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校园心理健康分析:关注个人环境和谐平衡

校园心理健康分析:关注个人环境和谐平衡

时间:2024-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在校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的鉴别标准有三点:1.个人与环境关系和谐个人与环境的适应是指个人的生理与心理能与环境保持平衡。这两类人都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健全发展,而且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也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校园心理健康分析:关注个人环境和谐平衡

对在校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的鉴别标准有三点:

1.个人与环境关系和谐

个人与环境的适应是指个人的生理与心理能与环境保持平衡。从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看,心理健康的标志是:生活的周围环境与内心之间能保持平衡,能接受和承受各种心理社会刺激;能习惯地遵守有成文规定或无成文规定的各种社会规范,个人的言行能符合社会要求;个人的需要和欲望能从社会中获得满足,个人具有安全感、稳定感。当然这里说的适应环境,并非鼓励人们安于现状,让环境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是指当环境不能满足个人的需要与欲望时,能积极地去变更环境,驾驭环境,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个人对环境的不适应就会引起心理不平衡,表现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机体的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慢、支气管扩张、呼吸加快、手足发冷、恶心、腹胀、皮肤苍白等。在生理反应的同时也伴随着心理反应,如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衰退、思维中断、焦虑、烦躁、恐惧,或者激动发脾气,或者压抑、少言寡语、愁眉苦脸。严重者会出现各种病态,不能在学校中健康地学习、生活。

2.自我认识正确

正确的自我认识,是指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实事求是的反映与评价,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对现在的“我”,如自己的身体条件、经济条件、社会角色、责任、义务等有清楚的认识;现实中的自己与头脑中的“我”,以及与别人心目中的“我”或客观的“我”认识出入不大。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的人,在生活和学习中通常表现为:在与环境发生关系时,能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动机、欲望与行动,从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当与环境产生矛盾或遭受挫折时,能主动地寻找原因,吸取经验教,进行自我教育;心态稳定,精力充沛,独立性强,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自我具有现实感、安全感、愉快感。

对自我认识不正确的人,主要分为两类:对自我估价太高或对自我估价太低。前者多表现为: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幻想太多、眼高手低,脱离实际、自不量力。后者多表现为:妄自菲薄,自轻自贱,多愁善感,悲观失望。这两类人都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人格完整

人格完整表现为个人的需要、动机、欲望、理想、目标与行动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人格结构内在的协调,表现为认知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三方面的协调,需要、欲望与目标的协调,动机与行为的协调,以及行为与环境的协调。

人格结构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即心理素质发展的不平衡,叫做病态人格。如有的人表现为过分理智化,感情色彩缺乏,对大小事都爱挑剔,缺乏“人情味”;或者表现为理智不足,情感有余,理智对情感的控制能力差,冲动性强,经常偏离正确的生活轨道,不能正确地反映和估计环境与自我。所有这些都属于人格异常。

以上三条心理健康的标准比较抽象化,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标准分解为具体化的准则:

(1)有与自己的年龄阶段特征相符合的自我意识水平和智能水平,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优缺点;有自尊心、上进心和自信心;有一定的求知欲和兴趣爱好,爱学、会学。

(2)情感健康,情绪比较稳定,比较活泼开朗,经常保持愉快;遇事比较冷静,处事比较谨慎;同情老幼弱小伤残,憎恨坏人坏事;常常向往美好的未来。

(3)有与自己的年龄阶段特征相符合的自制力,不易受消极性暗示的诱惑,注意力比较集中;活动性的兴奋或抑制处于正常状态: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中有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自私自利;和同伴友好相处,乐于友好交往,与人为善;有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不依赖别人,不屈从别人,不嫉妒别人,也不固执己见。

(5)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较好地适应变化了的人际环境、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东西;能够承受日常生活中遭到不幸。

摘自《教子基本功——心理辅导技巧》

宜昌县职业高中 江永

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它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健全发展,而且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也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应当明确: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其他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

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认知正常,能客观地看待问题,正视现实,不主观、不固执;意志坚强,能独立果断地处理问题,勇于追求,自强不息;能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正确对待挫折,情绪乐观稳定,兴趣广泛,积极上进;人际关系和谐,文明谦和,尊重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社会适应良好,能根据客观环境的发展调整自己,使自己的需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具有健康的情绪,善于克制,悲喜适度,情绪的表达方式符合社会文明规范的要求;人格发展健全,为人诚实正直,自尊自重,富有责任心和创造性;能保持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的协调一致。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应着重抓好以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和世界

