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现代心理学发展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考察方式

中国现代心理学发展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考察方式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心理学缺乏人文精神的这一学科知识现象,作更广泛的知识社会学考察。另据中国心理学近年来的研究特色将认知中的汉语认知单列为一项。1982年,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正式成立,

中国现代心理学发展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考察方式

二、中国现代心理学发展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考察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心理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然而从方法论的视野来看,中国心理学研究中唯科学主义的“独脚跳”,甚至效法行为主义的那种“方法中心”倾向,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中国心理学研究中的多元方法与人文精神仍很欠缺。对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心理学缺乏人文精神的这一学科知识现象,作更广泛的知识社会学考察。知识社会学作为一门以探求知识的社会存在条件为目标的社会学分支学科,这种独特的探究知识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方式已成为科学哲学的重要思考维度(刘君等译,1988)。知识社会学对知识与社会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迪尔凯姆(E.Durkheim)、曼海姆(K.Mannheim)等人认为,知识是社会存在的进一步延伸,社会条件决定知识形态,社会结构决定知识结构;索罗金(P.Sorokin)则认为,知识同产生知识总体的文化心态、价值观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文化价值观念是知识输入与输出的原动力(石人译,1990)。这两种观点分别从知识生成的外在社会条件和知识自身生成的内在规定性,阐明了特定知识形态的生成。事实上,当我们分析和探讨某一具体的知识形态时,很难将外在条件和内在的规定性截然分开,对中国当代心理学这一特定的知识形态也不例外。这里,我们侧重从具体的中微观层面,采用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的方法对中国当代心理学的知识状况作一考察,来窥见人文精神在当代中国心理学中的位置。

1.对中国心理学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

学术期刊是学术群体进行学术交流,反映学科研究现状的晴雨表。学术期刊的论文水准反映了某一时期学术团体的研究水平,而学术期刊论文的类型、领域既反映某期刊的办刊主旨和兴趣,也反映某一时期学术群体的研究偏好或研究倾向。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心理学核心期刊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目的是从总体上了解近年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倾向,从中发现人文精神在中国心理学中的位置。

我们采用了下列分析步骤:

(1)以《心理学报》(1979~1999年)、《心理科学》(1982~1999年该刊1991年前为《心理科学通讯》)为蓝本,在Windows95环境下建立probase数据库,录入每期论文的题目、内容摘要

(2)请5名心理学专任教师,结合国内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划分习惯,将心理学研究划分为16个专门领域,分别是心理学史、心理学现状与理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与人格、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物(生理)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心理学教学、医学心理学,将会议、简讯、消息等划入其他。另据中国心理学近年来的研究特色将认知中的汉语认知单列为一项。

(3)请3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熟悉16个领域的划分标准和界线,并对数据库中两刊物的所有文章进行归类。在正式归类之前为了检验归类者间的内容分析信度,先让3位归类者进行预归类,以1990年为预分析内容,计算其信度系数为0.99{计算公式为img8为评判人数,A-为平均相互吻合度,相互吻合度img9,M为同意项目数,N为被分析项目数},归类标准维度除了按16个分支领域外,还以研究对象(或论说对象)分为国内研究、国外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三类。

(4)请2名社会心理学专任教师对《社会心理研究》(1997~1999)共12期的47篇研究报告进行研究方法的内容分析,其内容分析信度为0.97,计算方法同(3)。论文类型按原编辑分类,其中消息、会议、简讯等未归类计算。根据各类论文的参考文献,计算了中文引用率,计算方法是中文文献数目与全部文献数之比,但其中汉译外国文献仍以外国文献计算。

(5)作者同一位有7年“心理治疗”经验的心理医师对1999年《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四期(第1、3、4、6)中有“心理治疗及咨询”专栏的26篇论文进行研究方法的内容分析,内容分析信度为1.00,计算方法同(3)。

其主要结果和结论是:

(1)心理学综合类刊物发表论文的倾向性

从我国心理学主要核心期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各年度的论文学科分布(见表61、62)可以看出,21年来《心理学报》论文的学科分布特点是“认知研究”、“生物(生理)心理学研究”、“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现状与理论”等基础研究所占的比重最大,反映了《心理学报》重视基础研究的办刊主旨,也反映了心理学的高层次研究偏向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倾向。从《心理科学》论文的学科分布来看“,认知研究”、“心理学现状与理论”、“发展心理学”所占的比重大,反映两刊物的基本取向相同。两刊物的差异在于,《心理学报》更重视自然科学的“生物心理学”。从应用领域来看,教育心理学占绝对优势,说明我国心理学更重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教育心理学在现代中国心理学中的传统优势。“医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但近几年“医学心理学”所占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刊物《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吸引了部分论文稿源有关。

