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评:重庆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现状

实评:重庆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现状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2007年3月的“314”总体部署,对重庆提出了“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四大任务”,要求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发〔2009〕3号文已明确重庆要“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当前,重庆处在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

实评:重庆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现状

(一)现实条件

1.区位优势突出

一是地理位置独特。重庆地处中国西部内陆,位于嘉陵江长江的交汇之处,东西长约470千米,南北宽约450千米,辖区面积82403平方千米,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东北角与陕西省相连,地理条件优越。重庆处于长江经济带的“龙尾”和三峡经济带的核心位置,成为承东启西、左传右递的区域性轴心,是连接东中西部的重要桥头堡。特别是三峡工程完成之后,通过长江这一黄金水道,万吨级船队也能直抵吞吐量已达6334万吨的重庆港,这使得重庆成为中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立体交通枢纽。

二是战略定位突出。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对周边的辐射能力不断增强。自1997年成为第四个直辖市以来,重庆在区域经济中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点开放区域。2007年3月的“314”总体部署,对重庆提出了“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四大任务”,要求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由此,重庆进入“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的经济金融大发展新阶段。

2007年6月,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进行先行试验。重庆需要充分发挥主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培育核心经济板块和区域经济增长极,把带动农村地区、三峡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问题作为城乡统筹建设的重要工作。为了解决农村地区融资这一个困局,就需要将金融强大的辐射力延伸到农村,引导金融资源在城乡合理流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中明确提出,重庆要“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增强重庆的金融集聚辐射能力”,这是关于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方针,也是我国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部分。国发〔2009〕3号文已明确重庆要“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当前,重庆处在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近期,中新(重庆)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简称“中新(重庆)合作项目”]落户重庆,重庆自由贸易区(简称“重庆自贸区”)申请也获得同意,这为重庆打造功能性金融中心提供了显著的区位优势。

2.经济实力快速增长,投资规模优势明显,对外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重庆经济实力快速增长。近年来,重庆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跨境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业态蓬勃发展,重庆经济持续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一、二、三产业均保持较快增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较快。2015年,重庆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150.2亿元,同比增长4.7%。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大关,达21404.7亿元,同比增长1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规模以下工业全年实现增加值(含个体)459.5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位居全国第四。服务业平稳较快增长。2015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497.8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保持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社会效益显著。2015年,重庆GDP增长11%,较全国高4.1个百分点。从表1-10可以看出,在10个城市的横向比较中,重庆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速居第1位,经济增长保持良好势头。

表1-10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速排名

重庆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优势较为明显。2015年,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480.3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4356.1亿元,同比增长28.6%,对重庆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43.0%,拉动重庆投资增长7.3个百分点;全年工业投资4990.1亿元,同比增长19.8%;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751.3亿元,同比增长3.3%。近年来,重庆投资增速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一方面,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工业投资持续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而且重庆提前两年谋划了“十三五”基础设施重点投资项目,形成了总投资1.8万亿元的项目储备并逐步推进实施,掌握了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工业投资持续发力,这主要源于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较好,集群发展的培育模式初见成效。此外,民间投资持续活跃,已经成为重庆投资的“主力军”,2015年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9.9%。这与近年来重庆在民间投资方面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等降低企业税负、要素和财务成本的体制改革措施是密不可分的。从表1-11可以看出,重庆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在10个城市中居于第1位,投资规模的优势较为明显,而且投资增速也居于第3位,实现了投资在较大规模上的较快增长。

表1-11 2015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排名

对外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连续四年,重庆引进外资超过100亿美元,按商务部的统计口径,重庆外商直接投资额超过了湖北、四川,排名全国第九,中西部第一。而且在招商引资中,重庆充分考虑到了战略布局,比如在发展一个产业时,通过垂直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从上中下游全面着眼和布局,将相关企业“一网打尽”,形成产业集群。在中欧班列(重庆)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推动下,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贸交易更加便捷高效,2015年实现进出口1342.9亿元,占重庆进出口总值的28.9%,较去年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与新加坡、巴基斯坦、中东欧16国外贸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6.1%、78.4%和15.1%。从表1-12可以看出,在10个城市的横向比较中,重庆2015年出口规模居第4位,中西部城市第1位,出口规模具有一定的优势。尽管2015年出口额同比增速有所下滑,但也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国外贸进出口下滑7%的背景下取得的,而且包括了挤掉200余亿美元黄金简单加工贸易水分的效应。因此,重庆出口规模的优势是较为稳定的。

