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化改革预防腐败学习-预防腐败60招

深化改革预防腐败学习-预防腐败60招

时间:2024-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13招深化改革我国现阶段腐败问题的易发多发,与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密切相关。因此,注重预防,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以改革统领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大以来,深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今年要继续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3.加快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加快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深化改革预防腐败学习-预防腐败60招

第13招 深化改革

我国现阶段腐败问题的易发多发,与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密切相关。旧的体制打破了,新的体制又不完善,就容易产生腐败问题。因此,注重预防,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以改革统领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改革统揽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中央纪委也一直强调,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精神,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积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力争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突破。并明确提出了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市场配置资源的竞争体制与机制改革和创新等具体要求。

这一论断的提出,表明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解决腐败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既是对我国反腐败历史经验的根本性总结,也是当前和未来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思想理论基础。

各类腐败问题之所以能够滋生蔓延,从客观上看,主要是由于公共权力运行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中存在着以权谋私的空间和漏洞,使有以权谋私之心的掌权者有以权谋私的可乘之机,而解决体制机制制度问题的必由之路就是改革创新。

十六大以来,深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审判公开和检务公开制度不断完善,检察机关加强了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逐步完善了对职务犯罪侦查的监督制约机制,违纪违法或不当司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建立,强化了内部监督。

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公务员法》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要求,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交流、任职回避制度,建立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加大了党政领导干部交流的力度,加强了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进一步加强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的运行、管理和监督机制不断完善。行政审批项目逐年减少,行政审批行为不断规范,行政审批方式不断改进,行政审批的电子化管理和监控系统逐步推广,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审核论证工作不断加强。

深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了“收支两条线”规定,部门预算改革不断深化,转移支付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断规范和完善。

深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政府投资监管制度逐步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逐步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逐步建立,政府投资行为不断规范。

深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不断完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逐步建立,金融机构内控机制不断强化,预防利用金融机构洗钱和资金外逃的工作不断加强,社会金融信用体系逐步健全。

深入推进市场配置资源的竞争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度、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矿业权市场不断规范,产权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同时,还认真开展了对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清理和规范工作,其职能错位、行为失范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温家宝总理曾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作过详细的论述——

建立健全惩防并举的反腐败体系,加大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必须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导致腐败现象的深层次问题,健全制度,创新体制和机制。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情坚决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简政放权,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有利于从根本上减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二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有一套好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就会使政府的行为更加规范,就会使干部少犯错误。三要加大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不到位,是腐败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完善对权力有效监督的体制和机制,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要延伸到哪里,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为此,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改革和制度建设。

1.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

各级政府都要把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作为政府决策的基本准则。要建立和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和制度,健全决策规则,规范决策程序,提高决策透明度,强化决策责任,减少决策失误,防止滥用权力滋生腐败。要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凡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不许个人独断专行。要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必须进行专家评估和论证。要建立决策听证制度和公示制度,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决策,必须进行听证和公示,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要建立和完善决策后评价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决策失误的纠错改正机制,对违反决策程序、滥用职权造成损失的要追究责任。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这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创新和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关键。经过几年努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颁布以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为实施这部法律做了大量工作。国务院部门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 806项,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各地取消和调整的审批项目也超过了50%,有力地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依法行政。但要看到,这项工作的进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今年要继续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要继续进行清理,不必要的或不适当的要取消或调整。要严格规范备案、核准的范围和程序,对已经取消的和放下去的审批事项,绝不能以“备案”的名义搞变相审批和权力上收。今后设定行政许可事项必须有法律依据。要探索建立“一个窗口对外”的审批和许可工作机制,简化手续,减少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方便人民群众办事。

3.加快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重点是加快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扩大基本支出预算范围,完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和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强化对预算执行的监控。中央部门要全面纳入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范围,地方要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使用政府财政资金,能够集中支付的都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有效防止财政资金运用过程中的“跑冒滴漏”。要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逐步全面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同时,要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通过编制财政综合预算,逐步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对于违反“收支两条线”规定、设立“小金库”的,要严肃查处。