表6-1 《心理学报》论文的学科分布表

img10

(续表)

img11

表6-2 《心理科学》论文的学科分布表

img12

(续表)

img13

从基础研究领域来看,偏向于人文学科,能集中体现人文精神的“社会心理学”、“情绪情感与人格”分支学科所占的比重小,同时偏向人文的应用性学科如“军事心理学”、“法制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所占的比重明显偏小;另外,从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来看,自然性发展研究多于社会性发展的研究,知识性学习的研究多于情感、情绪、品德等社会性的研究学习。

从表6-1、表6-2也可以看出,近年来“社会心理学”、“情绪、情感与人格”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近年来中国心理学对偏向人文、社会学科的心理学研究在逐步加强,但这种趋势并不十分明显。

(2)专业社会、文化心理学类刊物发表论文与研究方法的倾向性

受前苏联的影响,建国以来,认为社会心理学是资产阶级的独占品,特别是“文革”期间一直处于停顿状态。1982年,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建国以来社会心理学的重建。事实上,社会心理学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从广义来讲,它覆盖人心理的所有社会性的研究,而质化研究又最适合于人心理的社会性研究。对此,我们分析了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的主办刊物《社会心理研究》(1997~1999)近三年来发表论文的基本情况。

《社会心理研究》论文类型的分布根据《社会心理研究》开设的论文栏目,分为四类,即研究报告、应用研究、理论研究、综述,各类型论文的分布见表6-3。

表6-3 《社会心理研究》1997~1999年论文类型分布表

img14

从表中可以看出,《社会心理研究》发表的论文中,研究报告的比例高于其他三种类型的比例(1998年比例低于理论研究),说明我国社会心理研究由单纯的知识引进,迈入了结合本国国情开展实证研究的阶段。但与国外同类型期刊以及国内的《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相比,研究报告的比例还是偏低。

《社会心理研究》各类论文的中文引用率情况。一般来说,一个新兴学科的发展会经历引进、消化、移植、自我创新等发展阶段,对论文参考文献引用情况的计量分析也是评价某一学科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对《社会心理研究》近三年来参考文献的中文引用率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见表6-4。

表6-4 《社会心理研究》1997~1999年论文中文引用率分布表

img15

(www.xing528.com)

(续表)

img16

从表6-4可以看出,三年中的《社会心理研究》论文中,国内文献的总体引用率为0.43,各期中文引用率从0.28~0.71不等,说明从总体上看,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国外文献、国外理论观点为研究的出发点。从各类研究论文来看,理论研究的中文引用率最高为0.57,其次是研究报告,中文引用率为0.46,综述论文的中文引用率最低,为0.32,说明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主要关注国外的研究动态

在《社会心理研究》研究方法类型的分布上,目前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主要采用哪些方法呢?我们对三年“研究报告”、“应用研究”的47篇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类,结果如表6-5。

表6-5 《社会心理研究》1997~1999年研究方法类型分布表

img17

在表6-5中,排在前三位的是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说明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偏好用量化研究的方法,特别是问卷法和测验法,这两种方法主要适合于数量描述的相关性研究,而研究的实验法比例偏低,说明国内社会心理学量化研究不够深入,缺少精细化研究。作为质化研究的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国内学者缺乏兴趣并不熟悉,采用该类方法的是台湾学者叶绍国先生和杨宜音博士,从论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受到规范的质化研究方法训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社会心理学的多方法研究在国外已成为一种趋势,而《社会心理研究》的47篇论文中只有2篇采用多方法,特别是韩向明教授等在《山西人性格特征研究》中采用了多方法的量化与质化研究,在国内研究中实为罕见。

(3)心理学临床类研究的方法倾向性

在心理学方法体系中,自精神分析学派开创了临床访谈技术和解释学方法以来,质化研究就在临床心理治疗学研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那么国内临床心理治疗学在这方面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有“心理治疗及咨询”栏目的四期杂志就心理治疗研究的26篇论文类型进行了内容分析,结果见表6-6。