表1-12 2015年分地区出口额排名

宏观经济层面看,重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优势明显,对外开放内陆高地建设的推进,也逐步形成了重庆在对外贸易方面的优势,以此为支撑,重庆经济的较快增长为重庆的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这是重庆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获得支持的重要经济条件。

3.金融业获得长足发展,五大金融功能的深入发展已具备条件

(1)金融业作为重庆支柱产业的地位较为稳固,呈现5个亮点

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领跑重庆服务业发展。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500家,境内外上市、挂牌企业数量达121家,保费收入514.5亿元。地方新型金融机构资本规模达2851.3亿元,增加值已占到全行业的17.3%。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到1983亿元,保持西部第一。金融机构的集聚辐射能力逐渐增强,地方法人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已经在全国30个省、区、市设立一级分支机构60余家。

具体来看,重庆金融业发展主要呈现出5个亮点:

一是金融业总体规模排名靠前。2015年末,重庆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9万亿元、2.3万亿元,均居全国第16位,高于重庆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较好地体现了金融业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二是金融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处于全国前列。2015年末,重庆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0.9%,资产利润率保持在1.4%,金融业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均处于全国前列。

三是金融领域民营资本活跃度高。重庆民营小贷公司达到204家,占重庆小贷公司的76%,民营投资额超过400亿元。361亿元融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中,民营资本占近50%。本地知名民营金融企业——瀚华金控发展迅速,2015年末注册资本46亿元,净资产74亿元,业务范围涵盖融资担保、小额贷款、互联网金融、金融保理、资本管理、融资租赁等。近期,由瀚华金控作为主要发起人的西部首家民营银行——重庆富民银行正式获批成立。此外,由国企和民营企业联合发起的三峡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也正式获批筹建。

四是企业直接融资快速发展。重庆及时出台了银行间直接债务融资发展3年规划,进一步强化项目储备和对企业的培育与辅导,做好对已发债企业后续风险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直接融资环境。2015年全年,重庆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1109.1亿元,同比增长20.9%。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1100.1亿元,同比增长40.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0.2个百分点;占全国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发行总量的2.0%,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4位,较上年上升1位。从余额情况看,2015年末,债务融资工具余额2264.3亿元,同比增长28.9%,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余额2086.2亿元,同比增长31.5%。全部实现如期兑付,未发生一起债券实质违约事件。

五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较好。良好的金融生态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重庆市高度重视发展金融业,出台加快建设金融中心的意见,建立重庆金融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金融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维护金融权益,打击金融犯罪。同时,“一部一办三局”等金融管理部门分工合作,在各自领域履行金融调控和监管职责,支持金融业科学发展,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在近年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报告中,重庆均为中西部金融生态最优的城市。

(2)五大金融功能的深入发展已具备现实条件

①金融结算功能在中西部有一定优势。

作为中西部内陆地区,重庆近年来积极承接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形成“5+6+800”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业结构更趋多元、合理。随着产业发展的逐步深入,大量的货物流开始聚集,同时,通过较为广泛的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度,大量的资金流也开始聚集。这就需要全方位的涉外金融结算支持。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实践中,重庆已经具备了惠普结算、全国跨境电子商务“双试点”、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等全国独有或中西部领先的结算政策,初步形成了发展结算的比较优势。

目前,重庆的金融结算功能已初具规模。离岸金融、跨境人民币、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结算、跨国公司总部结算“五大结算”在近年来较为活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2015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1983亿元,保持西部领先水平。“十二五”期间,重庆成为中西部唯一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外汇支付“双试点”城市,跨境电商结算业务实现快速发展,2014年至2015年两年累计实现跨境电子商务结算额76.62亿元。先后实施外商企业意愿结汇、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等一批跨境金融服务改革试点政策,有效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一方面,积极加强中新(重庆)合作项目建设。在境外发债、双向投资、跨境结算、债权转让等方面,开展3项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和6项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另一方面,继续提升外汇管理水平,构建高效便利的金融开放环境。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企业增至11家。搭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云平台建设,开展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电子化单证管理试点。支持跨境支付业务规范高效开展,跨境电商结算量成倍增长,如商务部首批跨境电商试点前四强企业、海关总署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首个试点电商企业——重庆大龙网业务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境内外近19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年进出口值30亿美元。