4.健全政府投资监管制度

政府投资使用的是公共资金,事关公共利益,必须对人民负责。要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监管。一是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重大项目决策前要进行充分论证,提高政府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二是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除涉及国家秘密的项目外,凡是政府投资的项目,不论是全额投入的还是补助投入的,都要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三是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度。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凡依法应当公开招标的,一律要面向市场公开招标,不许“暗箱”操作。四是完善政府投资管理机制。要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积极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切实加强投资资金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提高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要改进政府投资项目验收管理办法,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评价制度。五是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因失职渎职、滥用权力和违法违纪等造成政府投资重大损失和腐败问题的,要追究责任。特别要加大对交通、城建等重点部门、重点项目的监管力度,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从源头上减少腐败。(www.xing528.com)

5.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

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的法规体系、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加强对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的监管,规范中小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中管理层收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健全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的相关制度,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年度经营业绩责任制和经营者任期业绩考核责任制。规范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层职务消费,加强监督管理,坚持勤俭办事,反对挥霍浪费。加强对境外企业国有产权的监管。要坚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同时要对国有企业“走出去”加强监管。金融领域发生的重大案件,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损害了群众利益,也给银行信誉带来负面影响。要针对银行内控机制和业务操作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内部管理监督。要加大重大案件的查处力度,严肃追究责任,依法严厉打击内外勾结的金融犯罪,确保金融安全和稳定。

6.严格规范和管理土地市场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坚持“两个严格保护”的原则,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严格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健全征地程序,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要切实加强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批租管理。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审批土地,省级政府不得违反规定下放土地审批权,严禁规避法定审批权限将单个建设项目用地拆分审批。完善并认真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进一步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逐步实行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强化对协议出让土地的监管,协议出让土地必须严格执行规定程序,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价标准。禁止非法压低地价招商。划拨土地要实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7.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

行政执法是政府依法履行管理职能的基本形式和经常性工作。各级政府以及各个部门,都有与职能相应的行政执法权,如果这个权力被滥用,执法违法,以权谋私,就会导致腐败,损害群众利益。必须看到,许多腐败现象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就发生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因此,必须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行政执法必须坚持权责一致,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要完善行政执法程序。目前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忽视执法程序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是滥用职权和执法犯法的一个重要原因。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养成按法定程序办事的习惯,行政决定要符合法定程序,执法行为要遵守法定程序。要实行行政执法依据公开制度、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和执法行为评议考核制度。对于违法或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必须坚决纠正和严肃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减少和杜绝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事情发生。

8.大力推进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是提高政府效能、防止腐败的有效措施。要使政务公开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乡镇政府要不断完善制度和措施,进一步把政务公开落到实处;市、县(市)两级政府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省级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也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各级政府机关办理行政事项,要以公开为原则,能够公开的都要向社会公开。要通过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政府与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沟通更加通畅。

推进政务公开,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学校、医院和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交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部门和单位,要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向群众公开服务承诺、收费项目和标准。特别要严格规范各类学校的收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要全面实行“一费制”,坚决制止高等院校与招生挂钩的乱收费,严禁挪用教育经费。严格管理药品价格和医疗检查收费,切实解决群众上学难、上学贵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腐败问题的易发多发,与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密切相关。旧的体制打破了,新的体制又不完善,就容易产生腐败问题。因此,注重预防,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以改革统领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监察部会同有关部门梳理和调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近90项,清理和审核现有行政审批事项2 100多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门之间审批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和多头审批等问题。

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不断深化,中央级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约90%已纳入预算管理,政府性基金已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并实现了执收执罚行为与资金收缴相分离;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中央和地方超过29万个基层预算单位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超过21万个执收单位实施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有效防止了财政资金“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在投资体制改革方面,转变投资管理职能,抓紧修订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进一步缩小审核范围,下放审核权限;改进政府投资计划安排和管理方式;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程序,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和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

