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足迹》-小学数学课堂情感教育结题报告

《足迹》-小学数学课堂情感教育结题报告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的情感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价值,是值得我们发掘和深思的,由此,我们开展数学课堂“情感教育”这个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我们知道,数学课堂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知识输出与知识构建的过程,同时也是伴随着学习主体情感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点也推动着整个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并保障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二)探索“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和有效途径。

《足迹》-小学数学课堂情感教育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情感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坎墩街道太阳希望小学 施玲玲 章 纳

一、课题研究价值

本课题注重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以情感教育为主,重视数学主动学习的思想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善于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语言、知识去描述、理解、思考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心理倾向性。应用与拓展学习的数学理论,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培养、感化学生对数学的主动接受能力,使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美国心理学家利珀指出:情感本身就是动机。学生的情感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价值,是值得我们发掘和深思的,由此,我们开展数学课堂“情感教育”这个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本校的新课程改革,转变教师教育意识,对数学课堂教学情感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寻找学生情感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以此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发现更多的新数学。

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能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二、课题界定

情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也同时表现为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是指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过程是否符合需要、具有一定的愿望和兴趣而产生的体验。

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学习的理解不同,产生的情感需求也不同。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不断推动学习的进程,消极的情感体验则不断阻碍学习的进程。

所以,本课题界定为: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各种方法,应用多种手段,极力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紧张、焦虑、苦闷以及缺乏信心等多种不良的情感体验,努力唤起需求,激发兴趣,体验成功,鼓舞自信心,实现自我等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并致力倡导一种轻松的愉快的学习心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推动学生更好的发展。

我们知道,数学课堂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知识输出与知识构建的过程,同时也是伴随着学习主体情感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点也推动着整个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并保障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同时从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情感世界已是相当丰富多彩的。在和谐、真诚和温馨的课堂氛围中,他们可以表现得那样出色:交流和述说中,他们会是多么自信;解决问题时,他们又会是那么专注;取得成功时,他们又是那样地欢欣和激奋。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源于他们内心情感的饥渴。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过程、探索过程,都需要其内在情感的支持。学生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层追求成功的欲望。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从情感入手,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达成情感的互动、情知的互动,促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效的开展,并逐步培养和完善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二)探索“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和有效途径。

(三)促使实验教师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技能,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并不断地揣摩学生,反思课堂,以推动教师由教学者转变成研究者。

四、研究实施过程

(一)课题实施的准备

1.了解学生,分析现状

成立研究小组,利用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我们对学校4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420张。调查后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当前本校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喜欢学数学的学生仅占26%,遇到难题总是努力思考的仅占25%,因为害怕学不好数学而不喜欢数学的占30%,因为某一次考试成绩差而影响数学学习热情的占23%。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开始着手设计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情感与态度评价的研究。

2.确立研究对象

我们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全校6个年级段中抽取6个班级为实验班,分别为每个年级段一班。

3.确定研究方法

文献探讨法:通过有关文献的学习,获取有益的经验。

实践方法:通过上研究课对研究的心得进行检验。

经验总结法:总结创设问题情境的经验,使之更为科学、合理。

理性思辨法:对研究的获得的经验进行理性的分析,寻求其中的规律,形成原则。

(二)学习有关理论

通过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后得出以下支撑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理论。该理论主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情景中进行,并在情景中评估学习效果。有效的评价是与教育活动相整合,以真实任务为标准,努力使教育更加关注真实任务的解决;以经验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更重视的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2)多元智能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支撑点。该理论认为,每一个体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但各人在智能强项和弱项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认知方式上也不同。由此我们认为,应该以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去衡量不同的学生,才能发挥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

(三)探索评价的范围、指标

1.探索评价的范围

由于一些传统思想的伴随,鉴于评价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根据新的观念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调查结果,围绕新课程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我们设计了数学学习情感与态度评价的框架,在每个项目中用模糊语言进行评价。

2.探索评价的指标

由于我们每一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具体目标的不同和各自发展的需要,我们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的评价设定了以下几个指标:是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是否自信并具有毅力;是否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是否乐意与同伴交流。

同时,设计了课外情感态度的评价表。根据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记录。(均见下表)

力求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和意见,不论正确、完整与否,都予以关注。克服片面,有效地纠正错误,强化正确,并让学生产生期待后续学习的积极情感。对于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予以

课堂情感态度评价表

课外情感态度评价表

力求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和意见,不论正确、完整与否,都予以关注。克服片面,有效地纠正错误,强化正确,并让学生产生期待后续学习的积极情感。对于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予以关注,不使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使他们感到自己可以回答问题,能够学好数学,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四)课堂内外教学的验证、修改