青少年由于正处在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兴趣广泛但又不成熟,往往思想偏激,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能正确地解决好个人与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致引起心理冲突和挫折,形成消极情绪。同时,由于他们的判断能力和导向能力较差,对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不能自觉抵制,往往对人生产生一些消极认识,苦恼,彷徨以至消沉。对于以上种种心理问题,教师应以多种形式,诸如主题班会、影视评论、专题演讲、典型事例和案例分析会、辩论会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认识人生的积极意义,理解人生的价值。要经常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和英模事迹去影响他们,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品格和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良好习惯,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防止各种心理偏颇的发生。

2.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

学生到了中学阶段,他们与环境的交往变得复杂起来,情绪也随之日益丰富。良好的情绪是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宜的重要条件,高兴、愉快、欢欣等积极情绪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人格健全;而愤怒、恐惧、焦虑、忧伤等消极情绪则会使青少年失去心理平衡,长期积累还会形成神经活动功能失调以及机体的某些病变。“怒伤肝,忧伤肺”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学校和教师应创设教育和教学适宜的紧张度,在紧张的学习中辅之以健康愉快的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避免由于在管理过程中的急于求成而经常斥责、处罚和否定学生所导致的使学生“情绪饥饿”而形成冷漠、孤僻、自卑的性格特征,应让学生在适度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下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使学生学会用一定的方法自觉调节自己情绪的紧张程度,克制消极情绪,培养健康情绪。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环境因素,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发展他们的安全感和友谊感,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合作精神。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并在引导他们正确交往时注重以下原则:主动真诚,尊重他人的人格、习惯和隐私,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于各种心理疾病和适应不良的学生,应吸引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增加他们与同学友好交往的机会;此外,教师在人际关系中,要特别注意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协调。因为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会看作是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尤其是教师肯定的评价会使学生由此获得心理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自我价值感。同时,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利于他们发展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和乐观性格。

4.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

学生在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其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会表现出惯常的行为方式的特征,如心理学所称的性格。它是心理活动过程中起调节和控制作用的素质,而这一素质因遗传、家庭以及诸多环境因素影响而表现出千差万别。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和气质特点,应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去培养、发展学生性格中好的一面,矫正不好的一面;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还应特别注意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平等的社会成员看待,尊重他们的人格,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家庭背景和个性差异,用说明教育的方式和自身良好的榜样作用启发引导他们,坚持热爱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编制扎扎实实的训练步骤,运用心理学上的正强化原理,训练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要注意避免使用一些违反心理规律和压抑学生个性的教育手段,诸如强制、恐吓、体罚等,那样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心理上的紊乱和障碍。总之,教师应加强学习教育理论,加强自身修养,注重研究教育艺术和方法,以此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摘自《班主任之友》

1.从关心他人开始

只有自己执著地要成为关心他人的人,绝不成为自私自利的人,才能培养出健康美好的心理品质,因为人生目标是一切心理品质的核心,各种品质围绕它而发挥作用。为他人服务的心理品质(如热情、坚毅)和为私服务的同样心理品质,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当你树立了一生为人类做贡献的伟大志向后,不论在什么困苦环境中,你都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良心理品质。

2.对自己总是又看到优点,又看到不足

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使人丧失信心,使人失去前进的动力。在自己受到批评,被人瞧不起,面临种种失败时,尤其要了解自己的基本优点。看不到不足,使人自满,也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在自己受到别人赞扬、被人宠爱,得到种种成功时,尤其要冷静地确信自己还有缺点。在失败时,经过痛苦的过程,深信自己的优点,又能奋起直追,这样才能真正产生顽强的心理品质;在胜利时,能实事求是地看到自己不足,继续前进,这样才能真正产生谦虚的心理品质。

3.学会执著地追求和理智地克制

人类的本质是有理想,为达到人类的理想,主动地改造世界。但理想的实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要求同学学会:不断提高对远大理想的认识,为实现理想自觉地不断地激励自己,执著地追求。另一方面,当一旦发现自己的追求不符合客观时,要理智地克制自己,不做自己任性的奴隶。

