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典型省份污染产业转移规律研究

典型省份污染产业转移规律研究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部分研究东部污染产业的转移,以浙江省为例,邻近长三角,处于污染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对我国东部工业污染转移量评估进行案例研究。从浙江省污水污染物转移总量指标来看,受污染产业转移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金属冶炼及压延、纺织业等。

典型省份污染产业转移规律研究

4.1 东部污染产业转移规律研究——以浙江为例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东部地区更是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污染产业转移首当其冲,尤其是污染产业的转移。本部分研究东部污染产业的转移,以浙江省为例,邻近长三角,处于污染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对我国东部工业污染转移量评估进行案例研究。

4.1.1 评估方法

本文借用龚景峰等2010年的评估方法,尝试对当前我国东部污染产业区际转移量进行定量评估。为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拟利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各工业部门的废水排放、废气排放、固体废弃物排放等数据,其中废水污染选取汞、镉、六价铬、铅、砷、挥发酚6个排放指标,废气排放选取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粉尘3个排放指标,固体废弃物排放指标选取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1个指标。以上10个指标作为污染排放转移评估指标。

Eij=Sij/Pi

作为各工业部门的排污系数。其中:Eij代表工业部门i万元工业产值排放的污染物,即排污系数,吨/万元。

Sij为某一工业部门i第j项污染排放指标全国的排放总量,吨。

Pi为某一工业部门i全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万元。

tEij=Eij(Ii-Oi

作为各工业部门污染转移量指标。其中:Ii代表地区某一工业部门i的调入额,万元。

Oi代表地区某一工业部门i的调出额,万元。

当Ii大于Oi时,表示这一工业部门i是净调入;反之,当Ii小于Oi时,表示这一工业部门i是净调出。

tEij代表某一工业部门i的j污染指标的转移量,单位千克。当tEij大于0时,说明这一地区行业部门i的j污染指标转移出省外;当tEij小于0时,则说明这一地区行业部门i的j污染指标被转移到省内。

把各工业部门的某一污染指标j全部相加,可得出这一地区某一污染指标j排放转移总量:

其中:TEj代表某一地区j指标污染排放转移总量。当TEj大于0时,代表第j项污染指标是净移出,即说明这一地区把第j项污染物转移到了省外;当TEj小于0时,代表第j项污染指标是净转入的,即说明这一地区为其他地区生产工业产品并导致第j项污染物保留在自己省内。

10个污染排放物指标数据均来自于历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地区各工业部门省际贸易数据来自各地区的投入产出表。本文是对省际转移量进行计算,所以需要这一省份的调入与调出数据。故需选择设有调出、调入的投入产出表的省份,浙江省正好符合。

4.1.2 污染产业转移足迹分析

2007年浙江省投入产出表的工业部门按《国民经济产业分类》分为23个部门。但是,《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将工业部门划分为42个部门,即只有将《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的产业部门进行合并和分类,才能建立一个统一的体系。根据各产业部门的特点,将工业部门合并为23个部门。其中,黑色金属的开采选矿和有色金属的开采选矿合并为金属的开采选矿,非金属矿物的采矿选矿和其他矿业合并为非金属矿物的采矿选矿和其他矿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并入食品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羽绒)并入纺织、服装、鞋类、皮革、羽绒及其制品;木材加工和木材、竹子、藤、棕榈、草制品、家具制造并入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纸和纸制品,印刷和记录介质,文化、教育、体育用品制造业合并为造纸、印刷、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工原料、化学品制造、医药制造、化纤制造、橡胶制品、塑料制品合并为化工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工业合并为金属冶炼和压延工业;通用装备制造业、特种装备制造业合并为特种设备制造业。

利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8》及浙江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对浙江省工业污染足迹进行分析。按照上述的评估方法可以得出浙江省各工业部门产生的污染转移量。具体评估结果如表3-2所示。