1.课堂教学的验证

在实践中去验证“评价表”可行程度。召集组内成员交流各自的实施过程、学生的各种反应,研究对策,生成新的研究点。

如一位老师第一次执教“商不变性质”时,一开始用小熊分糖果引入,然后把故事展开来讲授新知,最后巩固新知。对于这么一节课我们发现老师没有很好地了解学生,自己一厢情愿地讲课,绝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配合老师进行上课,没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大家讨论本课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情境的设置理念是好的,但对于高段学生来说,这些故事太小儿科吸引力不大。在新授环节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不高,感觉是被老师牵着走。在巩固环节中都是习题练习,学生钻进作业堆,虽说练习效果很高,但情感态度的评价却抛在了一边。在分析中,我们以施教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二次上研究课,一开始我们利用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亲切感自然地流露出来。我们分发了一张探究性学习调查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情,结合小组同学智慧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交流,并且填写好调查表,然后由一人进行汇报,展示组内讨论成果。对于学生汇报的成果,老师都很注视并给予一些语言上的激励。在巩固阶段,老师给出一些易错题让学生进行判断,提出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理由。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们引导学生去找生活中的例子,看看哪些可以运用本课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课外实践

课堂并不能涵盖一切教学活动,课外学习也必不可少。我们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些层次性较强的作业,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我们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在生活中找问题,然后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如果自己不能解决的,可以跟同伴、老师、家长讨论,合作完成。

原来施行一天一张情感态度评价表,让学生、老师、家长进行评价。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受到本校家长、教师工作精力等限制,评价太过频繁,花费的精力太多。于是改为一周一次,并且给那些任务完成得出色的学生及家长一些激励,再次促动他们对于我们研究工作的支持。

3.评价指标的修改

针对课堂教学的情况与课外的研究情况,我们认为“评价表”基本符合学生实际,但需要补充一些具体指标。于是新增了以黑体字标志的内容。

(五)研究实施策略

1.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是教师有效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基础。

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首先是一个能保障学生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带着怎样的情绪或者心态进入课堂,这很重要。如果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心理不安全的状态之下,他们的个性就会在揣摩中逐渐消磨,思维就会在谨慎中逐渐僵化,灵性就会在拘束中逐渐消失,整个课堂将是一团死水。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

安全和谐氛围的营造,首先需要教师的温情、教师的宽容、教师与学生之间心意的相通、情感上的默契,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引领者,更应是学生的贴心朋友,知心伙伴。

其次,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需要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课堂存在方式,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与其他同学或者老师争辩。鼓舞学生的积极参与,鼓舞学生的大胆发言,鼓舞学生的勇敢争辩,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释放热情,大胆创造的舞台。

2.倡导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应灵活多样,如操作实践形式、表演形式、辩论形式、游戏形式等尽可采用。对于教师来说,可采用直接引导的方法,也可采用暗示的教学方法。只要能引起注意、激发情感,都可以应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在不同的年龄段有着各自的侧重方面:(如下表)

求新求变是学生的天性,任何方法都会使学生产生“抗体”。在日常教学中,一方面我们努力地运用好每一种教学方式方法,最大程度上发挥好每种方法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在致力思考和探究各种方式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不断去创新教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www.xing528.com)

3.充分挖掘数学本身的情感因素

教师应始终保持一种敏感,极力避免教学中的枯燥与乏味。把教材中的一些能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内容发掘出来,并积极创设情景,把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以满足他们极大的兴趣。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融入一些趣味性的因素,最大程度上以满足学生情感上的需求。

(1)用情境化的数学去吸引学生。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在适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就会兴趣盎然,充满乐趣,促进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课堂教学、有序的高效就有了保障,整个课堂的推进将水到渠成。

例如,在二年级数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复习课中,把计算的练习融入到了“爬山”的情境中。在这样的一个情境中,学生都极富兴致和热情,并在“爬山”的过程中都显得非常的小心和谨慎,生怕自己做错一题从山上“掉下来”,同时,在速度上也不甘落后,生怕别人比自己先夺走红旗。在这样的练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最大的力量专注地投入着,连平常最为粗心的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练习的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当然,情境的创设要与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是一张图片,一个生活的场景,也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学生喜欢的童话,或者说一次小小的比赛等。

(2)用生活化的数学去打动学生。

数学本身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堂教学中,把生活中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中来,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到数学课堂中,与数学课中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与学生进行探讨和解决,打通数学课堂与学生现实生活的通道,让学生在更为宽广、更为真实的层面上去感受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公约数这节课的最后,留给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园的王老师给小朋友们发糖果,她为第一小组的小朋友们准备了24颗牛奶糖和36颗水果糖,正好分完,请你猜一猜,第一小组到底有几个小朋友?很多学生一开始都有些摸不着头脑,最后有同学开窍:原来就是求24和36的公约数啊!

