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美相关概念及特点,科学审美及技术审美的介绍

科技美相关概念及特点,科学审美及技术审美的介绍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具有艺术美,科技发明的过程也就是艺术和美的创造过程。4.4.1 科技美1)科技美及其相关概念科学,是指人类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属于知识形态,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技术,是指自然科学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最终成为物化形态,是直接的生产力。3)科技美的意义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审美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科技美相关概念及特点,科学审美及技术审美的介绍

科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具有艺术美,科技发明的过程也就是艺术和美的创造过程。 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言,“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巅峰之美使它们殊途同归,最终走到了一起。

科技美是社会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科学发现和发明的过程中,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在各自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发现了科学美的存在。 爱因斯塔曾经称赞玻尔提出的原子电子壳层模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音乐神韵”,而爱因斯坦相对论则被不少科学家誉为“物理学中最美的一个理论”,玻恩说它“像一个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作品”。 玻尔兹曼曾经把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论文当作神奇壮美的交响乐来欣赏。

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是深刻的,是对科技美真切体验之后的真情流露。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不专门从事科学活动的我们,则更多地感受到的是物化形态的、具体的科学设施和科学产品的美。譬如化学实验室赏心悦目的各种器具,现代天文台令人神怡的观测仪器,火箭发射场气势宏大的动力装置,2010年上海世博会3D版《清明上河图》,大规模的潮汐、风力、太阳能发电装置等。我们在观赏这些试验器具、观测仪器、发射装置、艺术作品、发电装置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类似欣赏音乐、绘画和其他艺术品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愉悦感和美感。可以这样说,一个对科学稍有涉猎和接触的正常人,都对科学美有过美感体验。

4.4.1 科技美

1)科技美及其相关概念

科学,是指人类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属于知识形态,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技术,是指自然科学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最终成为物化形态,是直接的生产力。

科学美,主要研究自然科学中的美学问题,包括科学家追求“真”的理论成果,偏重于人类理智美;技术美,主要研究人类劳动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技术领域的美学问题,包括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的美化及产品的艺术设计等,偏重于功能美。

科技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它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相互交融、渗透的情况下产生的。 科技美是来源于自然美并能为我们的理智所领会的一种和谐,科技美的实质在于它能够把握客观存在,反映自然界的内在和谐。科技美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之中,它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创造并形成的。

2)科技美的特点

(1)和谐美

和谐美是科技美的本质特点,科学美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 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现出自然的真貌,反映自然的规律。 自然界在外观上纷繁复杂,似乎杂乱无章,但在实质上和谐统一,有规律可循。形式的多样性与本质的统一性、外在的复杂性和内在的单纯性,构成了自然界的基本特点。换言之,自然是统一、单纯的,即和谐的。 科学研究就是要力图把握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一种科学理论成果,如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它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 科技的最高境界便是这种真与美的统一。

(2)独特美

科技美是科学家的理智对大自然的感知、领悟和发现,它不是外在的、表层的、纯感官即可享有的美,而是内在的、深奥的、凭理智方可领会的美。 不同的个体对自然的认识和感知不同,对自然美的研究也有差异。 这样,建筑在自然美的基础之上的科技美也会因人而异,体现其特有的魅力。

(3)理趣美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科技”一词之前我们可以冠以很多的形容词:实用的、艰涩的、快乐的……然而,我们对其最基本的共识就是:科技关乎人类的未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地观察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科技在向人类展示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蕴涵着无穷的理趣性。

(4)依存美

科技成果往往要依托具体的科技产品来再现;同时,科技的进步也是社会方方面面共同的发展结果。

(5)功能美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在给人类和社会进步起推进作用的过程中,展示着自身的功能美。

(6)形式美

形形色色的科技产品不断地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产品本身的外观、造型、工艺、商标,就是科技形式美的有力诠释。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进一步的发展,产品质量都差不多,它们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更多的是其外观设计,还有其外表所蕴涵的文化意味和人的审美意味。好的工业产品设计,会大大增加商品的附加值。 只有更美的产品,才能有更大的市场。苹果机最早的外壳外形比较单一,后来它采用色彩绚丽的外壳以后,销量大增。

(7)时代美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社会在不断地创新中前进。不同时代,人们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科技作为引领人类生活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力,也需要与时俱进,体现新时代赋予它的别样韵味。

