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SNS平台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实证研究成果

SNS平台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实证研究成果

时间:2024-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SNS平台的出现,必然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分析SNS平台业务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影响,在综合上述数据的基础上,笔者主要以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为主要出发点进行调查。强度系数与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影响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影响又决定强度系数。

SNS平台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实证研究成果

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影响的实证研究

孟芳兵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BBS、IM、Blog之后,作为一种新的综合网络交流平台,SNS(social network site)平台(即社交网络或社交网)又风行当下。青少年是一个活跃、前卫的群体,也是网络技术应用的先行者和主力。SNS平台的出现,必然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影响,并提出SNS平台建设发展的建议具有重大意义。

一、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分析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2月,中国SNS平台业务月度覆盖用户规模达1.632亿人次,比2008年1月份的1.188亿网民覆盖规模增长了41.7%。同其他互联网业务相比,SNS平台业务覆盖用户规模仅次于搜索引擎和电子邮箱等基础工具性业务所覆盖的用户规模,SNS平台业务对用户的吸引优势明显、影响范围广。同时,截至2009年6月,全国青少年网民已达到1.75亿,目前这一人群在总体网民中占比为51.8%,半年增幅5%,其中使用或接触SNS平台业务的人数占到青少年网民总数的91.4%。

为了进一步分析SNS平台业务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影响,在综合上述数据的基础上,笔者主要以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为主要出发点进行调查。本次调查采用PPS规模和概率成比例的抽样方法抽取了3所高校(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还特别设计了对照组问卷,调查对象分为:曾登陆过SNS平台和未曾接触过SNS平台的学生;实地调查的抽样涵盖2008、2009年入学的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并以独立的学生个体作为抽样元素。依据本次调查的设计,“曾登陆过SNS平台且使用频率达到1次/月者”为重点考察对象;而交往方式、交往需求、交往效果、交往发展等问题为核心调查变量。本次调查问卷发放共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8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6%,抽样允许误差仅为2%。样本数据具备一定代表性,可以满足本文研究的需求。整理相应数据可得:受访者的年龄分布区间为17~26周岁,其中男生作答者共150人(占比52%),女生作答者共138人(占比48%)。

综合已经获取的数据,本文确定了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影响因素的4个一级指标,并采用灰色对比法对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影响强度因子构造判断矩阵。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影响权重指标体系包含交往方式、交往需求、交往效果、交往发展4个一级指标,是由多层次、多侧面、多要素组成的多种评价方式的组合。本文再进行权重计算,使其结果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过程略),得到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系数权重指标体系(表1)。表1中括号内数字为各项指标所占权重。

表1 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系数权重指标体系

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既包括了青少年的交友途径偏好、时间投入偏好,又包括了网络平台对于交友效果的改善程度,旨在对比SNS网站交友模式与传统交友模式,探讨SNS网站对大学生群体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经过卡方检验可得到(chi-square=4.589>>0.05),SNS网络交友模式与传统交友模式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强度的确存在着显著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05。SNS网站更容易促进朋友关系的确立,使青少年用户的交流更加简便和迅速。根据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影响系数权重指标体系,可以得出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影响强度系数G",其计算公式为

G"=0.097×A+0.186×B+0.533×C+0.184×D    (1)

式中,A、B、C、D分别代表4个一级指标,即SNS平台对于青少年交往方式、交往需求、交往效果和交往发展的影响。

评价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如下:

A=0.190A1+0.420×(0.67A21+0.33A22)+0.121A3+0.269A4          (2)

B=0.286×(0.75B11+0.25B12)+0.571×(0.286B21+0.571B22+0.143B23)+0.143B3                     (3)

C=0.238×(0.67C11+0.33C12)+0.671(0.309C21+0.581C22+0.110C23)+0.091×(0.67C31+0.33C32)                                                    (4)

D=0.67D1+0.33D2                                  (5)

Interbrand方法的基本假定是:SNS平台对于青少年群体的价值不全在于时间成本投入和直接利益获取,而在于SNS平台的间接影响,使其使用者在未来获得较稳定的人际交往便利和人际交往效果。强度系数与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影响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影响又决定强度系数。

因此,SNS网站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影响越大,强度系数越大。通过对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影响系数强度因子测评后,可将相关指标数据进行适度下调,结果可知影响因素强度指数G"明显下降,通过因子测评后,可参照Interbrand方法把强度因子累计数G"转换为指数G,指标数值调整计算所得结果与G"变化趋势相同,证明SNS平台对青少年人际交往有着极强的影响力。

同时,由对问卷结果的分析及判断矩阵运算可以看出,在表1中,二级指标A2、A4、B1、B2、C2、D2等体现积极影响因素的指标数较多,且占有相对较大的权重;消极影响因素仅占到B3、C3共2个指标,且占有权重较小,充分说明了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因素较多,但也存在一定消极影响因素,青少年群体可在该平台实现人际交往中自我实现及群体认可的价值。

二、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作用

(一)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www.xing528.com)

(1)为青少年群体搭建了立体多样的人际交往平台。传统的人际交往平台多是以实体性的活动及新兴的聊天工具为手段,SNS平台有效地实现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结合,通过以个人为单位的散点形式,有效地利用个人空间、兴趣圈子、学校分布、地域相似度等多种维度,将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交叠在一起,搭建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具多样化的人际交往平台。