从2015年的情况看,在金融结算方面,除北上广深之外,其他6个城市的金融结算功能综合水平差距比较小。在跨境本外币结算方面,重庆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从表1-13可以看出,重庆的涉外收支总量在中西部位居领先位置,这种优势从2013年开始显现,并在2014年、2015年得以巩固。但是与沿海城市相比,差距仍比较明显,这主要源于重庆作为内陆城市,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地位仍然弱于具有沿海优势的国际贸易强市。在国内结算方面,重庆在中西部也具有显著优势,以第三方支付牌照为例,如表1-14所示,重庆拥有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数量在10个城市中仅次于北上广深,居于第5位,但是在绝对数量上与前4位的城市还有显著差距。正是由于在国内和跨境金融结算两个方面重庆已经初步形成了在中西部的相对优势,因此在金融结算指数上,重庆在10个城市中居于第6位,与第5位的差距较小,但是与北上广深的差距较为显著。

表1-13 2015年分地区涉外收支额及同比增速

表1-14 2015年分地区第三方支付牌照数量排名

为进一步打造功能性金融中心的金融结算功能,重庆可以充分挖掘中新(重庆)合作项目等新政策的潜力,建设以离岸结算为核心的特色金融结算中心,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离岸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国公司总部结算、跨境电子商务结算、金融要素市场结算等五大结算功能,对接内陆开放发展需求,全面发挥政策合力。因此,从现有条件和发展潜力看,功能性金融中心的金融结算功能已具备深入发展的条件。

②金融资产交易功能的优势有待进一步强化。

随着重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与经济金融发展相关联的资产与要素交易需求也逐步增加。近年来,重庆不断创新要素市场种类,先后建成了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药品交易所、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重庆航运交易所、重庆咖啡交易中心等15个要素交易市场,交易品种达38类,形成了资产、权益和商品合约三大交易板块,涵盖了经济发展所涉及的主要领域。2015年全年新增交易量9918亿元,增长9.78%。2015年末在渝证券营业部数量达到172家。目前,重庆的金融资产交易功能已有所增强。要素市场体系日趋完善,资产交易功能得到有序发展。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跻身全国四大产权交易平台之列,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重庆药品所在全国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作为目前全国唯一的地票交易市场,有效保障了地票市场改革的顺利推进。重庆咖啡交易中心的目标是建设“三平台,两中心”:全国最大的咖啡电子交易平台、咖啡(跨境)电商平台、咖啡产业链融资信用增进平台、全国咖啡交易结算中心和咖啡大数据中心;远期规划是,立足为咖啡产业提供交易、信息、物流、融资等服务。这为重庆进一步提升对资产与要素交易的金融服务质量,切实发挥重庆要素市场对周边省市的集聚辐射作用,创造了良好条件。2014年重庆要素市场交易额9035亿元,2015年9868亿元,估计2020年将达到1.5万亿,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有助于推动金融资产交易功能的提升。

从金融资产交易所的发展情况看(见表1-15),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的注册资本总规模已经仅次于北上广,列第4位,这表明重庆近年来大力发展金融资产交易所等要素市场的政策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金融资产交易所规模在中西部具有显著优势,但是在股票交易和银行间市场交易方面,由于这是以经济中市场主体的规模和数量为支撑的,重庆的优势尚不明显,因此,从金融资产交易指标看,重庆不仅落后于北上广,距成都、天津也有差距,总体优势还不够显著。

表1-15 2015年分地区金融资产交易所规模排名

在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中,重庆可以借助对外开放的新机遇,围绕要素市场价格发现、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和资金结算等四大领域,加快改革创新和管理,不断完善与资产交易相关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动资产和要素交易做大做强,全面发挥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对要素资源的集聚辐射能力。

③资金融通功能在中西部有一定的优势。

作为中西部内陆地区,重庆经济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经济增长连续10个季度排名全国第一,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持续推进,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开展,带动了区域投融资需求的强劲增长。近年来,重庆资金融通功能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重庆新增社会融资总额2.1万亿元,是“十一五”的1.4倍。银行新增贷款1.2万亿元,是“十一五”的1.6倍,新增贷款的42%投向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等重点领域,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直接融资占比达到35.2%,五年提高26.6个百分点。五年来境内股票筹资额、企业债券发行额分别为119.17亿元和224.26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2.9倍和3.6倍,直融主体由市属国有平台向区县平台、民营企业、创业企业拓展,公租房定向票据、永续债、私募债等市场新产品不断涌现。

