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个性特色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个性特色

时间:2023-0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应该说,这是高等教育质量中目的适切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和应用。[9]二、我国高等教育个性质量观的具体表现高等教育的个性质量,促使我们更进一步地思考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异同,思考本科院校中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的分层分类。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个性特色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个性特色

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形成并逐步完善的,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质量要求和标准。社会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层次需求的多样化,人才个体学习需求的个性化,尤其是以国家办学为主和民办高等教育、公有民办、社会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并举的高等教育多元化格局,必然产生高等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从而形成高等教育的个性质量。

一、我国高等教育个性质量观的理论依据

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多类型、多层次、多主体等特点,因而,在具体的质量观上不能一刀切,应有类型之分,层次之别,需求之异。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以不同的方式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实现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共同发展。

(一)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质量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大学职能,通常采取教学、科研为导向的类型分类法,把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职业技术型大学。由于各自教学目标的差异导致教学重点方向的不同,因而不能单纯用学术标准或应用性标准统一衡量它们的质量,要区别对待。但是每一类型高等学校的内在质量观必须统一起来。大学理念的发展和大学数量的扩张导致大学的分工和专业化,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大学就是大学角色分化的结果。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其质量要求:一是着眼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科学方法的初步训练;二是强调其拓宽职业基础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三是形成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特色。

(二)不同学历层次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不同国家、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不同结构,其目标有很大差异,对其所进行的质量评价应该以此为基础。应该说,这是高等教育质量中目的适切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和应用。对于各层次的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质量观(学业标准),各国都有基本规定,例如,欧洲高等教育区制定了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学业标准。[8]我国《高等教育法》对此也有明确规定,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了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三)不同教育需要主体的质量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体现为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程度、满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程度上,因此,社会需要及其得到满足的程度是高等教育质量检验的标准,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9]

二、我国高等教育个性质量观的具体表现

高等教育的个性质量,促使我们更进一步地思考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异同,思考本科院校中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的分层分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高等教育质量多样性的实质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不同类型和特征,与多样性相对应的个性质量观具有以下表现。

(一)适应性

高等教育的个性质量是质量评估标准多样化的一个表现,个性质量的实质就是不同教育主体的利益需求得以实现的反映。这就意味着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应有适应该类别的质量评价,而不能对所有学校仅有一个质量评价标准。

1.类型的适应性

高等教育个性质量的目的是要求通过分类评价、分类指导对学校的自主办学、优势特色的发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高等学校的发展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据其内在的规律,按照类别,实行自我优化、自我发展的模式。分类发展是针对统一发展而提出的。[10]

(1)研究型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突出标志,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作用,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研究型大学建设已成为我国一流大学发展战略的事实选择。作为一种职能分工,研究型大学的职能重点是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研究型大学在培养高学历人才的同时,也成为塑造高层次精英人才的基地,是造就科学家、政治家、工程师和企业家的摇篮;研究型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发源地,遵循“教学科研相统一”的办学理念,科学研究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职能,已经或正在成为知识创新的中心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研究型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不同于一般大学,它不仅为社会提供服务,还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技术支撑。研究型大学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研究中心,利用其雄厚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服务,逐步成为其社会服务的中心。研究型大学是体现高等教育学术性的主体,其质量要求:一是当前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二是与外国顶尖大学教学质量的比较。例如:“985工程”大学是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坚持的是国际范围内的学术性和精英教育质量。

高等学校是具体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各研究型大学由于办学条件,师资结构和水平,服务面向、生源质量等方面存在差异,决定了它们的培养目标也各不相同。北京大学林建华教授在教育部介绍评建工作经验时提出:我们认为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本科教育的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这样讲,一所较好的研究型大学可以在某一些或某几个学科领域内有最好的研究生教育;但要成为一所最好的研究型大学,则必须有最好的本科生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良好的科学和逻辑素养及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既要具备较强的交往、沟通和合作能力,也要有独立思考并具有批判精神;既要有远大理想,也要脚踏实地、勇于承担责任;应当是高素质、有教养,具有健全人格并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本科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课余生活和校园文化。”北京大学提出要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在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导型人才”[11]

