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美教育的分析介绍,如何融入美国社会

中美教育的分析介绍,如何融入美国社会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看中美教育杨嘉玮教育作为当今社会几大问题之一,始终是人们谈论的话题。而在美国的招生官眼中,这是致命伤。在美国,甚至全世界,枪械管理一直是一个热议的话题,在本次赴美访问的过程中,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康州的副州长和一名众议员。在美国这个移民众多,各种族汇聚的国家,复杂的社会形势加之枪械的较自由化导致了枪击案的频发,但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枪

中美教育的分析介绍,如何融入美国社会

我看中美教育

杨嘉玮

教育作为当今社会几大问题之一,始终是人们谈论的话题。在经济日益繁荣的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而美国则是大部分学生的首选之地,那美式教育的独到之处在哪里?

本次赴美采访,笔者对位于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下称“宾大”)进行了深入了解,主要采访对象是在读博士崔诗亮[1]。在采访过程中,我们透过受访者的回答发现,美式教育的优势是多元的,而促成其高质量教育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笔者将以一个上海高中生的角度,对当下的留学热以及美式教育进行解读。

Are you ready for studying abroad

出国留学,你准备好了吗

现在中国的留学热正吹遍各大中学,但是对于出国留学,中国的学生究竟有什么详细的想法或打算?笔者将以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例,讲述美国大学对于中国留学生申请的一些要求和建议。

选择出国留学无非是因为美国学校高质量的教学,或优美的环境,或浓郁的学术气氛等。但究竟怎样才算是一所好大学?许多的学生包括家长只是一味地以学校排名来决定是否申请,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在宾大的采访中,受访者崔诗亮就出国留学的前期准备向笔者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选择学校时,首要的是学校的氛围是不是与学生相匹配,他以宾大的特色沃顿商学院(下称沃顿)举例说:“比如说你到了沃顿的本科,沃顿的本科生都是一些比较ambitious,比较aggressive的,比较喜欢竞争机会的人,那如果说你是那种很聪明但是平时有些小懒散的人,你有可能就不适合这样一个竞争的环境。”在笔者看来,学校和人的融合是很重要的。就宾大沃顿商学院来说,作为美国为数不多的对本科生开放的商学院,沃顿商学院中的氛围更像中国学校的氛围:全世界削尖脑袋挤进全美第一商学院的莘莘学子都是挑灯夜读的“学霸”,试想一个聪明绝顶但不勤奋刻苦的天才是否能够融入这个环境?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在大部分美国的学校中,轻松的氛围是上课的基调,如果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闯入这样一个环境,又怎么能够被众人所接纳呢?就受访者崔诗亮本人来说,他的本科是在美国一个不知名的文理学院学习的,当被问起为什么不像众多学生那样选择过“常春藤联盟”[2]这座独木桥时,他只是说:“因为我觉得那所文理学院是最适合我的。”如今他是近十年来为数不多的被沃顿硕博连读项目录取的中国学生。所以,笔者认为学校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对于出国留学,国内学生往往改不掉在国内的坏习惯,将精力完全扑在两项考试上:SAT和TOFEL。而从美国十所名校的Information session[3]中不难听出,美国招生官普遍都把决定是否录取的重心放在了学生的个人简历上。当然,SAT和TOFEL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这两项的成绩作为敲门砖,是录取的硬性条件,但在成绩能够达到学校要求之后,学生成绩就不再发挥作用,是否录取完全取决于学生的essay和老师的recommendation,即个人简介和老师的介绍信。在美国各大高校看重的个人essay中,很多中国学生会像写中国考场作文一样,尽力修饰自己,打造完美的自己。而在美国的招生官眼中,这是致命伤。他们认为没有学生是完美的,而学生能够坦诚地剖析自己,诚实地将自己的优缺点展现出来才是得当的。因此,南加州大学负责中国地区的招生官给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切记真实地表达自我,不要有过多的修饰。第二,不要堆砌事实,很多中国学生在写essay时会把自己参与过的活动、获过的奖一一罗列,这对于表现自我是没有太大用处的。essay中流露的细节将是招生官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学生应该将写作重点放在如何从细节处表现真实的自我,从小处着手,朴实地展现自己。第三,essay的内容要尽量地讲述“why”。招生官希望看到的是学生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为什么要反应自己的某个品质,为什么要参与某个活动。一个个“为什么”也体现的是细节。总之,essay是决定申请成功的关键,而朴实的细节体现是essay出彩的关键。