从2015年的情况看(见表1-16),重庆的贷款数额在中西部具有一定的优势,在10城市中居于第6位,虽然落后于北上广深等城市,但是与第3至5位的差距已经比较小了。在不良贷款率方面,从可以获得的2014年数据看,重庆不良贷款率在10个城市中最低,具有绝对优势。在社会融资规模方面,由于社会融资规模仅有分省域的数据,重庆排名靠后。因此综合来看,重庆资金融通指数位居中西部第1位,10个城市中的第6位,与第3至5位的差距都比较小,与第7至10位的相对优势显著,在中西部的优势较为明显。

表1-16 2015年分地区贷款余额排名

续表

注:未获得成都2015年的数据,以2014年数据代替

在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过程中,重庆可以紧紧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着力从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保持信贷平稳增长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各渠道、各类型融资协调发展,切实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优化融资结构,推动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实现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和支持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功能性金融中心的资金融通功能已具备深入发展的条件。

④保险保障功能快速提升,在中西部优势明显。(www.xing528.com)

近年来,重庆保险业规模稳步扩大,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一是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保费收入在2015年创历史新高。2015年,重庆保险分公司增至44家,保险业从业人员突破10万人。保费收入增速同比增长13%,创5年来新高。二是保障服务能力增强,保险业态进一步完善。2015年,重庆保险赔付支出同比增长45.4%。大病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全覆盖,城镇职工大额医保惠及500多万人,失独家庭保险覆盖重庆60%的区县,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普及全部建卡贫困人口。全国首家非政策性专业信用保证保险公司筹建获批。三是保险业改革转型持续推进。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启动, 2015年车均保费同比下降,7成续保客户保费降低。人身险费率改革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保险公司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产险公司非车险业务占比同比提升4.1个百分点,寿险公司分红型业务占比同比下降15.9个百分点。

从2015年的情况看(见表1-17),重庆保险密度增长很快,同比增速列第1位,保险密度绝对值在中西部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较北上广等城市仍然有显著差异。在反映规模的保险金额指标上,重庆的优势更为突出,仅次于北京、深圳,位列第3位。但是在保险深度、保险总部和分支机构数量上,重庆的优势在中西部仍然不够显著。因此,总体而言,重庆保险保障指数仅次于北上广深,列第5位,在中西部的优势已经较为稳固,与广深的差距有所缩小。

表1-17 2015年分地区保险密度排名

随着全国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保险资产交易平台相继落户重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巨灾保险等保险产品创新试点的开展,重庆的保险保障功能将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作为中西部内陆地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重庆在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保险业在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改善民生保障、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经济体制增效升级和政府职能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与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业务。因此,重庆功能性金融中心保险保障功能完全具备深入发展的条件。

⑤金融普惠功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十二五”期间,重庆普惠金融“惠民”效应持续提升。一是对民生领域的信贷支持加大。重庆首次购房、改善性购房、公积金贷款购房的首付比例已分别下调至20%、30%、20%,重庆金融机构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普遍施行8.5折、9折。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以惠及更多弱势群体。二是出台《重庆市金融业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方案》,形成了重庆市金融精准扶贫的总体规划和工作机制,同时启动了实施金融扶贫主办行、金融扶贫示范点、“一行一品”金融扶贫专属产品、金融扶贫示范典型建设,借助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创新推出“欣农贷”“惠农贷”等央行资金、财政资金和银行运作相结合的金融扶贫新模式,为重庆脱贫攻坚提供有效支撑。三是“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稳妥推进。2009年以来,重庆探索包括“两权”在内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业务,着力完善配套机制建设,在确权颁证、抵押登记、产权流转、司法保障、融资统计等配套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为“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奠定基础,基本形成“银行+农户”“银行+担保公司+农户”等多种金融服务模式;构建起以政策性评估为主导,商业性评估为补充的“双层”农村产权评估体系;形成“市级+区县级+乡镇级+村级”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流转体系;创新政府补偿、担保代偿、不良资产收购等三类风险分担机制。四是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有序推进。重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试点服务主体增至12家,其中4家银行及支付机构开通跨行助农取款。试点开展“助农取款服务触电工程”,先行试点的秀山县已实现106个助农取款服务点与村级电商服务点依托共建。五是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日渐完善。探索开发建设集中统一、全辖通用的农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推行信用村镇主办行制度,打造特色信用示范村。六是现金服务工程积极推进。深入实施“‘万村千乡’现金服务工程”“10万户商户现金服务计划”“零售企业现金服务对接工程”三大工程,设立农村现金服务点近万个、联系中小商户8.7万户、对接零售企业200多家。创新“乡村流动服务车”模式,提升“最后一公里”现金服务水平。七是金融IC卡惠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金融IC卡在各领域得到广泛运用,重庆建成290余个金融IC卡惠民服务点,为农村村民提供了便捷的金融和社保服务;23家医院安装700余台银医自助设备,实现自助挂号、缴费、打印检验单据等应用。因此,重庆普惠金融功能已获得长足发展。