4.以伟大人物品质为榜样

初中同学要善于从人类的整个文化遗产中吸收营养,尤其是历代产生的伟大人物,他们身上闪烁着人类最美好的心理品质的光芒。用他们的优秀品质作为测量自己的尺度。不能满足于周围人们的一般尺度要求自己,更不能用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来原谅、放松自己。

5.要使自己每一分钟都过得有意义

人生是短促的,但少年同学尚未发觉,常常轻易浪费宝贵的时光。优良的心理品质是不能突击实现的,只能一点一滴地培养出来。只有使自己生活充实起来,让每一分钟都过得有意义,在远大理想的激励下,长期坚持,才能培养出自己健康的心理品质。

摘自《中学生心理与追求》

天真活泼的学生,是否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呢?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和黄浦区教育学院提供的两个课题调查结果,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

一项是上海市中心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的调查报告。报告中称,本市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5.43%,其中小学生年龄组的发生率最高,为23.2%;初中年龄组最低,为9.1%。小学年龄组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何以高出初中年龄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主要原因是:学生年龄小比较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尚未形成独立的正确思维方法,不善于表达心中的困惑与不良情感,他们的心理问题通常不易为成人所觉察。实际上,过重的学业负担与升学竞争,家长对子女溺爱与期望值过高,同学中的消费攀比心理等等,无不给学生的心灵投下了阴影,主要表现为焦虑、忧郁、交往不易、唯我独尊、性格孤僻等。据对1765名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87%是焦虑、自卑以及多动症等心理因素所致,而不是智力问题。

林昌辉摘自《解放日报

近年来,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心理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青少年学生朝气蓬勃、开拓进取,展示了新一代健康向上的时代风采。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由于一些学校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还比较陈旧和落后,致使少数学生产生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

据一项全国4至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少儿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据前不久对南京2300名大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查结果表明,71%的学生缺乏毅力,67%的学生难以承受失败。我国高校“少年班”学员中约有1/3不能完成学业被淘汰,这有性格、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承受能力差和发生心理精神疾病的原因。一位专家在调查时发现,几乎所有青少年犯罪的动机,或多或少地都存在心理扭曲的因素。据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岫茹介绍,心理障碍,也是轻微的心理失调。在学习、就业、交友、恋爱、社会适应等方面比较普遍。

有位女中学生内心喜欢一位年轻的男老师,由于害羞,连正面看老师都不敢,渐渐地发展到不敢看所有的男生和男老师。当她用手挡住自己眼睛的时候,都会感到自己的余光仍在看。她十分自责,认为自己很坏,正常学习无法坚持,学校也不敢去,最后只好退学。这种异性恐惧症的病例,在中学生中男女都有。

今年考上某医科大学的一位女生,在中小学都是名列前茅的佼佼者。由于在大学的新生水平测试中,她的成绩落在后面,因此郁闷失望,对自己失去了自信。上课听讲听不进去。课后看书如看“天书”,她陷入了不能自拔和控制自己的境地,期中考试3门不及格,为此她要退学,又觉得对不起父母,痛苦万分。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英已经认识2000多个汉字,又会弹钢琴,通过了6级考试,是父母和姥姥的宠儿。可自从入学以来,她看到老师很严厉,经常训斥或处罚同学,她开始害怕到学校去,以至每到学校门口都会呕吐,连上楼梯都迈不快步子,她还时时担心别的同学挤她。据了解,这种适应不了学校大环境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这种个案不少。

《光明日报》

健康,对于人们来说,似乎简单无奇。然而,对于它深刻内涵的挖掘,对于科学含义的认识,人类至今仍在探索。八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健康标准作出如下定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道德和对社会好的适应能力。从这时起,心理健康受到们的关注,用一种新的健康的观念代替传统旧观念的时代开始到来。

从前的医学模式把人当成细胞的王国,认为人有病是由于细菌从口传入引起某一细胞或器官发生病变的结果。新的医学模式不光把人看成一个生物的人,同时看成是一个社会的人,有心理活动的人。它告诉人们,一个疾病现象的产生,不光有细菌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心理的、行为的因素,更有生活方式的因素。(www.xing528.com)

科学技术的进步,把人类的生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境地。小小的四合院变成了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在宁静的独居生活替代了往日嘈杂的同时,人们的交往受到限制。电视的普及和计算机的应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长期以计算机为伴和对电视机的依赖,又使不少人出现烦躁、焦虑、厌世情绪。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充满独生子女的国度。由于父母们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对下一代的期望,于是早期开发儿童智力的热潮此起彼伏。然而,又有多少父母意识到,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心理、良好个性品格的重要?畸形的父母之爱,很容易给孩子的心理发育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