申请作为出国留学的第一步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申请时的各种误区是现在很多高分学生最终落榜的一大原因。因此,扫除错误观念能够对申请提供不少帮助。

The safety on campus

校园安全

2012年4月11日在USC(南加州大学)附近的中国学生被枪杀一事爆出之后,赴美留学的安全问题又一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出国留学到底是否安全?为什么美国会不断发生枪击事件?诸多疑问困扰着出国者。

首先,美国近来频频发生的枪击案所反映的最大问题就是美国的枪械管理,但这是我们所无法改变的。其次,我们应该对USC枪击案的案发时间进行反思:凌晨一点左右。这一时间外出是否欠妥?最后,我们再反观美国高校的治安,是不是说美国这一发达国家的治安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地步呢?

在美国,甚至全世界,枪械管理一直是一个热议的话题,在本次赴美访问的过程中,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康州的副州长和一名众议员。对于枪械管理的问题,我们也进行了探讨。康州副州长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It's not gun ki11ing Peop1e.It's Peop1e ki11ing Peop1e.”枪械的管理为什么一直得不到落实,因为在美国有一部分持枪者仍需要用枪来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因为美国一部分民众的安全是受到另一部分持枪者的威胁的。所以在笔者看来,当美国人热议的gun contro1(枪支管制)变为gun owner contro1(持枪者管制)的时候,美国的安全问题将得到很大的改善。

既然我们暂时无法对枪支拥有者进行约束,那我们如何通过自身的行为对自己进行保护呢?美国的十大名校中有很多都处在美国繁华城市的市中心:纽黑文的耶鲁波士顿的哈佛、麻省理工学院,费城的宾大等。而在当今社会,犯罪率可以说是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呈正比的。矛盾的双面我们应该如何找到平衡点呢?让我们就USC枪击案出发,寻找一些案发的必然因素。首先是时间,凌晨一点左右是否还适合在外活动?在美国这个移民众多,各种族汇聚的国家,复杂的社会形势加之枪械的较自由化导致了枪击案的频发,但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枪击事件发生的时间都是在深夜。因此,注意个人行为,深夜不外出走动是保障自身安全的一个关键因素。再者是事发时的宝马车。且不论“官二代”、“富二代”的话题,深夜开着宝马出门是否太过于高调?如果这两个中国学生低调一些,这件血案是否能够避免?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亡命之徒大部分都是为财,有财而不露,低调做人,自身的安全也能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最后,我们将视野放广,总览美国高校的治安情况。从崔诗亮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来看,美国学校的治安还是相当完善的。以宾大为例,宾大地处美国繁华城市——费城的中心,由于美国学校不像中国的高校,宾大是以几条街围成的一个街区为校区的,没有围墙,因此普通市民也可以进入校区。在晚上十点以后,学校所管辖的范围内,每个街口都会有校园警察和费城当地的警察,他们可以在学生需要时,护送学生回到宿舍。进出学校的建筑时,必须通过学生ID卡的验证才能进入。因此,就学校对于安全的建设来说还是比较完备的。美国的治安的确存在问题,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

对于校园安全,笔者想引用受访者崔诗亮的一句话作为结语——“安全与否取决于自己的安全意识。”只要自己有足够的警觉度,相信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的安全是能够得到保障的。

How to fit into the American society

如何融入美国社会

之所以近几年选择留学的中国学生会大幅增加,在笔者看来原因有三:高质量的精英教育,美国高校的各类活动以及美国社会不同的价值观。但是从出国的前辈们中,我们也看到不少很难融入当地社会的例子。那究竟中国学生在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难题?又该如何解决?