但是,横向比较的结果不容乐观。以金融普惠中金融服务可得性的代表性指标每万人金融机构网点数为例(见表1-18),2015年重庆每万人金融机构网点数仅为1.3,而且同比下降16.6%,排名较为靠后,同比增速最低。这反映了重庆在金融普惠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1-18 2015年分地区每万人金融机构网点数排名

注:鉴于研究时数据可得性,加*表示2015年数据未获得,以2014年数据代替

在功能性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中,重庆可以从健全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加快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改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等方面着手,着力完善统筹城乡、服务民生的普惠金融服务功能,实现各类金融服务更加高效、便利、可得。

(二)现实压力

1.经济活跃度还不足以支持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

重庆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影响力不够大,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这决定了重庆在金融中心建设方面的相对地位。2015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2%。而同样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北京、天津、上海,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是3.2%、2.3%、3.5%。与四川(3.0万亿元)、陕西(1.8万亿元)、湖北(3.0万亿元)相比,重庆在经济总量和规模上也不占绝对优势,因而在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带动作用会较为有限。从表1-19可以看出,2015年重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0个城市中排名垫底,在人均经济规模方面没有优势。这直接决定了重庆宏观经济中的消费实力。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虽然重庆具备投资规模上的优势,但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率不高,从表1-20可以看出,重庆地区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排名靠后,与北上广深的投资效率差距较大,而金融机构和资源有向高效率区域集聚的属性,因此,重庆较低的投资效率不利于带动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这些宏观经济上的特征使得重庆的经济活跃度还难以对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足够的支撑。

表1-19 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

表1-20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比值排名

2.金融人力资源不足

现代金融业服务技术科技化程度高,随着社区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业务的迅速发展,金融业经营模式逐渐从传统实体经营向虚拟网络经营发展转变,金融创新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它需要一大批金融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既懂会计核算,又会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尽管近年来重庆金融机构集聚,金融类机构蓬勃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旺盛需求,但是重庆金融人才主要依靠引进和金融机构的培训,金融人才的发展滞后于金融产业的发展,不能满足金融发展的需要。重庆金融人才资源不足突出表现为:金融人才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人才同质化较普遍,多集中在信贷等领域;高层次金融人才面临“紧缺”状态,既缺乏通晓金融、外语、法律的复合型金融人才,也缺乏熟悉私人银行、金融工程、保险精算、风险资本运作的金融专才。近年来,重庆虽然采取多种政策和措施培养金融人才,但是大量人才仍选择中东部较发达的地区,人才流失较严重。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有:首先,重庆培育的金融人才较少,很多院校没有相关的金融人才培训的课程;其次,重庆金融产业的薪酬制度还不够完善;再次,重庆位于西部,其生产和生活环境较中东部地区艰苦,还没有形成人才发展和创业的有利环境和机制。因此,重庆金融产业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特别是吸引和留住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条件还不够完善,不利于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从表1-21可以看出,重庆每万人中的金融从业人数仅为39.2,明显落后于北上广等省市,金融人力资源的储备程度距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表1-21 2014年每万人金融从业人员人数排名

