存在着大量从事销售的中间企业。在这个庞大的纵向产业链中,每一环都存在着大量的厂商,从而形成了较为充分的竞争。

市场中的激烈竞争必然导致需求和供给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反映在商品市场价格的上下波动上。另一种不确定性表现在合同的不完全性,即市场交易在一定的条件下,交易会不按合约双方的原意付诸实现,或者由于不可抗拒原因,或者由于违约一方的违约收益(如以更高价格转卖他方)大于违约成本(即违约带来的惩罚)等原因导致合约交易不能付诸实现。当然,外部不确定性还包括由于资产专用性或专用性投资带来的敲竹杠问题(hold-up)导致的合约交易履行的不确定性。

面对这些不确定性,高科技创业企业可选择的搜索行为有纵向一体化、建立企业网络和订立长期契约。纵向一体化搜索的形成避免了市场交易带来的所有不确定性。

当有的上游企业同时向市场生产多种中间产品时,下游企业与上游企业纵向一体化,上游企业具有生产自己所不需要的中间产品的生产能力就会成为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甚至不必要的负担;或者下游企业需要从市场获得多种中间产品时,下游企业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上游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下游企业为了规避市场交易的不确定风险,同时要求获得具有一定专用性的中间产品,而上游企业面对竞争性市场一般不会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为下游企业生产具有专用性中间产品,企业将选择何种行为,这就有了企业网络搜索的建立。所谓企业网络是为获得专用性中间产品又避免市场不确定的下游买方企业向上游企业提供中间产品设计技术、提供专用制造设备或为上游企业进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有时还会进行部分股权的收购而成为上游企业的投资者之一,而上游企业可能会通过这种方式与多家下游企业建立协作关系,维持生产多种专用性中间产品的柔性生产能力。这种企业网络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

订立长期契约是存在大量专用性投资时,市场交易中讨价能力弱的一方主动选择。为了避免市场不确定性和发挥专用资产的价格,企业一般力图通过订立长期契约来锁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

5.外部不确定性与竞争性垂直型企业集团搜索模型分析

高科技创业企业一般需要完成多种经济活动才能生产出一种或多种高科技产品,因此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一个企业组织内完成所有必需的经济活动来生产产品;另一种是企业间存在的专业化分工,通过市场交易来完成产品的生产过程(杨小凯、黄有光,1999)。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基本解释是,当企业的交易成本大于企业之间的专业化收益时,纵向一体化搜索就会发生(Coase,1937;Williamson,1979)。

市场中有N家企业,它们之间存在纵向关系。其中,B家上游企业为买方(buyer),S家下游企业为卖方(seller),B+S=N。买方企业生产一个单位产品需要从卖方企业购买一个单位的某种投入要素Z,在标准的市场中,不同的买方企业对标准的中间产品或投入要素有不同的随机估价vi。如果这种投入要素越是卖方企业为某一特殊买方企业i专业化生产,那么意味着作为投入要素的这种中间产品Z对于企业i的价值(或使用价值)vi越大,同时生产这种中间产品的卖方企业也必须付出更多的生产成本c。当然,此时的市场价格p由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而定,即c≤p≤vi。我们对市场和企业网络定义如下。

定义3.7 如果买方企业i∈B从卖方企业购买标准的中间产品作为投入要素,那么称B与S之间是一种完全的市场关系。中间产品Z对于任意企业i∈B的价格是相同的,称所有买方企业j∈S之间是一种完全竞争关系。

定义3.8 买方企业为了自身生产的需要,有时会放弃从市场购买标准中间产品作为投入要素的选择,而是与某一或某一些卖方企业j∈S进行某种程度的协作,让协作企业为其生产专用性中间产品Z,称这种由某种程度协作关系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企业组织为企业网络N。

这时,中间产品Z对于网络中的买方企业具有比网络外部买方企业具有更大的价值,即vi∈N>vi∈N。需要注意的是,在企业网络中交易的中间产品包含有完全专用的和准专用的,这种完全专用和准专用的中间产品需要通过企业网络的企业之间通过协作来生产,而协作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买方企业向卖方企业提供其所需要的中间产品设计,可以是买方企业为卖方企业提供技术和生产人员培训,还可以是买方企业对卖方企业的制造设备或技术改造等其他方面进行投资,从而形成产权联结纽带。卖方企业则更多的是维持一种柔性生产能力,它可以为一家也可以为几家下游买方企业生产专用性中间产品,但它不会轻易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