(2)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之间的大学,是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大学。从人才培养类型来看,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从科学研究的贡献看,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上;从社会服务的功能看,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人才及对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的贡献。它不仅培养大批量的本科生,而且培养一定比例与数量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作为科学研究机构,它能产生出水平和质量都较高的科研成果。教学研究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相比,最根本的是科学研究的档次和规模不如后者。

教学型大学是指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要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全日制大学,主要履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在高等教育趋向大众化的今天,教学型大学要走特色之路,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服务于区域或地方和谐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形成适应性、复合型、区域化的办学特色,把教学型大学真正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独立学院在高等学校内部结构和类型中,应该属于大众化教育阶段层次相对较低的非学术的应用性教学型大学。依据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独立学院办学方向定位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其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独立学院要树立起明确的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把握各地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充分运用政策赋予的办学自主权,灵活进行专业设置,以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活动一线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做事能力、做人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贯彻落实这一办学定位思想,独立学院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和手段改革以及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12]独立学院的办学也只有在质量上下工夫,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使学生的起点更高,可塑性更强,接受的知识更系统,才能在高等教育领域找到一席之地。[13]

(3)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要树立职业教育是“服务”教育、“就业”教育的理念,教育教学要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要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量身定做”实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在知识结构、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实际要求。学校采取灵活的学制、灵活的课程、灵活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必备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一毕业就能胜任企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德育是诸育之首,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发挥“两课”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在企业环境中实施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生在企业参加的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明白诸如诚信、守法、勤劳、敬业、文明、礼貌等基本的做人道理,培养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树立适应劳动就业需要的正确的择业观。要营造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举办各种与专业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讲座,开展专业技能大赛、职业常识比赛、科技作品制作、假期创业实践、社会服务实践、就业指导与训练等各类课外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14]

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类别,决定着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规格,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层次;劳动力市场的人才岗位需求,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因此,在高职人才培养上,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既要考虑当前的市场需求,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又要考虑市场的可变性,做到市场变我也变,应变能力强,使之适销对路;同时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性,搞好市场调查和前瞻预测,做到办学相对稳定和连续;另外还必须考虑地方性与行业性以及院校的条件,把社情和院情相结合,脚踏实地,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才会有生命力,也才能使我们的人才培养层次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如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在近几年健康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对新的形势,主动适应行业及地方经济的需要,逐步形成了“就业导向,服务交通,水陆并举,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依托湖北,立足交通,面向市场,服务社会,以工科类专业为主体,交通类专业为重点,经、管、文等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为主,努力发展继续教育、中外合作教育,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办学格局,为全面提高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15]

(4)成人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是指对符合规定标准的在业或非在业成年人实施的属于高等教育水平的教育,是偏重于技术与操作的应用型、职业型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是指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各类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广播电视大学等通过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进行的教育活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日益加快,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获得了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质量观包括[16]:重视和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生遵纪守法,精神文明,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刻苦;有符合培养规格的教学计划,各门课程教学大纲规范,有符合培养规格、体现成人教育特点的教材,有与之配套的自学进度表、自学指导书、习题集等辅导资料,各课程考试的命题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多数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各个教学环节,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学生成绩分布合理,优秀率、及格率、毕业率适当,毕业设计(论文)能结合社会或生产实际;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政治素质以及业务素质、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的评价良好,毕业生在社会上和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明显,取得良好的业绩,社会信誉较高。

(5)特殊类型高等院校。军事院校是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促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设置的特殊类型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和质量要求具有较强的个性。《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教育条例》规定,军队院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军队建设和‘打得赢’、‘不变质’的需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军、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院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发展军事科学技术,为军队建设服务。

民族院校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和明显的特征:政治属性上,以维护国家多元一体、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繁荣为根本目标,以培养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为基本任务;民族属性上,以促进国家主体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和谐为宗旨,积极弘扬具有特色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区域属性上,以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现实基础为依据,力求最大限度地缩短民族地区与内地发达地区教育上的差距;时代属性上,民族高等教育不仅要立足于现实的发展,同样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以本土特色发展为契机,实现其远景发展目标。所以,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有利于巩固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17]

