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转方式,融入长三角核心区,促连云港增长

转方式,融入长三角核心区,促连云港增长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加快融入长三角核心区的连云港第一节连云港加快融入长三角核心区的基础条件一、连云港后发优势日益凸显2008年,连云港宏观经济运行基本面呈现“总量突破、增长加速、质量提升、发展和谐”的良好态势。这些都是长三角核心区在发展中所必需的,也是发挥连云港特色资源优势,迎接长三角核心区产业转移利益所在。而2006年11月2日,连云港市连接长三角的高速公路连盐高速正式通车,这样,连云港市与长三角的时空距离日益缩短。

转方式,融入长三角核心区,促连云港增长

第六章 加快融入长三角核心区的连云港

第一节 连云港加快融入长三角核心区的基础条件

一、连云港后发优势日益凸显

2008年,连云港宏观经济运行基本面呈现“总量突破、增长加速、质量提升、发展和谐”的良好态势。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再次创造历史,较上年增加131.92亿元,按可比价格较上年增长13.1%,较全省平均增长高出0.8个百分点;增幅在全省13个市中位居第8位,较上年前移4个位次。2008年,连云港市人均水平跃上新台阶,三次产业实现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继续呈现“稳固、提升、活跃”的良好局面。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2.78亿元,同比增长5.8%,增幅居全省第2位;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5.06亿元,增长14.5%,居全省第4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2.26亿元,增长14.9%,居全省第7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4∶47.3∶36.3。临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已形成了以临港产业区和灌河口工业带、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东海制造业基地“一核三带”的T型产业布局框架,临港重工业、石化、能源造船、装备制造等产业迅速扩张,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拥有国内一流的医药产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石英材料系列产品生产基地等。高新技术产业2007年实现产值137.1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额占工业总产值增加额比重达到9.46%,位居苏北地区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利税率达到18.88%,位居全省首位。连云港市成为苏北地区5个省辖市中资源优势明显、新兴产业与经济发展迅速、创新潜力良好的重要城市,是拉动苏北地区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龙头”城市。

二、连云港具备接纳长三角核心区产业转移的资源优势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分布的不均匀性,资源禀赋较高的地区对资金、技术和产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连云港市耕地面积379 790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1%。尚有8 710公顷土地亟待开发,后备土地资源潜力较大。连云港日照和风能资源为江苏省最多,海州湾渔场为中国8大渔场之一,前三岛海区为江苏省唯一的海珍品基地,陆上动物主要为人工饲养的畜禽品种,列入国家珍惜保护鸟类计31种。矿产资源共计40余种,淮北盐场为全国4大海盐产区之一,锦屏磷矿为全国6大磷矿之一。东海县的金红石矿储量达250多万吨,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的金红石矿。蛇纹石矿的开发已成为上海宝钢的重点配套工程。东海县又素有“中国水晶之乡”、“中国石英之乡”的美称。赣榆县班庄雪花白大理石全国最优。现已初步勘探出黄海大陆架蕴藏丰富的海底石油。近年来,连云港软环境整治成效逐步显现,外来投资商给予充分肯定,对扩大招商引资产生积极影响;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素质较高、培训开展较好;经济基础较弱,但综合商务成本相对较低,2003年城镇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分别为上海和苏州的38%和28%,上海各工业开发区土地总成本18万—26万元/亩,苏州约为15万—20万元/亩,而连云港在7万—10万元/亩左右;开发园区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园区集约化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目前拥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4个省级开发区、7个市级开发区,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功能配套、区域合理的园区发展体系;土地资源丰富、征用成本较低等。连云港市已在创造条件承接上海等区域内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已经形成的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和临港产业等方面的经济优势。这些都是长三角核心区在发展中所必需的,也是发挥连云港特色资源优势,迎接长三角核心区产业转移利益所在。

三、连云港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区位条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循环圈内的资源总是向着区位条件好的区域聚集。连云港处于上海和青岛两大经济增长极之间,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具有承上启下、沟通南北的优势,根据国家有关大城市布点规划,在上海和青岛之间需要有一个较大的城市作为支撑点,而连云港是这一支点的最佳选择。随着东部沿海铁路和沿海高速公路的贯通,连云港与上海的空间距离缩短为350公里左右,加之同三和连霍两条国家主干线的高速公路在连云港交汇,为连云港真正融入上海经济圈和连接南北东西奠定了先决条件。连云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陇海兰新经济带的最便捷的出海口岸,经济腹地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进军西部,发展与中亚、欧洲和日韩对外贸易,都为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核心区提供了经济拓展的有效空间和载体。目前,连云港市已经形成海陆空并进的纵横立体交通网,同长三角核心区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交通运输便捷,联动发展可以产生级差效益,易于接受扩散效应。

