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戏剧艺术理论在演变发展中的理想追求与时代制约性之间的关系

西方戏剧艺术理论在演变发展中的理想追求与时代制约性之间的关系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似乎更符合时代制约下戏剧艺术演变发展的客观规律。传统的戏剧理论是针对创作而言,现代的戏剧理论是面对表演而语,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西方戏剧艺术理论在演变发展中的理想追求与时代制约性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西方戏剧艺术理论在演变发展中的理想追求与时代制约性之间的关系

西方的戏剧艺术理论与创作从二千五百余年前的古希腊诞生之后,凭借着艺术理论家和实践者的才智演员和导演的热情,观众和批评家的认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戏剧的繁荣与衰退,古罗马戏剧的模仿与继承,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革新与进步,古典主义戏剧的回归传统,启蒙戏剧的推陈出新,19世纪戏剧的开拓进取,20世纪戏剧的标新立异与异彩纷呈,在戏剧史上树立了一座座里程碑。尤其令人称慰的是西方戏剧创作在戏剧理论和观念的相伴下,几经兴衰繁败之变化,始终没有变的是它那旺盛的生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它那对人类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期待。尽管雄霸世界两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和戏剧观念,曾不断受到冲击,特别是在20世纪的戏剧史上受到了挑战,但传统理论经过两千余年的验证,其根基显然不是那么容易动摇的。况且,新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的东西,创新也并一定就意味着背叛,而大部分的改革创新其实还是沿袭了传统,只不过是对自己进行了改头换面的包装而已。至于那些真正背离传统戏剧艺术的理论观念和创作倾向,在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空间中,其艺术生命力与价值将随着戏剧艺术的效果和文化意义的显现诉诸人们的感官和理智,由人们自己在特定的时空意义上去判断对它们的认同与否。这似乎更符合时代制约下戏剧艺术演变发展的客观规律。

西方资本主义从文艺复兴时代出现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奋斗史,在人类文明与文化的演进发展中,传承着上古、中古等各个阶段的经验与成果,形成了人类文明史文化史上一个又一个进步的台阶,演绎出一次又一次的辉煌。19世纪以前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各种社会关系,人们的心理状态与诉求被放在了理性的天平上进行反映、表现与评说,那些司空见惯的事实与现象印证着人们判断的是是非非,标准和原则被建立起来了,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到了完善。但是,随着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社会的罪恶与人的丑陋一面暴露得无以复加之时,一切都开始失去了平衡,原有的标准和原则已不能涵盖一切,指导一切,人类在困惑与迷惘中进入了20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新的社会现象,新的社会现象诱发出新的动荡与畸型变化,以及人的心理变态及精神创伤,悲观绝望的情绪与心灵的扭曲,已非传统的文艺理念能够全面、正确地反映得了的。于是各种思潮、流派在哲学观点和反传统文艺思想相伴下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这就是毁誉参半的现代派文学艺术。现代派一方面在艺术与表现、摹仿的关系上,高举着反传统的、非理性主义的旗帜,重塑虚无飘渺的“自我”;一方面从本体论哲学的角度出发,对人性沟通作出了彻底的否定。在这种文艺观下派生出来的,当然就只能是故事情节似有若无,人物形象扑朔迷离,形式与逻辑不受约束,作品没有独立意义的抽象性、象征性为基本特征的艺术创作。就戏剧艺术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现代派戏剧艺术以反对传统戏剧理论及创作为对象,力求新奇怪异,表现它在视觉与感觉上的与众不同;它将表现“一种不可表达的真实”和“没有幻想的真实”作为创作宗旨(94),力求把形式从对内容的依附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独立的存在。于是,现代派戏剧艺术以行动、语言的怪诞,环境、背景的杂乱无章,事物变形、解体的荒谬,或描写“寻找自我”,或表现人对现实的厌恶,或展示人的异化。同时,配以惊世骇俗的笔法,冷漠静观的风格,混乱不堪的逻辑,看似远离了西方戏剧艺术两千余年的传统,但并非一无是处,并非全不可取,否则,尤奈斯库的荒诞派戏剧《秃头歌女》就不会连演七千多场,引起各地二三百名导演热切的关注;否则,就不会有写出了《琼斯皇》、《毛猿》、《悲悼》的奥尼尔获得诺贝尔奖的殊荣。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内容是针对当时戏剧活动而立言,那时候还是以剧本为中心的时代。所以,他要特别为悲剧下定义,为其规定“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六个成分的特性与要求,好让戏剧作家们有所遵循;他要把悲剧和史诗特别区分,则是为了向人们说明悲剧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模仿的目的,更能引起快感。这些理论显然对于戏剧创作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和意义。然而19世纪以后,戏剧活动已经变成了以演出为中心的时代,不仅剧本要好,更要靠演员本身的技艺和技能,要靠舞台各部门和各种戏剧元素的通力合作。这时的戏剧理论家不仅要对剧本的成分做出规定,对演出舞台做出设计,而且还要使它们能够相互匹配,互不排斥。尤其是20世纪以后,立论者众,创作者繁,戏剧艺术家们摆出了一副副推翻传统,独霸剧坛的气势,求新求奇、求怪求异的各种创作理念相继出笼。这种根本的变化就是时代的制约造成的。传统的戏剧理论是针对创作而言,现代的戏剧理论是面对表演而语,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戏剧是直观的艺术,它要直接诉诸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它要通过舞台上艺术化了的生活形式来表现生活,以感染观众,教育观众。观众不仅是观赏者,而且是参与创作者;演员不仅与观众可以有感情的交流,而且可以与观众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他们所代表体现的就是艺术的本质追求。戏剧作为表演的艺术,行动的艺术,恰如戈登·克雷在《戏剧艺术论》中所说,它“不是动作,不是剧本,更不是跳舞;而是把这些艺术联合起来;动作是表演的精神,文字是戏剧的体格,绘画是戏剧的中心,节奏是舞蹈的精华,合在一起,才叫戏剧”。戏剧艺术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发展如此,戏剧艺术理论的成熟发展在时代的演进中自然也从各个角度,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着开拓式的建树。没有人能够预见未来,当然也就无人能预见戏剧艺术理论会在何时何地得到最终的完善,以及戏剧艺术的脚步会终结在哪里。