《科技新时代·Popular Science》杂志每年一度发布的“Bestof What’s New”百佳科技成果评选榜单,是全球前沿科技成果的未来风向标。 该评选是世界科技产业最具权威性的成果评选之一,涵盖健康安防汽车航空航天、工程、电脑、娱乐、通信、家用、休闲、摄影摄像等20余个门类。由英文版Popular Science举办的评选已经达24届,中文版《科技新时代· Popular Science》今年已经是第18届。 从2006年在地震等灾害中让房屋不倒的钉子、人造膀胱、时速超过400千米/小时的超级跑车、将电子数据粘贴在所有物体上的微型芯片,到2007年铺在屋顶的柔性高效太阳能电池、2008年的无人驾驶汽车、2009年不会错过每一个心脏杂音的听诊器,再到2013年的仿生眼、“玉兔号”月球车以及来自中国的IGOO智能灯,2014年的唾液燃料电池、视觉矫正屏幕——自动适应使用者视力智能手机和i Pad屏幕……纵观十余载世界前沿科技成果的研发历程,无不深深地体现了时代的烙印,诠释着科技发展的时代美。

3)科技美的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审美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具体来说,其意义有如下五点。

①现代科技的发展开拓了审美活动的新领域。

②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艺术美的创造提供了新手段。

③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自然美增添了新内容。

④现代科技的发展方便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帮助人们实现理想。

⑤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人类能力的一种体现,有助于提升自信、完善自我。

4.4.2 科学审美

1)从实践性的角度欣赏科学美

科学美首先美在过程:科学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其成果上,更重要的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其次美在其“合规律性”:科学研究的实质是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实践。

2)从独创性的角度欣赏科学美

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在这个万众创新的时代,社会对科学的独创性要求更高。站在审美的角度,也必须要用独特的视角欣赏各类科学美。

3)从环境中欣赏科学美

人们对劳动产品不断增长的审美需要和市场竞争,也就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推动了科技美学的产生。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韩非子说:“短褐不完者,不带文袖。”是说你穿这个衣服破破烂烂的,不可能在袖子上再绣上各种图案和花纹。科技美学它要研究每一个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它的变化和发展趋向,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们的审美偏爱。当人的基本物质需要满足以后,就开始产生审美的需要了,也就是说,人们对于科技产品不仅需要实用、经济,还要求看上去舒服、美观。

4.4.3 技术审美

1)技术美的时代性

早期的劳动产品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 在手工业生产时期,一个陶罐、一把泥壶、一个绣袍、一把明式的太师椅,不仅是物质产品,也凝聚着制作者的智慧才能和独特的审美趣味,体现了产品的功能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中国汉代的地动仪,长信宫灯战国时期的司南,都是实用和审美的巧妙结合。 欧洲很长一段时间内生产技术和造型艺术它也是合二为一的,都属于手工业的范围。劳动产品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也凝聚着生产者的精神个性。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艺术创作与物质生产出现了分离,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和艺术含量大大降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产品的造型并没有独立的精神价值可言。 设计师常常只通过在产品上增加一些装饰和图案,来增加产品的美学价值。著名的包豪斯学派,主张只有在产品的经济、技术、形式和谐一致的基础上才能生产出完美的产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技术美学作为一门完全独立的新型学科,开始加倍受到人们的重视。1944年,英国率先成立了第一个有关技术美学的协会。1946年,这个组织举办了第一次展示科技美学成果的展览会。1956年,又成立了迪扎因中心,它开展了很多推广优秀工业产品的活动。美国自从1927年经济衰退以后,很多企业家就认识到艺术设计的作用,而且逐渐建立了一个应该把工业产品设计和现代材料与人们的审美观、现代工艺结合起来的思想。并且,注意在产品设计中展示它的功能。

近年来,工业设计不局限于产品本身,而且把它提高到改善人的生存环境的层次上来认识。美国设计师蒂格提出一个思想,他说人类处于一个机器时代,只有把工业艺术设计的前景扩展到所有的人造环境,才有希望生活在一个优雅、宜人的环境之中。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叫软设计,就是说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譬如说一个汽车的设计者,他同时要考虑城市规模交通、环境等因素。 如在澳门,街道很小,那儿的汽车大部分也都比较小,以适应那儿的道路。又如中国的现代高速公路,它的质量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你的汽车设计的速度到达一定程度后,就不能再快了。 再快的话,就和咱们的道路不配套,也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因此,注重人和生存环境总体的和谐、舒适、愉快的关系,是工业艺术设计的一个大趋向。