特殊教育院校所从事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关系到我国残疾人实现自我、走向社会、参与劳动建设的素质基础,对他们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当今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高等教育的个性质量显而易见。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残疾人教育应当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普通教育机构在实施残疾人教育中的作用。《残疾人保障法》第十九条指出,残疾人教育,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按照下列要求实施:一是在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强身心补偿和职业技术教育;二是依据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三是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入学和在校年龄,可以有适度弹性

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给教育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作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大众化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我国从1999年开始在普通高等学校试点现代远程教育,至今已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取得了长足进展。与全日制常规教育相比,远程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因此,远程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要求与常规的面授教育有着不同的质量要求。

2.层次的适应性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按照学术水平、发展目标、自身定位等对各种层次的学校进行划分,不同层次的某一类学校可以拥有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所有本科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最低要求,所有的研究生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最低标准,在质量评价中还是应该统一起来的,不能因为地区的不同、学校的不同而以质量观多样化来淡化它们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1)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法》指出:“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从横向结构看,有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之分。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指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术型学位的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它以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层次职业人才为主要目的。研究生教育的实质在于通过研究达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应坚持育人、科研、创新三方面的标准尺度。近年来,通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国家加强了研究制订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深入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适时调整了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类别与质量观,加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统筹研究生学位授予权审核改革和专业目录设置,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决定意义。因此,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其他层次高等教育质量有着明显的不同要求。陈至立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5次会议上强调[18]:一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科研和实践环节,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二要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落实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不断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三要加强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增强研究生勤奋学习、严谨治学、为祖国科技事业奉献聪明才智的自觉性。四要进一步加强对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培养单位、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等多层面的、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五要制订好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充分发挥其在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指导作用。六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对优秀研究生的资助、奖励制度。

(2)本科教育。《高等教育法》指出:“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等教育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本科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各方面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从观念、教育投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育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加强了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引导。2004年,教育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基本认识,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经过近一年的调研论证,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实施“六大举措,七大系统,九大目标,十组数字”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工程以提高本科生的质量为目标,包括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二是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三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四是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五是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六是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www.xing528.com)

在我国本科办学层次中,由于各种一流大学建设工程、科技创新计划和政策、高等教育的学科和学位布局与定位、各种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的分配,特别是政府对教育和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多向高水平的重点大学倾斜,因此,重点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本科教育质量、本科教育质量观,应站在世界范围内来规定。另外,地方院校是近年来高校扩招的主力军,是本科教育的主要基地,它们承担了我国90%的本科教育。地方院校不仅是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多样化人才的摇篮,而且已经成为重点大学研究生生源的主要渠道之一。离开地方院校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创新,重点大学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

(3)高等职业(专科)教育。《高等教育法》指出:“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确立了高职教育独特的社会地位,是高职教育获得良好社会发展环境的基础。高职教育名称虽然具有中国特色,但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都能找到相应的“原型”,以及该类教育发端的社会历史背景——工业化加速发展进程中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19]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同时又有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它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包括行业建设服务的;与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这些特殊的属性和本质特征,确定了高职教育具有其他类型教育的不可替代性,体现出鲜明的职业教育的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一是其培养满足社会需要、适应市场变化、上手快、适应性强的实用人才;二是直接为社会服务。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研究生教育,必须定位于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导向应是职业性导向,而非学术性导向。它强调的是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水平高低,教育工作要以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为出发点和终结点。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为:培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这一目标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体现在对人才素质结构要求上:首先,从知识结构和知识量的要求上看,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知识要求是“必需”、“够用”为度。其次,从能力要求上看,高职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为中心,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将职业能力作为其核心能力。再次,现有高职教育的众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共同点:一是各院校应根据实际状况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避免人才培养模式趋向单一;二是强调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与学生职业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实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较多考虑毕业生的“适销对路”。

3.主体的适应性

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因而,需求主体的适应性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属性。美国以多样化教育供应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实现了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发展,任何可以吸引足够学生以支付开支的院校,只要符合联合会制定的最低质量观,都可以办下去。[20]

