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月学开中药方:出血证的止血秘方

一个月学开中药方:出血证的止血秘方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血证是指血不循经运行而溢出脉外的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出血会耗伤营血,影响脏腑机能活动,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症见全身浮肿,小便带血,舌红苔黄,脉滑,辨证属湿热内郁,伤及血络,治以清热凉血止血之剂而获痊愈。以止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止血作用的方剂称为止血剂。凡见出血,在止血的基础上,应根据失血原因适当配伍,切勿一味着眼于止血。牡丹皮配大黄凉血祛瘀,使止血而不留瘀,亦为佐药。

一个月学开中药方:出血证的止血秘方

血证是指血不循经运行而溢出脉外的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出血会耗伤营血,影响脏腑机能活动,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如:

张某,女,26岁,已婚,农民。1994年11月2日来院诊治,患者发病已40余天,开始为咽喉疼痛,后渐见颜面及全身浮肿,小便肉眼血尿。先后在本院及市人民医院等多处诊治,注射青霉素及服用皮质激素、肾炎四味片、中药等,疗效不佳。初诊见:全身浮肿,精神差,苔薄黄,脉滑。查血压18.5/12kPa。尿液化验:蛋白(+++),红细胞(++++),管型0~2。证属湿热内郁,热伤血络。治拟清热凉血止血,疏利通达。处方:生地黄15g,小蓟l0g,蒲黄炭l0g,木通l0g,滑石15g,茅根15g,炒栀子仁l0g,侧柏炭l0g,猪苓l0g,赤芍l0g,泽泻l0g。服12剂后,全身浮肿消退,无肉眼血尿,但尿色如浓茶。尿液检查:蛋白(+),红细胞(++)。守方随症加减再服药18剂,诸症消失。查血压14.5/10.5kPa,尿液检查未见蛋白及管型,红细胞(+)。改上方合六味地黄汤加减,赤芍l0g,山茱萸l0g,茯苓15g,丹皮6g,泽泻10g。续服20剂,病告痊愈。1年后随访,尿液检查无异常发现。[唐金姗.湖南中医杂志,1997(2):18]

本例为尿血病证,因外感时邪所致。症见全身浮肿,小便带血,舌红苔黄,脉滑,辨证属湿热内郁,伤及血络,治以清热凉血止血之剂而获痊愈。

临床引起出血的原因除因感受外邪所致以外,亦可因劳倦内伤、跌仆闪挫、七情化火、饮食不节等引起。

一、概  述

(一)病机、证型及临床特征

血是营养人体的重要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循行于脉中,周流不息,灌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一旦因某种原因造成血不循经而溢出妄行,表现为出血病证。临床把出血按性质分为热证、寒证、实证、虚证。按出血部位,有齿衄、舌衄、目衄、耳衄、鼻衄、肌衄、吐血、呕血、唾血、咯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证的治疗要辨清病位,分清寒热虚实,区分标本缓急。

1. 热证出血 多由于热邪壅盛,或是虚热内生,热伤血络,迫血妄行,使血溢脉外。临床以出血量多势急,血色鲜红,伴面赤烦躁,咽干口燥,舌红苔黄,脉数等症候。

2. 寒证出血 多由于劳倦内伤,或是久病大病,伤损正气,气虚不足,或阳气不足,失于固摄,以致血溢脉外。临床见出血色淡质稀,量或多或少,伴有面白无华,心悸短气,神疲乏力,四肢不温,畏寒怕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3. 瘀血出血 多由血瘀脉内,使脉道不能,血不能循经,以致逸出妄行。临床多见血色紫暗,兼夹瘀块,伴有疼痛固定不移,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块,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等症候。

(二)常用治法

根据《黄帝内经》“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的原则,出血的治疗宜止血。以止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止血作用的方剂称为止血剂。

止血剂的组成常以止血药如小蓟、侧柏叶、藕节棕榈炭、黄土、诃子、乌贼骨等为主,以制止出血。常用配伍:配清热、温里、补气、活血等消除出血原因的药物。如热迫血行者,配以生地黄、牡丹皮、栀子、青黛等清热泻火凉血之品;阳虚不统血者,配以干姜附子等温里助阳之品;气虚不摄血者,伍以人参黄芪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品;瘀阻脉络,血不循经者,配以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药。失血之证,必然耗损阴血,故止血剂佐以补血滋阴之品如当归、地黄、阿胶之类。止血过急易于留瘀,配活血药,如丹皮、川芎之类,使止血不留瘀。配沉降或升提药,血随气而升降,逆而上出者是升多于降,陷而下泄者是降多于升。故上部出血,宜配沉降之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等,使血随气下;下部出血,宜配升提之荆芥防风升麻、黄芪等,使血随气升。

(三)使用注意

1. 止血应治本。凡见出血,在止血的基础上,应根据失血原因适当配伍,切勿一味着眼于止血。

2. 上部出血,忌发汗、催吐、升散;下部出血忌通里攻下。

3. 大出血,有虚脱先兆者,须用人参汤、参附汤等以补气固脱。

4. 为增强止血之力,本类方剂有些药物宜炒炭存性用之。

二、常 用 方 剂

十 灰 散(《十药神书》)

