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30年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30年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顾与展望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从理论课程改革入手,其课程改革时间早于中央通知下发的时间。1983年四川省组织力量编写了《四川省高校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于当年8月4日公布试行并征求意见。

改革开放30年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顾与展望

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30年来,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宗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奋力开拓,不断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方法和途径,为四川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回顾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培养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对于四川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30年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绩

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大体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分别为正本清源、探索前进阶段(1978~1989年),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阶段(1990~2002年)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阶段(2002~2008年)。

(一)正本清源 探索前进(1978~1989年)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改革开放之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一方面,国门的开放与大量新事物、新思想的涌入,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又对人们尤其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以及价值判断产生较大的困惑与迷茫。另一方面,由于十年“文革”,造成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度被放松和忽视,致使很多青年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一些西方思潮,特别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指出,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两手抓,并且两手都要硬。根据党中央总体部署要求,结合四川高校青年学生思想特点,四川在1986年已经开始较为系统地规划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此阶段,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坚持育人方向,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开始进行改革和建设。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从理论课程改革入手,其课程改革时间早于中央通知下发的时间。1983年9月由四川省德育研究会主持,在成都科技大学开始把“中共党史”课改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的教学试点,在中共中央和国家教委的通知下达后,四川根据通知精神,全面铺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1984年11月,省教委组织全省(含重庆地区)13所高校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青年学者,编写完成了四川省第一部《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材。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各个层面逐次展开。1988年12月,召开四川省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第一次改革工作会议,会议对几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情况做了总结,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意见,通过了《关于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情况及进一步改革的几点意见》。

二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试点工作的开展。1986年省委召开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用5年或更多时间,探索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建立起与新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贯彻省委这一决策,省教委和省委宣传部于1988年5月在自贡市召开了建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试点工作第一次会议,形成了独具四川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该体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以改革总揽全局,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相结合为总构想,该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与学校培养目标相适应,大中小学教育相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为了实施教育内容而有机地组织起来的多种渠道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工作体系;为了统筹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以保证各项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实施以取得整体效益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系;以及在建立新体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新时期特点和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三是组织教材编写与开展师资培训。为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遇到的大纲、教材缺乏,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需提高的问题,在课程改革进行的同时,我省已经开始进行编写教材和培养师资的工作。1983年四川省组织力量编写了《四川省高校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于当年8月4日公布试行并征求意见。1984年省德育研究会审阅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教材》初稿,1986年《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程》在试用基础上出版。1988年省教委组织四川各高校有关专家集中编写思想政治品德课教材,这次编写的教材包括《人生哲理》、《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等。针对师资力量薄弱,但改革又势在必行的矛盾,四川省采取课前集体培训办法缓解师资短缺压力,举办不同形式的教师培训班、讲习班。1983年10月~1984年1月,在四川省教育学院举办了全省高校第一期德育课教师培训班,培训教师80名。1985年2月,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举办成都地区(川西南)大专院校思想品德课教学讲习班,对100多名教师进行了培训。

四是以研究会为平台,加强理论研究。围绕新课程建设成立了多个教学研究会,较为有影响的主要有三个学会:一个是于1983年成立的“四川省高等学校德育研究会”,一个是于1985年4月成立的四川省青年德育研究会,另外一个是1986年7月成立的成都地区(包括川西、川南)院校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研究会,1988年6月将学会命名为“四川省西南片院校德育研究会”,当时包含四川西南片区的大学、中专各校。学会的成立,加强了学术交流,提高了理论研究能力和水平,有力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1990~2002年)

进入90 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动荡,苏联、东欧剧变,国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面临着更多更大的难题,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处于不断探索和总结之中,这些给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199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对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阶段我省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1990年省委宣传部、省教委提出当年四川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根本任务,主要包含:稳定高校局势;抓好对高校学生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为人民服务”两个根本问题的教育;继续抓好健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试点工作等十项任务。

1994年9号文件下达前的1988年,四川已经开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试点,并且每年都召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研讨改进举措。1991年12月省教委、省委宣传部在西南师范大学召开了德育整体改革会议,会议总结了试点工作效果,就落实中央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作出全面部署。到1994年为止,德育整体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共召开7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是推进新一轮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从1990年到1992年上半年,四川在全省范围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了大面积的调研,为继续探索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供了决策依据。1992年7月启动了新的课程改革,先后在电子科大、四川轻化工学院乐山师专、绵阳师专进行“两课”改革试点,探索“两课”教学的模式和途径,在邓小平理论“三进”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随后成立了四川省高校“两课”改革和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从1998年开始,根据教育部新的“两课”设置方案,组织编写新教材,开展授课培训,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在课程改革管理制度上,值得提及的是我省创立的适合四川实际的,独具特色的“两课”巡视员制度。该制度于1994年实施,10月巡视小组正式成立,另一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两课”管理制度是“两课”的片区联席会议制度。