1957年在瑞士的日内瓦成立了国际技术美学协会,这是一个学术性的国际情报组织,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到现在已经开了十几届。 这个协会对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美学的交流和发展,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国家科技美学大体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的。1985年,我们国家的一批科技美学的专著和译著问世。1986年,北京市科技美学协会成立。在这前后,全国各地也成立了许多相应的这样的组织。我国在科技美学领域起步比较晚,与先进国家之间还有很大差距。但是,研究和发展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我们相信,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美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的科技美学事业一定能够赶上世界前进的步伐。

2)技术美的研究对象(www.xing528.com)

技术美研究的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现代工业产品设计艺术化的问题,第二个是环境设计问题。它是由单个的产品设计发展而来的一个系统设计问题,其中包括劳动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城市景观等。现代设计要求进一步把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结合起来,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功能,还要求通过工艺技术手段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审美观念。 这种和以前不同的设计,被称为“迪扎因”,也就是英文的design。在技术美学的概念里,“迪扎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它在英文的原意是设计、图案或者图样。在技术美学里,它指的是和现代工业产品艺术设计相关的所有内容。在“迪扎因”里边过去被视为一些独立的学科,现在已经呈现一种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向。它要求设计者把艺术跟技术密切结合,使设计出的产品既具备美的功能,也具备这种美的外形,并且融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从而使人既满足了物质上的需要,也满足了精神上的需要。

至于环境设计,人们更多的是通过技术美学,追求人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从而大大提高生活和工作的品质。 在高度工业化社会的今天,人和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所以,人们对环境的优化和美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技术美学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加以解决。从以上的原则来认识工业产品艺术设计,可以从产品的材料、构造、功能,还有外观造型等方面看出鲜明的时代感和审美属性。

材料是产品的物质基础,也是新技术革命的一个物质基础。它决定产品的内部构造和外观形式,并且使产品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最早的录音机,是把人造革贴在木制的外壳上,样子很笨重。 后来,随着塑料的出现,注塑技术使计算机的外壳变得绚丽多彩。随着铝合金的开发和应用,录音机的外壳也显得更加简洁、明快和富有现代气息。 可以说,材料直接影响产品的外在的形状。

从产品的结构来看,“迪扎因”要求产品的内部尽量简洁和趋于合理,造型要符合使用目的和实用功能的需要。1886年,德国人戴勒斯发明了第一辆汽车。第一辆汽车的样子,是根据欧洲马车的样式进行制作的。 那时候他对车身也有一些美的要求,但只不过是在车身上画上一些装饰性的图案。后来,随着汽车速度的加快,空气的阻力问题开始变成一种主要的障碍,一种提高汽车速度的障碍。 所以,人们开始运用空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对汽车的外形进行改进。汽车的发展,它是沿着一个是整体化,一个是流线型方向发展,大体经过从箱形、甲虫形、船形、鱼形,最后发展成楔形。产品的功能和结构并不是影响产品外观形式的唯一因素。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它常常体现着很强的时代性和不同的民族心理与文化传统。在许多情况下,同一结构可以采用不同的外观形式。 以钟表为例,同样的机芯,既可以做出雕满纹饰的古典样式,也可以是造型简洁的现代样式,以适应不同的审美趣味。 作为设计者,他必须时刻关注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和时尚的变化,特别是流行款式和流行色的趋向,这样才能不断地推出更加人性化的设计。

从具体研究的门类来看,技术美学涉及的领域也是十分广泛的。 它不仅要研究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还包括建筑、室内设计服装、园林、广告、商标、商品装潢、城市环境等。 戴尔(DELL)的标志中间有个E,它是斜的。 这个斜的设计,在人的脑子里边肯定会产生一个瞬时的问号,要把它正过来,那有0.1秒的时间,它就达到这个目的了。苹果的商标,是一个被咬掉一口的苹果。这个按照标准来讲是个不完美的设计,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学派,叫格式塔心理学派,也叫完形心理学。它有一个原则,叫闭合原则,就是一个倾向于完形、尚未闭合的图形,容易把它看作一个完整的图形或者一个整体。这种心理现象,可以说增加了瞬时的注意力。这个苹果缺了一块,那你在头脑里可能要把它想象成一个完整的苹果。 这样作为它的商标,和其他商标相比,增加了瞬时注意力,它就达到这个目的了。所以,这方面可以说它所涉及的面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工业产品设计。

[拓展阅读]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在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他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89岁的于敏。”这是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4年度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于敏的颁奖词。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年底,他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国防事业,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钱三强在谈到于敏时也说:“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留学英国、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的彭桓武则认为:“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

