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士茶文化:帝王嗜茶,茶为国饮

王士茶文化:帝王嗜茶,茶为国饮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们也是知识分子,受过最严格的儒学教育,故以王士称之。王士人数极少,但于中国茶道影响很大,概括为八个字:“帝王嗜茶,茶为国饮。”王道重于茶道,茶道须服从于王道。帝王嗜茶无可厚非,但不能因此而荒废了国事。唐德宗李适,初封奉节郡王,故又称他为“奉节王”,他饮茶喜加酥椒之类,并喜吟诗以增雅兴。

王士茶文化:帝王嗜茶,茶为国饮

第二节 王士饮茶族

“王”是古代君主的称号。《左传·僖》二五年云:“今之王,古之帝也。”王即指封建时代的帝王集团。他们也是知识分子,受过最严格的儒学教育,故以王士称之。

王士一般具很高的文化素养,他们也有个人宗教信仰,但其信仰又往往为了国策的需要而权变。王士人数极少,但于中国茶道影响很大,概括为八个字:“帝王嗜茶,茶为国饮。”

茶经》记载饮茶的帝王,如三国时的吴王孙皓懂茶,对不胜酒力的大臣韦曜区别对待,“密赐茶荈以代酒”。南齐世祖武皇帝在《遗诏》中嘱咐,在他死后不要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隋炀帝亦曾饮智藏和尚献的天台山茶治好了头痛。

唐代,当一批文士精心建构中国茶道之时,大唐诸帝已运用他们的无上地位,推动中国茶业的发展,并使茶成为千年不衰的国饮。那个时期,儒、道、佛忙着经营各自的茶文化圈,虽曾产生广泛的影响,但无力辐射全国;茶神陆羽乃一介布衣,可立一家之言以规范茶事,却难以产生全国性的影响。

皇帝嗜茶非同一般!古语云:“上之所好,下必盛焉。”《韩非子·二柄》云:“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皇帝以其“九五”至尊,举足为法,吐词为经,因居高位而蓄积极大的势能,足以影响全国。所以,大唐天子嗜茶,抬高了茶的地位,使茶俗风靡大江南北,从而成为大唐“国饮”。

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崇奉道教,作出了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的决定,可惜的是,道士为他炼丹却不教他饮茶,结果因吃丹而死,英年早逝,年仅五十。但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将宗室养女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以茶作嫁奁,自此开了西藏饮茶之风,茶作为婚姻聘礼亦渐成习俗,称之为“下茶礼”。无论是唐太宗或是文成公主都没想到他们以茶填陪嫁箱子这举动会成为茶史佳话,产生深远的影响。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又称呼为唐明皇,由于他在位时励精图治,开元年间天下大治,旧史家称之为“开元之治”,或称为“盛唐”。玄宗精通茶艺,《梅妃传》载:

唐明皇与梅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魂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吾矣。”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饪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上大悦。

李隆基虽则日理万机,仍有闲情逸兴与爱妃斗茶。梅妃亦是有识见的女子,巧妙劝说帝王不应沉迷于“草木之戏”,应用心去“调和四海,烹饪鼎鼐”。王道重于茶道,茶道须服从于王道。帝王嗜茶无可厚非,但不能因此而荒废了国事。梅妃之言很有分寸,摆正了治国与饮茶的关系。玄宗大悦,从容纳谏,不愧为盛世之君。斗茶盛于宋代,中唐陆羽时期的饮茶方式主要是饼茶煎饮之法,而早在陆羽之前玄宗便已在宫廷做斗茶游戏,开风气之先,足见他于茶艺十分精通,领导了饮茶新潮流。

唐肃宗李亨(711—762)是乱世天子,在“安史之乱”时“抢班夺权”当了皇帝,在位时间短暂(仅七年),无暇顾及茶事。不过他赐给道士张志和奴婢各一,张志和令名为“渔童”者捧钓收纶,名为“樵青”者竹里煎茶。这是唐代道教茶的重要记载。肃宗在灵武即位后御驾亲征,平息安史之乱,韩滉以茶奉君。张巡守睢阳,食尽,为了稳定军心,用皮带和茶熬汁在城头啜饮,以示镇静自若。

