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其他大学相比复旦大学有几点特别突出

与其他大学相比复旦大学有几点特别突出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去年校庆期间,全校发起了关于复旦精神的大讨论。这才是对待复旦精神的科学态度。与其他大学相比,复旦精神有几点特别突出:第一,爱国奉献、服务大众是复旦的传统。当时,复旦被誉为爱国民主的堡垒。这再一次证明,爱国奉献、服务大众的复旦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与其他大学相比复旦大学有几点特别突出

弘扬复旦精神,再创新的辉煌

——秦绍德在庆祝复旦大学建校九十九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

(2004年5月27日)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建校九十九周年庆祝大会。复旦已经走过了九十九个年头,正豪迈地向她的第一百年进发。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禁感慨万千。历经九十九年漫长岁月,复旦已经从最初的五十余名学生发展到拥有两万五千名全日制学生,从最初的大学预备学校发展成为文理医“三足鼎立”,拥有人文社会、自然、技术、医学以及经济管理等学科在内的综合性大学,从一所不知名的江南小学校一跃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一代又一代复旦人不懈奋斗,铸就了复旦今日的辉煌,也形成了复旦的精神和传统。今天,我想借校庆的机会,谈一谈复旦精神的问题。

去年校庆期间,全校发起了关于复旦精神的大讨论。一年来,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表见解,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复旦精神。通过这次大讨论,我们对复旦精神的理解不断深化。

什么是“复旦精神”呢?“复旦精神”就是复旦人在近百年的奋斗中凝练而成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判断,就是经过百年积淀而成的复旦历史底蕴和品格特征,就是复旦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活的灵魂。这种精神是一代又一代复旦人在长期的奋斗中铸就而成的。一旦形成,它又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使每一个身处复旦的人都受到它的熏陶,身上或多或少地留下这种特殊的烙印。

历史上曾有不少先贤对复旦精神进行过概括,这些都成为我们今人认识的阶梯。复旦精神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去加以阐述。而且,复旦精神也并不是一经提炼便被固定下来的几个条条,复旦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脚步在不断丰富和扩大。因此,任何复旦人都不要期望穷尽对复旦精神的认识。这才是对待复旦精神的科学态度。

这里,我想概括一下大家的想法,对复旦精神的总体特征和内涵作一些描述。

应该看到,复旦的发展历程是与一百年来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分不开的,复旦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扎根于中华大地。复旦的创校史,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部分;复旦的崛起历程,就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讨论复旦精神,不能脱离历史大背景去抽象地思考。

与其他大学相比,复旦精神有几点特别突出:

第一,爱国奉献、服务大众是复旦的传统。

复旦的爱国传统是与生俱来的。1905年,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和爱国师生们,为反抗外国教会势力的文化垄断和干涉,毅然宣布脱离震旦学院,创立复旦公学。1927年,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颜福庆先生和一群爱国教师也是为了打破外国人办的医学院校的垄断,创办了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这是上海医科大学的前身。复旦和上医的创立都是伟大的爱国壮举,都寄托了国人自主办学、教育救国的希望。

此后,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复旦和上医都形成了爱国革命传统。复旦老校长李登辉先生将“团结、服务、牺牲”作为复旦精神的主要内容。历史上,不少优秀的学子都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他们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线,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十三位复旦学子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当时,复旦被誉为爱国民主的堡垒。上海解放后,为了解放全中国、巩固新生政权,复旦有七百八十名学生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南下服务团和西南服务团,参加人数列上海高校之首。在这前后,一批留学海外的优秀学子也怀着赤子之心,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到祖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投身新中国的教育科学事业,他们之中就有著名的谢希德教授。

热爱祖国必然热爱人民。“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是复旦人的信条,也是上医人的信条。颜福庆先生早年就推崇“正谊明道”,要求师生“不计功利,为人群服务”。上医的校歌第一句便是:“人生的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服务的价值何在乎?为人群解除病苦。”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励下,一代代上医人发扬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努力为人民的健康服务。20世纪50年代,上医抽调骨干力量,筹建了重庆医学院,并援建了新疆医学院。

进入新世纪新时期,复旦人继承了老一代的优良传统。从支教到支医,从援疆、援藏到援滇,在西部,在基层,在最艰苦的地方,都能看到复旦人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身影。最近涌现出的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冯艾为代表的研究生西部支教群体就是新一代复旦人爱国奉献的典型代表。我们为他们而骄傲。这再一次证明,爱国奉献、服务大众的复旦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继承和弘扬。(www.xing528.com)

第二,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是复旦的理念。

建校之初,马相伯先生就提出了“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的宗旨。1925年的老校歌中写入了“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词句。从此,“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便成为复旦人高举的一面旗帜。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人历来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热衷于探索自然、探索规律,凡事都抱着一种研究的态度,喜欢问一个“为什么”;复旦人一直《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在校园里自由地交流和碰撞,老校长陈望道曾说,“不同意见的争论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真理总是愈辩愈明,愈辩愈深”;复旦人向来不迷信权威,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这方面,不少前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例如,20世纪50年代,正当全国生物学界一边倒地学习“米丘林”,视其他学派为异端的时候,谈家桢教授逆潮流而动,大力介绍孟德尔-摩尔根学派,将基因遗传学说引到中国,他的这一尊重科学的大胆举动受到毛泽东的支持。复旦成为中国基因遗传学的发源地,谈老是中国基因遗传研究的奠基人。