根据中共中央文件和国家教委指示精神,1996年四川省制定了《四川省普通高校“两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并印发各院校试行。体系包括“两课”教学工作、教研与科研、领导与管理、队伍建设和保证条件5个一级指标,对“两课”建设具有导向性,对评估“两课”具有可操作性。四川的“两课”改革和建设“达标”和“评优”活动,在全国实属首创。1997年,电子科技大学管文虎教授主持的“高扬改革旗帜,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效性”在授课评比中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关键时期,我省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水平,有利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深入学生头脑。优秀教案的评选和“精彩一课”比赛即为两种卓有成效的方法。2000年教育部组织开展全国首批“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评选活动,在全国各省市推荐的111位“两课”教师中四川有12人入选。

三是推进教材编写和出版刊物。省教委从80年代末就开始组织力量编写全省统一使用的教材。1990年省统编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文理科)教材出版,该书为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用书。党的十四大以后,四川省教委及时组织各高校专家编写各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2000年,教育部组织全国优秀教材评审,四川省的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优秀教材评审中被评为优秀,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前茅。

在编写教材的同时,研究会和高校纷纷举办刊物,开展理论研究加强交流。如德育研究会的会刊《德育研究》,西南石油学院的《政工研究》,1990年这两个刊物合并为《思想理论教育研究》,发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并提供教学参考资料。此外,德育研究会还办了信息刊物《德育参考资料》和内部资料《学习》,其宗旨都是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供服务和支持。

四是推进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90年代以后,我省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1995年举办了四川省高校“两室”主任第一期培训班,培训内容是系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一系列党的重要会议文件。我省还通过“两室”主任联席会议的形式提高他们的水平,进入90年代,我省不仅培训“两室”主任,还坚持了80年代行之有效的骨干教师暑期培训制度,邀请全国的或省内专家作专题报告。培训内容也更加丰富,如1997年进行的暑期政治辅导员和“两课”教师培训,内容包括从形势政策到教师法律法规、教育学、心理学等,对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五是推进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跨入90 年代,面临新的国内外形势,我省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首先是抓好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工作;其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第三,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第四,加强了对校园网络的管理。此外,校园环境综合治理成为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也开始受到重视。

(三)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2002~2008年)

进入新世纪,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的面貌。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四川具体实际,这一时期的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健全。中央16号文件下发后,省委、省政府于2004年底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川委发[2004]36号),2005年3月省委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省市党委、政府把高等学校发展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本地精神文明建设规划,进一步健全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有关部门按照省委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职责制定工作措施,既做好分内工作,又密切配合,努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教育厅把省委提出的7条职责逐一分解,落实到有关处室和责任人,做到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指导、同检查,先后3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督查;各高校进一步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管理体制,理顺研究生成人教育学生和院(系)的管理责任,落实公寓、社团管理措施。建立3年一次表彰优秀辅导员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制度,完善专职辅导员评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职务的条件和办法,在本科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投入,较好地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需的场馆和设施设备,较好地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人干、愿意干,并尽力干好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将省级部门履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责情况纳入目标考核;教育厅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纳入对处(室)和市(州)教育局的目标考核;高校制定了较科学、全面的部门、院(系)和教职工履职情况考核办法。

二是课程改革和学科建设更加深入。根据国家和四川省对“两课”改革的新要求,由电子科大牵头,会同天津、江苏、广东、山东、山西等地专家,提出“两课”改革调研报告,被教育部采纳并为国家“05”方案制订作出了积极贡献。16号文件下发以后,我省建立实施新课程方案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制定下发《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试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条件保障等提出明确要求;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家指导组,负责研究、指导、咨询和评估课程建设工作;高校在一名副书记分管的基础上,确定一名副校长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2005年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建立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目前全省高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按照新课程设置,调整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鼓励和选送优秀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选送学科带头人到重点大学进修。加大培训力度,2006年开始对专任教师进行新课程开课前全员培训,共计培训教师2100余人。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实践受到进一步重视,定期组织开展“六个一”(一门精品课程、一堂精彩讲课、一种先进教学法、一名教书育人先进、一个先进教研室、一个优秀课件)评选活动,探索和建立学生成绩评定办法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据今年在4000余名学生中进行教学测评统计:82%的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90%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

三是在调研基础上更加深化科学研究。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2005年我省启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计划,每年划拨30万专项经费,设立60项左右重点研究课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我省启动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高校教师师德状况滚动调查。同时,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设立13项重点课题在全省招标,组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联合攻关,为一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2005年,我省高校共出版人文社科研究著作726部,发表论文10046篇,成果应用334项,获省部级奖励108项;我省国家社科基金结题项目4项优秀成果,均由高校专家主持完成。

四是队伍建设更加制度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颁布了《四川省教师职业行为“八不准”》,进一步完善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事迹巡回报告制度,修订教师岗前培训和职后培训方案,把师德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我省从实际出发,提出专职辅导员按师生比1∶200~250配备,使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今年9月,我省78所普通高校配备辅导员4005人,兼职辅导员2700余人,总体达到师生比1∶200要求。建立了“四川省高校辅导员培训中心”,对辅导员开展岗前培训和专题培训。辅导员培养纳入师资培训培养计划,建立起部、省、学校三级和上岗培训、轮训、骨干研修、学历提升多种形式的培训体系,仅省级培训辅导员就达1500余人。2007年教育厅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4号令),制定了《2007~2011年四川省高校辅导员轮训计划》,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www.xing528.com)