【注释】

(1)〔苏〕波斯洛夫著:《文学原理》,王忠琪等译,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94页。

(2)卢卡契著:《审美特性》,徐恒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版。

(3)亚里士多德著:《诗学》第二章,罗念生译,见孟庆枢主编《西方文论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亚里士多德著:《诗学》第六章,罗念生译,见孟庆枢主编《西方文论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亚里士多德著:《诗学》第七章,罗念生译,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6)亚里士多德著:《诗学》第十五章,罗念生译,见孟庆枢主编《西方文论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亚里士多德著:《诗学》第二十五章,刘晟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8)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下),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3页。

(9)马克思:《致斐·拉萨尔》,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下),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0页。

(10)《哈姆莱特》,见《莎士比亚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67页。

(11)莱辛著:《汉堡剧评》第78篇,张君川译,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委会编《古典文艺理论译丛》1963年第6册,第71页。

(12)《克伦威尔》序,见《雨果文集》(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亚里士多德著:《诗学》第二章,见孟庆枢主编《西方文论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4)亚里士多德著:《诗学》第二章,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15)《论戏剧艺术》第五章《关于一种道德性的戏剧》,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委会编《文艺理论译丛》第1期,第151—152页。

(16)狄德罗:《论戏剧艺术》第十章《关于悲剧的布局和喜剧的布局》,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56页。

(17)焦树按:《比较美学》,中国文化书院1987年版,第124页。

(18)弗里德里希·史莱格尔:《片断》,方苑摘译,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委会编《古典文艺理论译丛》1961年第2期。

(19)《噱头、情节和人物》,见《电影艺术译丛》1979年第3期。

(20)圣·艾弗蒙:《论古代和现代悲剧》〈一〉,薛师绮译,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67—272页。

(21)爱默生:《爱默生散文选》,花城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22)见杨周翰编选:《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李邦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8页。

(23)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98页。

(24)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5页。

(25)圣·艾弗蒙:《论古代和现代悲剧》(一),薛师绮译,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67—272页。