3.金融机构的多样性不够,金融市场中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需提高

新型金融机构发展不充分,以银行业、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占绝对比重,而以基金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为代表的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相对缓慢,数量较少;金融业创新能力不强,在运用股票、信托、资产证券化、基金、衍生金融产品等创新型金融工具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制约了市场空间的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基金市场以及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缓慢;跨市场投融资和交易工具不够丰富,市场之间的联运发展机制未建立,不能有效满足投融资主体的多种要求;金融辐射能力主要局限于市内,在国内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不平衡。银行贷款在社会总融资量中仍占绝对比重,2015年重庆新增直接融资1047亿元,占比仅为社会融资规模新增量的35.3%。二是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基本市场约束与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和发挥作用。目前,重庆还缺乏专业的评级机构、个人征信机构等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增值和信用服务。三是金融产品的种类和层次不够丰富,市场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例如,在农村发行的金融产品直接套用服务城市客户的准入标准和业务流程,不能完全有效满足现阶段“三农”客户的现实需求,“三农”客户的金融需求无专属产品支持,无流程配合。

以国内主板上市公司数量为例(见表1-22),2015年末重庆国内主板上市公司数仅为43家,排名靠后,与排名前三位的省市差距明显,同比增速也仅为7.5%,落后于排名前四位的省市。在新三板市场,重庆、四川、湖北的新三板挂牌企业分别为80家、207家、275家,这与北京的1144家、广东的1082家更无法相比。重庆已上市新三板企业资质一般。2015年重庆新三板企业平均营收为1.95亿元,利润为0.14亿元,整体和创新层企业利润同比增速仅分别为5%和10%。而新三板整体和新三板创新层企业的利润增速分别高达45%和40%。

表1-22 2015年末国内主板上市公司数

这种股权融资的差距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重庆民营企业对股权融资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刻。认为适度的股权融资,稀释了自己的股份,有可能影响家族的控制权,而且股权融资只是简单的财务投资行为,PE机构增资、IPO这些融资行为并不能提升公司的战略眼光和渠道资源,也不能为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横向整合、纵向整合提供支持,所以更依赖于亲友、员工的熟人融资、集资行为。而且重庆一些本来资质较差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后成了僵尸股,没有被机构投资者选择。同时由于真实的财务情况透明了,反而导致银行抽贷,在财务规范后无法避税、逃避社保,人工成本大幅增加。这些企业老板的负面情绪,很容易通过政协、商会等的活动传染,导致真正有发展前景的明星企业心生畏惧,对资本市场第一印象很差,错失了让机构投资者介入的机会。二是在重庆的券商和PE的分支机构仍然偏少。基于重庆国有经济主导的特征,各券商、PE机构形成的思维定式是重庆中小企业势力较弱,因而普遍把其投资、投行业务西南(西区)总部、分公司放在成都,这导致对民营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类、投行上市挂牌类项目开发时,重庆有一定的劣势。而且重庆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汽车、笔电、中低端手机、建筑等周期性领域或者传统制造领域,真正的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还不够多,例如在中国估值1亿美元以上的300家初创公司之中,重庆只有猪八戒网1家,因而在PE等机构进行企业筛选时,能够进行成长性投资的企业数量较少,这使得相关股权融资机构能够发挥作用的企业资源有限,相关业务的发展空间难以拓展。因此,重庆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为提升金融机构多样性和鼓励金融产品服务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4.政策竞争优势不够强大

在中西部,成都、西安和武汉三地都在不同的文件中提出了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规划。中西部地区多个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必然造成金融资源的争夺,这会使重庆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目标受到挑战。

为了推动金融中心建设,这些城市都制定了支持金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主要涉及财政资金补贴、税收优惠、购房补贴、人才引进等方面。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各城市政府推动金融聚集方面所展开的全面竞争。

成都先后制定的优惠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资金补贴。金融机构年度贷款余额每增加30亿元,给予5万元奖励。金融机构设立小企业贷款专营服务机构,该机构对小企业年度贷款余额每增加5亿元,给予10万元奖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郊区(市)县支行年度新增存款的70%以上投放当地的,由所在地政府给予适当奖励。②经营场地补贴。进入集聚区的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补贴标准为1000元/平方米;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给予连续3年租房补贴,补贴标准为每月20元/平方米;自建自用办公用房所需土地,可按照土地拆迁整理成本挂牌出让。每家金融机构享受补贴总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补贴资金按照市、区税收分享比例承担。相关金融机构申请补贴,须提供5年内不迁离集聚区的书面承诺。进驻天府新城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金融后台服务机构,享受成都高新区的相关扶持政策。③金融人才政策。进入集聚区的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以及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高级管理人员,自机构开业年度起3年内,按其当年实际缴纳的“工资、薪金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市、区地方留成部分的50%予以补贴。金融机构需要引进外国专家、留学人员或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在立项申请、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支持;市外事、公安等部门在权限范围内,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出国及赴港澳申请予以优先办理;为金融机构聘用的外籍专家申请1至5年有效的多次往返签证或居留许可证提供便利。