五是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全省高校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并按师生比万分之1至2、万分之10至15的要求配齐专、兼职教师,按年生均5至10元的标准划拨工作经费,心理健康教育设备、设施基本到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建立起个体、团体、电话、书信、网络咨询的立体化咨询网络,形成每年5月25日这一周集中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的制度。多数高校建立起由“学生骨干—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医院”组成的心理危机监测、评估、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有效避免和减少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

六是校园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初步形成学校、院系、社团三级学生科技活动格局,形成一批反映时代要求、校园精神和学校传统,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品牌。如西华大学“FIRA世界杯机器人足球大赛”,电子科技大学“成电杯”辩论赛等。网络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所有高校成立校园网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健全校园网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绝大多数高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网页,出现一批点击率高、影响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如西南财经大学“光华园”网站,日点击超过7万人次。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深化,面向社区、企业、部队、农村建立了一大批社会实践基地。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广大学生志愿者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涌现出了很多无私无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表现出了爱国爱家的情怀、团结互助的力量、吃苦耐劳的品德、不畏艰险的精神,王华伟等288名同学被授予“四川省抗震救灾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蒙祖海同学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七是学会活动更加活跃。2002年12月,整合各学会资源,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成立,由先前的二级学会升级为一级学会,下辖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四川省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四川省高等学校青年德育工作者协会、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四川省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六个二级分会。研究会积极搭建学术活动平台,开展理论研讨,围绕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开展学术研究,先后出版5卷论文专辑;通过办学术期刊、出版学术专著等方式扩大积极影响,目前,研究会主办《思想理论教育研究》(双月刊)、《德育参考资料》与《学习》,共计已经刊发25余万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建立了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网站,进行学术活动、理论学习、理论研讨等;充分发挥学会优势,发布课题指南,开展学术研究,组织专家制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的全套多媒体教学课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研究会在2006年第十一次四川省社科先进学会评选中,荣获“先进学会”,成为受到表彰的30个学会之一。2008年在第十二次四川省社科先进学会评选中,荣获四川省“十佳学会”。

二、改革开放以来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基本经验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伴随着中国30年改革开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30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一)始终坚持以德育为先、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育人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集中体现,是高校培养大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和“四个新一代”最有保障的“精神防线”。改革开放以来,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师生,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和谐四川贡献力量。坚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以育人成才为着力点,高度重视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牢固确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作为四川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始终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中央16号文件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改革开放30年来,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重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这一主线,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与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成果,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教育方式、资料共享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是能否顺利实施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并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面对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变化的实际,坚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充分发挥先进教学技术手段的开发和运用,如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开展网路思想政治教育等新的教学方式,同时大力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在教学参考资料和辅导材料的建设上,形成了包括一系列电子课件、网络课件在内的系列化、数字化、立体化的系列共享教学资源。

(三)始终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开展以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等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专题讲座、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和调查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

(四)始终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保障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改革开放30年来,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大力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成立各学科研究会搭建学术平台,开展教学交流,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并不断开拓新的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培养纳入师资培训培养计划,开展岗前培训和专题培训,建立辅导员培训体系和培训基地,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五)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一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课题研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和新手段。如研究会以电子科技大学学科优势为依托,大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组建与培养出一批以教授和博士生为骨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团队,一批在国内较有影响的专著和论文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二是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主体的社会实践。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三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危机预防干预,关注特殊群体,做好心理疏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和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展望

改革开放30年来,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还比较薄弱,经费投入还不够,特别是中青年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还比较匮乏,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在下一步的工作实践中解决与完善。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牢牢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展望未来,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根据时代要求,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要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些迫切要求我们为国家培养大量的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管理人才。目前我国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自主创新人才严重不足,尤其缺乏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迫切要求我们更新育人理念,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根据时代要求,要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机制和体制,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课程建设、学会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积极引导,精心设计活动内容,精心安排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与活力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需求,根据大学生新的特点与变化,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教育大学生。要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开展社会实践,建设校园文化,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努力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党支部建在班上,继续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着力抓好大学生入党前和入党后的培养。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同时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

(三)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近几年来,四川民办高校及职业院校发展迅速,在校学生数量激增,与正规本科院校相比,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理论研究及辅导员队伍等方面存在一些薄弱之处,因此,加强民办高校及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面,对于深入拓展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建立文物载体,通过大量的物质文化成就、艺术精品、科技成果、历史事件及其遗留物,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团结及自信心和凝聚力。要充分利用传媒载体如校园广播、电视电影、多媒体、校园网络等,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要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通过文化载体和生动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要大力开展社会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成果。

回顾过去,改革开放30年来,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为我们下一步实现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四川高校实际,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迈上新台阶,实现四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跨越!

(执笔:邓长江、李怀杰、吴燕,周光富、胡树祥、罗映光、赖廷谦、刁纯志、刘黎、曾中良、申小蓉参与讨论和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