丰富的学校活动几乎成了中国学生选择美国大学的一大重要因素。以宾大为例,宾大最好的科系是其享誉全球的沃顿商学院。作为同时拥有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商学院,在沃顿不论是官方提供的,或是学生自发组织的,都有形式多样的活动。

在此,笔者介绍一项宾大沃顿商学院所特有的活动形式:给予学生一笔资金去完成某个商业项目。沃顿商学院能够并且敢于组织这活动的原因大致有三个:首先,宾大作为私立学校,其资金来源有两个渠道——校友与社会的捐赠以及政府的补助。雄厚的资金储备是宾大能够组织这种活动的物质基础。其次,学生的整体素质决定了学校有信心将资金放给学生进行实践。商学院作为培养商界高端人才的地方,不是一张考卷比分数高低就能解决问题的。用真正的商业项目进行演练才能让学生从中找到从商的经验,从而在工作时发挥作用。而学生的能力也不负学校所望,在这个项目中,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挣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并得到宝贵的经验。最后是宾大在培养学生始终贯彻的理念:实际。在不少国内外的大学中,会让大一大二的新生广泛阅读文学著作,这固然能够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但对毕业后的就业方面的帮助却是有限的。而宾大在课堂上会将真实的商业例子作为教材,课下会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到商业活动中,这也使得沃顿毕业的学生的职业前景是全美最优的。而这三大原因也正是众多中国学生所向往宾大沃顿商学院的理由。

除了校园活动,美国社会不同的价值观也是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的一大理由。但是在中国成长的我们如何才能接受一套新的“三观”体系,一直是学生,包括家长都十分困扰的问题。在此,笔者想从社会上比较热点的话题进行分析。

有很多家长会担心,因为都是国际学生,中国留学生的室友会不会仍然是亚洲人,这样将不利于中国留学生更快地融入美国社会。经过与受访者崔诗亮的交流,笔者得知,就宿舍分配问题,如果在申请时并未提出“室友一定要是亚洲人”的特殊要求,美国高校一般会保证宿舍的diversity,即多样性,也就是说,中国学生的室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欧洲人或美洲人。再者,崔诗亮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对于融入美国社会,他认为交朋友是最重要的,室友固然有影响但十分有限。如果一个中国留学生有极强的沟通能力,他可以在课堂上,活动中找到native friends,从而融入当地社会。但如果没有沟通能力,就算室友是美国本土学生,第二年也许本土学生会找到另一个新室友。因此,沟通能力是融入新环境的关键。

在国内有一种说法,因为国外学校是学分制,而出国留学的费用对于不少家庭都是一笔大数目,于是会有学生想用三年时间修满学分,提前一年毕业。在这次的采访中,我们也就这个问题深入地询问了各方意见。最后,笔者得出结论,如果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不建议提早毕业。提早毕业意味着将少一年参与校园生活的经历,也将错过很多精彩的活动,同时三年内读完四年的课程,难免会有一些不足,降低了自己的学习质量。因此,在笔者看来,用一年时间和一年学费换来的损失将是之后的人生道路上所无法弥补的。

中国家长常会鼓励孩子在美国读书期间选择半工半读。但何为半工半读?家长们所想的和实际的是否有差别?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申请的签证是F1签证[4],F1身份的学生是只能在校内打工的。虽然宾大在费城的中心,但是学生不能在校园外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如果在学期内或假期要外出打工,需要申请另外的签证,手续较为复杂。因此笔者认为,半工半读对于学生在融入社会环境以及获得工作经验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

总的来说,对于尽快融入美国校园和社会,中国学生主要还是要靠自己的沟通能力,主动地与当地学生交流,通过寻找彼此的相似点结交朋友,从而适应新的环境。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ducation of China&America

中美教育之比较

此次与《新民晚报》和学美高中学生出访美国十大名校,与招生官、中国留学生对各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再反观中国教育,有所比较。

在中国一直能听到一些类似的话:“从娃娃抓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足以反映了中国教育体制是从小抓起。以笔者一路成长的经历来看,中国的教育是两个三角形的结合:从小学到高中,课业难度、数量一路增长,而在人生中最应该,也最有能力进行研究的时候——大学,绷了12年的弦,松了。

中国教育正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笔者将把世界两大强国:中国和美国的教育进行比较,阐述笔者对于中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愚见。(www.xing528.com)

Part 1:The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

对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其实现在社会各方面都知道有一定的问题,但为何迟迟不改变?在笔者看来,关键是没有一个更好的制度去取代现有的高考中考制度。在此,先不讨论新制度应该如何,从现有制度出发,寻找问题所在。

中国现行选拔人才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比较残酷的。社会上对现今中国教育制度最大的诟病就是所谓的一考定终身。今年上海高考的两分钟事件轰动一时,考生母亲不惜跪在保安面前,只求让孩子能够参加考试。社会上对事件的评价褒贬不一。

对比来看我们所谓的洋高考SAT,其实它在我看来完全没有高考的特色,在美国本土,每年都有7次考试,而且不强制一定是高三学生才能参加,换言之采取一种比较极端的做法:一个美国高中生可以在高中时代选择参加21次“高考”!