(3)用挑战性的数学去激活学生。

争强好胜是学生共同的一个特点,数学中的一些难题发展题,往往很对他们的胃口。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上、作业本上的问题都很容易解决,不过瘾,对于解决难题则往往表现出异常激奋的精神状态,同时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程度也是相当惊人的,一旦取得成功,他们将体会到无比的开心和自豪,并不断激励自己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这种敢于挑战和开拓的情感,必须倍加珍惜。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布置几道挑战题,激发学生去奋力解决,利用其培养数学尖子。

(4)用魅力性的数学去感动学生。

数学内容丰富多彩,变化而统一的表现形式,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和人文气息,充满了无穷无尽的魅力,这些足以感动每一个人。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和学习的内容,把数学中的美,把数学中一切可以打动人的东西很好地凸现出来,从心灵的深处去感动学生,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首次学习“找规律”这一内容后,教师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项活动:让学生用排列有规律的图案设计一串项链。最后,我们把优秀的作品展示在教室外面的墙壁上,很多学生都感叹道:啊,太美了!太漂亮了……这可能是他们对数学第一次来自幼小心灵深处的震撼吧!

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课的结束部分,教师给学生附带介绍了有关于分数形成和演变的一些历史,让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感受人类智慧结晶的形成过程;在学习圆周率的课堂上介绍了数学家祖冲之以及有关于他的一些故事,体会先辈们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在学习质数和合数的课堂上介绍了数学家陈景润和他的哥德巴赫猜想,感受数学世界的奇特和博大精深……这些内容,不论是从情感上还是在价值上,无疑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烙上了无法抹去的印迹,也内化为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源泉。

4.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魅力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更是一种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互动。用教师自身的热情、真诚、宽容、睿智、幽默等良好品质,去打动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优化师生情感关系,激起情感共鸣,提高课堂教学的品质。当然,这方面需要教师较高的教学技巧,以及言语表达能力

(1)用情感去调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整个认知过程产生的影响表现为:一方面中等程度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过高或者过低的强度则不利于活动的进行;另一方面,个体愉快的情绪和心境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痛苦、惧怕和愤怒等不良情绪则不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

作为教师,不应仅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调控者,同时也应是整个课堂情感氛围的调控者,不应仅仅只关注知识的进程,而应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感受。从课堂上群体的表现,学生的面部表情,甚至从他们的眼神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他们的学习状态,甚至内心的一些微妙的变化。基于此,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准确的调节,该升温时升一下温,该降温时立即把它降下来,可以来一点幽默,或给予适当的暗示,让课堂教学充满乐趣,让学生享受学习并始终处于一种愉悦的情绪之中,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用情感去感染。

教师以自身真挚的情感去打动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对自身言行的接受性。教师脸上一丝善意的笑容,印射于学生心里的是一丝甘甜,教师热情洋溢地教学,学生就会更加投入地参与学习,教师给学生以真诚的关爱与期待,学生就会从教师那里得到力量。同时,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努力,在情感上也给了教师一个积极的回应,给予教师一种巨大的鼓励和信心,自发的推动教师更好地去服务学生,关爱学生,教导学生。这样,师生在情感上的互动,相互感染的作用,促使整个教学过程良性发展,趋于最优化。师生之间在情感上的水乳交融、情投意合,是教学中一种新的境界。

(3)迁移情感。

爱屋及乌,说的是情感的迁移作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同时,应处理好跟每一位学生的关系,注重情感的积累,促使他们对自己产生更多的积极情感,并极力把这种积极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同时,通过移情的作用,把数学教师对数学的感情,对数学的热爱迁移给学生,让师生在精神上保持一致。

(4)用情感去表达。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情感的外显往往还具有信息的传递作用,在师生情意相通的时刻,教师通过适当的面部表情、动作和体态都可以很自然很准确地向学生传达信息,包括自身的情绪体验、思想、愿望和要求,甚至是一些用语言无法传递的内容,学生们很乐意接受来自于教师这样的暗示,师生之间的交流就能通畅进行,达成一定的默契,推动学生的认知有序进行,同时还有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课堂上,教师的一个细微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抹会意的微笑,一丝由衷的感叹,一片真诚的期待,都能给学生带来惊喜,带来笑容,带来感动,带来希望,带来幸福,带来课堂的无限生机。