(1)学生满意度。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人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人的成长过程,究其实质,乃是社会化和个性化同时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延续人的一生。然而传统教育往往是只看到了个体社会化的一面而忽视了个性化的一面。这一不足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相对来说,学生本身已具有了更多个性特征,他们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更明显,因此,高等教育应更加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人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把注重个性、尊重个性与培养个性、发展个性统一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主体意识、自主精神、独立人格的培养。加入WTO对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是多重的,其评价主体也是多元的。过去我们大多是从符合“规格”、“要求”的角度评价教育质量,这质量“规格”、“要求”也是教育管理者和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制定的,评价机制注重内部评价而忽视外部评价。其实一种产品或者服务质量的高低,顾客最有发言权。[21]

质量观要反映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的意愿和要求。这种意愿和要求包括他们对教育种类的选择、对接受教育后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的预期、对获得报偿与进一步发展机会的期望等。随着高等教育受益面的扩大,甚至有人会把接受高等教育本身看做是一种高级享受,一种使自己愉悦的消费方式,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就很不一样了。如果将高等院校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生产系统,那么在其投入产出过程中,学生既是一种投入也是一种产出。大学本科毕业生作为高等学校一种有自我认知能力的“产品”,衡量这种产品好与不好,或者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学校做得如何,其运作过程是否合理,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一些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高等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在不断下降。所以,在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中,应当把学生对学校提供教育的满意程度作为代表高等学校产出的一个重要的产出指标。

(2)社会满意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一是学生。这两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要求各个高等学校办出特色,以主要满足某类或某几类“顾客”的个性质量需求。社会的需求是多样的、不断变化的,没有哪一类大学能够全面满足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需求,也没有哪一类大学能够接纳所有的求学者,因为求学者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意愿差异也很大,所以他们也需要各种各样的学校给他们提供学习机会。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必定有一个明确的而且是生机勃勃的办学目标,所以,它不可能是满足所有人所需要的“大杂烩”,它需要在众多的要求下作出选择并确定哪些是应该考虑的重点。在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其质量观应该有一个“行业标准”。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学校成为有高度自主权的办学主体,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者导向模式和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要求各高等学校在市场竞争中进行自我约束,行会性质的质量评估与认证机构的作用显现,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在相互竞争中将形成行业性的质量观,从而规范同一层次高等学校间的合理竞争。

跨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内涵在传统使命的基础上,增加了“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这一新的使命。高等教育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之一,使大学毕业生不仅具有适应现有岗位的就业能力,而且具有能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的创业能力。由于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进入社会,所以我们可以把社会看做是高等学校的“顾客”,社会对学校的教育是否满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以及学校未来的生源质量,所以将社会满意度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产出指标。社会满意度主要包括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学校办学条件、对社会贡献的满意度,以及学生思想素质水平、社会口碑等。思想素质和社会口碑主要是通过人均自愿献血次数、人均自愿捐款次数、留学生比例、就业率等指标进行衡量。这几项指标是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并对问卷进行整理的基础上直接得到。从培养合格劳动力的过程来看,对社会用人部门来说,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社会变革和发展中急需的、劳动力市场紧缺的人才。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以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表现来衡量的,通常可通过毕业生就业率,特别是其职业收入状况等指标来考察。[22]由此可以看出,社会需要及其得到满足的程度是高等教育质量检验的重要标准。

4.区域的适应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较长时间内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不同区域间、省级中心城市与地级城市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扩大。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均衡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平均发展、均等发展,而是特色发展,是鼓励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

(1)地区高等教育。潘懋元曾撰文指出,高等教育地方化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说高等教育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发展服务,使之成为地方的文化科学中心;其二是说高等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并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2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和省级政府通过发挥教育、劳动保障、计划、财政、人事、经贸、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的综合优势,各地区纷纷制订了区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划。教育部门、劳动就业部门和产业部门统一建立就业政策体系,包括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培训、资格认定等相互衔接的环节和方面,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等。通过建立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地区高等教育的建设目标,实现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为区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同时,地区通过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引导高等学校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培养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其个性质量主要体现在地区高等教育整体上是否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是否成为本地区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的动力来源,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各种基本结构是否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