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政策性银行改革平稳推进,部分银行商业化改革、体制改革和内部改革取得进展;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约束机制开始发挥作用;证券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行业规范运作和创新发展的机制初步形成;保险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基本建立了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监管“三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框架。

在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及相关改革方面,完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度,充分利用招标投标普及协调机制的平台,督促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的法规制度;完善投诉处理机制,督促有关行政监督部门认真履行对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职责。完善产权交易制度,建立和完善“进场交易”制度,用市场机制预防产权交易中的腐败问题。

全国每年公车消费到底有多少,以往大家总在猜,现在总算有了权威数据。据财政部发改委和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 500亿元~2 000亿元。据统计,每辆公车年消费额平均为8万元~10万元,每万里运行成本是社会运营车辆成本的5~6倍,甚至有的公车一年竟换了40多个轮胎,但使用效率则仅为社会运营车辆的1/5至1/6。(1月4日《瞭望周刊》)

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要知道,这些统计还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而调研显示,50%以上行政事业单位超编配车。公车改革的试点与探索,已经搞了一段时间,但和老百姓希望的似乎越来越远。全面改革的“时机”不是逐渐成熟,而是越来越不成熟。要害在哪里?就在于——改革者与被改革者,很可能就是既得利益者,动别人的利益容易,动自己的利益难。结果常常是改革貌似动静很大,却只是干打雷不下雨,摆摆样子、走走过场,公车购置费支出还在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如此下去,怎么得了!

就全国来看,目前车改有三种模式:一是“加强管理模式”,严格实行“一车一登记簿”制度,车辆外出公干必须逐次登记,班后和节假日期间未经批准不得使用;二是“半货币化改革模式”,取消部门公车,由专门机构统一管理调度结算;三是“货币化改革模式”,取消公车,向全部或部分公务人员按照职级发放交通补贴,公务交通由个人自行解决。前两种改革基本没触及根本,常常被以各种手法消解掉;“货币化改革”曾一度被认为符合行政文明的大方向,但在辽宁“区干部车补七八万”之类的信息之后,也渐趋成为笑谈。

痛定思痛,应该痛下决心,终止对这种“人民群众已经过河、有些官员还在假装摸石头、摸来摸去常常只为了自肥”的漠然与纵容,需要启动新的改革动力与改革思维,争取尽快搞出改革成果,阻止状况的恶化。首先,要看到,由于公共财政不透明,尽可以在各种费用中实现“变通”。其次,公车改革的措施与步骤不能继续全部掌控在政府官员手里,而应该强调地方人大的发动作用,通过财政预算审查等堵住窟窿,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已经无法期待。最后,基于各地一批偶然性的车改大多陷入“自肥”状态,继续搞五花八门的“试点”意义已经不大,启动新的车改应该是全国性的筹划、部署与推行。

公车改革已经成为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某种意义上讲,如果官员们连“屁股底下”都弄不干净、整不明白,其他的改革深入就更难让人有信心。改革进入深水区,不可能不触动一些既得利益,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倒逼”着我们要下大决心。全面审视公车改革,一全国摸底调查,在现在“1 500亿元~2 000亿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搞清公车消费结构;二是强调制度刚性,对于大量存在的超标配车、公车滥用私用超标用,应视为违纪违法来整治;三是对深入推进公车改革出具全国性的指导意见,尤其是要梳理现有经验,在改革动力、监督力等方面下工夫。

对于公车过度消费的问题,不管是公务员还是老百姓,都在进入一种麻木状态,这是比较危险的。公车改革搞了十多年,还在讨论到底应该怎么迈出第一步,这也是比较荒唐的。纵观目前状况,只有全国性部署、仰仗人大启动与监督、通过财政预算收拢边界,才有可能让老百姓看到“公车改革”的希望。明知违规却只能妥协默认,跑在马路上的那些超编车、超标车、私用车们,消费的不仅仅是汽油、钞票,还在消耗着宝贵的民心。(参见2010年1月5日《华商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