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伦敦金融城:科技创新背景分析及成功原因

伦敦金融城:科技创新背景分析及成功原因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伦敦金融城可谓名副其实的“城中城”。只有经过商场的多年打拼,经过一系列公开推荐和选举后,富商财阀方可走上伦敦金融城的“领导岗位”。在世界上,伦敦金融城是为数不多的保持市政部门和行业协会密切联系的地方。高效率的警务服务、独立的法庭、解决商业纠纷和案件的公平和效率,也是伦敦金融城成为“金融首都”的原因之一。

伦敦金融城:科技创新背景分析及成功原因

(一)伦敦金融

在伦敦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东侧,有一块被称为“一平方英里”(Square Mile)的地方,以金融、贸易、服务为主要功能。这里聚集着数以百计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被看作是华尔街在伦敦的翻版,被世界金融界巨头奉为“全球的力量中心”,这就是金融城。据英国经济学人》统计:在各项主要金融业务中,金融城占据了全球20%的跨境借贷、40%的非英国股票交易、32%的外汇交易、43%的衍生品场外交易,以及二级市场70%的国际债券交易。除对冲基金资产外,伦敦在几乎所有的指标上都胜过了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金融中心。在金融领域,伦敦金融城在人才、商业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和总体竞争力等5个方面,均高于业内排名“老二”的纽约。这里有100多家本国银行和520多家外国银行,比全美的银行总数都要多出一倍;目前日平均交易量超过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交易量的32%,超过美国和日本的总和;有3/4的世界500强企业在这里设了分公司或办事处;聚集了超过1/3的《财富》500强公司的欧洲总部,以及几乎所有主要国际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办事处、分支机构或总部;吸引了2/3的世界顶级律师事务所,包括200多家外国律师事务所,世界前三大律师事务所把总部设在这里,使之成为国际争端解决中心之一。

2009—2013年,伦敦金融城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4.3%,其中金融服务业“一枝独秀”,贡献了接近3%的增长率;其次为专业服务业、管理与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等。根据2014年4月伦敦金融城政府发布的《伦敦金融城经济展望》(The Economic Outlook for the City of London),从2014年至2023年,金融城将新增4.1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实现经济增加值(Gross Value Added,GVA)36%的增长。该报告指出,金融服务业将继续保持其作为金融城第一大产业的地位。据分析,在未来10年中,金融服务业就业规模将达到16.5万个,占金融城总体就业规模的比重将达到38%,而其所保持的高效生产率使得其对经济增加值的贡献大约达到区域增加值的一半左右。[1]

伦敦金融城在世界金融界的卓越地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数世纪的积累和体制的完善而形成的。

伦敦金融城位于大伦敦市,却有自己的市长、议政厅、法庭,以及警察力量,形成一整套严格的自治体系,很少受政治的影响。按照英国王室宪章的规定,即使英国女王想进城,也必须事先征得伦敦金融城市长的同意。伦敦金融城可谓名副其实的“城中城”。

伦敦金融城强大的世界凝聚力,在于其独特的体制安排:远离政治,靠近企业;超脱于政党纷争,专注于经济规律。就连其自治政府的名称,都带有公司色彩,直译成中文就是“伦敦金融城公司”(也有人译作“伦敦市法团”,意思是法人团体)。把经济规律作为管理宝典的伦敦金融城,能够满足各行各业、各种肤色人群的需求,因而吸引着全球各地的专业人才和投资资本,实现了高度的国际化。这里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管制度、先进的通信系统、超强的专业化服务队伍,都是围绕金融业而形成的。

从17世纪下半叶以来,伦敦金融城一直是英国和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心脏,更是国家政治的“财库”。金融城的管理者,包括市长和市政官员,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公务员,而是商业精英和行会代表。只有经过商场的多年打拼,经过一系列公开推荐和选举后,富商财阀方可走上伦敦金融城的“领导岗位”。金融城市长是商会和市政委员会协商产生的,程序不少,只有那些德高望重、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国际联系的人,才会脱颖而出,以便保证金融城应对世界变化的胆识与效率。商业行业公会在金融城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属于金融城自治政府序列,但对市长及市府官员的选拔有很大发言权。在世界上,伦敦金融城是为数不多的保持市政部门和行业协会密切联系的地方。商业行业公会对市政的参与,提升了政府决策时效性和针对性,确保市政官员是具有专业能力的“行家”,但同时,金融城市政委员会对商业行业公会负责人也有提名权,反过来保证了行业协会与政府间的合作关系。如今为扩大国际民意基础,外国商人只要在伦敦金融城住满12个月以上,就可参选市议员。