当然,下游买方企业可以通过纵向一体化来获得专用性中间产品,即建立自己独占的(exclusive)上游卖方企业。下游买方企业建立独占的上游卖方企业必须花费的成本记为αE;而通过建立企业网络来获得专用性中间产品时,下游买方企业为了建立和维护网络关系需要花费的成本记为αBN,而上游卖方企业为了维持柔性生产能力需要特别的投入记为αSN。下面建立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搜索选择纵向一体化、建立企业网络还是仅订立长期契约的企业行为,从而形成企业集团并在企业集团中构成什么样的一种企业间结构关系。

阶段一:企业在竞争性的市场上,成本水平都非常接近,企业之间进行Cournot-Nash竞争。

假定:

(1)成本函数Ci(qi)=cqi为常数,即每个下游企业生产最终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相同。

(2)企业面对的市场需求函数取线性形式,Q=a-p,a为常数,因而反需求函数为:

此时,市场上最终产品的销量、价格和企业利润分别为:

这时,该产业实现的GDP为:

同时,在这一阶段企业根据专用性或准专用性中间产品对其自身的价值做出判断,分别做出决策:

(1)若vE-vi+2τ-αE>max{vN-vi-αN,0},则进行纵向一体化。

(2)若vN-vi-αN>max{vE-vi+2τ-αE,0},则建立企业网络。

(3)若vE-vi+2τ-αE<0且vN-vi-αN<0,则企业不做任何特别投资来获取专用性或准专用性中间产品。

阶段二:企业在阶段一的决策搜索已经实现,即x家纵向一体化企业投资αE,获得价值为vE的专用性中间产品,同时节约了市场交易费用2τ;y家建立企业网络的下游企业投资αBN,获得价值为vN的专用性中间产品,但市场交易费用依然存在;其他N-x-y下游企业仍然从市场购买标准中间产品,价格为vi,也没有任何增加的投资成本。这些专用性或准专用性的中间产品对于下游企业而言,要么是提高生产效率,要么是节约后续生产费用,等等。总之,最后都可以反映到企业通过一个更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企业利润。这时,所有企业进行Cournot-Nash竞争,其均衡结果为:

由于阶段一的投资决策获得了专用性获准专用性中间产品,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即有vE>vi和vN>vi,使得cE<c,cN<c。于是有如下结论:

定理3.3 在竞争性的纵向高科技产业关系中,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企业行为有如下选择:

(1)当中间产品的专用性越强且市场交易费用越高时,上、下游企业有积极性选择纵向一体化。

(2)当中间产品存在资产专用性而市场交易费用相对较低时,上、下游企业之间倾向于建立企业网络。

(3)当中间产品的专用性很弱时,企业一般不会进行专用性投资。形式化地表述为:

①当vE-vi+2τ-αE>vN-vi-αN>0时,

②当vN-vi-αN>vE-vi+2τ-αE>0时,

③当vE-vi+2τ-αE<0且vN-vi-αN<0时,x=y=0,

定理3.4 在竞争性的高科技产业关系中,当中间产品具有较强的专用性或准专用性和较高的市场交易费用时,企业之间有强动因搜索组建形成竞争性垂直型企业集团;但中间产品只有很弱的专用和较低的市场交易费用时,企业之间存在较强动因搜索形成竞争性垂直型企业集团。形式化地表述为:

(1)当vE-vi+2τ-αE>vN-vi-αN>0时,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形成企业的核心层。

(2)当vN-vi-αN>vE-vi+2τ-αE>0时,企业间通过企业网络搜索形成企业集团的紧密层或半紧密层。

(3)当vE-vi+2τ-αE<0且vN-vi-αN<0时,企业有积极性选择战略性行为使得,从而使,这时

最后,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分析企业订立长期契约的价值和影响因素。假定弱势企业标准产品以价格p向市场销售,单位成本为c,其风险系数为k;当它通过长期契约为特定对象企业生产具有价值为v的专用性中间产品,必须在之上进行专用性投资α,该投资在单位产品上的损耗为γ,该企业在订立契约时的讨价还价能力为θ。因此,只有当条件θ(v-c)-γ≥k(p-c)满足时,弱势企业才有积极性通过订立长期契约,进行专用性投资,规避市场交易不确定性的风险,在不降低企业利润水平的情况下,企业的控制权收益和政府的税收都获得了保障。于是有下面结论:

定理3.5 在纵向的高科技产业关系中,弱势企业存在强动因通过订立长期契约加入竞争性垂直型企业集团,并且成为高科技创业企业集团的非紧密层企业。

需要指出的是,在定理3.4和定理3.5中,企业集团的搜索成因均是满足以偏好定义的强动因的。根据现代经济学中福利理论可以知道(斯蒂格利茨,1997),这些企业集团的搜索组建形成是有利于社会福利改进的。然而对于我国高科技创业企业存在着严重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双重分离,在很多情况下企业集团的搜索形成往往只满足企业或政府中一方的偏好,即存在形成企业集团的弱动因,而此时不一定是改进社会福利的。比如,在上述的模型中,当vE-vi+2τ-αE<0且vN-vi-αN<0时,企业可能也有积极性通过一体化或企业网络搜索创建企业集团,使得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控制权收益大大增加,但是企业集协和的利润和产值均不等于原企业的利润和产值之和,即πG<∑πi,GDPG<∑GDPi。同样,当vE-vi+2τ-αE<0且vN-vi-αN<0时纵向产业关系中的某些企业经营不善,甚至处于停产倒闭的边缘,政府会出于非经济动因促成其他优势企业与这些企业搜索创建企业集团,此时由于将停产的企业在形成企业集团后继续生产,企业集团的总产值会大于原企业的产值和,但企业集团的利润可能会反而小于原企业的利润之和,即GDPG>∑GDPi,而πG<∑πi

(四)高科技创业企业水平型搜索及序贯决策

1.规模经济与序贯博弈模型

我国计算机产业是1990年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1990年中国计算机产量为世界第20位,但全国的计算机总产量只有3.21万台。1995年产量为世界第13位,1998年到现在始终居于世界第1位。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产业导入期(1990~1995),是产业的启动阶段,大量企业开始进入这一产业,计算机总产出年平均增长率约85%;产业波动期(1996~1999),这一阶段计算机总产出年平均增长26%,但1996年和1999年出现负增长,分别为-4.8%和-9.4%;产业稳步增长期(2000~2004),2000年全国共有计算机整机生产企业16家,生产能力为4467万台,但利用率仅为46.1%;价格战时期(2000年至今),这一阶段计算机产业进入激烈竞争时期,主要表现为频频发生的价格战。

计算机产业价格战的主要结果是提高了企业控制和降低成本的压力,使计算机整机销售价格下降;同时,在激烈价格战的竞争中,有些企业不断提高了市场占有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了产品的平均成本,确立了优势地位,而另一些企业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使得产品平均成本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而,优势企业开始纷纷兼并收购劣势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今天,我国的计算机产业已经具有了相当高的产业集中度,形成了联想集团、海尔集团、TCL集团和方正集团等少数几家大型企业集团在市场中寡头竞争的局面。

在市场上有n个独立的高科技创业企业生产某种高科技产品,且n≥4。企业i的成本函数为:

这里F>0是企业i独立生产该种产品时所必需的固定成本,c是企业i的平均可变成本,qi是企业i选择的产量。因而,企业i的总平均成本是:

假定,市场的反需求函数是:

p=1-Q (3-64)

这里,p是该产品的市场价格,Q是整个产业的总销量,假定产业中的所有企业行为是Cournot-Nash博弈,则均衡结构是:

如果该产品是最终产品,那么该产业和每个企业的利润及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

现在假定在这个高科技产业中存在期望搜索创建企业集团的两组高科技创业企业,可以分别形成企业集团G1和G2,它们的成员企业数分别为g1和g2,则有gj≥2,j=1,2。在现实中,每个企业一般只会搜索成为一个企业集团的成员企业,即G1/G2=φ,因而,g1+g2≤n。如果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当gj个高科技创业企业组成企业集团Gj后,它的成本函数为:

这里fj和dj分别为规模经济对企业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的影响系数,qGj为整个企业集团Gj选择的产量。如果fj=1和dj=1,j=1,2,这表明企业水平化搜索的形成对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都没有影响,那么从规模经济或者从成本分析角度分析,企业水平一体化形成。但是,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有CGj<gjCj,这是因为从现实的高科技创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分析可以知道,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均摊的固定成本越来越小,直到固定成本所能支撑的生产能力全部用完,即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总有0≤fj≤1成立,所以充分运用企业的固定成本成为企业集团形成过程的积极的战略性因素。同时,在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可变成本中也含有部分准不变成本,即平均可变成本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差(Varian,1990),因而在达到规模收益不变之前,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可变成本也逐步下降,即有0≤dj≤1成立。考察只有一个企业进行水平化搜索形成企业集团的情况下,规模经济对竞争均衡结果的影响。在企业完成水平化搜索形成Gj后,企业集团和集团外部企业分别求解:

这里,qGj和qi分别为企业集团和集团外部企业的产量,j=1,2,i∈{1,2,…,n}。解上述两式,得到企业集团、集团外部企业的产量和总产量:

进而,市场的价格、企业集团和外部企业的产值分别为:

企业集团和外部企业的利润分别为:

由于规模经济效应,有0≤fj≤1和≤dj≤1,企业集团的所有成员企业如果仍按原来的要素进行投入,企业的产出也必然会大于原各企业的产出和,比较式(3-69)和式(3-77),得到。比较式(3-67)和式(3-79),得到。所以,如果搜索形成企业集团的所有成员企业或大部分成员企业在同一级政府的产权控制范围内时,政府将有巨大税收的增加。但是,如果企业集团的成员企业分布在不同级政府或多个地方政府之间,通过组建形成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的企业行为,会由于受到产值的计算和税收的缴纳等利益分配问题的影响而困难得多。同时,企业在不散失控制权收益的条件下,同样有积极性维持法人的地位从而搜索组成高科技创业企业集团。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得到下面结论:

定理3.6 在同级政府控制产权的范围内,当生产同一种或同一类高科技产品的企业之间存在规模经济时,那么政府和企业均存在强动因组建形成水平型企业集团。当企业产权分属不同组别或不同地方政府控制时,企业存在弱动因组建搜索形成水平型企业集团。

当一个高科技创业企业集团在一个高科技产业内搜索形成以后,对其他的企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现在考虑高科技创业企业集团G1已经形成后,高科技创业企业集团G2组建形成的动因强弱。从前面计算机产业的实例中我们可看到,此时会激起组建企业集团的序贯行为。

定义3.9 如果由于高科技创业企业集团G1的搜索形成,更加强化了G2的完成搜索的动因,那么我们称这种企业集团的前后相继形成的因素归结为序贯(sequential)动因。

分别比较和GDPi和πi,我们看到,当企业集团G1形成之后,企业集团的外部企业的产值和利润都会降低,这是因为企业集团G1与外部企业相比通过规模经济生产经营,具备成本比较优势,而且规模经济越明显其比较优势越大。如果这时g1个企业形成企业集团G1之后,g2个企业形成企业集团G2,则企业集团G1、G2和外部企业需分别求解。

这里Q=qG1+qG2+(n-g1-g2)qi,i∈{1,2,…,n}\G1YG2,qG1、qG2和qi分别为企业集团G1、G2和外部企业的产量。解式(3-81)、式(3-82)和式(3-83)得到市场均衡结果为:

从而,我们可以进一步解得市场价格,企业集团G1、G2和外部企业的各自的期望利润和产值:

分别比较式(3-67)、式(3-79)和式(3-89),式(3-69)、式(3-77)和式(3-92),只要条件0≤fj≤1,0≤dj≤1满足,对于企业集团G1有:

分别比较式(3-67)、式(3-79)和式(3-92),式(3-67)、式(3-80)和式(3-90),只要条件0≤fi≤1,0≤dj≤1满足,对于企业集团G2有:

式(3-93)和式(3-94)表明,在高科技创业企业集团G1形成之后,高科技创业企业集团G2的形成使得两个企业集团中的企业的产值和利润都再次发生了变化。首先,G2的形成使得自身的产值和利润增加到最多的一种情况,而在G1形成之后、G2形成之前,G2中成员企业的产值和利润是最小的。所以,可以说是G1形成刺激了G2的形成,形成了序贯行动,只要这两个企业中的成员企业生产和经营尚未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其次,在G2形成之后,G1的产值和利润会有所下降,但仍大于形成G1之前的产值和利润,因此,G1的形成动因仍然存在。否则,如果在G2形成之后,G1的产值和利润比形成之前还要小,那么G1在形成之前会搜索到它的形成即将引起序贯行动,因而选择是否组建高科技创业企业集团。综合上述分析,结论如下:

定理3.7 在一个高科技产业中如果存在规模经济效应,那么在gi个企业为了达到规模经济形成企业集团之后,将引起其他gi个能够但尚未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企业形成企业集团的序贯行动。

定理3.7表明,在一个产业当中,存在众多的中小企业参与竞争,即使在这个产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如果没有一个企业或企业集团达到规模经济的水平,产业结构可以是稳定的。但是,分别比较式(3-66)、式(3-76)、式(3-88)、式(3-65)、式(3-75)和式(3-87)可知,这时市场的价格偏高而产量偏少,也就是说资源配置效率是低下的,社会福利存在净损失。在规模经济的诱因和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一些高科技创业企业通过兼并扩张的搜索形成高科技创业企业集团之后,会在产业中引起其他企业集团相继形成的序贯行动,直到所有条件允许下的规模经济效应都实现时,产业结构才会进入一个新的稳态。这就是我们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看到的高科技创业企业兼并和兼并浪潮。

