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2008年9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加快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第一节产业结构演变及经济发展趋势对于长三角地区服务业整体的发展来说,区域间分工的深化是服务业高层次发展的必要条件。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

第四章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2008年9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求长三角地区建立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为辅的全面发展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加快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尽快建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苏和浙江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积极探索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多种金融创新,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引进和培育高层次金融人才。到2012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这意味着,长三角的发展定位已由之前的“全球制造业中心”转为以发展服务业为主的体系。长三角两省一市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十一五”规划中,苏浙沪不约而同地将新的产业结构锁定为“三二一”,即加大服务业的投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其中,上海强调:继续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浙江提出: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40%提高到45%。江苏也明确提出:力争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总量在2004年基础上实现倍增,结构明显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达到40%。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变及经济发展趋势

对于长三角地区服务业整体的发展来说,区域间分工的深化是服务业高层次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支柱地位已然出现稳步提升的态势。2007年长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5 641亿元,人均GDP达到40 754元,按照2007年的平均汇率折合成美元约为5 967美元,这正是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也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的阶段。此外,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协调性也进一步提升,结构趋优。2007年,长三角地区16城市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 365.64亿元,平均增幅为1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 712.49亿元,平均增幅为15.9%,提高0.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间平均增幅差缩小0.3个百分点。从结构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4%、54.4%和42.2%。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全国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高出全国5.2个、3.1个百分点。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增长继续提速,第二产业则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形成二、三产业均衡发展的良好格局[1]。从各区域来看,2007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为2001年以来之最;江苏8市三产比重为38.2%,提高1.1个百分点;浙江7市三产比重为40%,提高0.4个百分点。从城市看,除舟山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继续下降以外,其余城市的三产比重比上年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上海(52.6%)、南京(48.4%)、杭州(45.8%)、舟山(45.2%)、宁波(40.3%)和无锡(40.1%)6个城市的三产比重均超过40%[2](参见表2‐4‐1)。

表2-4-1 长三角核心城市2005—2007年产业结构演变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2008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统计年鉴》。

表2‐4‐1的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协调性进一步提升,但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布仍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上海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已过半;南京、杭州、舟山和宁波的第三产业产值也占到四成左右;而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绍兴等城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均占有一半以上的份额;南通、泰州、舟山第一产业的份额也在10%—14%左右,远大于长三角其他城市第一产业占比。由于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需求对象不同,因此各城市的服务业市场就有所不同。面对上海等服务业较发达的城市,区域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因此其发展就必须向周边地区延伸,而其他一些二级城市的制造业比较发达,生产性服务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表2‐4‐1中可得出长三角区域内各城市服务业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按照贝尔的经济发展三阶段理论,服务业的发展位于农业和工业之后。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各地区依然以农业为主。这一时期,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较大比重,而第二产业主要是本地区原有的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企业,仅为满足本地区自身消费的需要。同时还存在一些传统的第三产业,如传统的旅游和餐饮行业。由于缺乏广阔的市场需求,此时的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到了工业化发展中期,由于城市居民的整体收入大幅提升,整个城市开始重点发展特色轻重工业。这一时期,随着第二产业的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增加使得第三产业也相应增加,同时第一产业会明显下降。当城市发展到工业化末期,随着地区财富的增加,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第二产业开始转向高附加值的新技术产品,一些传统的工业转出本地区、转入其他地区发展。而第三产业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开始脱离工业化束缚,并独立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如金融业电信业等。同时一些传统的服务业靠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也焕发出新的活力。此时,第一产业的生产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洪娟,2008)。

按照以上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来看,长三角地区同时存在着以下三类城市:

第一类是由制造业与服务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城市。这类城市人均收入较高,且城市间收入差距不大。如上海、南京、杭州等,由于这类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已粗具规模,且对本地区制造业的服务渐趋饱和,因此服务对象开始向周边扩展。

第二类是单纯依靠制造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城市。由于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该类城变化很大,如苏州、绍兴等二级城市。其制造业已粗具规模,急需相关服务业的配套支持,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最宜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三类是制造业的比重虽然过半,但农业经济在长三角地区中仍占有较大比重的城市,如南通、泰州、舟山等。随着近年来长三角经济的发展,这些城市主要依靠周边较发达地区的带动,或者利用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饮食文化,发展与此相关的传统第三产业。这类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

第二节 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长三角城市群来看,由于工业发展水平的滞后,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滞后,无法满足企业对中间服务的需求,从而直接制约了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式发展。