(2)地方高等学校。地方高校大多在中小城市,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须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走“立足地方、依托地方和服务地方”之路。在设置新专业和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时,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与人才结构调整的要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论证,使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为地方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争取地方的支持。这既体现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又可避免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既是各地方高校推进“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地方高校要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作为总体竞争力明显不如名牌重点高校的地方高校,其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己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扬长避短,针对本地区特有行业的特殊需要,采取点面结合的方针,把“人无我有”和“人有我强”作为专业设置和建设的目标,努力培育和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专业。这种特色越突出,学校就越具有不可替代性,在竞争中就越具独特的优势,形成新的品牌。地方高校和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否达到了个性质量的标准和要求,“标准”主要是指不同学科与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达到的基本规格,“要求”则是指不同的学科与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否能够适应不同地方与行业的需要。

(二)独特性

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反映的是高等教育的个性特征,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具体的质量观上是不同的,也称高等教育的具体质量。它是一个国家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方面,高等教育质量具有类型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办学形式的院校提供不同类型的教育质量,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另一方面,教育质量的多样性是指质量内容的针对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特定的针对性,每一个针对性就会对应一个质量内容,由于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进入社会,高等教育个性质量内容的“针对性”表现为培养人才的社会针对性。因而,相应地也就具有不同的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的针对性是保证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使高等教育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必由之路,为高等教育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果“千人一面”,高等教育就会“死水一潭”,最终也会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

从宏观层面上看,国家应制定高等教育质量的最低标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有效监控高校的教育质量;而微观层面上,各类型高等学校重视教育质量的过程性评价和产出性评价,其质量的关键性问题在于走特色化的道路。每所大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价值取向、学科结构、历史和传统并不完全相同,其质量观和要求是有其独特性的,而独立的个性质量和特色也是一所学校的优势之所在,往往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此外,高等教育质量的独特性还在于强调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不仅包括高等教育的产品(学生),而且也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这是对以往高等教育质量的界定的一个重要突破。“多层面”反映了高等教育日益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后的基本特征,即对社会的“多层面”的责任、大学的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联系与区别,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所好的大学,除了其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以外,它的其他功能和活动的高质量和高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包括高水平的科研、高质量的师资及丰富的图书资料、先进的仪器设备,等等。所以,不能仅以人才培养质量来完全衡量一所大学的教育质量。当然,这里并没有否定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志及对其他方面的主导作用。

三、我国高等教育个性质量观的时代意义

高等教育质量在不同的高等学校标准不同,各种层次的高等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金字塔”中处于不同的层次,各自满足着不同的社会需要,对应着不同的需求市场,既有满足“更多的需求”的高等教育,也有满足“更好的需求”的高等教育。

(一)有助于社会分工与学科分化要求

高等教育的专业特征决定了它要与社会分工密切联系,以满足所培养人才的不同需求和质量要求。因此,人们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就是对不同的需求主体进行需要类型和层次的分析,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以期用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潘懋元认为,在教育质量观中,与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相对应的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即依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是衡量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24]

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是一个复合概念,具有多层次的含义。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专门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专业工作的知识、能力、职业道德等专业素质,是社会职业分化与科学技术学科分化的客观需要,是专门人才的本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高级专门人才的全面性、专业性、创造性既是相互渗透的,又是一种纵向提升的关系。全面性是专业性的基础,专业性是在全面性基础上的定向发展,而创造性的培养既渗透于全面性与专业性之中,又是全面性与专业性最佳结合的产物与最高表现,由此构成三者有机联系的整体。[25]