【组成用法】 大蓟、小蓟、荷叶、柏叶、茅根、牡丹皮、大黄、茜根、棕榈皮、山栀各等分。水煎服。

【功效主治】 凉血止血,清热泻火。血热妄行。呕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血色鲜红,来势暴急,舌红,脉数。

【方析】 火热炽盛,损伤血络,血热妄行,离经外溢,则易致出血,吐血、咯血等症,有阴虚、阳虚之分,虚火、实火之别。本方主治之出血,以血色鲜红、舌红、脉数并见,系实火所致,就脏腑而言,当责之于肝。肝主藏血调血。肝火炽盛,木火刑金,肺络损伤而为咯血、嗽血、衄血;肝火犯胃,胃络损伤而为呕血、吐血。由此可见,肝火炽盛,迫血妄行,为本证的基本病机。故治当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方中大蓟、小蓟长于凉血止血,且能祛瘀,对血随气上之吐、衄效佳,故为君药。臣以荷叶、茜草根、侧柏叶、白茅根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涩止血;栀子、大黄清肝泻火,二药共为佐药。牡丹皮配大黄凉血祛瘀,使止血而不留瘀,亦为佐药。综观全方,诸药合用,凉血止血与清降、祛瘀同用,标本兼顾,并使血止而不留瘀。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热证出血。以来势急暴之上部出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咯血等属气火上逆者。

【加减变化】 对于气火较盛、血热妄行者,本方可作为汤剂,以增加其清热凉降作用,此时当以大黄、栀子为主,亦可加牛膝、代赭石等镇降之品,引血热下行。并可选加生地黄、白及之类以增加凉血及收敛止血作用。

【使用注意】 本方不宜多服、久服,血止后,应另行选方;出血患者,除服药外,应静卧;呕血者,宜流质饮食;虚寒性出血者忌用。

小 蓟 饮 子(《济生方》)

【组成用法】 生地黄12g,小蓟根10g,滑石9g,通草9g,炒蒲黄9g,淡竹叶12g,藕节9g,当归6g,山栀仁6g,甘草6g。水煎服。

【功效主治】 凉血止血,利尿通淋。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www.xing528.com)

【方析】 血淋、尿血是由热聚膀胱,或心火移易于膀胱所致。热结下焦,损伤血络,迫血下行,渗于膀胱,血随尿出,故见尿中带血,其痛者为淋,不痛者为血尿。瘀热蕴结,阻滞下焦,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也为下焦热结之征。故本方证之病机为热结下焦,损伤血络,以尿中带血、小便赤涩热痛为主症。治宜凉血止血,利尿通淋。方中小蓟凉血止血,为君药。蒲黄利小便,止血消瘀;藕节凉血止血;生地黄滋阴养血,清热凉血,三药凉血止血,化瘀养阴,与君药相伍,可使血止而不留瘀,俱为臣药。木通、滑石清热利尿通淋;竹叶、栀子清心泻火,兼利小便,导热从膀胱而出。当归养血和血,合生地黄滋阴养血,兼顾阴血耗伤之患。以上共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和中调药,为使药。各药合用,共奏凉血止血、利尿通淋之功。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血淋、尿血属实热证的常用方剂,以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以及泌尿系结石,属下焦瘀热蓄聚膀胱者。

【加减变化】 方中炙甘草取其清热泻火之功;若瘀热盛,小便赤涩热痛甚者,可选加石韦、蒲公英黄柏之属以清热利湿;若血淋尿道疼痛剧烈者,可加琥珀、海金沙以通淋化瘀止痛;若血淋尿血日久气阴两伤者,可酌减木通、滑石寒滑渗利之品,加党参、黄芪、阿胶等补气养阴药物。

【使用注意】 本方不宜久服;孕妇忌用;血尿仅是许多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必须结合辨病,排除肿瘤、结石、结核、丝虫、先天畸形及血液系统疾病。

黄 土 汤(《金匮要略》)

【组成用法】 灶心黄土30g,白术、炮附子、干地黄、阿胶、甘草、黄芩各9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主治】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症见大便下血,以及吐血、衄血、妇人崩漏,血色黯淡,四肢不温,神倦无力,口淡不渴,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方析】 脾主统血,气能摄血。脾阳不足,脾气亦虚,失去统摄之权,则血从上溢而为吐衄,下走而为便血、崩漏。血色黯淡,四肢不温,神倦无力,口淡不渴,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证,皆为脾气虚寒、阴血不足之象。故治宜温阳健脾,养血止血。方中灶心土温中、收涩、止血,为君药;用白术、附子温阳健脾,以复脾胃统血摄血之权,为臣药。白术、附子辛温,易耗血动血,且出血日久,阴血必耗,故佐以生地黄、阿胶滋阴养血止血。配苦寒止血之黄芩与生地黄、阿胶共同制约白术、附子温燥之性,防术、附伤血动血。使以甘草和药调中。诸药合用,寒热并用,燥润相济,标本兼顾,共成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功。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虚寒出血的常用方,以血色黯淡,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肠道出血及慢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于脾阳虚不能统血者。