中年知识分子早逝现象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而有关调查表明,影响知识分子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是精神紧张与超负荷及生活方式不健康,不会自我调节情绪。有关专家指出,由于我们是一个偏于内向的民族,心理问题躯体化现象尤为突出。在来医院就医的病人中,有20%的病人是由心理问题导致的躯体不适。

明明已经锁好的门,却一次又一次地检查。刚刚写完的信封,还要看了再看。多少人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交友时,因紧张、挫折而痛苦不堪、难以自拔。一个正常的人只要生活在有人群的地方,就会受到来自自然界、周围环境、人与人之间关系等各种问题的困扰。由于每一个人的修养、文化、性格以及受困扰的心理差异,必然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如果不会自我调节,让那些不良情绪积聚在心理,就容易导致精创伤,产生心理变态。

一个人身体不康康,会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不仅影响其个人,还会牵动家庭并带来邻里同事的不安宁。这种病人要是多了,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宁。

心理卫生问题开始受到人们关注,一股心理卫生热正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数以万计的人们来到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咨询与治疗。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如雨后春笋。心理卫生知识走进了大中小学的课堂,走进了报刊广播、电视。

尽管人的心理活动异常复杂,健康与否无明显界限。但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已被更多的人熟知了,了解自己,又能有自知之明;理解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乐于工作,热爱生活;情绪乐观稳定;人格完整和谐。

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开设心理咨询电话,开展心理治疗,固然重要,而更为重的是在全民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这对于推进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这是一个追求生活质量、需要心理健康的时代。真正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具有这样心理素质的人群构成的社会,才是我们期待的健康而文明的社会。世纪之交,我们再次大声疾呼:关注心理健康。

《中国教育报》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奇关于当前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谈了以下几点意见:首先,要明确心理素质这一概念的含义是什么,这是评价当前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前提。一般来说,心理素质指学生的意志力、情绪情惑、性格、自我意识、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现在存在一种以偏概全的不良倾向,许多人常常根据当前学生在心理素质的某一两个方面存在的不足就说现在的学生心理素质差。因此,评价当前学生心理素质的状况,应切忌笼统,而应具体到不同方面,某方面不足就是某方面不足,而不要不恰当地以偏概全;第二,要明确评价学生心理素质的标准。评价当前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应当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不能人人都自己设定一个标准。目前,对这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还缺乏研究,不同人在作出评价时常常标准各不相同。另外,评价当前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参照对象是什么,即把当前的学生与什么时代、什么时候的学生相比较,对于作为参照对象的过去的学生心理素质状况,我们有比较客观的指标,还仅仅是对过去的印象。这些问题都是有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第三,我个人认为,今天学生的心理素质总体来说是不错的。他们今天生活的社会环境比过去复杂多了,他们在家庭里与家庭外、学校里与学校外、课堂上与课堂下,常常看到、听到许多不同、甚至相矛盾、冲突的东西,他们心中的困惑、冲突比过去的同龄孩子要多。而且,在充满竞争和“应试”压力下,他们正承受着比过去孩子更大的学习压力和重担。在这个意义上讲,虽然现在的学生比过去的学生生活在更现代化、更富裕、更丰富多彩的时代,但他们未必比过去的孩子过得更幸福。在面临上述情况下的他们,目前总体上还能够健康地成长,应对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激烈的学习与升学竞争,甚至还有成人、新闻媒体对他们身上的某些弱点有时有些过分的夸大和渲染而造成的社会压力,已经很不容易了;第四,当然,从要成功地适应现在与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的角度分析,在当前学生的心理素质中,我认为也存在依赖性较强、自制力较差、社会性交往能力不足、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等需要重视的方面。但这些不足的存在不能完全归因于学生。事实上,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更多是症状,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还在社会、学校和家庭,如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社会治安问题、家庭结构变化、文学教育方式的新特点、家庭居住环境的改变、过多的学习课程的内容、过重的学习与升学压力等等。只有准确地研究、把握了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并采取相应教育对策,我想当前学生心理素质中存在不足的方面是可以改善的。

中国初中生报编辑部副主任徐国静认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触痛每个家庭,也开始触痛整个社会。