金融城政府的体制也极具独特性:不关心国家政治,也不介入政党活动,其主要目标是为各种国际商务活动服务,给金融城内的各类金融机构与商务公司提供准确、及时、重点突出的分析报告和商业信息,拓展金融城的商业机会,通过法律修订和政策调整创造最佳经商环境。可以说,金融城自治政府更像一个国际性金融公会,市长可以代表整个英国,在海内外宣扬金融城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性,并听取世界各地对金融城的改进要求。市长每年要花90天在海外,访问20个以上的国家,发表700多场演讲。

伦敦金融城的管理体制,既不像通常的地方政府那样具有政治气息,也不像公司化管理那样充满资本味道,而是一种民主原则上的专业管理,专注于金融服务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重视基础设施维护,提升有利于商业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条件。“伦敦金融城一直遵循‘重原则,不重规则’的监管模式。”这种看似“放松”的监管更大程度地释放了市场潜力。正是持之以恒地坚守着这种管理理念,使得金融城突破四周的围墙,服务内容不断变化,持续地提升自身在创新、开放、灵活、高效方面的声誉,成为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城市。

高效率的警务服务、独立的法庭、解决商业纠纷和案件的公平和效率,也是伦敦金融城成为“金融首都”的原因之一。

金融城市长把其高度国际化的“秘诀”归结为5点:①能够吸引来自全球的非常懂市场的专业人才;②营造令这些人才及其家人倍感满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③健全完备的法律法规;④稳定的政治环境;⑤以透明度和可信的监管增加投资企业的信心。但实际上,专业而独特的市政管理体制,才是伦敦金融城生机勃勃的真正灵魂。[2]

(二)东伦敦科技

东伦敦科技城是位于伦敦东区的集科技、数字和创意等企业群聚落的中心。自20世纪90年代晚期,历史上被看作“贫民区”、街道老旧的伦敦东部逐渐自发形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如今,在这个没有边界的高科技和创意新聚落,原本几乎被遗弃的重工业贫民区,已成为美国硅谷之外的又一个国际科技创业中心,它就是由诸多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自发成长起来的大本营——“硅环岛(又译:硅盘)”(Silicon Roundabout)。2010年英国启动实施了“英国科技城”的国家战略,为了协助让原有的产业集群更具规模,政府颁布了一项支持“迷你硅谷”发展的计划,将包括奥林匹克公园在内的东伦敦建造成高科技产业中心,命名为“东伦敦科技城”。政府投入了4亿英镑支持科技城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并确保把新建筑中的一部分空间用作孵化区。伦敦已经成为全球科技企业在欧洲的“最重要一站”,思科英特尔亚马逊、Twitter、高通、Facebook、谷歌等大型公司进驻该地,巴克莱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再次开展针对创业企业的特殊融资服务,硅谷银行也在东伦敦开设了分行。此外,大多数欧洲领先的风险投资公司都将总部设在了伦敦,为科技城提供完备的融资服务。如谷歌欧洲风险投资公司入驻科技城,宣布为伦敦投入1亿美元的创投基金。除此之外,成立于2007年,孵化了来自35个国家的近200个创业企业,被称为欧洲最老的“新型”孵化器Seedcamp也入驻这里。据《2012年伦敦科技城3年成果报告》,伦敦的科技公司从2009年的49 969家暴增至2012年的88 215家。大量企业的入驻为伦敦科技城提供了58万个就业机会,其中包含43万个科技相关职位,科技产业产值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占GDP的比重已超过8%。如今的东伦敦科技城,是一个集科技、数字和创意等企业群聚的中心,是全球广告市场营销的动力来源,有近2/3的国际广告机构将欧洲总部设在伦敦,每一个创意行业都在伦敦安营扎寨,影视音乐、出版等,应有尽有。伦敦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欧洲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意产业枢纽。在2thinknow的2014年全球创新城市排行榜中,伦敦排名第三。[3]