(2)满足了青少年群体渴望人际交往的需要。青少年群体是社会最为鲜活蓬勃的力量,个性活跃,新奇感强,有着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对虚拟性以及真实性的人际交往都有着较强的接纳性。SNS平台除了能够满足虚拟人际交往的需求外,最大的亮点就是能够拓展用户的真实交际圈。青少年群体可以自发地以SNS平台为纽带进行真实互动的交流,实现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延伸和有效经营,从而为其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3)优化了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效果。SNS平台的用户间是一种对等关系,彼此交流更容易、更真诚;同时,其用户密集性弥补了普通分类信息网站缺乏统一主题、用户缺乏共同特征的缺陷。更为重要的是,SNS是建立在真实社会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的网络用户关系构架,满足了青少年群体真实社会交往的需求,让网络与现实生活相互交融,实现了人际交往由“虚拟性”向“日常性”的跨越。SNS平台由于其相对真实的资料注册门槛,在很大程度上纯洁了用户的身份来源,为青少年群体提供了一个相对绿色、优质的交友空间,极大提升了人际交往的效率,优化了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效果。

(4)实现了青少年自我建构与群体认同的功能。主体只有在社会交往系统中通过与他者的社会交往行动才能真正建构自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通过不断地“寻找—定位”完成自身群体文化心理的塑造,建构个人关于群体身份的认同。依托SNS平台上使用的真实信息,为了展现自我,加强关注度和交往吸引力,用户还会积极地“自我呈现”,并与其他用户进行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同时,SNS平台上的群组活动也将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结合在一起,增加了个人对自我群体身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强化了青少年对群体的认同和归依。

(二)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1)导致现实生活人际交往的淡化。根据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对大众传播负面功能的阐释,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青少年群体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更容易沉迷其中,SNS平台功能多样、娱乐性强,容易导致青少年群体沉湎于个人SNS空间的构建,对其产生过度的沉迷而忽略现实空间的学习与生活,更可能为了交友而交友,从而注重网络交友而忽视、淡化正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2)产生违背社会公德的人际交往行为。SNS平台缺乏相应规范化管理,容易导致青少年群体在思想上我行我素、淡化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更容易导致部分不负责任的用户游离于法律道德的约束之外,忽视社会影响,而仅仅将SNS平台当作个人的宣泄和表达的空间,当作交友的诈骗甚至提供色情信息链接的场所,从而产生许多违背社会公德、有违人际交往良好意愿的不良行为。

(3)诱发和助长人际交往中的不良习惯及个性。SNS平台博客、BBS、校友录、即时聊天工具、游戏等优势于一身,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相结合,又拥有个性的博客、方便的交友功能、论坛群和强大的搜索功能,无疑对个人的信息是一种极大的暴露,隐私性受到缩减,这也助长了SNS平台用户的表现欲望和窥视欲望,尤其是在SNS平台上风行的游戏“偷菜”、“抢车位”、“买卖奴隶”等游戏中,报复行为、“贿赂卡”等一些不良元素也掺杂其中,甚至出现因为争抢虚拟物品而关系破裂乃至大打出手的局面。这导致许多青少年在不当使用过程中滋长了不良习惯和个性,损害了人际交往健康良好的运行。

三、SNS平台的制度建设

(一)规范化、实名制的准入制度

现有的SNS平台一般以真实资料作为注册的必备条件,但是缺少对资料的验证和规范的管理。根据问卷分析结果及表1可知,交往效果、交往需求这2个指标的满足多依赖于SNS平台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规范化、实名制的准入制度可以极大地优化交往效果,满足交往需求,保障SNS平台使用者精准真实地展开人际交往活动,保障人际交往活动的成功且顺利进行。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实名制的准入制度,增强注册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帮助青少年群体进一步甄别虚假信息,提高人际交往的真实性。

(二)严格化、高标准的监管制度

SNS平台的风行借助了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但就网络发展的历程而言,目前的监管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不良信息依旧大量地充斥网络。在这种情况下,表1中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影响的消极因素指标权重就会上升,加上青少年群体鉴别力差、经验不足,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而产生人际交往的偏差,因此有必要制定严格、高标准的监管制度,净化SNS平台环境创造清新健康的网络氛围。

(三)良性化、多方位的运营制度

对于SNS平台运营商而言,较高的点击率和注册人数是维系平台正常运营的基础。从表1来看,良性化、多方位运营制度的建设对青少年人际交往中交往方式、交往效果等指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多从栏目的新颖性、趣味性、实用性出发,切不可因为一味追求高点击率而忽视信息质量,更不能纵容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散播,推行良性健康的运营制度。

(四)健康化、高品位的参与制度

青少年群体是SNS平台的主要参与者,决定了平台整体的发展走向和基调风格。要进一步发挥SNS平台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就要帮助和引导青少年群体在使用SNS平台时要树立良好的意愿和品位,健康交友,真诚相待。这样才能实现人际交往的良好实现,帮助青少年群体有效地拓展自己的人际资源,满足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诉求,从而营造青少年群体友好和谐的群体关系,实现青少年群体的聚合和发展。

四、结语

青少年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是青少年成长和教育的重要内容。鉴于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应当关注青少年的交往诉求,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SNS平台,同时更要加强SNS平台的制度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使其更好地为青少年群体进行健康、良性的人际交往而服务。

(原载于《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