首先,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目前,长三角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上比较低。以2007年为例,除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南京5个城市超过1 000亿元,宁波接近1 000亿元(986.92亿元),其余10个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水平都比较低。尽管16个城市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中占比的平均值达到68.9%,但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却相对较低,仅上海、南京、杭州和舟山4城市的占比超过31%。此外,低市场化程度也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金融、电信、电力等地方公用事业存在不同程度的部门或行业垄断,缺乏竞争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致使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

其次,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的服务经济外向度水平较低。以往的很多研究采用“外贸依存度”来衡量服务经济的外向程度,但与外贸依存度相比,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水平(即:服务业利用外资占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更能准确反映服务经济的外向程度。2007年,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的服务业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水平较低,其中:长三角16个城市的服务业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占比的平均值为28.05%,上海为67.11%,江苏省为29.81%,浙江省仅为20.46%;除上海、南京、常州、扬州和杭州5个城市的占比超过平均水平外,其余11个城市的占比水平均小于平均水平。

第三,地区分割导致产业缺乏合理分工。长三角地区16城市分属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两省一市各自为政。面对复杂的行政隶属关系,各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生产力布局重复、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非常严重。一些跨行政区域的企业一直受到诸如行政收费等方面的制约,位于区域交界地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仍处在互相分割的状态。另外,由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率目前仅为50%,尚未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且成为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另一因素。不仅如此,长三角地区的消费率仅徘徊在5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5%的平均消费率水平,因此,大力培育和发展消费市场也显得尤为重要(訾永成,2008)。

第四,长三角两省一市第三产业的结构呈现大致趋同的形势,同质竞争问题突出。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不仅自身作用没能完全发挥,同时还在某些领域与周边城市争抢制造业项目,造成区域内的恶性竞争,阻碍城市群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江浙两省无法与上海在第三产业形成互补,并得到来自上海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服务,但同时又在传统的低素质服务行业内形成激烈竞争,其结果是:苏、浙、沪三地均难以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最优路径。此外,上海服务产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也导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趋缓。

第五,由于受到特定成长背景的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二级城市与首位城市(上海)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前厂后店”的垂直分工。首位城市在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不仅挤占了二级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市场,也限制了二级城市的产业升级空间。二级城市现代服务的发展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二级城市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水平低。以南京、苏州、杭州和宁波为例,这4个城市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分别为67.66%、68.53%、69.40%、71.27%(高于上海的70.79%)。但是,如果对二级城市的各个现代服务行业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同首位城市(上海)之间的巨大差距。4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值之和为6 824.51亿元(上海为6 408.5亿元),占长三角服务业比重之和为34.29%(上海为32.2%),但4个城市的6大服务行业占长三角服务业的比重却远低于上海的水平,其中:尤以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两大行业的差距最大,4个城市在这两个行业的占比之和分别为34.02% 和27.94%,与上海的差距都在8个百分点左右。其次,二级城市现代服务的发展滞后,也体现在现代服务业的就业水平低。除上海外,其余15城市现代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都比较低,而在南京、苏州、杭州和宁波四个二级城市中,除南京和杭州的占比超过5%以外,苏州和宁波的比重都不足4%。

第三节 服务经济竞争力

一、16城市服务业现状

《中国统计年鉴》将第三产业细分为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14个行业。

由于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这里仅选取6大服务行业进行说明,其中以批发和零售业占比居首,均值约为2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三项都在11.5%以上;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两项平均占比不足5.5%。另外,16城市的六大服务行业发展也各有侧重,上海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三项比重超过长三角平均水平;南京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三项比重超过长三角平均水平;苏州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两项比重超过长三角平均水平;无锡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两项比重超过长三角平均水平;杭州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三项比重超过长三角平均水平;宁波的金融业,房地产业两项比重超过长三角平均水平等。

上海在这六大服务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各服务行业所占比重基本达到1/4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为23.7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优势尤为显著,占比均在33%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占到23.78%和27.11%。另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长三角比重超过5%的城市有: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其中:苏州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无锡的批发和零售业;杭州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占长三角的比重也都超过了10%。

二、城市服务经济竞争力

1.研究方法以及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通过确定主成分个数及其相应权重,最后得出综合评价值。在计算方法上,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先采用Z Scores方法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用软件SPSS11.5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本着公认性、聚焦性和可获得性的原则,从规模、结构、效率及潜力四个方面入手,建立城市服务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城市化率、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规模、服务业集聚度、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服务业区位熵、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业专门化率、交通运输仓储业增加值、金融业增加值、人均电信业务量、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外贸依存度、专业技术人员密度、最具公共服务性质的人均财政支出,共计18个指标。具体选择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作为比较对象,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数据,基本来自16个城市公开出版的2007年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2007》及16个城市2006年的统计公报。由于目前还缺失部分2007年的指标数据,因此指标数据全部采用2006年的进行测算。