在科技城的新投资以科技和创新为主,其策略性位置、公平与透明的法律体系、恰当的监管体制、遍及全球的客户基础、高效的支持性服务、尖端数字与创意设施、深层级的本地人才库和对国外人才的强大吸引力、活跃的创新文化等要素,吸引了诸多企业选择科技城作为开创与扩展业务的地点。

位置:位于伦敦心脏区,是主要的国际商业枢纽,以及欧洲首选的信息科技地点。

后盾:来自英国政府的承诺,及产业界、银行服务和学术界所提供的支持。

资金:可接触伦敦独步全球的金融服务业,以及欧洲最大的创投社群

设施:拥有尖端信息通信科技基础建设、数字与创意设施,包括使用于2012年奥运场地的设备在内。这里得到了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的照顾,是超高速宽带的优先铺设区。

人才:伦敦是英国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闻名于世的牛津和剑桥大学也距离伦敦不远。伦敦拥有的高校研究经费占全英国的25%,平均每位学生的研究经费是英国其他地区的2倍。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拉夫堡大学、伦敦城市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都是科技城项目的学术合作伙伴,可接触已被认可且不断成长的科技企业和人才。

联结:世界级的国际交通网,邻近欧洲之星(Eurostar)高铁车站与数座主要机场。同时紧邻多所世界级大学,包括伦敦政经学院、伦敦帝国学院、剑桥大学等在内。(www.xing528.com)

氛围:生气蓬勃的多元文化商业和社交活动,创造激发新思维、创新和吸引最优秀人才的活跃氛围。

(三)伦敦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伦敦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已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伦敦创意产业的艺术基础设施占全英国的40%,集中了全国约90%的音乐商业活动、70%的影视活动。伦敦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和设计机构,这些机构中近3/4在全球都设有分部。英国1/3以上的设计机构都位于伦敦,拥有全国85%以上的时尚设计师,产值占设计产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其中,时尚设计产业每年的产值均达到81亿英镑,出口创汇额高达4亿英镑。伦敦的音乐产业产值大约占英国音乐产业产值的50%。广播与电视产业一半以上的雇员在伦敦工作。伦敦出版产业的产值大约占全英国的36%。伦敦还是英国的游戏产业中心。把伦敦放在全球来看,其创意中心的地位也毫不逊色:全球3个广告产业中心之一;全球三大最繁忙的电影制作中心之一,英国电影产业中2/3以上的职工在伦敦,并包揽了英国73%的电影后期制作活动;享誉全球的国际设计之都,2/3以上的国际广告公司的欧洲总部在伦敦;定居伦敦的国际人士和当地居民比例为全球之最。作为“全球最酷的城市”,伦敦创意产业每年的产值均超过210亿英镑,解决了50多万伦敦人的就业问题,每增加5个新的工作岗位,就有1个来自创意产业。[4]

政府的文化部门不仅从经济效益角度支持创意产业发展并鼓励投资,而且将创意发展视作自己的道德使命。为了支持伦敦的创意产业发展,构建创新型城市,伦敦政府通过采取优惠政策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展校—研—企合作式创新体系、营造城市创新文化氛围等手段,进一步加快伦敦的创新型城市发展进程。在政府的政策扶植下,伦敦具有高度成熟的资本市场,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带来强劲动力,在创意文化带动下城市展现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与具有活力的创新文化并融入和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英国政府的创意产业政策,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早在1993年,英国就出台了国家文化政策《创意性的未来》,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策略层面,并先后出台了若干部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文化发展战略是维护与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的主要途径以及把伦敦建设成世界级的文化中心的目标”。1997年,新当选首相的布莱尔将创意产业作为英国的重要产业加以重点扶持,成立“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亲自担任小组主席,并成立文化媒体与体育部。通过完善金融服务、企业财政支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对文化创意企业进行大力扶植,凸显出政府力量在伦敦创新型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导向作用。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首次诠释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并在1998年和2001年两次发表《创意产业白皮书》。2002年伦敦发布了《伦敦创新与行动方案》,目标是在现有的城市能级上“使伦敦领导世界知识经济”。2003年,伦敦公布了《伦敦:文化资本——市长文化战略草案》,提出文化发展战略是维护与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的主要途径,并要把伦敦建设成世界级的文化中心。伦敦设立专门评估创意产业的一个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在伦敦发展局的领导下,聚集了来自创意产业的企业执行官、政府官员和文化艺术组织的领导,他们共同评价城市创意产业的经济发展潜力,以及可能阻碍其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包括伦敦艺术界、商界、高等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所有与创意产业相关的最高层面人士都积极参与协调支持创意产业的工作。“创意伦敦评估”项目(Creative London Evaluation)的建立,旨在提出有关创意伦敦计划中的创意中心评估投资建议以及评估其他投资计划。2004年4月,为了促使伦敦获得世界首要创意中心的名声,伦敦市长启动了由伦敦发展局领导的“创意伦敦”大计划,并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在市场失调时采取有效的干预以及推行有效的支持策略促进创新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已开发涵盖融资、人才开发、房地产和促销等各个环节在内的一系列项目。伦敦发展局支持开发的10个“创意中心”,通过社区和文化团体,与政府、教育机构和房地产商的齐心协作,推动投资和增长的长期项目。

