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孔子的赋税思想:给你制衡权力的权利

孔子的赋税思想:给你制衡权力的权利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民富”·“薄赋”·“必也圣乎”——孔子赋税思想评析孔子一生关心政治,注重教化,并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对后世的影响不可以道理计。无论是应对君主还是教诲弟子,孔子都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仁”的最高境界是“富民”,并且说负有责任的统治者如能做到这一点,“必也圣乎”,可见孔子人本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富民”,且不是泛泛而论,而是将其意义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尧舜其犹病诸”!

孔子的赋税思想:给你制衡权力的权利

“民富”·“薄赋”·“必也圣乎”——孔子赋税思想评析

孔子一生关心政治,注重教化,并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对后世的影响不可以道理计。

孔子的理想是“克己复礼”,也就是通过完善自身的修养,争取影响统治者和大多数人,让社会重新回到周朝“郁郁乎文哉”的礼治社会轨道中去。

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内涵丰富,既有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也有对普通人的自律要求,但核心是对统治者的要求。弟子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解经者往往重视前四个字,而忽视了最后一个字“惠”。其实,这个字非常重要,体现了孔子的人本思想。何谓“惠”,孔子谓:“养民也惠。”也就是要为百姓谋福祉。以下再举数例: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2](《论语·子路》)

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子曰:“政有使民富且寿。”(刘向《说苑·政理》)

子贡请教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肯定地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3](《论语·雍也》)

“惠”、“富之”、“足食”、“使民富且寿”、“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无论是应对君主还是教诲弟子,孔子都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仁”的最高境界是“富民”,并且说负有责任的统治者如能做到这一点,“必也圣乎”,可见孔子人本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富民”,且不是泛泛而论,而是将其意义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尧舜其犹病诸”!

如何才能达到“使民富”的理想之境界呢?

首先是无“苛政”。《礼记·檀弓下》载: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此处“苛政”当指苛重的税收负担。唐人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其异曲同工,可为之做注。“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而得而腊之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类似事例还有。《左传·哀公十一年》载:“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孔子言者谆谆,冉有听者藐藐,第二年还是帮助季氏增加赋税,孔子得知后非常生气。“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季氏》)

其次是“薄赋敛”。在《说苑·政理》中,鲁哀公问如何才能使民富时,孔子回答“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此外,还可以从孔子的学生有若反对鲁哀公在“私田”上开征赋税,对哀公所做的反问中看到孔子的态度。《论语·颜渊》载:“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4]

再次,进一步,孔子强调在财政支出方面要“节财”、“节用”。《孔子家语·谊辨政》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论语·学而》中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何晏集注:“包咸曰:节用不奢侈,国以民为本,故爱养之。”朱熹集注:“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盖侈用则伤财,伤则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www.xing528.com)

最后,孔子的财税思想原则是“公平”。《论语·子路》“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我理解所谓“圣人”并非仅指其人道德高尚,而是指他为民“立则”,也即确立社会规范,在这一点上,他犹如《圣经》中的摩西。但孔子的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翻检史籍,可以看出其来有自。略举两例:

其一,《说苑·政理》载:“文王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库;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赈鳏寡孤独。”[5]对于经常“梦周公”的孔子来说,不可能不知道姜太公的见解。

其二,与孔子同处春秋时期的老子对于君主的滥征赋税行为并非“无为”,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道德经·七十五章》)同样的意思,老子在第四十六章说得更直接乃至愤慨:“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君主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百姓呢?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进而,老子在第七十七章中提出了公平分配财富的主张:“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

史载孔子曾向老子问“道”,有“其犹龙乎”的敬佩和“朝闻道,夕可死可矣”的感喟。

作为儒家的代表,孔子的赋税思想对其传人的影响可谓更大。略举两例:

其一,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要求君主“易(治)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其二,荀子在《荀子·富国》中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

以往对孔子及儒家赋税思想的介绍和研究较为注重其主张“薄赋敛”的一面,如今看来,其“富民”的主张才是其“德政”、“仁政”的核心,“薄赋”、“无苛政”、“节用”等等都是为“富民”这一终极目的服务的。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对君主最为重视的国富与民富关系的论辩:“‘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可与上述有若应对哀公之言“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互见)虽然将君主比作“民之父母”,是其历史的局限,但其逻辑的力量,犹如小河有水大河方能满一样,很有说服力。较当今某些人似是而非的“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比喻,更有理性。须知,浩浩长江、黄河莫不是由源头不计其数的潺潺小溪汇流而成的。源头丰沛,大河不愁无水,假若源头干涸,任谁也无回天之力。反过来,即便大河有水,若不肯开闸放水,小河又怎能有水。前者自主权在“民”手里,后者掌控权在“君”手里,关系如若颠倒,命运就将不一样。

孔子强调“薄税敛”,也是理性的考虑。两千多年前的国家所能提供的公共物品与服务极其有限,君主掌握的财富越多,其不受控制的权力就越大,轻者豪奢挥霍,重者滥用民力,发动战争,给民众带来无穷的灾难。而“薄税敛”不仅可以维持百姓的基本生活,更由于百姓有了剩余财富,方能扩大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使社会经济走向良性循环。限财其实就是限制君主的权力。

当然,以今天的观念看,孔子赋税思想没有税收合法性的规定,没有对纳税人权利义务平等的强调,没有“用之于民”的限制,等等。而且其“薄税敛”的主张也并非“富民”的唯一途径,现代社会衡量税收是否得当的标准就如严复所说:“赋无厚薄唯其宜。”如果税收是用来“为民开利源,而使之胜重赋”,就是适宜的,即便税负高些,也是纳税人自主的选择,就如当今北欧诸国的高税负一样。

今天不能以此苛求孔子及儒家人物。仅就上述赋税思想而言,不仅在当时,而且终整个封建专制社会,它都代表着进步的以民为本的思潮,而且也对统治阶级行为起着一定的规范、矫正作用。这是我们今天仍然要研究、弘扬孔子思想的意义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