但是,如同垂直型高科技创业企业搜索形成过程中存在形成弱动因一样,在追求规模经济的水平型企业搜索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弱动因的情形,即创业企业搜索的目的仅满足企业或政府中一方的偏好。比如,在上述模型中对企业集团化搜索形成之后,与其竞争的企业所在当地政府保持地方经济竞争优势,有时会主动要求和促成本地的一些同类企业组建企业集团,而并不考虑是否能够直正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即所谓的“拉郎配”现象;有时高科技创业企业自身为了追求控制权收益的最大化,也有积极性在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的名义下与其他企业组建形成企业集团,而实际上可能反而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2.要素互补与横向合并搜索模型

在产业的横向上,除了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外,还存在另一种横向关系就是产品之间面向需求的互补性,也称之为需求的要素互补。例如,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计算机主机与显示器,手机与SIM卡等,两者之间或者更多商品和服务都存在这种面向需求的要素互补性。在这种横向产业关系中,有些商品和服务很早或者一开始就在一个企业或企业集团中生产,有些是后来才兼并在一起的,有的仍然在分开生产和销售,有些则从一起生产和销售到分离出去独立生产和销售。在市场运行中,要素互补对产业结构产生着重要影响。

我国的高科技产业结构中,企业之间同样存在着产品面向需求的要素互补性,而且正对我国的高科技产业结构的演变产生深远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绝大多数高科技创业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市场需求的要素互补性作用于企业行为,引发了大量的企业集团的形成。这种企业集团的搜索形成途径也有两种:一种是核心企业扩张性投资发展,分离出多个企业分别生产互补性产品,然后统一提供给市场;另一种是原生产互补性产品的企业横向合并组建成企业集团。现阶段这种类型的高科技创业企业集团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后一种搜索途径完成的。下面是要素互补的正式定义,然后是模型分析。

定义3.10 市场中的两种或多种商品和服务只有结合在一起时,才能满足消费者或使用者的特定需求,称这些商品和服务是要素互补的。

考虑市场上有高科技创业企业A和B分别生产两种要素互补的产品或服务a和b。只有a和b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系统时才能满足用户的某种需要,也就是说,用户要满足需要必须同时购买a和b这两种产品或服务。以市场上a和b的价格分别为pa和pb,则整个系统的价格为ps=pa+pb。假定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对该系统的总需求为Q,它由需求函数:

给定市场上a和b的销量分别为qa和qb,则有qa=qb=Q。

阶段一:当a和b由两个独立的企业分别生产和销售,它们的战略选择是如何面对市场需求确定各自产品的销售价格。为简便起见,假定两个高科技创业企业的生产成本c=0。给定pb,对于企业A选择pa

同样,对于企业B也可以求得:

由式(3-97)和式(3-98)求得市场的销售量、市场价格以及企业的利润和产值分别为:

阶段二:假定高科技创业企业A和B在这一阶段搜索组建高科技创业企业集团,在企业集团内部通过整体的战略决策和安排,在生产a和b后,以一个整体系统的形式向市场出售,而不再是两个企业独立地生产和销售。但这里我们不考虑形成企业集团后可能存在的范围经济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因为前面已经假定成本c=0。对于企业集团,它面对市场需求只要确定一个统一的系统价格ps,求解:

进而可以得到企业集团的市场销量、利润和产值,以及整个系统的市场价格: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即在这一产业中企业集团搜索完成之后,不仅企业集团的利润和产值大于原企业的和,而且产品的市场价格降低、销量上升了,这是一个完全的Pareto改进。得到结论如下:

定理3.8 在一个高科技产业中,生产要素互补的企业之间存在强动因搜索组建企业集团。

在经济学中,一般认为企业间的横向兼并将提高产业的集中度,使得企业的垄断力量上升,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会上升,销量将减少,是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但是,为什么这里企业集团的形成反而改进了整个社会福利呢?这是因为,在独立的高科技创业企业之间进行竞争时,企业各自根据市场需求搜索决定自己产品的价格,由于产品的要素互补性,一个企业产品的价格每提高一个单位,市场对两个企业产品的需求度将相应地减少。即在生产要素互补产品的高科技创业企业之间,一个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决策行为会对其他产生影响,因而形成了企业行为的外部性,但这种外部性产生的影响是负面的。在企业集团搜索完成之后,恰恰是消除了这种存在负面影响的外部性,形成了Pareto改进。当然,生产要素互补产品的企业组建形成企业集团还具有范围经济特征,并且范围经济要求往往会成为推动此类高科技创业企业水平化搜索形成的另一个内在动因。