此外,为创建“创意伦敦”,伦敦发展局在诸多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

(1)鼓励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为个人与中小企业提供研发基金以促进伦敦的创新能力,推动中小企业创新。2005年,伦敦市设立“创意优势基金”,目的是为伦敦创意产业中有才华的企业家提供资本投入和商业支持。并对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给予企业财政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出口鼓励。

(2)培养公民的创意生活和创意环境。通过教育培训推介支持公民的创意生活,给公民提供接触创意的机会,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与交流。英国积极加强与其他国家在创意产业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相互间的进步。2008年11月,伦敦市约翰逊公布关于伦敦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二份发展战略草案,即《文化大都市伦敦市长的文化重点(2009—2012)》(Cultural Metropolis The Mayor's Priorities for Culture 2009-2012)。2008年的《伦敦文化审计》对伦敦的文化环境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将伦敦与其他4个国际都市(纽约、巴黎、东京、上海)予以比较。2010年的《市长文化战略》(经过伦敦议会两次审议)再次确认文化与创意对于保持伦敦国际都市地位的重要性,允诺对文化创意事业提供持续的支持和投资。2014年的《伦敦市长文化战略》在2010年报告的基础上,更新了统计数据,再次重申确保伦敦保持世界一流文化都市地位的核心要求。这些政府报告客观描述并详细规划了伦敦城市文化的发展,基本思路一以贯之,都将保持伦敦“世界文化之都”的地位视为重中之重。伦敦议会和伦敦政府——无论是工党执政还是保守党执政——对于文化创意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拥有清晰而坚定的共识,这使得虽然伦敦市政府在过去10年经历了政党轮替,但其文化政策基本上保持了连续和稳定。伦敦政府很好地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在宏观上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引导和加强对文化重要性的倡导、协调各类部门和机构、为文化发展提供硬件保障和完善的法治环境。[5]

另外,伦敦的融资支持网络也是伦敦创意产业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政府、银行、行业基金、创意产业间建立了系统的融资体系,从资本上为伦敦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伦敦政府一方面协同金融界和民间投资者推动成立众多资金资助项目,对创意产业予以直接的资金支持,一方面通过大力宣传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鼓励私人资本包括海外资本投资英国的创意产业。例如,英国政府2014年3月发布的《英国创意产业投资机会》为海外投资者进入英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提供信息和帮助。同时,英国政府和伦敦政府出台的扶持性税收政策,则为伦敦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间接的资金支持。此外,政府还通过专业化的公共机构,给予创意企业在投资风险评估、知识产权保护、创意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也是间接帮助创意企业节约了资金。针对创意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融资困难的现状,伦敦政府协同民间组织对企业提供援助,并建立了一系列基金组织,制订了众多资金投入计划,如政府的小型公司贷款保证计划和创投基金的补助;提供创意产业与金融机构接触的机会,拉近彼此距离;探索表演艺术发展如何有效利用政府资金;在文化遗产与观光领域,为国会与贸易伙伴组织的金融机构提供认识产业的机会;针对音乐产业进行金融援助等。所有的这些政策和措施都对伦敦的创意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经验借鉴