由于当今社会各个领域呈现高度细分和高度综合的两大趋势,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要适应这种多样化的需求,就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于是相应地产生了高等教育标准的多样性。因此,不同办学层次、类型、培养目标,应该有不同的质量观。多样性原则实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谓“多层面”,即纵向多层次(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二是所谓“多样性”,即横向多类型(学术研究型、理论应用型、技能职业型)。纵向层次的质量观差异梯度分明,人们容易识别而且也非常认同;横向类型的质量观差异,往往易被人们忽视甚至不被认同,而这一点恰恰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评价大众化质量观时的关键。一个合格的技能职业型毕业生与一个合格的理论应用型毕业生,以及与一个合格的学术研究型毕业生,对于社会不同领域及其不同的位置需求而言,同样具有质量价值的意义。[26]

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各行各业的实际需要,也可以作为判断其质量优劣的依据之一,因而也是确定质量观的重要原则。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用人制度的改革,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改变,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的,也更为多样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建立必须善于及时反映上述的这些变化,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不断作出及时的调整,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有助于高校各安其位和各展其长

目前,我国高校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盲目追求办学规模扩张的“大而全”和提升办学层次的“升格热”的现象。一是有些高校脱离自身办学条件,或通过合并或通过拓展新校区,盲目扩充办学规模,造成办学资源全面紧张,特别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办学基础设施跟不上教学需要,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二是不顾实际情况,追求学科专业齐全,盲目争设新学科、新专业,甚至是没有条件且创造不了条件的情况下也要强办;争合并、争改名,盲目追求发展为综合性大学。这种现象,一方面,使一部分高校失去了原有的办学风格和特有的“市场”;另一方面,又使一批高校难以形成办学特色和新的优势。[27]

用单一的、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必将束缚人们的思维,形成一种固定模式、思维定式。比如一讲到质量、水平,就以多少院士、多少博士点、多少科研经费、多少科研论文为标准。用研究型大学的质量观来衡量教学型大学,用本科教育的质量观来衡量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电视大学,使得这些学校不顾自身的条件和特点,盲目攀比,结果质量不但没上升,反而丢掉了自己的特色。这一现象在我国部分地区、部分高校中很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该看到,在任何一个国家,研究型大学总是少数,大部分学校,包括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社区学校、开放大学、远程高等教育等,培养的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民办、中外合作、远程以及网络高等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不转变单一的高等教育质量,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可能实现。[28]

高等教育强国理当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门人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判断人才培养质量是否优秀,主要是看能否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办学质量的标准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如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型大学等由于各自教学目标的差异,教学重点方向的不同,因而不能单纯用学术标准或应用性标准统一衡量它们的质量,要区别对待。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学校,切忌以“一刀切”、“一条线”去衡量,而要以多样化的质量,有针对性地、具体地加以分析和评价。尽管学校规模有大小、类型有差别、特色有侧重,但都可以“各安其位、各展其长、共同前进”,都可以力争成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世界“最佳”,特色就是创新,有特色才有质量。

(三)有助于高等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围绕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体制,改进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这为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总体竞争力明显不如名牌重点高校的地方高校,其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己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扬长避短,针对本地区特有行业的特殊需要,采取点面结合的方针,把“人无我有”和“人有我强”作为专业设置和建设的目标,努力培育和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专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全面实施,将有助于高等学校树立新的优质教育观,在优质的高等教育活动中追求高质量。它所传递的质量信息就是高等学校应当注重组织、开展优质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活动中生成质量,以优质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质量是在活动中生成的,有什么样的活动就有什么样的质量。[29]

高等教育个性质量观通过引导高等教育任务的分流而有助于高等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高等教育任务分流,一是不同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任务分流。如普通高等学校以符合规定标准且尚未就业的青年为主要对象,成人高等学校则以那些因种种原因不再进入全日制、正规高等学校学习的成人为主要对象。二是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任务分流。如一流大学坚持教学、科研并重,以培养尖端人才为己任;一般大学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以培养一般本科层次人才为主;高职高专类学校以教学为主,主要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专科层次的人才。三是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任务分流。如综合性大学可利用其多学科互相融汇的优势培养综合素质较高、视野广、创新能力强的学术型、工程型、管理型人才;单科性院校则根据各自的专业优势,主要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第一线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四是不同地域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任务分流。如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等学校主要是为全国和本省(自治区)的发展培养人才和提供较高层次的智力支撑;地市高等学校则主要为本市及所辖县乡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