2005年,交通部新出台了我国首个区域交通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陆交通规划纲要》,在宣告连云港市被纳入长三角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连云港港成为长三角集装箱支线港的同时,也标志着连云港市融入长三角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根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长三角的高速公路网要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覆盖长江三角洲的“半日交通圈”。而2006年11月2日,连云港市连接长三角的高速公路连盐高速正式通车,这样,连云港市与长三角的时空距离日益缩短。

第二节 连云港融入长三角核心区势在必行

连云港融入长三角核心区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实施的要求。

2008年,9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快连云港、温州等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江苏沿海、东陇海沿线、浙江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发展。《指导意见》将连云港港列入长三角新经济增长点,长三角的扩容对江浙两省整体发展至关重要,连云港一直盼望能融入长三角,接受辐射,互动发展,更好地使连云港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北翼、上海港的配给港。从地区角度来说,连云港承接上海辐射加快自身发展,同样为长三角地区更好地协调发展、辐射中西部、带动苏北发展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其实,连云港始终接受上海以及苏南的辐射,这次《指导意见》第一次将苏北纳入长三角的规划版图,从布局上来说更能接受产业辐射,使得布局更合理,更打通了合理布局基础上的产业、资本、人才、信息等要素沟通,通过这些要素的集聚和沟通,对连云港本身的发展就会起到更快的推动作用,这对带动江苏沿海和东陇海沿线发展、对连云港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一、加快连云港融入长三角核心区是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需要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意味着连云港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发展规划》指出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强调要立足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南亚,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总体定位上,《发展规划》将连云港确立为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要求构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探索设立国家东中西部区域合作示范区。港口定位上,要将连云港港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城市发展上,《发展规划》提出按照特大城市的标准把连云港建设成为连接长三角与环渤海的国际性海港城市。在产业上,要求优先发展石化、造船等临港产业,合理布局钢铁、粮油加工产业,加快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特色产业。旅游定位上,《发展规划》提出将连云港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和国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战略定位的空前提升,标志着连云港在国家生产力布局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二、加快连云港融入长三角核心区是实现跨越发展的需要

加快连云港融入长三角核心区,有利于该市产业经济大发展。长三角核心区经济发达,一直是该市招商引资的重点地区,到目前已经有一大批企业在连投资落户。借助长三角区域资金、人才富集的优势,连云港市实行“借智借资”策略。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等企业在上海、南京设立研发基地,与当地知名科研院所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连云港市的港口股份等通过在“上交所”上市募集到大笔资金,有效缓解了大发展中的资金难题。连云港市还是长三角区域重要的要素资源供应城市,目前全市常年在长三角区域工作的人员约50万人。多年以来,该市一直是长三角区域农副产品的重要供应地。该市划入长三角区域,将进一步深化扩大连云港与区内各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实现合作共赢。这些都意味着连云港将在长三角区域未来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和兄弟城市一起分享长三角新一轮大发展的成果。

三、加快连云港融入长三角核心区是长三角一体化向北挺进的必由之路(www.xing528.com)

长三角不仅要全力深化区域内的合作,而且还可与环渤海等区域经济实施互补交流。作为长三角区域内的北翼城市,连云港区位优势明显,北接渤海湾,隔海东邻东北亚。目前在港口配套上,连云港已与上海形成了有力的合作关系。2008年已形成“亿吨大港”规模的连云港港是长三角地区北翼重要的枢纽港,是上海港的功能配套港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原料供给港和产品输出港。区域基础设施体系的进一步配套完善,被视作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据了解,长三角北翼与区域核心地带的综合交通网络密度正在不断加大。已列入国家铁路“十一五”建设规划的沪通铁路与连盐淮铁路建成后,连云港与上海相距400公里,将有力改善长三角北翼的发展条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在北翼形成新的增长极。已列入国家高等级干线航道网建设的“连申线”建成后,可实现从连云港直达上海的海河联运。长三角北翼活跃起来,区域内产业的承接、整合与交流将在更大范围内推进。连云港的发展空间较大,其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约76平方公里的临港区域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具备项目入驻条件。连云港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沿海青岛与上海之间的又一座大型海港中心城市,不仅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而且还要连接南北、沟通东西,促进长三角与环渤海等区域经济的互补交流。