伦敦能够长期保持经济活力,在全球城市中独树一帜,与其高度开放的人文环境、面向创新创意的文化之都、具有研发实力的产业部门、有宏观掌控能力的地方政府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正是凭借自身众多的中小企业、政府有效的法律法规、雄厚的科研教育实力、规范的金融体系以及良好的投资氛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新体系,并通过这个创新体系的不断发展来带动自身经济、科技、教育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从而使伦敦走在创新的最前端。

1.城市基因

长期保持创新活力。伦敦曾经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有影响力的世界工业中心。随着工业化的完成,传统产业优势弱化,伦敦市政府通过对产业发展的规划、改革,实现了城市的深刻转型。1997年,英国率先提出创意产业的理念,并率先制定产业政策来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创意伦敦”“创意之都”等概念也因此而得名。目前,伦敦还有着国际设计之都及全球三大广告产业中心、全球三大最繁忙电影制作中心等新的光环,特别是伦敦设计节、伦敦时装周、伦敦游戏节、伦敦电影节等已经享誉全球。

伦敦城市活力的源泉,始终与产业发展及就业增长保持紧密的联系,这使得创新能够根深蒂固地根植于城市文化之中,成为伦敦城市的重要基因。专业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广告传媒业、金融保险业等一些以创新为导向的现代服务业始终呈现出勃勃生机,不仅在就业规模方面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在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加值的贡献度、平均工资等方面也均持续提高,从而有助于吸纳来自全球的优秀产业人才。

2.开放包容

营造国际化人文环境。自中世纪以来的几百年中,伦敦始终在世界上保持巨大的影响力,除了历史上“日不落帝国”强大的文化输出所致,同时也是其国内高度开放人文环境所推动的结果。由于实行了自由的经济金融政策,伦敦日趋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国际大都市,居民来自世界各地,形成一座种族、宗教与文化的大熔炉城市,使用的语言超过300多种。依托这种具有高度开放包容特征的人文环境,伦敦吸引了各国企业、人才源源不断地集聚,这是推动其保持经济活力和就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英国作为一个高福利的国家,国民享受免费医疗、教育等,也是吸引各国高层次人才移居伦敦的重要因素之一。

3.规划引领

有效促进经济繁荣。伦敦虽然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大都市,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伦敦就启动了多轮中长期战略规划,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编制的大伦敦发展规划等,对伦敦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战略导向、主要措施等作出部署,对数十年来伦敦市持久地保持旺盛的活力和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2000年,由伦敦发展局牵头,15个政府部门、10个民间协会共同合作,制订了《伦敦科学、知识与创新战略规划》。2000年大伦敦政府重新成立后,大伦敦市长于2004年发布了正式的伦敦规划,明确了伦敦成为欧洲主导城市和世界城市的发展定位。2003年,伦敦发展局公布了《伦敦创新战略与行动计划(2003—2006)》,明确提出了伦敦创新战略的目标:建成“世界领先的知识经济”。针对这一目标,伦敦发展局也确定了三个战略目标,即通过在伦敦所有组织机构中全面培育创新文化,为伦敦的创新计划夯实基础;同时通过鼓励与帮助伦敦企业实现创新,不断提高伦敦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为伦敦的不断发展提供保障;通过整合伦敦知识基地资源,推动中小企业与知识基地的合作,为伦敦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动力等。2006年,欧盟城市规划委员会副主席罗宾·汤普森曾经就新一轮的大伦敦规划要点表达了看法:未来20年伦敦将致力于发展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创造6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经济发展和就业主要导向伦敦中心区、城镇中心以及需要重建的地区。伦敦东部地区作为主要发展地区,将重建所有的废弃土地,预计该地区就业岗位将增加25.5万个。“运输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伦敦市政府支持下于2014年发布了《城市版本:2050项目》,分析了面向2050年伦敦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寻求继续提供世界级服务之道;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些问题,有关部门专门设立了5个咨询工作室,来专题收集一些富有创新创意的观点,以及分析2050年伦敦作为一个工作、生活、旅游观光地所具备的特征。类似的前瞻性规划、研究,在长期中对区域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