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纳税人权利:税收制度与掌握制衡权力的重要手段

纳税人权利:税收制度与掌握制衡权力的重要手段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税制结构与纳税人权利对纳税人来说,要争取和维护的权利,当然不限于国家税务总局公告中颁布的那14项,而是决定税收征收、分配、使用和监督的实质性的、根本性的权利。假设有一位“80后”,月收入1800元,未婚,与父母同住,每月存款800元,其余用于日常生活,由于收入不够起征点,他无须交纳个人所得税,由于个人所得税已暂停对利息收入征税,他也无须纳利息税。

纳税人权利:税收制度与掌握制衡权力的重要手段

税制结构与纳税人权利

纳税人来说,要争取和维护的权利,当然不限于国家税务总局公告中颁布的那14项,而是决定税收征收、分配、使用和监督的实质性的、根本性的权利。可是,按照逻辑,权利与义务是同一的,要主张自己的权利,首先应该证明自己履行了义务,而且这义务应与享受的权利(公共品与服务)比重大致相当。不过,对许多国民来说,要在现行的税制结构下证明自己履行的义务,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这里,容我举例说明。假设有一位“80后”,月收入1800元,未婚,与父母同住,每月存款800元,其余用于日常生活,由于收入不够起征点,他无须交纳个人所得税,由于个人所得税已暂停对利息收入征税,他也无须纳利息税。因此,在表面看来,他将与税无关。如果他是农民,那么在2006年以前,还将因拥有几亩田地需交纳一定数额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等),此后由于国家取消农业税,因此,表面看来,不仅是他而且整个中国农业(种植烟草除外)都进入了无税时代。

全国农村人口以及城镇就业人口中收入不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2000元/2011年9月1日以前)的人数,再加上尚未就业和离退休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比例,我估计不下90%,这么多人无须交税,难道全国每年数万亿(2009年税收收入近6万亿,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为86.91%)的税收都是由10%的人交纳的吗?再从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比例看,2009年为6.63%,即便每个人都交了个人所得税,也填不满总收入的盘子啊!那么,中国的税收究竟主要来自哪里呢?

欲知详情,就须先从弄清楚中国税收的结构开始。

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的双主体结构,前者约占税收总额的70%,后者约占30%。就能否转嫁税负而言,流转税又被称作间接税因为它能通过价格将税负层层转嫁给最终消费者;间接税的特点是以销售与服务额为税基,收入稳定,能够通过调整税率调控经济导向,其缺点是税负具有累退性,不公平。而所得税则被称作直接税,它以收益额为税基,特点是收入随利润和收入波动,不够稳定,优点是符合量能纳税原则,还可以通过税率调节社会分配,比较公平,而且税负难以转嫁。

由于流转税能够转嫁,所以其纳税人(工商企业、自然人)一般并不是最终的负税人,而是税收的“二传手”。对流转税的这一特点,国民多不清楚而西方国家则通过价格注明税款的制度,将税负转嫁标明,所以其消费者对此是很清楚的。2011年,一位叫加藤嘉一的日本在华留学生,写了一本《中国的逻辑》,其中就有一节发出“中国人为何不知道‘消费税’是多少”的疑问“征税是每个国家的生存之道,消费是每一个国民的生存之道,国家是依靠国民纳入的税金被养活的。在日本,消费税多少是国民最密切关注的大事……5%和8%是彻底不同的概念。但几乎所有中国人不知道自己购买商品时被国家扣了多少税。”(www.xing528.com)

知道了流转税这一特点,读者前面的疑惑就会消除了。还以那位“80后为例,表面上他虽没有纳税,但实际上他通过消费间接地负担了流转税。以流转税平均税率5%计算,他一个月消费1200元,应该间接负税60元(存款800元,最终也要消费,这里暂不计入)。循此类推,可以说每个国人,无论年龄大小、工作与否,因为都要消费,所以都要间接纳税。若把这一块算上前述总盘子中数万亿的税收来源就清晰了。

与中国的税制结构相较,OECD国家(以发达国家为主组成的“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税制结构以直接税为主,间接税为辅,例如,美国2005年个人所得税的比重为43.4%,社会保障税的比重为26.4%,而流转税的比重仅为16.2%。

直接税比重高反映在纳税人权利方面,就是如日本税法学家北野弘久所说的“税痛”强烈,感觉到“税痛”自然就对维护个人的权利更为关心。这正是发达国家纳税人权利意识比中国纳税人高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

中国纳税人纳了税却不清楚是如何纳的、纳了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要改变这种状况,从长远来说,自然应是逐步优化、改革税收结构,但在短期而言,则应将国人通过间接税的形式一样履行了纳税义务的事实告诉国民。在这方面,政府与税务部门负有当然的责任。

只要消费,你就是负税人(纳税人)!牢记这一事实,每个国民在证明自己履行了纳税义务时就会理直气壮,而在主张自己的权利时也就能够顺理成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