第三节 连云港加快融入长三角核心区的建议举措

一、思想观念上融入长三角核心区

要实现全方位融入长三角核心区,必须树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求突破、求创新、求双赢。融入长三角核心区,最紧迫的是在观念上融入长三角核心区,以观念来引领其他方面的融入。长三角不仅是中国的长三角,而且也是世界的长三角,是世界第六大城市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连云港跻身长三角的地域范围,并不等于就具备了长三角所拥有的各种优势和条件,当前的重点是要把长三角人的精神实质学到手,而不是照葫芦画瓢,照抄照搬。一部长三角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长三角人的艰苦奋斗史,是他们的辛勤创业史。学习长三角人的精神实质,对于连云港来说,关键又是学习他们的市场意识、开拓意识,开放意识(包括资源意识),敢为天下先的意识。在这方面,“浦东精神”、“昆山精神”、“张家港精神”、“温州精神”都是长三角精神的典型代表。在学习的过程中,连云港人还要善于用长三角大视野来寻找自身的不足,把长三角人的思维、观念、理念、节奏变为连云港人的实际行动。在沿海开发战略下,为了更好地融入长三角核心区,实现连云港又好又快发展,一要主动吸纳,全面融入。结合连云港招商引资的深入开展,在上海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开展形式多样的接轨活动,主动与上海等长三角核心城市缔结友好关系,加强双方政府间的联系,积极参与上海等长三角核心城市举办的各种大型商贸活动,增强连云港接轨长三角核心区的行政推动力。二要甘当配角,争当名角。要充分发挥连云港资源丰富、比较成本低廉和区位条件等特长,借助上海等经济发达大都市要素集聚的优势,进一步增强连云港与长三角核心区的经济互补性,鼓励各类企业为长三角核心城市配套。在正确定位、甘当配角的同时,通过与核心城市缔结友好关系积极探索树立区域合作新的典范,争当名角,真正使优势互补、实现双赢落到实处。

二、加强与长三角核心区科技、教育、人才和信息的融合

一是科技融合。科技是连云港与长三角核心区合作的重要领域。例如,在新医药方面,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手性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等项目上进行了联合攻关和合作开发,与上海药物研究所在“抗骨质疏松药物研究与开发”等项目上进行了合作。江苏豪森药业股份公司与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国家二药新药依非巴特的合成”等项目上进行了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在新材料方面,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华威电子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签有长期的合作协议。协议约定在开发新一代EMC、IC技术上联合攻关、积极合作。三吉利化工与上海石油化工设计院建立有长期的联系和合作关系,经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技术攻关,成功开发了年产2 000吨苯二酚生产装置,并通过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为国内空白、国际领先水平。为此,要设立专门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系列服务。通过建立信息网络,加强信息沟通,扎实深入地加强连云港企业与长三角核心区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两者之间在高新技术园区间的合作。选择若干适合连云港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谋求双赢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联动建设。二是教育融合。充分利用上海、南京等高等教育资源,以筹建海洋大学为契机,广泛吸引上海、南京等城市机制、人才、资本,积极探索联合办学的新路子。三是人才融合。充分利用核心城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技力量,积极引进核心城市人才,用借脑袋或休息日专家、工程师的办法提高企业素质、提升产品档次。四是信息融合。顺应上海等核心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进展,积极主动联结上海等城市的信息网,延伸长三角网络应用系统,吸收长三角信息资源,并依托上海等核心城市,融入全国乃至世界的信息交互网。

三、发展现代农业,提升连云港农业外向化水平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

连云港曾经长期作为上海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农副产品尤其是肉类的生产、供应基地,据不完全统计,连云港在上海设立的农副产品销售窗口有1 000多个。连云港应根据当前上海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变化和对农副产品需求向优质化、安全化、多样化转变的趋势,着重在“名特优新”产品和生态农业方面下功夫,吸引上海等核心城市资金、技术参与连云港现代农业开发,走集约化、产业化生产路子。一是根据标准化和“绿色”农业要求,改造稻谷、小麦生猪、油料、蔬菜、瓜果等大宗农产品品种,利用连云港与上海等核心城市之间的级差地租优势,吸引上海等核心城市资金在连云港恢复并扩大建立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二是挖掘连云港海洋渔业、特色种植、优质养殖基地等资源潜力,借助上海等核心城市农产品安全化生产、市场品牌意识强的优势,开发特色品种,提升加工档次,参与上海等核心城市现代农业分工。三是借助上海等核心城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力量,合作开发农业科技,加大连云港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促进新型蔬菜、优质花卉、特色瓜果等高附加值的特色出口农产品生产。