唐代宗李豫(728—779)无疑地该算个嗜茶的皇帝,且与茶神陆羽有过交往,董逌《陆羽点茶图·跋》记载:

竟陵大师积公嗜茶久,非渐儿煎茶不向口。羽出游江湖四五载,师绝于茶味。代宗召师入内供奉,命宫人善茶者烹以饷,师一啜而罢。帝疑其诈,令人私访,得羽召入。翌日,赐师斋,密令羽煎茗遗之,师捧瓯喜动颜色,且尝且啜,一举而尽。上使问之,师曰:“此茶有似渐儿所为者。”帝由是叹师知茶,出羽见之。

代宗“叹师知茶”,也说明了帝亦知茶,所以宫人中不乏“善茶者”;因疑积公非“渐儿茶”不饮而有闲情雅兴派人暗访陆羽,令其煮茶以饷积公,若代宗不知茶不嗜茶,堂堂大国之君岂肯为区区茶事而煞费心机?陆羽何能有幸为积公煎茶并一睹天子风采?

代宗朝赐茶已成宫廷大礼,《旧唐书·礼仪志》载:

鱼朝恩固辞,乃奏之宰相,引就食奏乐,中使送酒及茶果等充宴乐,竟日而罢。

鱼朝恩是代宗宠信的宦官,任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领禁军。代宗款待宠臣,以茶果充宴乐。

唐德宗李适(742—805),初封奉节郡王,故又称他为“奉节王”,他饮茶喜加酥椒之类,并喜吟诗以增雅兴。李繁是宰相李泌之子,所著《邺侯家传》载:

皇孙奉节王煎茶,加酥椒之类,求泌作诗,泌曰:“旋沫翻面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

德宗不仅自己喜欢饮茶,还常以茶为赐。苏鹗《杜阳杂编》载:“唐德宗每赐同昌公主馔,其茶有绿花、紫英之号。”

但德宗在茶事方面的最大贡献是茶政,他采纳了户部侍郎赵赞议,“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以为常平本钱”,自此,茶业成为国家重要财源,发展茶叶生产已成富国富民之经济策,纳入朝政,廷议决策。天子喝茶更多想的是享乐、税收、国计民生和惠赐臣工,饮茶的诗意被世俗的功利目的所冲淡,饮茶的兴致被权势、等级、利害所干扰,而大杀风景。正因为如此,宫廷茶有别于儒教茶、道教茶、佛教茶而特色独具。

代宗、德宗两朝是大唐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发展宫廷茶文化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在大历元年(766)和大历五年(770)先后在义兴和顾渚建立贡茶院,这是宫廷用茶的官办生产基地,形成种植—加工—消费一条龙,不仅于发展茶叶科研有重大意义,还直接刺激了宫廷茶风的兴盛。且不说一年一度的清明茶宴,是何等地辉煌,即就宫女们的自娱性茶会亦令人神往。德宗时入宫的鲍君徽善诗也善茶,所作《东亭茶宴》诗云: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临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秋风。

这是典型的儒家的乐感文化,以山水之乐、弦管之乐烘托饮茶之乐。她的《惜花吟》中“红炉煮茗松花香”也是吟咏茶事的。

李冗《独异志》引用王建的《宫词》,反映天子赐文士茶以示恩宠,文曰:

亢公德秀,明经制策入仕,其一篇《自述》云:“延英对引绿衣郎,红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自问,宫人手里过茶汤。”

唐宪宗李纯(778—820)好佛道,曾迎法门寺佛指舍利入京师供奉,又令山人李泌“寻觅灵草”,服食长生药。宪宗也懂茶,他曾以茶礼赐学士,《凤翔退耕传》载:“元和时,馆阁汤饮待学士者,煎麒麟草。”称茶为“麒麟草”似是道家的说法。这一茶礼可能是沿袭前朝旧制。据有关史料记载,宪宗迷信长生药,因服食过多而致性情暴躁易怒,于元和十五年(820)被宦官陈弘志杀死。