四、案例分析

虽然前面的分析是基于现实背景和通过数理模型得到一系列结论,但是它的正确性仍需要回到现实中,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及其可能的政策含义。因此,本节将通过对清华同方公司创业决策搜索的过程及其组织架构进行实证的案例分析,来检验一些重要结论。

(一)清华同方创业决策搜索实证分析

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搜索,高校高科技产业已经从过去那种“科技推广”、“科研补充”或“经费创收”的卑微角色中走了出来,成长为中国民族高科技产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不仅担当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和载体,而且也肩负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任。

清华同方作为我国新生代的高校高科技上市公司,自1997年6月创立并挂牌上市以来,即以其超常规的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诚如专家所评价的,清华同方之所以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制定了“技术+资本”的发展战略并进行了成功的战略运用。因此,透过清华同方所创立的“技术+资本”发展战略,我们或许能够探寻到未来中国高校高科技创业企业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这样说过:“要了解一个企业,必须首先了解它的宗旨。”所谓企业宗旨,实际上是企业关于自身所自觉承担的社会使命的陈诉。不管是否意识到,任何一个企业都在自觉承担着特殊的社会使命。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对特殊社会使命的承担,企业才有它在社会上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理由。自然,作为企业自身所自觉承担的社会使命,这种企业宗旨也必然构成了企业战略设计,如企业具体战略目标的确立、经营领域的界定和资源配置与利用方式为选择的基本出发点。

清华同方是清华大学创建的高科技创业企业。作为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华大学理应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种种因素的影响,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却不能有效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既与一流大学的地位不相称,也与科教兴国的目标相距甚远。因此,当清华大学利用自身的科技资源优势,以五家校属优秀公司为主体直接组建清华同方时,其初衷就是要通过这一载体,以一种企业化运作的方式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不难看出,清华同方这一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为核心的企业宗旨,从根本上说明了清华同方的独特价值。一个企业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从社会吸纳资源,将其转化为能被社会所接受的产品(服务)。清华同方之所以会产生并以其超常规的持续发展赢得世人瞩目,其基本的理由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为自觉承担的社会使命,因而获得了广泛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不仅如此,清华同方这一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的企业宗旨,也从根本上指明了其生存与发展的目标定位,即战略目标。所谓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实质上是科技成果并入(或结合进)企业进行转化以形成新产品、新工艺并以此获利的活动。因此,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技术越先进、资本越雄厚、规模越庞大,就越能迅速有效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因此,基于对自身所承担的特殊社会使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的认同,清华同方的战略目标应该是成为一个有规模的高科技创业企业,通过它,学校的科技成果能够源源不断地、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然而,清华同方是如何通过自身企业化的载体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呢?也就是说,清华同方是怎样选择自己的经营活动领域呢?对此,清华同方创造性地为自己界定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战略经营领域所承担的使命:

(1)以直接实现科技成果的产品化与产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实业领域。

(2)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孵化为目标的高科技投资领域。

在高科技实业领域,清华同方以自身企业化的载体直接实现科技成果的产品化与产业化,涉及承担从研究开发到中试再到常规的规模化生产的全过程。因此,在高科技实业领域,清华同方同大多数高科技企业一样,提供大量的高科技产品与服务,或依托清华大学的科技、人才优势,将高科技产品与服务集成到一起,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客户提供工程解决方案。目前,清华同方的主营产业是信息产业、人工环境和核技术。在未来,清华同方将通过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资产重组,将主营产业逐步定位于信息产业这一具有高速增长预期的朝阳产业。

而在高科技投资领域,清华同方直接将自己定位于一个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在这里,清华同方充分利用其通过上市所获得的资本融通能力,依托与清华大学的密切关系,大力介入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本运作,以孵化出极具前景的产业或极具成长性的企业。而一旦孵化成功,一方面可以并入公司已有的实业领域,另一方面则通过各种渠道出售或转让给社会企业,以此获取超额利润,由此获得的增量资金又可以进一步用来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不难看出,清华同方在这里已超越一般的高科技实业公司,而充当着一种风险投资角色,而清华同方之所以选择扮演这样一种角色,就是要充当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与桥梁,以使学校众多的科技成果能够源源不断地推广与转移到社会。