西安先后制定的优惠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资金补贴。鼓励新设金融机构。对来西安新设立或新迁入的金融机构总部,根据注册资本情况,一次性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②经营场地补贴。对在陕新注册的金融机构于西安金融商务区购置自用办公用房给予政策优惠。购买和租用的具体补偿及优惠政策,由西安市政府、金融商务区所在区政府制定。③金融人才政策。金融企业职工取得年终加薪、年薪制兑现等年度一次性工薪所得,可按12个月分解后确定适用税率和相应的速算扣除数,再按此计算纳税;金融企业以股权、期权等形式给予高级管理人员的奖励,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按照税收政策有关规定给予优惠;金融机构总部或地区总部引进省外高级管理人才,需解决省内常住户口或居住证的,可向省人事部门申请,符合条件的予以优先解决。教育部门要在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市(区)教育部门应当安排其子女就近就读重点学校。④税收政策。对在西安新设总部的金融机构给予财税优惠。自开业年度起的三年内由同级财政部门减半返还营业税;自盈利年度起的三年内由同级财政部门全额返还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

武汉先后制定的优惠政策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资金补贴。对新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改革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奖金额度400万至1000万元。在2010年年底之前,外资金融机构向本市中小企业、个人、农户放贷款,年末余额每增加1亿元人民币,由市财政奖励20万元。②经营场地补贴。对在本市新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外资金融机构新购买办公用房每平方米补贴1000元人民币;新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在2010年底之前按房租市场指导价格每年给予30%的补贴。③外资金融机构引进高级管理人才,由教育部门在其子女入园、入学等方面提供方便。

目前,重庆已经出台了多项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包括:金融机构落户奖励[1];根据金融贡献评价制度对支持本市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的金融机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2];对拟上市重点培育企业给予税收返还和现金奖励[3];对符合条件的股权类投资企业[4]、小额贷款公司[5]、融资担保公司[6]给予企业所得税执行15%的优惠税率;对落户金融核心区[7]的企业给予落户奖励、3年内部分税收奖励、一定限额内的购地补助或租房补贴。对金融人才[8]的奖励主要有:金融机构以股权、期权等形式给予其市级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在股权、期权兑现前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兑现时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交流到本市的市级以上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突出贡献人员,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购买商品房,给予一定的购房税费减免。

由以上政策对比可以看出,各城市对于打造金融中心均采取了以财税优惠和人力资源集聚为主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相似性比较高,并通过各城市优惠政策之间的此消彼长使得优惠政策对于金融聚集的影响力有所削减。这加大了通过优惠政策吸引金融资源打造金融中心的难度,使得重庆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财税优惠和人才政策面临直接竞争。总体来看,重庆在支持金融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方面还存在优惠限制条件较多、覆盖金融机构较少、税率优势不明显、对专业金融人才的财税优惠举措不足、缺乏对重庆打造功能性金融中心具有针对性的优惠和扶持措施等问题。而且与新加坡等城市的国际先进实践经验相比,重庆促进金融中心建设的财税政策主要为一次性奖励,没有体现持续激励原则,也未建立事后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都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小结

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重庆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定位具有显著优势。中新(重庆)合作项目的落地和重庆自贸区的获批进一步强化了重庆的优势。近年来重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金融业的长足发展,为打造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五大金融功能的深入发展已具备现实条件。但是,重庆经济的活跃度要支持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还有空间,人均GDP和投资的产出效率仍有待提高,金融人力资源的储备还不足以支撑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的推进,还有金融创新不足、政策竞争优势不明显等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1]《重庆市金融机构落户奖励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渝财企〔2009〕183号)

[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重庆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渝府发〔2006〕114号)

[3]《重庆市拟上市重点培育企业财政扶持暂行办法》(渝财金〔2014〕1号)

[4]《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进一步促进股权投资类企业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渝办发〔2012〕307号)

[5]《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意见》(渝办发〔2011〕92号)

[6]《重庆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政府金融办市中小企业局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发展意见的通知》(渝府发〔2007〕31号)

[7]《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核心区建设扶持政策的通知》(渝府办发〔2014〕17号)

[8]《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重庆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渝府发〔2006〕114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