(26)狄德罗:《和多华尔的谈话》第三篇,《世界文学》1962年2月号,第222页。

(27)狄德罗:《和多华尔的谈话》,第三篇《世界文学》1962年2月号,第223页。

(28)杨周翰编选:《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李邦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29)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49页。

(30)狄德罗:《论戏剧艺术》,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53页。

(31)狄德罗:《和多华尔的谈话》,第三篇《世界文学》1962年1、2月号,第222页。

(32)席勒:《论悲剧艺术》,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委会编《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6册,第99—100页。

(33)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24页。

(34)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29页。

(35)《雨果论文学》,柳鸣九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60页。

(36)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委会编:《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2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136页。

(37)见汪流、陈培仲等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415页。

(38)《我的艺术生活》,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1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第327页。

(39)〔苏〕布罗茨基等编:《俄国文学史》下卷,蒋路、刘辽逸译,作家出版社1962年,第1191页。

(40)见《契诃夫戏剧集》,焦菊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8页。

(41)约翰·密灵顿·沁弧:《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委会编《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11页。

(42)〔意〕皮兰德娄著:《寻找自我》,吕同六等译,漓江出版社1989年版,第29页。

(43)《美国作家论文学》,刘保瑞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48页。

(44)《美国作家论文学》,刘保瑞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48页。

(45)同上,第244页。(www.xing528.com)

(46)同上,第246页。

(47)布莱希特:《娱乐戏剧还是教育戏剧》,丁杨忠译,《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

(48)〔意〕皮兰德娄著:《寻找自我》,吕同六等译,漓江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49)同上,第36页。

(50)同上,第28页。

(51)〔意〕皮兰德娄著:《寻找自我》,吕同六等译,漓江出版社1989年版,第41页。

(52)狄德罗:《关于演员的是非谈》,李健吾译,见汪流、陈培仲等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408页。

(53)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委会编《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7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182页。

(54)菲利斯·哈特诺尔著:《简明世界戏剧史》,李松林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160页。

(55)见〔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著《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56)见《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布莱希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7)《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四〉,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

(58)摘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演员自我修养》,林陵、史敏徒译,见汪流、陈培仲等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475—476页。

(59)戈尔恰科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演课》,艺术出版社1952年版,第446页。

(60)《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2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

(6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文讲演谈话书信集》,郑雪来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62)《〈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63)布瓦洛著:《诗的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4页。

(64)《诗的艺术》,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98页。

(65)《论绘画》,见《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4期,第18页。

(66)《批评论》第1部分,见《16至18世纪英国批评论文选辑》,第247页。

(67)布莱希特:《关于革新》和《戏剧小工具箱》第六十五、七十节,见《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36—37页、第106页。

(68)张仲年:《戏剧导演》第十章,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69)《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8页。

(70)赵乐甡、车成安、王林主编:《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绪论》,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5页。

(71)《理想国》卷二至卷三,《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0—51页。

(72)《〈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8页。

(73)《〈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2页。

(74)同上,第155页。

(75)同上,第155页。

(76)钦提奥:《论传奇体叙事诗》,见《世界文学》1961年第8、9月号,第213—214页。

(77)见《世界文学》1961年第8、9月号,第217—218页。

(78)布瓦洛:《诗的艺术》,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96页。

(79)圣·艾弗蒙:《论古代和现代悲剧》〈一〉,薛诗绮译,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72页。

(80)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49页。

(81)布瓦洛:《论戏剧艺术》第二章《关于严肃喜剧》,陆达成、徐继曾译,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委会编《文艺理论译丛》第1期,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

(8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第3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83)莱辛著:《汉堡剧评》第七十八篇,张君川译,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委会编《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6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71页。

(84)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委会编:《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6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00页。

(85)《画论》,见《世界文学》1962年第1、2月号,第215页。

(86)见周靖波主编《西方剧论选》下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页。

(87)同上。

(88)左拉:《戏剧中的自然主义》,见周靖波主编《西方剧作论》下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24页。

(89)见周靖波主编《西方剧论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版,第370页。

(90)见周靖波主编《西方剧论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版,第428页。

(91)同上,第437页。

(92)布莱希特著:《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72页。

(93)见张庚《戏剧艺术引论》,光华书店1949年版,第106页。

(94)陈慧:《爱德华·阿尔比》,河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