因此,考虑到其所介入的两大战略经营领域,清华同方的基本发展框架明确地归纳为:立足信息产业,促进成果转化。在此基础上,可以更确切地说,清华同方的战略目标定位是一个兼具高科技实业与投资性质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高度融合的混合型企业(集团)。从其发展构架来说,它至少应该包括如下三部分:

(1)以资本为纽带联结起来的高科技实业公司(群),负责企业的产业资本运作。

(2)高科技投资公司,负责企业的金融资本运作,促进科技成果的孵化。

(3)财务公司,负责企业内部的资金拆借与融资,使企业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个企业要生存并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找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资源优势,并借此培养自身的核心能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曾指出,如果把一个多元化的企业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其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而提供营养、支持和稳定性的根系就是核心能力。

作为一家具有高校背景的上市公司,清华同方拥有两种独特的资源:

(1)依托母体清华大学所获得的技术优势。

(2)通过上市所获得的资本优势。

清华同方孕育于清华大学,虽然改制使其与清华大学实现了校企分开,但在人才和技术上却与清华大学存在着一种紧密的依托关系。清华同方自己的根系深深地扎在清华大学这块丰润的沃土之中,从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技术源泉。因此,清华同方的技术优势是得天独厚的。而上市不仅使清华同方募集了大量的资金,而且也使清华同方获得了一种在资本市场上持续融资的能力。在我国,拥有融资便利性的上市公司本身就是一种稀缺性资源,而清华同方的资本优势也是由此产生的。

很显然,清华同方这两种资源优势是构筑其核心能力,并进而去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所在。事实上,自组建并上市以来,清华同方以这两种资源优势为基础,在实践中逐步整合与培育出了自己独特的核心能力,这就是紧密依托清华大学的雄厚的科研力量、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多学科综合的整体优势,充分利用上市所募集的大量资金和所确立的融资能力,从清华大学已有的科研项目或科技人力资本中发现、筛选能和市场结合的风险项目,以资本运作的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与产业化的“技术+资本”的运作能力。

实际上清华同方这种“技术+资本”的核心能力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技术创新的能力,即指对孵化项目的市场研究、技术预测、工程化研究与最终实现可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的能力。

(2)资本运作的能力,即为了孵化项目的成功实施所必需的资本筹措、投资及金融管理的能力。

如前所述,“技术+资本”作为清华同方的核心能力,是其获得竞争优势并实现战略目标的基础所在。那么,清华同方是如何凭借这种核心能力去获得竞争优势,并进而使自己能够有效地履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的社会使命呢?对此,清华同方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略路线,这就是以“技术+资本”的核心能力为基础,建立起科技链通向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模式,以及作为相应支撑的资本运作模式,对清华大学的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进行孵化与二次开发,一方面用以支持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或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则实现学校科技成果向社会企业的转移以取得投资回报。简而言之,就是以技术为手段,以资本为纽带。

清华同方这种新孵化器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清华同方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清华同方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的特殊价值。事实上,自上市以来,清华同方围绕着孵化器这种技术创新模式的定位,形成了几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典型运作模式:

(1)以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的工程化和产业化为代表的对学校科研成果进行孵化的模式。

(2)以光盘公司组建为代表的将学校已有科技人才的知识能力转化为产业能力的模式。

(3)以金融COS研制与中同IC卡的推出为代表的,先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开发项目,然后充分利用与吸收清华大学的技术与人才资源进行技术开发的模式。

技术创新尽管是一项高产出、高收益的事业,但也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事业,需要相应的资本运作机制来支撑。因此,在清华同方所采取的战略路线中,作为技术创新支撑的资本运作也弥足珍贵。实际上,清华同方自上市后,即以所获得的资本运作能力为基础,通过探索,逐步建立了一整套以资本运作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具体说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1)清华同方通过参考和借鉴国内外成熟的风险投资运作经验,创造性地探索了一种拟风险投资的资本运作模式来支撑技术创新,支撑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这种资本运作模式的特点就是,将在资本市场上获得的部分资金注入孵化项目,一旦成功即可以并入公司已有的产业,或直接转移到社会企业;但如果孵化项目足以形成一个产业,则可继续注入资金,以孵化成熟的技术和已成规模化的产业技术为基础,以孵化项目小组组织胚胎组建起新的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等,并将其做大,而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上市、出售给社会企业,或吸收社会企业、投资公司的参与控股,能够快速地获得回报甚至撤出投资,而由此回收的资金又可以进一步用来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孵化。如此使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2)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能力在资本运作中的作用,通过兼并、控股或参股社会企业,将自己的技术资源与社会企业的生产性资源整合在一起,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验与生产基地,一方面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另一方面实现公司的低成本扩张和超常规发展。