表3-2 浙江省各工业部门废水污染转移量 单位:吨

续表

注:正数值表示污染已转移出浙江省,负数值表示污染保留在浙江省内。

(1)污水污染转移的足迹分析。

根据表3-2中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浙江省6个污染排放指标,即汞、镉、六价铬、铅、砷、挥发酚的总污染转移指数都是正值,属于净污染去除,表明浙江省污水污染物较多。从贸易向其他省份转移的污染物总量分别为0.0129吨、1.1794吨、2.2818吨、4.0238吨、1.3257吨、59.1843吨。结果表明,贸易向其他省份转移的汞量占总排放量的1.29%,镉占9.67%,铅占1.47%,砷占7.75%,挥发酚占4.20%,说明浙江省通过省级贸易对降低汞、镉、铅、砷有很大作用。对六价铬污染物的排放影响不大。

从行业效益和贡献来看,浙江省挥发酚类排放的主要受益产业是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金属冶炼及压延,燃气生产和供应等。造成污染的工业部门是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金属矿采选业。

从浙江省污水污染物转移总量指标来看,受污染产业转移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金属冶炼及压延、纺织业等。运输设备制造业大量造成污染的排放,其他还有化工,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通用和特种设备制造等。

(2)废气和固体废物污染转移足迹分析。

表3-3显示浙江省工业固体废物、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分别为304380.52吨、324428.05吨、111403.24吨和141829.05吨。结果表明,在浙江省工业发展体系中,更多的污染物向浙江省外转移,尤其是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

表3-3 浙江省各工业部门省际贸易中工业废气、固体废弃物转移量 单位:吨

续表

从行业效益和贡献来看,煤炭开采和洗选,非金属矿及其他采矿选矿,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非金属矿产品,金属冶炼及压延,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等行业,从工业固体废弃物中获益最大。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对污染贡献很大。

对于废气污染物的排放,受益最大的工业部门是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非金属矿物产品,金属冶炼及压延,金属产品,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主要贡献者是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交通设备和工艺品等制造业,通用、特殊设备制造业等。

4.1.3 结论与评述

以浙江省为例,通过对其污染转移足迹的分析,发现2007年浙江省工业部门的所有污染指标都是污染出口。一些指标,如汞、镉、砷、挥发酚、工业固体废物等指标对该省的相应排放量相当大,表明浙江省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把大部分工业产品污染物输出到外省。

4.2 中部污染产业转移规律研究——以湖北为例

中部地区由于其地理优势,历史上一直是一个相对繁荣昌盛的地区。在我国历史上,中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然而,在当今的工业时代,并且在20世纪后期国家实施区域差异化战略,中部地区发展缓慢落后。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虽然随着时代的逐步推进,但由于沿海开放城市的快速发展,其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以至于一些新兴的地级、县级工业城市的GDP也超过了它。以前的优越感现在已经消失了,以前的地位不被重视,强烈的对比让湖北人难以接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悲哀,也可以解释为湖北乃至中部地区在全国的衰落。因此,湖北必须抓住历史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4.2.1 研究背景

由于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的趋势明显,步伐日益加快。为了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东部沿海地区已开始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实施产业区域转移,逐步转移和扩散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西部的大开发得到了大力支持,湖北迎来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湖北在本地市场上有很大的能力。2010年湖北省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19.4亿元,是山西(3300亿元)和江西(2932亿元)的两倍多,在中部六省中仅次于河南。其次,交通条件优越,湖北省已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网络。要素资源丰富,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湖北省已发现矿产146种,占全国矿产资源总量的81%,其中已探明储量92种。除煤炭、石油、天然气相对贫乏外,其他矿产储量相对较大,尤其是化工、建材和一些冶金矿产资源丰富,这些都为湖北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

4.2.2 污染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2010年湖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引进省外资金1986亿元,同比增长77%以上。湖北已经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累计已有8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湖北投资

(1)产业转移来源地。

2008—2009年是湖北承接此次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数据显示,期间湖北承接的省外资金在规模、增速两方面均超过外资,产业转移呈现以沿海等地内资为主、国际资本为辅的格局。近年来,外商对湖北直接投资状况及湖北引进省外资金情况如表3-4和表3-5所示。