四、优化工业结构,迎接长三角核心区产业转移与辐射

连云港的医药、食品、纺织、化工、建材、机电等各行业均有突出亮点可供选择,其中医药、电子、机械、化工等行业加入上海等核心城市工业产业链分工具有较强的现实可行性。一是发挥恒瑞集团、正大天晴等医药企业生产能力,依托上海等核心城市强势研发能力,参与上海等核心城市现代生物医药制造业分工。二是加速建设以华威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华洁树脂有限公司、东海硅微粉厂等为核心的集成电路封装材料生产基地;以716研究所、大陆桥国际信息中心、淮海工学院等单位为龙头,杰瑞电子、东凌电脑为核心的围绕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工程控制软件及信息建设等方面的软件开发基地,参与上海等核心城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分工。三是以恩佳升、福泰克为龙头,机床厂、电机厂等企业为核心,重组原机械公司存量资产,力争在奔驰汽车销售、维修中心的基础上扩大汽车展销规模,发展汽车及配件生产,参与上海等核心城市汽车制造业分工。四是针对上海等核心城市劳务成本上升、技术工人缺乏的特点,充分发挥连云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对劳务输出的有效管理,提高劳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根据上海等核心城市劳务需求结构,密切与上海等核心城市企业联系,实行职业教育“订单培训”,大力培养符合上海等核心城市经济发展的适用性劳务人才,为连云港接受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储备熟练技术工人,使之成为连云港转移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和缓解连云港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五、与上海港口对接,促进连云港组合港建设

国际国内发展实践表明,港口城市通常都是物流集散、要素集聚、产业集中、经济繁荣发达地区,美国的纽约、洛杉矶等城市群,德国的莱茵河沿岸,日本的沿太平洋工业带,以及新加坡等,都是依港而建,因港而富,靠港而兴,时至今日仍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我国的三大经济带也都因靠水临港而兴旺。连云港港是全国十大海港、西部最便捷出海港,是连云港的核心战略要素,是长三角9个主要港口之一,近年来的发展最集中地体现了融入长三角、服务长三角的效应。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提升港口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度,增强港口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功能,是连云港人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当前,连云港已确立了建设港口群、发展组合港的思路,以现有港区为核心,跳出现有港池,向两翼拓展,形成大、小“一体两翼”的港口组合布局。通过沿海配套港口的建设,将现有港区的煤炭、铁矿砂等散杂货逐步转移出来,这样不仅为港口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也给城市的发展拓宽了回旋余地,更为临港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腹地。在此过程中,狠抓港口的管理和经营,初步把连云港港建成为集装箱优先发展的亿吨大港,青岛和上海之间最重要的干线大港以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组合大港。

因此,要强力推进“以港兴市”进程,构筑组合型深水大港,形成苏北组合港群,力争上海组合港北翼跨越南通延伸至连云港,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分工,加强与上海港的针对性专题研究,利用中海集团、三航五公司、航道一处等与上海的长期良好关系,促进连云港港口建设,力争使连云港港口成为上海港功能拓展的组合港或配套港。当前,国家已经明确要在连云港建两条30万吨级航道,连云港30万吨级散货码头进入设备安装阶段,30万吨级矿石码头在2009年10月投入试运营,此外还将建造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预计到“十一五”末,连云港港口吞吐量、集装箱运量分别达到1.2亿吨、400万标箱,逐步成为长三角和渤海湾之间区域性国际枢纽大港、集装箱干线大港和带动区域发展的组合大港。

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更多的优势要素聚集连云港港。未来十余年,港口还将多元投入300多亿元,形成2亿吨和1 000万标箱以上的设计能力,港口功能和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将为连云港融入长三角,对接上海港货物中转,拉动中西部和陆桥沿线经济,连接中亚、东北亚和欧洲市场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孙元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