正是因为复旦园里有自由的学术空气,开放的学术空间,宽松的学术氛围,这才吸引和集聚了各路名师,造就了许多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至今,他们的名字仍然耳熟能详,比如陈望道、周谷城、苏步青、谢希德、陈建功、谈家桢、郭绍虞、周同庆、卢鹤绂、谭其骧、朱东润、周予同、刘大杰、陈守实、顾翼东、吴浩青、谷超豪、于同隐、胡曲园、吴文祺等等。上医也有颜福庆、黄家驷、胡懋廉、钱悳、张昌绍、荣独山、徐丰彦、谷镜济、林兆耆、吴绍青、杨国亮、陈翠贞、王淑贞、苏德隆、郭秉宽、沈克非等十六位一级教授。他们宛如群星璀璨,在复旦园里释放着夺目的光彩,激励着一代代复旦学子不懈探索、勇攀高峰。

开放、宽容、自由、独立,是复旦的理念,也是一所大学保持思想和知识不断创新的必要条件。而这一点,与复旦严谨、求实的氛围并不矛盾。我们所追求的是在严谨、求实的基础上的自由探索。

第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复旦的风格。

复旦历史上经历过几次大的调整。建国初期,新生的共和国为了满足国家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对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复旦是这次院系调整中组合高校最多的大学,一共有十九所高等学校的相关系科加盟复旦。这次调整,使得复旦成为一所门类众多的全国性的综合性大学。四十多年后,原复旦大学和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两校合并犹如两支涓流汇成为一股洪流,使得新的复旦大学有了更厚实的历史财产、更辉煌的成就和更广泛的影响。

复旦地处上海。从东海之滨的小渔村到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复旦深受影响,复旦的精神和文化与上海的城市精神是一致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怀和心态使复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首先是名师荟萃。1952年的院系调整,使得各路名师云集复旦,不同的要求见解、不同的人文背景都在复旦园里交流、碰撞、汇聚、融合,并在这个过程中生长出新的枝芽来。这充分说明,一个学校必须是活水,是海洋。新的力量的加入,总会给学校带来一股新鲜空气,打破“一潭死水”的状况,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学科的面貌,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人才流动、人才引进是一所大学永恒的主题。复旦也正是在这种过程中才永葆青春。

其次是学科综合。学科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也有利于拓展新的学科生长点,有利于实现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的新生长点往往在交叉点上。而综合性大学具备学科交叉的土壤。复旦与上医的合并,使得新复旦的学科更加齐全,综合性更强,学科交叉融合的空间更加广阔。合并四年来,我们加大了对医学学科的投入,重点扶植医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而且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果。

海纳百川的前提是对外开放。复旦历来是一所重视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学。一批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复旦老校长李登辉和上医老校长颜福庆都曾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苏步青、谢希德等老校长都是国际交流的创导者和开拓者,他们的身体力行为复旦带来了很大的国际声誉,为我们后人创造了很多机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学成回国,直接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复旦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热情地张开双臂欢迎他们的到来,我们要让复旦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集聚和向往的地方。

第四,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是复旦的理想。

复旦人素来就有追求卓越的传统。永不满足,要做就做最好是许多复旦人的信条。在我们校史上,有很多值得骄傲的“第一”。比如复旦是全国最早设立商科的高校;复旦的《文摘》杂志最早刊载出《毛泽东自传》的中译本;研制出国内第一支医用X光管和表面分析仪;自行设计了全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创立了国内外公认的微分几何学派;进行了世界上首次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I期临床试验;研制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生物技术新药——重组链激酶;自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静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机;首创真丝人造血管、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术、多导电子耳蜗装置、新喉再造术和小肝癌诊治等等。复旦教师编撰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英汉大词典》等著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复旦学子更是以优异的成绩为母校的优良精神传统不断增添新的注解。复旦学生在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夺得桂冠,先后三次捧回“挑战杯”,“九二国政”、“临床九六一班”、“管理学院子衿楼2001级”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中国科学院近两届增选的最年轻的院士都是复旦毕业生,等等。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复旦几代人的梦想。复旦的老校歌中就有“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的词句,反映当时复旦人的理想和追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复旦就提出了“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1995年,江泽民同志为复旦题词“面向新世纪,把复旦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为我校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而原上医也曾经提出过创建一流医科大学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复旦已经具备了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条件,理想的目标已经变为了现实的目标。新世纪的复旦人正在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懈努力。

复旦精神是指引复旦不断前进的动力,是复旦最可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们迎接百年校庆,就是要团结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广泛联络海内外校友,继承和弘扬复旦精神,把人心凝聚起来,把斗志鼓舞起来,为创造复旦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共同奋斗。

首先是要学习。要了解校史,继承和发扬复旦精神。校史教育应该成为在校师生的必修课。要在全校师生中广泛深入地宣传和学习校史,弘扬优良传统。全校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要用复旦的优良传统教育和影响学生。特别是要把校史上著名人物的先进事迹作为教育学生的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高举爱国奉献、服务大众的旗帜,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其次是要实践。要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丰富和升华复旦精神。我们要把历史的传承和未来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且通过这一结合使复旦精神既体现深厚的积淀,又体现生机勃勃的活力。新的时期,我们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如何实现复旦在新世纪的腾飞和发展是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我们要继续不懈奋斗,并在新的实践和奋斗中,在争创一流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复旦精神。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我们期盼已久的百年校庆很快就要到来了。全校师生、广大海内外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对复旦百年校庆筹备工作给予了高度关心,并寄予了厚望。李岚清校友、陈至立校友都非常关心母校的百年校庆,市委书记陈良宇同志前不久也专门就复旦百年校庆作出重要批示。广大校友、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是对复旦师生的巨大鼓舞和支持。

我们要本着“庆典为体、学术为魂”的宗旨,隆重、简朴、热烈地搞好百年校庆的各项活动,以百年校庆为契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百年校庆一定会精彩纷呈,复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