【加减变化】 若胃纳差,阿胶可改为阿胶珠,以减其滋腻之性。气虚甚者,可加人参以益气摄血。出血多者,亦可酌加三七、白及等止血之品。便溏者,黄芩炒炭,减其苦寒之性,再加炮姜,以助温中。

【使用注意】 如属实热出血者,不可服用。

附方:

槐花散(《普济本事方》)组成:槐花12g,柏叶12g,荆芥穗6g,枳壳6g。用法:水煎服。功效:清肠止血,疏风行气。主治:风热湿热,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舌质红,脉数或弦数。

胶 艾 汤 (《金匮要略》)

【组成用法】 川芎、阿胶、甘草各6g,艾叶、当归各9g,芍药12g,干地黄12g。水煎服。

【功效主治】 养血止血,调经安胎。冲任虚虚寒证。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产后或流产后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血色淡红质清,腰酸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析】 妇人下血的病机变化,不外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虚损,但三者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肝藏血而主疏泄,肾藏精而主生殖。冲、任二脉起于胞宫,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若肝肾不足,冲任虚损,统摄封藏失职,阴血不能内守则崩漏下血、月经过多、产后或流产后下血不绝。冲任虚损,系胞无力,胎孕不固,则妊娠下血(胎漏)、胎动不安。冲任之气虚寒,胞宫失养,故妊娠腹痛。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血虚偏寒,故见腰酸乏力、面色无华、血色淡红质清、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症。综上所述,本方证之出血及胎漏的病机为肝肾不足,冲任虚损,血虚偏寒所致。

故治宜养血止血,调经安胎。方以阿胶、艾叶为君。阿胶既能滋补阴血,又能止血安胎;艾叶既有暖胞宫、止崩漏,又具理气血、逐寒湿、止痛安胎的作用,二药合用则调经安胎止血之功益著。当归能养血滋肝,逐瘀生新;白芍能去恶血,生新血,安胎止痛;干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三味补肝肾,益阴血,固冲安胎为医药;川芎行气开郁,行血散血,使补血而不滞血,为佐药;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为使药。综合成方,共奏补血调经,安胎止漏之功。

【辨证要点】 本方止血安胎,为治妇女崩漏及胎漏的要方。临床以腰酸乏力,面色无华,血色淡红质清,舌淡脉细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先兆流产、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的出血不止、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于冲任虚损,血虚有寒者。

【加减变化】 兼气虚加党参、黄芪益气摄血;胎漏腰痛,去川芎,加杜仲桑寄生等以安胎止漏。

【使用注意】 血热妄行及瘀阻胞宫所致的出血者忌用。

小 结

出血证是指血不循经溢出脉外而妄行,根据出血部位不同,临床有咯血、衄血、呕血、溲血、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等。治疗宜止血。因其病因病机不同,症候表现寒热虚实的不同,治法又有凉血止血、温经止血、祛瘀止血、益气摄血、温阳摄血等。

【病案赏析】

例1 刘某,女,17岁。反复鼻衄七八年,每日洗脸时或中午即发生鼻出血,每次出血量20~50ml,色鲜红,在纱布或棉球上撒云南白药塞鼻孔,冷水冲洗头额部后方能止血。经服西药抗感染、止血效差,在他处服中药无效。多次化验血常规无异常,多次经鼻腔检查无异常,考虑鼻腔内黏膜炎症。伴有口唇干燥,咽干,怕热,月经量多且色鲜红,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中医诊断为鼻衄,辨证为阴虚内热,血热妄行。治疗: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方药:大蓟、小蓟各15g,荷叶10g,侧柏叶10g,白茅根10g,玄参10g,白及10g。水煎服。服6剂后鼻衄次数明显减少,数周内鼻衄1次,继服4剂后,再未发生鼻衄。随访1年,未发生一次鼻衄,而且月血量较前减少,口干、咽干减轻。[刘美玲.内蒙古中医药,2004,(3):9]

例2 武某,女,46岁。2001年10月5日就诊。经期不准已6个月,经量时多时少,色淡清稀,少腹痛,有冷感。日前夫妻口角,月经超前而至,暴下如注。证见:面色无华,神疲体倦,少腹胀痛,腰痛绵绵,舌淡苔白,脉浮取弦而按之芤。西医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诊断:崩漏,证属血分虚寒而兼气滞。治宜温经养血,佐以理气。予胶艾汤加味。处方:阿胶(烊化)15g,炒艾叶10g,熟地黄15g,白芍15g,当归l0g,川芎5g,香附10g,乌药l0g,小茴香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服药2剂血量减少过半。守方加入益气补肾药,党参10g,黄芪15g,桑寄生20g,杜仲5g,又服3剂而血止。复以八珍汤善后调补,以竞全功。嗣后,月经正常。[王敬珍.河北中医,2007(3):2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