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充满理解与爱的学习型大家庭

学校:充满理解与爱的学习型大家庭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充满理解与爱的学习型大家庭11年的校长经历,我担任过5所学校校长;8年的理解教育研究与实践,改变了两所学校的教育文化和教育面貌;我一直在苦苦追求我理想中的学校:充满理解和爱的学习型大家庭。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认为,现代学校不仅是培养人的场所,更应是充满理解与爱的学习型大家庭。另外,我国35岁以下人群大多属独生子女人群,原有的中国式的大家庭兄弟姐妹间的爱已缺少。

学校:充满理解与爱的学习型大家庭

学校:充满理解与爱的学习型大家庭

11年的校长经历,我担任过5所学校校长;8年的理解教育研究与实践,改变了两所学校的教育文化和教育面貌;我一直在苦苦追求我理想中的学校:充满理解和爱的学习型大家庭。从上海平乐中学和上海市亭林中学的成功中,我终于找到了我理想中的学校。

关于学校,我们可以简单回首一下人类文明史上的学校变迁。原始社会的后半期,社会的分工开始明确,一部分有经验、道德高尚的老人开始在某一固定场所带教氏族里的未成年人,这是学校的雏形,在我们中国将其谓之“庠”。在这样的学校里,这些老人负责未成年人基本的狩猎、种田、养植等经验的直接传授,这样的学校的目的直接指向人类的生存与繁衍

随着人类语言与文字的产生和文明成果的积累,学校成为专门传承人类文明成果和为统治集团培养接班人的场所,但那时的学校只是少数特权人群才能享受的地方。工业社会到来以后,社会需要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更多的人才开始享有教育的机会。而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以班级授课制为特征的近代学校的诞生。

下面,我们从中外两位大学校长的学校观中来看看这类学校的特征。19世纪40年代的哈佛大学校长查理斯·W认为:“学校是教师与图书馆的集合体”;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校长、著名学者梅贻琦认为:“大学非大楼乃大师也”。我们从两位大师的表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近代学校的核心是教师和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辞海》中关于学校的定义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

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信息化将整个世界带进了校园,让校园融入了世界,学校(狭义)的内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学生和教师谁先拥有信息的话语权已变得模糊。研究表明,学生一生的信息只有15%来自教师与学校,教师的知识权威在消失。其次,多元文化的碰撞使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师道尊严的基础正在消失,教师的精神权威逐渐削弱。最后,中国社会的独生子女化使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学校中的师生、生生关系。正因为如此,现代中国学校的内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认为,现代学校不仅是培养人的场所,更应是充满理解与爱的学习型大家庭。

第一,由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权威变得模糊,一群人中,无论老少,谁都可能成为某一问题的权威。由于每个人的社会背景与生活经历不同,故每个人的“视域”不同,而且对某一事物的理解也不一样,若要对某一事物达成共识,必须通过充分的交流活动才可能实现。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通过教师一言堂或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信息交流就可完成教育任务,达到师生的理解。

第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由于当代社会高负荷、高节奏的工作与学习压力,加上我国独生子女率的上升,其情感变得更为脆弱。据调查,我国目前的自杀率达10万分之23,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4成大学生有过自杀念头,15岁到34岁人群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一死因,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自杀率国家。另外,我国35岁以下人群大多属独生子女人群,原有的中国式的大家庭兄弟姐妹间的爱已缺少。在上海等大城市,住宅的公寓化等同样使人际交往急剧减少,这些也是造成师生情感脆弱和自杀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网络暴力、色情内容的增加,使很多学生沉缅于虚拟世界而与主流人群分离,也使更多的学生暴力倾向增强,相互的关爱减少。

第三,从学校这样一个组织来说,教师群体既有正式组织形式,如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等,也有由于人与人之间感情、利益关系、血缘关系等维系的非正式组织,学校就是由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交叉组成,正式组织也许可以通过科学(理性)的管理方式以较高的效率运转,但非正式组织则一定是通过更人文性的、能被人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才能使其为学校服务。故从学校管理角度来说有一个理解和人性的问题。

第四,现代学校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系统中必须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我们知道,对一个组织来说,学习有三个层次,即个人学习、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个人学习是以个体的爱好、愿望进行的学习,是个体相对独立的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良好基础;组织学习是为集体目的而组织其成员进行的学习,组织是学习的主体,个体被动地按组织的要求学习。而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建立组织成员共同的愿景,并能够发现、尝试和改进组织的思维模式因此改变组织成员的行为的学习方式。今天的教育由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正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教育的思想、方式、目的均发生着根本性变革,这就意味着,在当今学校这样的组织内,组织成员为了素质教育这样一个共同的愿景而改革教师的心智模式。这就是学习型组织。