文宗李昂(809—840)即位后,锐意改革,扫除前朝弊政,并任贤爱能,苏鹗《杜阳杂编》载:“文宗皇帝尚贤乐善罕与伦比,每试进士诸科举人,上多自出题目,及所司进所试而披览,吟诵终日忘倦,常延学士于内庭讨论经义,较量文章,令宫女以下侍茶汤饮馔。”文宗善茶,并以茶待文士,约他们一边品茗,一边谈政论文,风雅高致。

唐末懿宗李漼(833—873),史称他“器本中庸,流于近习”,即位后终日游宴,不理朝政,每出游随从者达10万余人。其人崇佛较前朝为盛,咸通十四年(873)二月二十二日,下诏六迎法门寺佛骨舍利,四月八日佛骨至京师,然佛祖并未赐福于懿宗,在迎佛过程中患病,六月病笃,七月驾崩。僖宗李儇(862—889)继位,并承父志,于咸通十四年十二月诏送佛指舍利还法门寺,并将一套精妙绝伦、价值连城的金银茶具送于地宫,按密宗曼陀罗坛场陈列以供养佛祖。同时出土的唐碑《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衣物帐》内载供养茶具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琉璃茶碗、柘子一副”,属于茶具的有19件,包括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纹银笼子、壸门高圈足银风炉、鎏金壸门座茶碾子、鎏金飞鸿纹银匙、鎏金仙人驾鹤纹壸门座茶罗子人物画银坛子、摩羯纹蕾纽三足盐台、鎏金伎乐纹调达子、系链银火筋等,涉及焙炙器、碾罗器、贮茶器、贮盐器、饮茶器等。不少茶器上有錾文,说明打造时间为咸通九年至十年,鎏金飞鸿纹银匙、茶碾子等几件器物还刻画有“五哥”字样,“五哥”是宫中对僖宗小时的称呼,《物帐碑》将此列入新恩赐物僖宗贡物项下。这套茶具等级之高、器形之美、价值之昂都是空前绝后的,与“盛唐气象”相称焉。它是大唐宫廷茶事的实物见证。足以说明大唐宫廷茶风兴盛,且追求大富大贵,体现王者风范。于茶、水、火、器无不借金钱和权力以求其极,其用心是在炫耀权力和富有。所以唐人李义山在《杂纂》一书中称“捣药碾茶声”为“富贵相”。宫嫔们竟将建阳进贡的茶油花子饼施于鬓上,以为时髦。唐冯贽《烟花记》载:

建阳进茶油花子饼,大小形制各别,极可爱。宫嫔镂金于面,皆以淡妆,以此花饼施于鬓上,时号北苑妆。

唐代宫廷的茶风开贵族茶道之先河,于茶具崇金贵银,唐人苏廙著《十六汤品》,称用金银茶具盛茶为“富贵汤”,列为第一品。流风所至,后世茶人也持此论,说“富贵汤当以银铫煮之,佳甚。铜铫煮水,锡壶注茶,次之”。宫廷用茶以价昂为优,难怪“交趾(今越南)称其贵人为‘翁茶’。翁茶者,大官也”。

不难看出,帝王茶的影响来自各个方面,而最主要的是佛教茶、道教茶、儒教茶的正面影响,汲取了宗教茶文化的精髓,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宫廷茶文化,并成为贵族茶文化的摇篮。

唐代诸帝饮茶的直接结果是推动了大唐茶风趋于鼎盛,成为千年不衰的“国饮”,进而推动了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及茶税的征收,使饮茶成为大唐人文风景线,成为大唐文明的象征,并为富国强兵起到了积极作用。

宋代皇帝步前朝后尘,仍以三教统一为国策。在茶事方面的迷恋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典型的莫过于宋徽宗赵佶,他是历史上最昏聩的皇帝之一,但也是最多才多艺的皇帝之一。工书画,通百艺,于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对茶艺亦有独到的研究,以“九五”至尊亲著《大观茶论》,在历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

此后,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为减轻茶农负担而“罢造龙团”,这一改变给中国茶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饼茶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自此团茶、散茶当令。而延续了数个世纪的陆氏煎茶法和宋代时兴的点茶法为瀹茶法所代替。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封宁王,政治上不得志,便潜心于艺术,精音律,工戏曲,对茶也有很深刻的研究,于1440年著《茶谱》一书,全书约2000余字,前有序,次分品茶、收茶、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等16则。他不主张蒸青团茶杂以香料,独创蒸青叶茶烹饮法。