2.服务经济竞争力评价结果

采用SPSS11.5软件,对长三角16个城市服务业竞争力的18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表2‐4‐2的16个城市服务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及其排序。(www.xing528.com)

表2-4-2 长三角地区城市群服务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及其排序

3.聚类分析

从表2‐4‐2各城市的得分来看,呈现出显著的相对集中特征,即分值相近的城市往往集中在某个数值区间。为进一步验证这种判断,我们利用SPSS软件,对16个城市服务经济指数进行聚类分析。采用的具体方法是:用平方欧式距离(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测度相似性,将这些城市按照数值的接近程度分为三类,第一类:仅上海一个城市;第二类: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宁波、舟山,共6个城市;第三类:常州、台州、绍兴、嘉兴、镇江、湖州、南通、扬州、泰州,共9个城市,由此看出,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分类具有明显的层级特征。其中,位居第一类的上海,属于长三角的首位城市,是长三角(或上海)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第二类的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宁波、舟山属于二级城市,它们以自身为中心辐射出次级都市圈;第三类城市均分布在各个次级都市圈内。近年来,都市圈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逐步认识到,都市圈中除首位城市以外,还有一些充满活力的,在规模和地位上仅次于首位城市的次等级城市,(我们把这些次等级城市称为二级城市)它们的成长对于都市圈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过去的20年中,长三角地区的二级城市发展迅速,成为上海都市圈中最富活力的成长因素。但是,这些二级城市的产业基础基本上都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并未在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再将表2‐4‐2中的结果按照数值的接近程度分为五类,这五类分别如下:

第一类——上海。上海的服务经济竞争力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一枝独秀,优势明显,且上海的服务业发展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处于核心地位,其产业的功能定位也对整个区域产业的布局和升级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考虑到上海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以及现代服务业跨地域的辐射能力,上海应当发展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旅游会展、文化服务等。

第二类——南京、杭州。南京的综合竞争力得分略高于杭州,除规模指数外,南京在结构、效率和潜力三方面的排名均高于杭州,且南京在服务业消费占比和专业技术人员密度两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作为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聚集地,南京的科技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南京应该加快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为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服务业发展方面,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三大领域。而杭州应该在继续夯实旅游、会展业和房地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拓展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依托浙江强大的民营经济全力推进金融服务业发展,构筑辐射长三角的次级金融服务中心。

第三类——无锡、苏州、宁波、舟山。无锡在效率和潜力两方面的排名高于同类的其他三个城市。近年来,无锡的服务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业发展迅猛。由于工业基础雄厚且旅游资源丰富,无锡应努力打造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工业设计创意研发中心。

苏州各主成分的排名都比较平均。近些年来,苏州的经济尤其是外资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但由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失衡,其服务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发展的步伐。因此,苏州要利用雄厚的工业实力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同为港口城市的宁波和舟山分别在规模和结构两方面的排名比较靠前。宁波应充分利用其港口资源和海岸资源,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和会展旅游业。而舟山同样要紧紧抓住岛屿和港口两大资源,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和航运业。

第四类——常州、台州、绍兴、嘉兴、镇江、湖州、南通。常州在规模方面的排名比较靠前,且服务业从业人员规模的优势比较突出。鉴于此,常州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产业,构建长三角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台州、绍兴和嘉兴三城市的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但由于嘉兴紧邻上海,因此,嘉兴的专业商贸市场以及江南特色旅游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今后,嘉兴应开展错位竞争,走特色专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商贸业、物流业和旅游业。而台州的汽车产业以及绍兴的纺织产业仍是他们今后的发展重点。另外,镇江、湖州和南通的服务经济整体竞争力不高,各方面发展也都比较靠后,今后还需着力发展旅游业和商贸业,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区域特色。

第五类——扬州、泰州。这两个地处江苏中部的城市,处在长三角16个城市服务业竞争力的第五等。由于扬州和泰州经济实力较弱,且居民生活水平不高,因此服务业发展速度也很慢。今后,扬州和泰州应该充分利用其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重点发展以内河航运为主的物流业。同时,发展商贸业、旅游业等,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李廉水,2008)。