大型集装箱检测项目的成功产业化,就是清华同方通过拟风险投资的资本运作模式促进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个成功范例。1991年,清华大学承担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研究”,经过4年多的努力,于1995年完成攻关任务,并建成了一套大型实验装置,使我国成为继英、法、德之后第四个掌握有关大型集装箱检测的关键技术的国家。然而,掌握关键技术仅仅是发展我国大型集装箱检测技术所迈出的第一步。只有将其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服务于国家建设,才是国家攻关课题的根本目的。然而,大型集装箱检测项目的产品化甚至产业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却是学校所不可能承担的。为此,以上市为契机,清华同方组建技术公司,以实体公司的方式,承担这项产业化项目。1997年,清华同方利用募股资本对该项目投资约1000万元,不仅完成了产品化工作,而且还建立起了小规模的生产制造基地。

技术创新与资本运作构成了清华同方战略路线的两翼,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使清华同方获得了一般企业所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从而有效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二)理论解释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结论3.6 清华同方是通过搜索组建成为纵向性垂直型企业集团。

(1)纵向一体化。从清华同方的企业组织结构和清华大学的关系可以看到,纵向一体化搜索方式是清华同方组建的最主要动因。在清华同方产业链上,处在上游的企业有:清华同方以五家校属优秀公司为主体直接组建的,处在下游的主要是产品的销售公司和进出口公司,它们是清华同方的两大职能公司。从清华同方的经营状况分析可以看到,清华同方软件光盘、金融COS研制与中同IC卡这一产品的纵向产业链不仅是小天鹅集团的销售收入的主要来源,更主要的是这一产业链形成的利润占整个企业集团利润的56%。

综上所述,在小天鹅集团内部的纵向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是相互链接的垄断性卖方和垄断性买方,形成垄断的纵向产业链。根据本文定理3.1和定理3.2我们知道,在这样的垄断性产业链中,通过纵向一体化搜索形成垄断性垂直型企业集团,对于企业可以增加利润和销售收入,并有积极性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产品;对于政府可以增加税收或财政收入,也增加了当地的就业岗位。所以,企业和政府双方均有积极性组建和推动组建这样的高科技创业企业。清华同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和双重动因作用下,于1997年组建成立的,并在当年被列为北京市十大高新技术企业而得到重点扶持和发展。

(2)长期契约及其演变。在清华同方的成员企业中,有一些企业原先只是协作生产某些中间产品的企业,然后才通过特殊途径成为企业内部的控股子公司。经过这样的演化过程,企业从外围松散层进入到企业的核心层,它揭示了长期契约与资产纽带在企业集团组织形成过程中的本质差异。

结论3.7 清华同方在纵向一体化的基础上,正在搜索向水平型企业集团发展。

(1)市场约束下的规模经济。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中,我们知道企业为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总是寻求其经营成本的最小化,而实现成本最小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使其生产处于规模经济水平。根据本文定理3.2,如果产业中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并且组建形成企业集团可以达到规模经济时,那么在产业中会形成企业组建形成企业集团的序贯行动。清华同方兼并国营江西无线电厂(713厂)正是如此。江西无线电厂原属军工企业,拥有较为先进的通讯器材生产设备和相对稳定的军方市场,但因技术落后而负债近1亿元。清华同方对其兼并不是简单的资产收购,而是通过投入技术、投入资本,盘活原有的生产性资源。兼并后,清华同方把清华大学有关的数字化通信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注入其中,使其能够生产出高技术含量的军工通讯产品。同时,江西无线电厂也成为清华同方光盘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

(2)品牌的要素互补性。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是竞争过程中市场传递给企业的压力,同时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企业追求规模经济也形成约束,即企业的生产能力对市场的实际需求总量相对过剩。清华同方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50亿元,2002年清华同方光盘、金融COS研制与中同IC卡销售收入也难以超过45亿元。所以,清华同方必然会在纵向一体化的基础上向横向产业发展,即清华同方集团在市场约束下还会向光盘、金融COS研制与中同IC卡之外的产品发展。

“清华同方”这个品牌是清华同方集团的重要无形资产,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无形资产,同时更好地扩大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清华同方在做好光盘、金融COS研制与中同IC卡产品的基础上,已经进入个人电脑、U盘、扫描仪、通讯交换机和各种ERP软件开发等产品,从而正在向水平型企业集团发展。2003年5月,清华同方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实施联盟,从而发挥双方各自的竞争优势,也使得清华同方可以更好地进入移动通讯终端设备这个市场,这进一步表明清华同方在水平型搜索方向上发展的速度正在加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