中国现在各方面都处在转型期,教育也不例外。国内许多教育学家开始意识到高考无法使数量相当可观的奇才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于是北大、清华、交大、复旦等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自主招生考试[5],旨在为偏科学生、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别于高考的另一种渠道。但自主招生实行至今7年,我们是不是有些偏离了方向?以上海两大高校的自主招生为例:复旦的千分考考察十门学科,俨然成了比高考全面性要求更高的考试;交大的3A考试在进入笔试一关时需要从学校先选拔,学校大都以平时的各科成绩总和排名进行选拔。

自主招生的受众毕竟是少数奇才,那面向所有上海高中生的会考制度的变革又是否达到了它原本的目的?从今年起,上海高考取消了综合一科,而是转为将各学科分散安排在高中阶段进行会考,旨在减轻考生的负担。就这一目的我想针对于高考复习阶段是达成了。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恐怕学生的负担也并未减轻。

其实教育体系上层制定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经过了学校的解读、实施,最后从学生的反馈中我们发现,并未完全达到初衷。但是,此时政策制定者又是否知道政策受用者——学生的意见呢?在这次采访过程中,我们得知,美国高校在有政策改变后,普遍会定期收集学生意见,以确保能达到原来的目的。始终将学生放在学校建设的首位,亦是美国高校教学质量能够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的秘诀之一。

Part 2:The standardization and

non-standardization in Chinese education

中国教育的标准化与非标准化

标准答案其实不仅仅是高考的弊端,也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噩梦。从文科的角度上来说,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的一个过程,每个人有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现在市面上有形形色色的教辅书,大部分语文的教辅书所提供的都是参考答案,但是试问又有多少学生和老师是把它当做标准答案来使用的?笔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和老师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但往往结果是以老师的一句“你的想法也对,但考试不要写”收场。老师感觉无奈,学生也难以信服,长期如此,语文教育在学生心目始终处在其他学科之下,自然也学不好。之前有过一则报道,某作家因自己的文章被作为了高考试题而很荣幸,于是兴起做了一回考生,没想到的是最终只得到了三分之一的分数。汉语的文字博大精深,但现在的语文教学仅仅是将其中的一部分标准化,以呆板的教学方式“强加”于学生,因此汉语的魅力对于学生来说实在难以体会。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对于汉语传承的影响是巨大的,找到汉语教学的最优模式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非标准化所产生的公平问题就在近期浮出了水面。在网上流传甚广的一段视频列出了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北京考生被北大录取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上海考生被复旦录取的几率竟然是内蒙古考生的288倍。之后主持人又讲述了一个故事:两个同样是1999年参加高考的年轻人,考的是同一张试卷,一个考了523分,落榜而导致现在在上海的工地上当民工,另一个考了421分,上了沈阳建筑工程大学,之后成为设计师。近百分的差异最终命运却截然相反,就因为设计师是在北京参加的考试,而民工是在河南。有些学校打出了“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这样的标语,的确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部分学生的公平,但是再从大局出发,全国范围内是否完全实现公平竞争了呢?而在美国,每一次SAT考试在美国国内是统一的试题,学校在招生时对于所有的美国本土学生均一视同仁,虽然仍存在特例招生的现象,但这已经基本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公平。中国异地高考的呼声越来越响,最大化的公平将是高考改革下一步的目标。

Part 3:The Public attitude and comprehension towards education

中国社会对于教育的解读

在之前说到的教育体制的诸多问题中,其实存在着许多社会因素。虽然众人皆知高考这一制度有弊端,但是几乎所有学生与家长都只能选择被动地跟着政策走,原因就是社会普遍认为高考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因此,社会对于教育的解读也是中国教育的一大问题。

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剖析之前提到的两分钟事件。这位跪下的母亲是否有必要这样做?难道除了高考就真的没有出路了吗?我想在这位母亲心中,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不禁要问,寒窗苦读十二年,就要因为几张卷子的失利而断送前途吗?教育所给人带来的是多方面的受益,无论从为人处事,还是知识的获得。从现在社会上发生的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失败的典型:小悦悦事件,彭宇案等。这些事件的背后隐藏的不正是教育的缺失吗?

