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泾川县县域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是关键

加快泾川县县域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是关键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共泾川县委党校王丽荣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之策,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泾川县县域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等重要经济指标每年连续两位数增长,但从发展质量和整体水平来衡量,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低于全省、全市水平,大多数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位处于偏后位次,县域经济总量小,发展相对不足。

加快泾川县县域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是关键

中共泾川县委党校 王丽荣

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之策,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泾川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泾川县县域经济取得的成效

1.增强了经济综合实力。近年来,泾川县确定了“着力强化四项支撑、深度开发五大产业、加快构建三大格局”的战略思路,牢固树立产业融合、顶层设计、市场运作、本土创业等理念,狠抓特色产业开发、工业经济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增强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2.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泾川县多方加大资金扶持,以市场引导、大户带动、链条延伸、集群发展为方向,跻身全省果品大县、牛羊大县、蔬菜大县行列。注重多元要素融合,以组团式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连续两轮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

3.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泾川县坚持把“工业强县”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略,强园区、抓招商、促创新,积极搭建工业经济发展平台,着力招大引强,循环经济园区进入省级重点行列,落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2.7亿元。

4.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泾川县西长凤高速、泾渗公路、西平铁路全线贯通,新修通乡通村油路242条747公里,通村率73%;农村、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8.37平方米和16.5平方米,电力网络逐步健全,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全县乡村通电率达到100%,农户通电率达到97%,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5.推进了文化旅游产业。泾川县按照“西有敦煌、东有泾川”的目标要求,深度挖掘西王母文化、佛教文化等县域文化资源,以佛舍利“千年一现”为契机,成功举办大云寺落成暨佛舍利安奉法会,举办第五届海峡两岸西王母(华夏母亲)女性文化研讨会,由中国非遗中心倡议,将西王母诞辰日(农历七月十八)确立为华夏母亲节,确定泾川为“国际西王母文化研究基地”,泾川旅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6.协调发展了各项社会事业。泾川县有效解决涉及群众上学、就业、住房、增收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深入推行农村民主管理“五自主、三合作”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着力解决农村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社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总量较小。泾川县县域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等重要经济指标每年连续两位数增长,但从发展质量和整体水平来衡量,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低于全省、全市水平,大多数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位处于偏后位次,县域经济总量小,发展相对不足。

2.农业经济条件较好,但规模不大。泾川县交通便利、耕地条件较好,广大群众素有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习惯和舍饲圈养的畜牧业传统,发展特色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从近年发展实践看,尽管平定高速、西平铁路、西气东输等工程相继建成,仅仅发挥了通道作用,对泾川县农业发展拉动作用不明显,农业发展的规模不大。(www.xing528.com)

3.工业经济稳步提升,但效益偏低。泾川县工业经济虽然有了稳步提升,但全县工业经济总量小、产业链条短、综合效益低,工业支柱性项目少,结构不合理,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还很弱,工业经济效益低。

4.项目建设增势强劲,但问题不少。泾川县不断加大项目争取、实施、管理力度,集中实施过亿元项目30多个,推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前期工作不实、争取力度不够、实施环境不优、建设程序不规范、招商意识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

5.城镇开发稳步推进,但档次不高。泾川县在县城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受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县城整体开发规模小,建设品位不高,县城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城市管理方面,机制不健全,工作不到位,脏乱差问题突出。

6.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较慢。泾川县虽拥有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旅游资源,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西王母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但目前仅仅停留在规划编制和研讨交流层面,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还没有转变为经济资源。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1.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紧紧围绕“3341”项目工程要求,从投资拉动型经济的县情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国家产业和投资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开发、社会事业发展、民本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集中论证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确保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40%以上。紧扣导向谋划项目,敏锐对接国家、省市“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新型城镇化、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方面的规划,精心论证储备一批符合政策导向,能够争得来、落得实,支撑泾川发展的战略性项目,为引进更多的项目投资赢得主动。集中整合项目资金,将有限的项目、资金打包使用、整体谋划,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

2.切实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以市场化手段推进产业深度开发,持续扩大产业规模,每年以5万亩的果园栽植规模进行适度扩张,建办一批新建日光温室、大中拱棚,鼓励农户建办养殖小区,扩大养殖规模;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市场主体,建办一批竞争力强、产业链条完整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增加收入;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扩大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果品、蔬菜、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借鉴建设成功经验,全面融入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等理念,高标准抓建一批中心示范村,积极改善基础条件,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破解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制约,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智力支撑。

3.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轻纺建材能源开发等企业集群,加快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引导成功人士回乡建办企业,领办园区;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多方扩大招商引资,放手发展非公经济。聚集要素建办园区,创新园区管理机制,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汭河风情线工程;对入园企业,要在项目争取、用地审批、扩大融资等方面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园区聚集效应。着眼打造“西北纺织城”目标,抓紧完善相关规划,全力推进天纤棉业二期生产线建设;鼓励正大饲料、福润禽业延伸产业链条,建办养殖基地,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企地互惠双赢。加大石油食盐煤炭资源开发步伐,加快甘肃陇能能源煤转化利用泾川项目区建设,走依托资源强工业的路子,切实提升县域经济实力。

4.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布局,积极融入泾川丰富的文化、生态资源、历史元素和时代特征,全面完成第四轮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风貌控制规划,编制完成“城中村”、棚户区改造规划及相关修建性详规,精心修编重点小城镇和中心村规划,形成城乡有机融合的规划体系。全力抓好城北综合开发、城东街景改造、旧城区街路改造等重点工程,开建泾河大桥,扩大县城规模,拓展城市空间;加快中心城镇建设,辐射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严格推行精细化管理,把规划执法和城市综合执法结合起来,围绕市政设施维护、卫生清扫保洁、集贸市场整治等重点,持续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实行精细化管理,切实解决脏乱差的问题。

5.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把泾川打造成为华夏佛宝圣地、西王母文化发祥地、陇东休闲养生度假胜地、生态宜居型文化旅游名城和城乡融合经济转型示范县,高质量完成全县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大云寺总体规划,精心编制吴焕先烈士纪念馆详规,引领文化旅游发展。加快建设大景区,按照省市大景区建设要求和“一带四区多点”的空间布局,以大云寺为核心,以王母宫、田家沟和南石窟寺为节点,努力把泾川打造成为平凉—泾川大景区的核心区块。组建泾川文化旅游(集团)投资公司,将重点景区非文物资产和不动产整体划归,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多元融资,打包开发,以旅游地产开发为切入点,引资建办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加快融入“西兰银”区域经济旅游圈,积极搭接精品线路,多方开拓客源市场,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6.全面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以提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为重点,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巩固国家级利益导向体系示范县创建成果,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精心办理惠民实事,切实抓好省、市县列实事办理工作,确保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集中抓建一批基础设施扶贫工程,着力解决群众行路、吃水、上学、就医等问题,增强贫困乡村自主发展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