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制度的生命力是创新性

大学制度的生命力是创新性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制度的创新以19世纪初期威廉·洪堡主持的柏林大学为代表。当今世界一流大学无不重视制度创新。这充分说明,正是制度创新的突破性进展促成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要加大高校人事分配制度创新的力度,大力推行岗位分类管理和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大学制度的生命力是创新性

三、大学制度的生命力是创新性

现代大学制度是历史传承和创新的结果。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创造成果的基础上,能够作出新的突破。回溯一部大学史,创新可以说是大学与生俱来的职能。我国商周时代虽已有了大学的初步形式,但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从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创立太学开始的。唐代对高等教育的创新,是确立专业教育,设置算学、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实科学校,这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专业学校。从北宋到清代又创建了一种重要的新型高等教育组织——书院,其突出特点是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到清末,又先后创办天津北洋西学堂(1895年)、上海南洋公学(1896年)和北京京师大学堂(1898年),它们分别是现天津大学北京大学和交通大学的前身。武汉大学的历史可溯源于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在武昌创办的自强学堂,已经走过了117年不平凡的历程。

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大学,源于欧洲中世纪古典大学。历史上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英国历史学家科班对其后来消亡的原因作了分析,认为其主要弱点在于“没有发展一个保护性的和有凝聚力的组织制度以维持他的智力活动的发展”。大学制度的创新以19世纪初期威廉·洪堡主持的柏林大学为代表。威廉·洪堡极其强调科学在大学中的核心地位,把科研作为大学的重要功能,强调“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是基本办学原则,并形成一些制度特征。创新大学制度后,德国高等教育开始兴盛,德国也因此迅速成为世界科学发展中心。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一书指出:“根据对西方国家的统计,在1820—1919年中,40%的医学发明是由德国人完成的;1820—1914年,生理学中65%的有创见论文出自德国人;德国人在1821—1900年中在物理学(热、光、电和磁)方面的发明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德国之所以能在科学领域取得如此强大的优势,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则非大学莫属。正如德国教育史家包尔生所说:“毫无疑问,德国人在科学界所处的地位,主要归功于其大学。”

杨东平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演变和创新》一文中分析,20世纪初,德国研究型大学传到美国后,形成了两个传统:一是对德国大学传统进一步精深、发展,形成如普林斯顿这样的研究型大学;二是根据“莫雷尔法案”,建立通称为“赠地学院”的农工学院或大学,这就是美国州立大学的来源。美国最早、最有名的农工学院是威斯康星大学,其在办学观中产生了“社会服务”这样一个新的办学理念。(www.xing528.com)

当今世界一流大学无不重视制度创新。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在哈佛35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说,我们的学校是美国高等教育甚至整个美国的一个重要力量……美国的大学还得到了世界上最繁荣经济的支持。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了一套组织高等学校的方法。这套方法就是制度,哈佛的制度应该说是常新的,以著名的选课制为例,100多年中,每一任校长都对此续有创新。

2006年7月上海召开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以“大学创新与服务”为主题,100多位中外大学校长汇聚一堂,交流探讨,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发表了题为《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演讲,鲜明提出“制度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强大动力”。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相结合的综合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正在逐步形成与完善之中。通过深刻的改革,初步形成了中央、地方两级管理,并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贯彻“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从宏观上调整了高等教育布局的结构,优化了一批大学的整体竞争力,持续推进了高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基本完成了高校投入的成本分担制度改革;系统设计、分步实施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基本实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预期目标等。所有这些改革,都为大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都为大学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造了更好的制度环境。这充分说明,正是制度创新的突破性进展促成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参加论坛的世界著名大学看,经过长期历史积累和改革创新,都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现代化大学制度,以此作为大学不断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总体上讲,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大学办学自主与社会职责的相辅相成,追求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和谐,鼓励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密切结合,重视大学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的有机统一,实现阶段发展与持续发展的统筹协调。这些制度特征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是我们思考、探讨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所必须加以充分重视的。当前要根据这些思路,鼓励探索新的教学科研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科研体制,形成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创新人才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组织和创新团队。要加大高校人事分配制度创新的力度,大力推行岗位分类管理和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的高校薪酬制度,形成优秀拔尖人才不断涌现、各类人才皆尽其能的良好人事制度环境。要加强大学的文化建设,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培育人才、繁荣科技、服务社会的大学精神,倡导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的良好校风,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