表6-6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心理治疗及咨询”专栏论文分析表

img18

从上表可以发现,研究和报道临床治疗效果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61.5%,其中理论类论文占7.7%,病例统计分析占11.5%。而治疗过程的解释性研究仅占19.3%,且解释缺乏深度,缺乏操作的关键性细节描述。对此,国内心理治疗资深学者许又新、赵旭东曾批评这种现象说:“国内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主要是疗效的报道,读者无从得知起作用的操作过程和心理变化的关键性细节”,并进一步认为,“在承认精神活动有其物质基础的前提下,我们应看到,心理治疗更多的属于理解心理学的领域,这就需要与之相应的研究范式、概念和术语。如果统计学的P值仍然要过多地挤占活生生的‘人’的位置,心理治疗就会无‘心理’可言。近50年来,理解的心理学已经从心理活动本身扩展到了人际和社会研究的范围;由系统论控制论体现的循环因果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生物学最为倚重的直线因果思维方式。对于多因素之间共时性、多向性、回复性的互动作用,人们正在寻找有效的描述方法和干预手段”(许又新、赵旭东,1997)9-10。这里,作者在告诫心理治疗学界,自然科学的P值不能挤占活生生的人文位置,否则就无人性味的“心理”可言。在心理治疗领域,要想找回失落的人文精神,就须以理解的质化研究方法来诠释鲜活的心理世界

通过对中国心理学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中国心理学的高层次学术研究依然沿袭了现代中国心理学重视心理的自然性的研究,轻社会性、文化性的研究的传统,使心理学研究方法依然遵循过去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理念。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这种学科研究倾向既有其外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也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对此,我们将进一步从中国心理学的研究教学机构和国家科学基金资助作一分析。

2.中国心理学研究、教学机构的知识社会学分析

目前国内心理学学术团体有三个: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这三个学术团体所组织的学术活动各有侧重。中国心理学会的历史最长,其前身可追溯到1921年成立的中华心理学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心理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主要与生理心理、实验心理、认知心理、发展心理、教育心理、心理学史与理论有关,应该说,近年来学会也开始重视社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工作。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2年,其主旨是振兴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学会成立于1985年,其主旨是展开心理卫生工作,预防精神、身心疾病。从三个学会的活动主旨可以看出,中国心理学会更注重纯学术研究,且一向重视心理发展、教育、实验等领域的学术交流,而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晚,影响较小,其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心理学的研究过去偏向自然科学的研究与三个学会发挥的作用存在着一定关联。从中国心理学的学术研究机构来看,国家级的心理学学术研究单位可见表6-7。

表6-7 心理学国家级研究机构与重点开放实验室一览表

img19

国家级科研机构是从事高层次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它们的研究偏好直接影响到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导向。在国内规模最大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五个研究室中,只有工业与组织心理研究室侧重于心理的社会性研究,社科院社会学所社会心理室虽然是从事心理的社会性文化性研究的专业单位,但力量很弱。国家各部委支持的开放与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级科研领域的排头兵,从表中可以看出,心理学科所涉及的几个开放与重点实验室主要与生物物理、脑生理、认知信息加工有关,几乎不涉及心理的社会性、文化性研究。

心理学的教学机构承担着将心理学的知识、方法和文化价值观念传递给下一代的重要任务,同时作为大学的心理学教学机构,又要在积累、传递的过程中创造心理学知识并革新其价值理念。对此,有必要对我国大学心理学教学机构作一简单的知识社会学分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在综合大学只保留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心理学专业,北京师大和华东师大教育系的心理学专业。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直属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院系增多,到目前为止,6所直属师范大学都设有心理学院或系。由于多数心理学院系是从教育学院系中分离出来,“因此在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思想上受教育专业影响较深,在专业设置方面主要考虑了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而忽略了心理学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具有的广泛实践意义”(高立群、彭聃龄,1999)49-56。在教育部新修改的专业设置中,明确将心理学专业(包括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列入自然科学类专业,进一步强化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地位,高立群等对部分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心理学本科专业排在前四位的是普通心理、认知心理、生理心理、应用心理;心理学研究生专业排在前四位的是认知心理、发展心理、社会心理、普通心理(高立群、彭聃龄,1999)。

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学教学主要强调和倾向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素养,同时也深受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3.国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的知识社会学考察

国家科学基金资助是从事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原动力,科学基金的资助领域,对科学研究具有最直接的导向作用,分析国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对心理学科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发现当下学科发展的社会制约机制。从国内国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来看,心理学科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科学基金资助,但三大基金资助的倾向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基本倾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中,心理学分别接受生命科学部、信息科学部和管理科学部的资助。对此,我们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6~2000年各学部对心理学科的资助范围作一分析。这五年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生命科学部的神经与心理学学科、预防医学学科,信息科学部的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部的管理科学资助心理学的学科领域见表6-8。