1.狭窄的空间和单调的内容

作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中小学生,在家里没伙伴,在学校整天围着作业、考试、分数、名次旋转。中小学生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做一件事——啃书本,双休日也被各种课外学习塞得满满,几乎没有娱乐、游戏,劳动的时间。而中学又是心理断乳期的开始,渴望长大与童稚心理的矛盾影响支配着学生的情绪,也影响着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2.人为制造的压力

现在的中小学生被考试、名次、排榜压得抬不起头来。竞争这个成人社会的最具激励作用的口号,也深入到中小学生的世界里。而且仅仅局限书本知识测验这件事上。其实,学习书本知识不过是人接受教育的一个内容,或者说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学习本身是一个自娱的过程,生命就是在这种自娱中打开所有器官,不断吸收各种有利于生命生长的养料的。如果学习跟名次、竞争联系起来,人就被迫围着名次转,名次也就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更何况排名次又是不确定的金字塔,它只许一个人蹬上塔尖,但谁也保不住不掉下来。恐惧蹬不上塔尖和恐惧从塔尖上掉下来折磨着所有的中小学生。因恐惧排名次而厌倦学习,因厌倦学习而厌倦生命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3.唯一标准和否定带来的自卑

中小学生有三怕,一怕老师公布考试分数和名次,二怕家长询问分数和名次,三怕周围的亲戚和邻居关心分数和名次。而恰恰大考小考都逃不过这三关。似乎全社会的人对孩子都关心一件事——分数和名次。似乎全社会看孩子都一标准——分数和名次。于是,每个孩子都被这个标准筛上筛下,不得不品尝被筛下来的痛苦滋味。

否定是培养自卑的温床,自卑是让心灵变暗失色的催化剂。一个总遭受否定的人,很难自信,一个不自信的人,很难对生活充满热情。否定如同乌云,随时能遮住心灵的阳光,让人看不清自己。长期遭受否定而得不到肯定的孩子是难以建立起自信的,而缺少自信的人心理是难以健康的。

还给中小学生一个广阔的生活与学习空间,给孩子以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减轻人为制造的压力,以鼓励而不是否定的方式帮助他们驱散恐惧心理是确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所在。

北京某中学校长认为,当代中学生存在三大心理障碍:厌学情绪、考试焦虑、人际关系紧张(包括代际冲突、师生对立、同龄伙伴不协调、异性相处不自然等)。究其成因,确实复杂:时代发展迅猛,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正在转型,无疑是正处于“骚动期”、“过渡期”、“人生峡谷期”的青少年心理失衡的大环境、大背景。但家庭的娇生惯养,父母的期待值过高,青少年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心理氛围多数不良,以致造成相当一部分孩子情感脆弱、性格怪僻、承受力极差,经不起风吹草动,这不能不说是青少年精神卫生的第一大问题。至于学校教育的失当,恐怕是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现行教育体制、教学思想、考试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弊端,诸如题海战术、疲劳轰炸、超负荷运转、一试定终身……再加上少数教师缺乏耐性,爱心淡泊,怎能不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呢?“失败教育使教育失败”的惨痛教训之一就是使心胸较狭小、情绪不稳定的学生产生心理疾患,发生一些不该发生或本可避免的悲剧。这是我们全社会应该警惕的一件大事。

《光明日报》

青少年中存在自私、冷酷、残忍、内向、孤僻,自我过分膨胀,自尊过分强烈,挫折承受力极低等等现象,被称为“校园人格”。

据报载,重庆某大学学生张大林,到学校理发室理发时与一名同学在先后次序上发生争执,遂起报复恶念。他买了小刀随身携带。一个周末,他在舞厅碰上那位同学,散场后便紧随其后,拔出刀子朝其背部刺去……

某地一名女高中毕业生,平时成绩优秀。高考时恰患重感冒,她担心自己考得不好,随着考分公布日期的临近一天比一天紧张,最后终于不堪心理重负而自杀。不久,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

列举的例证只是报端的。在我们的校园里,种种异乎常情的行为还比比皆是:一句话不投机或一件事有矛盾便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者有之;挨一次批评或受一点挫折便自轻自贱甚至自暴自弃者有之;遇一点困难便畏缩不前自甘堕落者亦有之……这些年频频发生的学生出走现象,更使无数父母和老师为之急煞!

人们不禁会问:如今的学生怎么了?