清朝帝王茶事记载颇多。康熙皇帝善于将饮茶用于治国,如李伯元《南亭笔记》载:

康熙帝在南书房鳌拜进讲。鳌入,内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内侍持其后,命赐茗,先以碗煮于水,令极热,持之炙手,怦然附地,持椅之内侍乘其势而推之,乃仆于地。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论律。

李伯元(1867—1906)是清末小说家。他记载的这则康熙赐茶擒鳌拜的故事发生在康熙少年登极之时。为了除去专横跋扈的四辅大臣之一的鳌拜,竟选择了“赐茶”的宫廷礼仪。《康熙起居注·十七年十二月》还记有康熙为笼络臣子而赐有丧大臣茶酒之事,文曰:

初八日甲戌巳时,上诣太皇太后、皇太后问安。是日,谕大学士索额图、明珠曰:“满大臣有丧,特遣大臣往赐茶酒。自今以后,凡遇汉大臣丧事,命内阁、翰林院满洲大臣携茶酒赐之。本月初十日,着大学士明珠,携茶酒往赐兵部尚书王熙;翰林院掌院学士喇沙里、内阁学士屯泰,携茶酒往赐翰林院掌院学士陈廷敬。(www.xing528.com)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在位60年,一生六次巡幸江南,四次驾临西湖茶区,每次都有茶诗新作。乾隆十六年作《观采茶作歌》诗云:

火前嫩,火后老,唯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防微犹恐开奇巧,采茶竭览民艰晓。

乾隆二十二年作《观采茶作歌》诗云: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关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

无须回避去采茶,相埒男妇实劳劬。

嫩夹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明朝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我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乾隆二十七年作《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诗云:

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

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呼之欲出辨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乾隆三十年作《再游龙井》诗云:

清跸重听龙井泉,明将归辔启华旃。

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

入目景光真迅尔,向人花木似依然。

斯真佳矣予无梦,天姥img133希李谪仙。

乾隆嗜茶,他年老要退位,臣子劝曰:“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妙语相答曰:“君不可一日无茶”,竟将君主和茶相提并论。直到80岁自动退位后,茶兴不减,还在北海静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指导制茶,并不辍品茗。

乾隆之十五子名爱新觉罗·颙琰(1760—1820)是为仁宗,他曾为唐寅的《事茗图》题诗云:

记得惠山精舍里,

竹炉瀹茗绿杯持。

解元文笔闲相仿,

消渴何劳玉常丝。

诗尾附记:“甲戌闰四月,雨。余暇偶展此卷,因慕其意,即用卷中原韵题之并书于此。御笔。”

清末唐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即光绪皇帝,《清稗类钞》载:

德宗嗜茶,晨兴必尽一巨瓯,雨脚云花,最工选择,其次闻鼻烟少许,然后诣孝钦后宫行请安礼。

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也嗜茶且臭架子十足,《御香缥缈录》载:

一个太监手捧一杯茶来,茶杯是纯白美玉做的,茶托和盖碗都是金的。接着又有一个太监捧着一只银托盘,里面有两只和前一只完全相同的白玉杯子,一只盛金银茶,一只盛玫瑰花,杯子旁边还放有一双金筷。两个太监都在太后前面跪下,将茶托举起,于是太后揭开金盖,夹了几朵金银花放进茶里。那太监便颤巍巍地将那一茶匙的珠粉授给太后,太后一接过来,便伸出舌头把那粉倒了上去;其时我们站在旁边承值的人已早就给伊整下一盅温茶,只等伊把珠粉倾入口中,便忙着送茶过去,伊也不接茶杯,就在我们手内喝了几口,急急地把珠粉吞了下去。

纵观宫廷茶史,唐代帝王对中国茶业的发展贡献最大,如贡茶、清明茶宴、茶税、宫廷茶具、茶马交易、宫廷茶风等等,多是这一段时期的创造。宋明时期帝王茶的品位因禅悦之风的兴起而有所提高。至清代,帝王茶事虽则兴盛,然多着眼于口腹之欲,文化品位与前朝不可同日而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