表6-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科类资助心理学研究领域一览表

img20

在1996—2000年五年中,神经与心理学科鼓励资助下列研究领域:①汉语认知特点及脑机制的研究;②言语心理学研究、言语知觉、识别、理解和阅读;③行为和生理水平的感觉过程与机理的研究;④记忆和知识表征的心理学研究与计算机模拟;⑤应用大脑认知成像技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⑥儿童的认知发展特别是言语及思维的发展;⑦应激致病作用的机制与防治途径;⑧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及干预措施;⑨老年认知发展的研究;⑩记忆及相关脑区的研究。计算机科学鼓励:①人机交互系统研究;②虚拟现实研究;③自然语言处理;④大规模知识处理。预防医学鼓励社会心理因素对重要疾病发生的综合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管理科学鼓励:①组织行为理论研究;②管理心理学研究;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1996~2000)。另据顾锦坤对1986~1995年心理学接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155项研究的学科分布来看:认知心理58项,发展与教育心理31项,医学心理22项,生物心理25项,工程心理11项,其他学科8项(顾锦坤,199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述资助倾向和实际资助项目同《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发表论文数量的专业倾向完全一致,表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科学研究的导向、推动作用。

国家教育科学“八五”、“九五”规划资助项目的特点。国家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资助了下列研究项目:①建国以来中小学几个重大教学改革实验的过程与结果的心理分析;②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多变量实验研究;③学习与发展关系的心理学问题的综合研究;④“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⑤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归因研究;⑥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⑦中小学生品德评估问题的心理学研究;⑧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心理学分析;⑨中小学生自学能力结构的因素分析、自学能力的测查与指导的心理学研究;⑩学科教学心理学的实验研究;img21中小学优等生和后进生学习过程特点的比较与个别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验研究;img22中小学生创造能力结构的因素分析、创造能力的测查与培养的心理学研究;img23幼儿园、小学、中学三阶段的衔接及心理和知识能力的过渡研究;img24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特征;img25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的研究。“九五”规划资助了下列研究项目:①大中小学学生素质教育的心理学问题研究;②学生元认知的分析及其认知能力的培养研究;③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模式研究;④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学研究;⑤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构建研究;⑥中小学生个性品质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⑦中小学协同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研究;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及学习水平的测量与评估研究;⑨学生学习困难与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研究;⑩大中小学生学习机制及学习心理问题研究;img26我国少年儿童数学发展优势的心理学研究;img27计算机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img28计算机教学中运用心理学规律编制教学软件的研究;img29教学心理规律应用与教学改革研究;img30我国教学心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img31城乡学生学习心理差异的比较研究;img32学生学习动机心理模式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从国家教育科学“八五”、“九五”规划资助项目,我们可以看出其资助的基本倾向:①重视应用研究,鼓励结合中国教育实际,解决基础教育中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学问题;②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是资助的轴心领域;③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的资助项目多于品德心理的资助项目;④知识性学习的资助项目多于社会性学习的资助项目;⑤重视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国家教育科学“八五”、“九五”规划资助项目关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情感、意志、社会认识、品德、个性等方面的项目偏少,表面看好像是鼓励不足,其背后也反映了我国上述领域基础的薄弱。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心理学科的资助倾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并未将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给予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只资助被看作社会学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在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社会学的25项重点课题中,只有一项为社会心理学,即“24.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心理与社会制度研究”。在“九五”期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科鼓励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依次为:1996年一项,占整个鼓励项目的1/23;1997年无;1998年无;1999年无;2000年一项,占整个鼓励项目的1/15(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从国家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来看,这与美国、日本等将心理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是不相符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只把社会心理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给予资助,且“九五”期间五年中有三年没有将社会心理学列入鼓励研究范围;受鼓励资助的两年中,一年为应用性研究,一年为学科的理论建设。总体来看,心理学科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体系中不受重视,未形成明确的资助价值取向,这对学科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国内心理学轻视社会性研究以及人文精神缺失的知识社会背景形成了一个粗略的框架。由于社会心理学等偏重社会性研究的学科长期以来被看作是资产阶级的独占品,而学科恢复以来,教学、研究机构又有将心理学亲和于自然科学的倾向,未能正确认识心理学人文性的一面。另外,国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地位,使心理的社会性、文化性领域研究基础十分薄弱。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从事心理的社会性、文化性领域的研究者未能充分认识该领域人文性质的特殊性,依然采取心理学崇尚、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国内心理学研究的人文性严重缺失。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人格、社会心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管理心理、组织心理、教育心理等领域,研究者们面对的研究对象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和文化关联性。在上述研究领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总是与具体的社会情境、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存在高度密切的关联,任何一种对社会、生活、文化的人为剥离都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将会导致鲜活的心理生活和人之为人的本性的丧失。如果说直接仿效自然科学所形成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体系对于探讨在分子、细胞、组织、脑与神经系统的生理心理机制,对于感知觉以及相对剥离的自然性的低级认知研究是有效的话,那么实证主义方法论体系在面对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中人的情绪、情感、人格、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不仅要大打折扣,而且在相当的领域是无效的,只能是人之为人的人文精神的丧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