带着这一问题,记者走访了湖南师大心理教育系孙庆明、石鸥两位副主任。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校园人格”。其主要表现是:自私、冷酷、残忍、内向、孤僻,自我过分膨胀,自尊过分强烈,挫折承受力极低等等。

两位学者分析,造成这种“校园人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社会大环境中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正处于大转轨时期,这种转轨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过去的伦理、价值体系不复被人推崇而为广大学生接受,新的伦理、价值体系尚未形成。随着人们熙熙攘攘忙于经营“物质住宅”,作为未来象征的青少年一代的“精神住宅”有所迷失了。再加上大众传媒、外来文化中种种不正常不健康内容的冲击和社会上种种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叫那些正处于人格塑造期的学子怎能不出现乖张心理的行为?

长期封闭的学校教育所致。这种由学校灌输的“理想规范”与社会中的“现实规范”往往形成强烈反差,使学生感到茫然,感到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心理上的错位与变态。同时,我国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长期搞“填鸭式”、题海战术,使学生生理和心理负担都很重,也往往容易导致心理疾患。

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是影响青少年学生人格形成的最早、最强烈因素。不同的教育方式,便造成孩子不同的人格特点。“校园人格”的形成,主要受溺爱和专制两种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一味娇纵,必然使孩子遇逆而乖,经不起挫折和刺激。相反,动辄叱骂或加以棍棒的专制或教育,又会使孩子极度内向、孤僻,形成神经过敏性人格。

学生个人自控自调能力的影响。学生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控制的能力,是抵抗种种外来不良因素的重要力量。受到不良外因影响的学生,如果能通过学习和意志锻炼,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尚能将来自不同方面的外来不良因素消弭于无形;否则,便必然形成可怕的“校园人格”。

“校园人格”者,心理疾患之谓也!

心病还须心药医。于是,一个令人焦灼的话题,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议论、所呼喊:校园需要心理教育!

何谓心理教育?孙庆民认为,心理教育是针对学生进行的知识教育而言的一种广义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从心理角度出发,通过良好的教育和措施,培养学生具有正常的心态、优秀的个性品质,具有出色的智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生活技能,成为具有正常和健全人格的人才。他指出:这种教育不同于心理卫生,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它施于一切正常人;这种教育与德育有联系但又不能涵盖其中,是“与德、智、体、美、劳”并列的一项独立的教育。因此,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开展全方位的心理教育刻不容缓,需以强力推行之。两位学者建议将心理教育内容和方法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渗透到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和学生的一切校内生活中去。

开展多姿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如: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或心理测试,及时解除学生心病;组织各种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进取、开放、和谐、耐压等心理品质等等。

开展心理教育需要良好的环境,需要方方面面紧密配合。两位学者还呼吁;要尽快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大胆将社会情况立体地展示给学生,并加以必要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接触社会现象时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和一定的预防能力。要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大力推行民主、平等、开放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家庭与学校教育同向运行。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努力为学生创造可资借鉴的良好道德观、人生观、爱情观等等,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使学生从中获取正确的人生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中国教育报》

人的素质是以心理素质为核心的,因此,成功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成功心理为核心的教育,它的实施须以攻心为上(培养心理品质,诱发积极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四种心理品质。

1.成功的追求心理

心理学认为:需求心理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成功”是学生的基本需求之一,对学生具有无限的魅力。据对某校学生调查,有100%的学生希望做事情成功,但追求成功的人为63%,其中迫切追求成功的人为15%。可见希望成功并不等于追求成功。假如只希望成功而不去追求成功,那么成功还是渺茫的。因此须利用成功本身的魅力去培养学生对成功的追求。从需求达到渴求,然后达到执著。

2.成功的奋斗心理

有了对成功的追求心理,要达到成功还是一件艰苦的事。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意识到获取成功的艰难,培养他们敢做敢为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承受挫折的耐力和坚韧的进取心。

3.成功的竞争心理

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能够应付时代挑战、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抓住机遇、战胜对手、走上成功之路的新人。竞争造就强者,因此要培养学生不甘落后、争求上进的个人竞争心理和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集体竞争心理。

4.成功的自信心理

如果说对成功的追求是引力,奋斗是动力,竞争是活力,那么自信就是内力。有了这样的内力才能驱动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竞争制胜的行为。因此要培养学生树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信心。确立任何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他行我也行的思想。

(高良摘自《江苏教育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