综上所述,目前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间的服务经济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从综合得分来看,得分最高的上海市与得分最低的泰州市相差接近3分,且排名靠前城市的服务经济竞争力提升速度明显快于排名靠后的城市,这说明长三角地区的服务经济发展还处在初期的集聚阶段,各种要素、资源向着中心和次中心城市聚集。总的看来,各城市的服务经济竞争力还不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程度不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充分把握长三角服务业的发展处在聚集阶段这一基本态势,以上海为中心,杭州、南京为两翼,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此外,二级城市应该在首位城市快速崛起的背景下,摆脱来自地方政府、投资者和消费者等方面的传统观念,寻找到自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实现同中心城市的错位发展,既有效利用靠近中心城市的便利条件,又尽量不受或少受大都市阴影效应的影响。二级城市特别是特大型二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产业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增强第一、第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发展目标是顺应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方向,以服务本地化和特色化为导向,建立具有一定功能特色的现代服务体系,以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增强城市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人流的吸引和辐射能力。因此,二级城市要通过市场体系、优先发展部门、组织和制度等途径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更有效地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四节 政策建议

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经济的成功转型及良性发展不仅依赖于统筹布局现代服务产业结构,还依赖于相应的软政策体系的支撑。针对当前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产业结构统筹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的软支撑体系,本文结合上述分析的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错位发展,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通

错位发展的思路要求将长三角地区的现代服务经济作为整体来考虑,而非以行政单元为思考单位。本文提出的产业异质布局结构不仅有利于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发挥其禀赋差异、实现优势互补,更有利于将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一个协调发展的一体化经济区。在落实错位发展的措施上,长三角地区要建立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构,通过改革规划和合理分工,从总体上调整和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实现地区产业发展一体化和竞争布局合理化。同时,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还要以该协调机构为中心积极响应和支持生产要素流通的自由化,降低成本,降低交易壁垒,统筹发展。

(二)加强政府职能,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体系

在错位发展的规划思路下,各行政区域确立的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资源的重新分配,因而需要加强政府职能,引导现代服务业走向预定的发展轨道。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体系一方面要以吸引高技术、高知识储备人才为根本,另一方面要以拓宽现代服务业融资渠道为发展动力,同时还需要以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活动为保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市场环境。同时各行政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体系还需要兼顾主导产业的重点发展和有潜力的现代服务行业的培育发展,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三)放开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发展非公现代服务经济

现代服务业是面向未来的产业,要积极鼓励非公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努力构建以政府发展规划为主导,以经济贸易自由化为格局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模式。发展非公经济一方面要加快铁路、民航、通信、公共事业等服务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宽外贸、教育、文化、中介服务等服务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另一方面鼓励和允许外资、国有投资者进入。具体来讲,一是加大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二是除个别涉及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其他所有服务业均应允许非国有资本不同程度地进入;三是实行公开、透明和宽准入、严管理的政策。

(四)深化现代服务经济意识,引导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现代服务业是高知识结构人力资本的密集行业,从业人员现代服务意识的强弱、知识结构的高低将极大地影响现代服务行业的质量,从而影响整个现代服务经济的发展。深化现代服务经济意识一方面要使得从业人员了解其在现代服务经济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还要使得社会总体了解现代服务经济在未来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性,从而夯实现代服务经济发展的基础。此外,随着长三角地区日趋增多的从业需求,长三角地区各职能部门需要引导各企事业单位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做到现代服务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保证现代服务产业的供给能力和市场需求供给能力。

(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现代服务人才供给平台

长三角要建立与全球服务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的人力资源培育系统。一方面依托长三角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不断优化内部教育结构,推动高层次的人才联合培训,为长三角现代服务人才的供给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人才交流,开展技术协作和联合攻关,提高科研机构、高等教育、人才资源和科技成果的共享度,实现现代服务人才的再充电过程。长三角地区要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前提,以建立地区现代服务创新体系为手段,以完善现代服务创新制度为条件,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产业创新能力,打造“世界现代服务经济中心”。

(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经济运作机制

长三角地区协调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发挥企业的能动作用,以优势企业带动区域的发展,吸引各行业企业的集聚,实现现代服务经济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还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引导现代服务业生产资源要素向高效的集聚区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还需要在政府支持、引导下,以非行政的力量来组织、优化产业发展,逐步完善企业主导的现代服务经济运作机制。

(陈 宪 康艺凡 殷 凤 陈伟达)

【注释】

[1]数据来源:http://www.sinobizlawyer.com/ShowArticle.shtml?ID=200833111381039804.htm。

[2]数据来源:《2008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统计年鉴》。

[3]受资料限制,这里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仅为: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6行业增加值之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