5.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

学生学习中的强大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对他的肯定与鼓励。课堂上,学生情绪的调动、情感的宣泄,很大程度在于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重在激励:

(1)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尽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不应在任何一节数学课上,或任何一天中,让学生花费了精力而看不到成果。我们应尽力去关心和了解班里的每一个学生,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的学生,努力去寻找他们在学习中地闪光点,哪怕是一些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我们曾尝试了这样一种做法,在每一节数学课开始时,抽出1~2分钟的时间,非常中肯的评价和鼓励一名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我们跟学习成绩好的优秀同学达成协议,对于课堂上一些简单的问题就留给其他同学去解决,遇到大家不会的再由他们上,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得到老师和大家的肯定与鼓励。

我们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多的机会、多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获得较多的成功的体验。包括课堂上的大胆创新奖、伶牙俐齿奖、善于倾听奖等;包括作品的展示,每个学期一次的口算比赛、数学竞赛等。我们也深深地感到,要使学生取得成功,就应该不断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并不断给予他们成功的反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不断取得成功。

(3)注重评价的过程性。

在低年级的作业评价中我们做了这样的尝试:用学生喜爱的图形符号把作业的评定划分为五等,分别为三角形、五角星、苹果、香蕉、西瓜,通过学生的不断努力,作业成绩慢慢上升,由取得香蕉进而摘到西瓜。

同时每个学期的期末,我们再结合学生所学的统计知识,对学生在作业本上的评定进行统计,并得出总评。在这样一个系统的漫长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的在努力、在追求,并不断地积累着收获,积累着成功,积累着学习数学的情感,最终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精神活力,来源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功,实现自我。但学生成长的旅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和失败总是不可避免。“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当然是不错的方法,跳好几跳之后再摘到果子应该更有价值,失败和挫折同样是人生道路上的甘果,也是通向成功的基石和桥梁。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挫折教育也不可丢弃。

五、课题研究成效

1.教学过程趋于优化

通过这一年多时间的实践和研究,“情感教育”开始清晰了。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双方在特定的课堂空间发挥和动员自己的精神力量,包括全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所进行的相互作用的心理“对流”活动,在这个“对流”中包括着知识的对流和情感的对流两个方面。(如图)

在这个双向互动的教学系统中,单有知识层面上的探讨与交流不够,当情感的各要素介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之后,学生被充分的感染了被击活了,从而提高了参与积极性,加速了认知的进程,同时师生之间有了更深层次上的对话,拓宽了交流的渠道。这样,知识和情感这两条循环通道同时畅通,并相互作用融为一体,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趋于优化,课堂上展现出了无限生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增值。

2.推动了学生的快速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学生一些可喜的变化:

(1)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

低年级的学生都感到数学非常有趣,很多时候,老师还没走进教室,他们早已在静静地等候了,下课后经常有学生会跑过来问:老师,数学课还有没有?他们对只有一节数学课并不满足,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外进行了自学,例如,在一年级时,很多学生就已经把到二年级才学的乘法口诀背熟了,二年级的学生已经会做三年级的数学题了。

(2)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有所改善。

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中看出,学生更加善于倾听,更加善于思考问题了,从日常的作业中看出,学生作业字迹清晰漂亮,而且很多学生喜欢用更多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有时作业本上竟被写得密密麻麻的。

(3)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很好的发掘。

我们不难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不够灵活,反应比别人要慢一些,但由于养成了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他们的成绩并不落后于他人。

(4)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我们课题组的6名成员中,两名是教低段的新课程实验教师,另外分别是中段、高段试用老教材的教师,大家不断地转变着教学观念,使用老教材的几位教师,很好的突破了老教材的种种局限性,结合本课题的实施策略,对教材和教法进行了很好地开拓和创新,课题组成员之间通过多次的交流、探讨、观摩、学习,互相取长补短,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特别在课堂教学中,个性化、情感化的特点更为显著,教师的专业成长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六、思考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我们在对本课题的研究实施中,已初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已感受到其内在的隐性价值,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将有着更为深远的作用。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我们也感觉到,对此课题的研究还仅处于一个起始阶段,还有很多处于理想层面上,有待于在更多细节性的问题上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在理论层面上,需要作进一步的学习和积累。包括:学习马克思关于人在其主体活动与客观环境有机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中的意境学说;了解西方近现代科学中的移情理论、暗示理论、心理场理论;领悟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知名教育大家们的育人精神和真谛。力求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层面上把我们这个课题做细、做深、做好,把“情感”这两个字演绎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

[2] 朱慕菊主编,《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3] 叶奕乾、祝蓓里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

[4]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8.

[5] 吴锡改,《新课程:呼唤课堂知情融合》,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