[拓展活动一]

观看电影《明日之后》,体验现代科技之美

《明日之后》又名《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

导演:罗兰德· 艾默里克(Roland Emmerich)[他执导的影片还有《2012》《独立日》《海神号历险记》(1972)、《大地震》(1974)、《火烧摩天楼》(1974)……]

影片简介:影片展示了如果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话,那么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故事的主角霍尔教授是一名古气候学家,他顶着总统、政府官员及很多科学家的阻力,竭力要拯救世界于温室效应。同时他还要前往纽约去救助儿子山姆,后者因为参加知识竞赛而去了纽约。这座城市正被进入新冰期前的恐怖天气所控制。而山姆和女友劳拉等人也在纽约展开了艰苦的、惊心动魄的自救。

《明日之后》将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到我们面前:如果再不注意环境保护,我们还能不能有后天?……

片中380个特效镜头,罗兰· 艾默里奇几乎把所有关于水的灾难片里的元素都调动起来了,《天地大冲撞》中的洪水,在这次变成了冰川融化后的滔天巨浪,狂涌入纽约市,《龙卷风》中的飓风,此次变得更加强大,掀起汽车和房屋已如家常便饭,它甚至把整个洛杉矶都撕裂殆尽。还有在《后天》中所特有的如柚子般大小的冰雹袭击东京,大暴风雪覆盖了新德里,史无前例的大暴雨都接踵而来。 最后还有由于受冰川期影响而形成的万里冰封,一个从未在银幕上如此逼真出现过的冰河纪展现在我们面前。

经典画面:纽约市“速冻”前后的画面,冲天巨浪狂涌进纽约市,自由女神被淹没,万巷瞬息沉没在汪洋之中,万吨巨轮竟被冲进楼宇之间。 转瞬间,气温骤降,浩瀚汪洋中的纽约城又变成冰封世界,茫茫冰原上,只留下自由女神的头像,象征着人类文明城市大半也永埋入冰雪中。

请想一想,将电脑制作的特技及合成的特效镜头带入电影,你认为是美的吗?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拓展活动二]

观教学电影《居里夫人》(片断),思考科学家之美

导演:默夫云· 莱罗依

主演:葛丽尔· 嘉逊 沃尔特· 皮金

影片简介:居里夫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位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女科学家。她出生于波兰,一生热衷并献身自然科学。 少女时代,她只身前往法国索尔大学求学,并在皮埃尔·居里的实验室里进行研究工作。对科学的共同热爱使他们彼此赏识,并结为终身伴侣。在研究超越当时物理原则的放射性射线的过程中,他们在矿物碴中发现了“镭”。 为了分离钡与镭,他俩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历尽千辛万苦,终以“微量除钡法”得到镭的结晶体。居里夫妇将这一重大发现公之于世,皮埃尔却在此时不幸遇车祸身亡。 居里夫人强忍悲恸,继续进行科研工作……本片于1943年12月15日上映,曾获第十六届奥斯卡奖七项提名。

思考题:

1.在中国的八大菜系中,有哪些菜系是以辣为主的?

2.请品评川菜麻婆豆腐。

3.毛峰和毛尖分别属于哪种茶,它们有什么区别?

4.泸州老窖的香型分类是白酒中的哪一种?

5.女儿红属于哪种酒?

6.图片为何种装修风格?其特点是什么?

7.在装修办公室时我们有很多的顾忌,请简单举例。

8.试总结中西方插花艺术有何不同。

9.就插花的鉴赏要求而言,试说明什么样的插花作品适合正式会议场合。

10.我国瓷器发展的历史悠久,请简要概括不同历史时期瓷器发展的地位。

11.请尝试品鉴民国时期吉祥粉彩瓷塑《父与子》。

12.请尝试品鉴“一捧雪”玉杯。

13.请尝试品鉴被誉为“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杰出的作品”——四羊方尊。

14.科技美有哪些特征,简要说明。

15.结合身边的例子,说说科技进步的意义。

16.当地时间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从神奇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她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屠呦呦的成功,是在经历了190次的失败之后,才姗姗来迟的。正是屠呦呦的坚持,才成就了今天的她,成就了中国中医今天的辉煌。屠呦呦的成功无处不散发着科技美的光环,也给青年一代很多启示,尝试谈谈你的看法。

17.讲一位你最佩服的科学家的故事,与同学们共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