第五,学校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组织,其中的主要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关系。鲁迅先生认为:父母之爱、教师之爱是超越功利的爱。父母之爱、师生之爱是无需感恩的。这就道出了教师之爱与父母之爱的相同之处,但教师除了父母般的爱之外,还有一种朋友之爱、师之爱,用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的话来说:教师之爱是亦师、亦母(父)、亦友之爱。同样,这个组织中的另一重要关系——生生关系,应该是兄弟、姐妹般的关系。所以,学校这样一个组织不应是只有规则和知识交流的冷冰冰的一个机构,而应是充满父(母)子、父女(母女)、兄弟(姐妹)间无私爱的温暖之家。

这只是一些理性的推理,让我坚定如此信念和理想的是一个发生在平乐中学的故事,这个故事至今读来仍让我感动。

这是一个令人心颤的故事,这也是一个让人倍感温暖的故事,故事流淌着一种爱,一种力量,它温暖着一颗幼小的心,温暖着一群可敬的人。这种温暖与生命息息相伴,构筑了一个写满爱的课堂,一个温馨的人生舞台。

戎非,出生时就患有先天性大泡型表皮松解症,他全身几乎没有一处完整的皮肤,也没有汗腺,嫩而薄的表皮极易破损,经不起一丝轻微碰撞,稍不留神,表皮一旦碰破,细菌感染就会席卷而来,让他痛苦不堪甚至危及生命。出生时他被医生判为只有3个月存活期,是四方的关爱和他自身坚强不息的毅力,让他顽强并幸福地生活着、学习着。

2002年秋天,羸弱的戎非来到我们平乐中学就读。学校为了戎非的安全与学习,特地为小戎非在班级里辟出一只角,安装了电扇。戎非在平乐愉快成长。但随着学习负担的逐渐加重与健康状况的不如人意,第一学年末,小戎非与他的父母提出了退学。

班主任李东梅老师提出义务上门给戎非上课,当即全校就有20多名教师报名愿意上门义务教学。这个感人的故事便由此拉开了序幕。(www.xing528.com)

在戎非家那小小的客厅里,一张不大的餐桌,从那时起便成了戎非的另一张课桌。

李东梅老师自己的孩子只有4岁,在学校她身兼数职:年级组长、支部委员、班主任,但繁忙的她还是主动挑起了送课工作的大梁,她安排小戎非的学习课程,课前与小戎非及家长联系,甚至为小戎非掌管家中的钥匙(因为小戎非不能行走,无法为教师们开门)。

“其实,许多老师都同我一样,孩子很小,学校里教学任务也很重,但大家都没有怨言,因为我们都非常愿意教戎非。作为老师,我们也确实从戎非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年轻的李老师满怀真诚地说。

在与教师们的交流过程中,这群年轻的教师们几乎没人谈及自己的辛劳与义教的过程,谈得最多的倒是戎非的好学、戎非的毅力、戎非的聪颖。几乎每个教师都感慨万分地提及了戎非给他们的震撼。

“从某种角度说,我们传授给戎非的是一种课堂知识,但戎非的好学精神感动了我们这些做老师的。”

“戎非是一个残疾的孩子,但他的毅力有时真让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感到汗颜,他对知识的那种渴求,鼓舞了我们老师,同时也贯入我们的教育活动,成为我们鼓励学生的活生生的教材。”

耳旁是这群可爱的教师真挚而感人的话语,眼前却不由浮现出戎非家中那张属于戎非的家庭课桌;那是一张写满爱意的课桌,一边是像海绵一般汲取知识的戎非,而另一边则是无私奉献却又时刻懂得感悟人生真谛的年轻教师们。

2006年秋,我要离开平乐中学到亭林中学工作,我们的戎非也在此时毕业了!二十多位教师和他的同学相约来到戎非家,在20多平方米的客厅里,在那张写满爱意的书桌旁,大家为戎非举行了别具一格的毕业仪式。看着坐在凳子上羸弱的戎非拿着鲜红的毕业证书,我与我的同事、我的学生,还有戎非都流下了欣慰与感恩的热泪!

三年风雨无阻、三年倾心相助,一群人演绎了一个感人故事,积淀起一种文化,树立起一种精神!

这个故事彰显一种教育精神:理解与博爱生命!这个故事诠释一种理解文化: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这个故事昭示着我的办学理想:让学校成为充满理解与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型大家庭。

这只是发生在平乐中学与亭林中学中很多教育故事中的一个。

正因为这种理解文化的影响与理解精神的感召,在这两所学校中走出了“感动金山人物”、“上海金爱心获得者”、“金山教育功臣”、“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市新长征突击队”等众多先进人物与集体。

8年的理解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这么多的理由,这么多发生在我身边、发生在亭林中学和平乐中学像倾心帮助戎非这样的故事,使我更相信:学校——应是充满理解和爱的学习型大家庭。

(2009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