在政策发布之后,社会的反应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曾有个玩笑说法:中国最不缺的不是人,而是培训机构。还是以自主招生为例,自主招生的目的是为奇才们提供获得高等教育的渠道,但自从自主招生政策出台以来,各种培训班层出不穷,对不同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有针对地进行辅导培训。但作为市场的一部分,能够使得培训机构办的这样风风火火的原因还是需求的旺盛。现在的中国学生没有休息日是家常便饭,赶场子的现象十分普遍,究其根本是家长的心理在作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家长坚持让孩子上补习班的理由,但何为输?难道同为小学三年级学生,能懂得解析几何的孩子就一定强过只会加减乘除的吗?笔者曾见过某初中在招收学生时用的考试试卷,难度绝不亚于八年级水平,实在令人难以理解意义何在?

当前走进一所初中或高中,提前下发高年级教科书的现象遍地开花,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在笔者看来,原因很简单,为求分数高。原本大家都以教材编写组提供的参考进度有条不紊地授课,当有一所学校突发奇想缩短课时,最后集中复习、大量训练,并收到显著效果之后,其他学校纷纷效仿。当大家发现考前复习时间越长,最后分数越高时,最终学校的分数较量演变成了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程上完的赛跑。但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是否真的比按部就班更有效呢?作为学生,笔者发现这样的教育只会使学生事倍功半:在还未将旧知识消化的情况下被强迫接受新知识,学生只得无奈地放弃前者,最终学到的少,丢掉的多,只能到了最后所谓复习的时候再重头来过。分数是高了,但意义又何在呢?

站在世界教育领域前沿的美国人看待教育的角度则不同。首先,教育在美国人眼中就是日常生活中能使自己受益的任何事物,不仅局限于学校,因此也不看重分数。其次,美国人认为教育是需要创新的,老师很乐意与学生在课堂上就学生提出的一个新问题进行探讨,哪怕耽误了教学进度。再者,美国的精英教育顺应人的天性,在孩提时代让孩子的创造力自由发展,使其成为一种潜意识,同时适当地加以约束,最终在大学时代培养出有创新能力,又不失章法的高端人才。最后,美式教育侧重的多样性和自由性使美国学生能够就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发展,主动地学习,最终成为某一领域的尖端人物。

社会对于教育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而在中国,只有社会对于教育的认识和解读得以修正,中国教育改革之路才能够更加平坦。

结  语

中国的教育正在进行改革,我们必须接受这个过程需要一段漫长的时期。但是现在的高考制度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它一定程度上将“富二代”、“官二代”挡在了高校之外等。只不过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往往会了解得更透彻,所以高考的弊端会一个接一个地暴露出来。

再看美国的精英教育,它可以说是现在世界上拥有的最完善的教育制度,但它也并非完美。美式教育的高质量是建立在学生高素质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美国的教育体系并不是万灵药,如果没有了高素质学生作为生源基础,那美国的整个教育体系也不过是一座空中楼阁罢了。因此中国学生留学必须考虑自身因素,否则将得不偿失。

教育的意义是亘古不变的。我想只要能够认清教育的本质,清楚教育给学生带去的是什么,那这样的教育最终将是成功的。

【注释】

[1]崔诗亮:高中毕业于上海上外附中,本科在美国的一所文理学院就读,后成功申请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硕博连读项目,现在沃顿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2]Ivy:即常春藤联盟。是美国东北部八所著名高校以体育而所结成的联盟,但因为该联盟成员均具有一流的学术水准和教学质量,所以享有很高的声誉。联盟中八所高校分别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

[3]Information session:即校内宣讲会。美国大学会利用宣讲会方便想要申请的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也为学生提供了与校方人员交流的机会。

[4]F1签证:美国F1签证是签发给全日制在美国读书的学生,持F1签证可以在校内打工,但无特别批准时,学生无法在校外打工。

[5]自主招生考试:自主招生是指中国高校通过自主考试选拔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通过考试并签订协议的考生高考后可低于学校录取分数线若干分录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