表3-4 2004—2009年外商对湖北直接投资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2010湖北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出。(www.xing528.com)

表3-5 2007—2010年湖北引进省外资金状况

资料来源:2008—2010年湖北商务厅商务运行情况快报,http://www.hbdofcom.gov.cn。

2010年,湖北全省共引进省外资金项目2662个,同比增长14.15%;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986亿元,同比增长77.32%。其中,广东、浙江、北京、福建、江苏、上海、山东7个省市共投资项目2032个,实际到资1424亿元,分别占全省引进省外投资项目总数和资金总额的76%和72%,成为湖北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来源地。

(2)产业转移类型。

根据表3-6中的统计数据,湖北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各个行业的项目中,重点放在制造业、房地产、电力、燃气、水利生产和供应业,其中制造业所占比例较大。2005—2009年间,湖北制造业实际吸收的外资占湖北所有行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例分别为44.76%、69.73%、70.40%、61.30%和64.35%。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湖北产业转移问题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和东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梯度转移问题,产业转移对湖北产业结构的影响最大。

表3-6 2005—2009年湖北省各行业利用外资情况

续表

数据来源:历年《湖北统计年鉴》。

(3)产业转移的影响。

如前所述,湖北省产业转移项目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部门,尤其是工业部门,高度集中在工业部门的制造业部门。湖北省第二产业吸收的产业转移资金主要集中在纺织、塑料制品、食品、矿产资源等领域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加工行业。但是,在电子、化工、机械、交通运输设备、信息产业等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驱动力和良好效果的高增长、高附加值领域,产业转移项目的引进却很少。因此,工业产业给湖北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据统计,湖北省2009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9.132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中大气氮排放总量为15000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达1252.3亿立方米。其中工业二氧化硫527000吨,工业烟尘179000吨,工业粉尘183000吨。目前,湖北省11个湖泊中的15个水域中有9个总氮和总磷已超标。大量的湖泊中有50%以上的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湖泊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排放和农业源污染,其中农业面源污染有加重的趋势。表3-7是2009年度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指标的相关数据。作为湖北的省会和中心城市,武汉在所有空气质量指标中排名落后。例如,空气质量达到和优于二级的天数是301天,在31个城市中排名第25位。由此可见,空气质量较差,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目前,湖北省的资源状况也令人担忧:虽然湖北被誉为“千湖之省”,但2010年的人均水资源量为2052立方米,居全国第17位,甚至低于全国2200立方米的人均水平;湖北耕地面积338350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58公顷。2009年湖北省单位GDP消费达到1.230吨标准煤/10000元,不仅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属于后面,而且高于全国单位GDP能耗水平1.077吨标准煤/10000元。

表3-7 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指标(2009年) 单位:mg/m3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据有关报道,在清江中游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坎镇和龙洲坪镇,一批招商引资、经济效益显著的锰矿企业将污水直接排入清江。锰矿开采等原因造成湖北省宜都市被誉为800里清江画廊的仙境被严重污染。该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将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也破坏和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4.3 西部污染产业转移规律研究——以陕西为例

4.3.1 研究背景

2010年是西部大开发的第十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趋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产业承接是一把双刃剑,有效的产业承接可以有效地提升承接地与被承接地的产业结构,盲目承接可以使承接成为“污染避难所”。化工、能源、橡胶、塑料、皮革、纺织等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将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质量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陕西省资源丰富,地理优势独特,科教实力雄厚,文化底蕴深厚,已成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迫切需要发挥区域优势、制造业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投资,扩大对外开放。面对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浪潮,陕西发展了自己的经济,也因盲目经营导致一些污染产业的进入。

4.3.2 污染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1)污染产业转移的结构。

2008年到2010年,陕西省污染产业利用东部投资的项目数为403个,合同金额608.3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项目数为12个,东部投资合同金额31亿元,分别占总数的2.98%和6.12%;第二产业项目数为252个,合同金额404亿元,分别占总数的62.53%和66.4%;第三产业项目数为120个,合同金额173.36亿元,分别占总数的29.77%和28.49%。

将产业划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2008—2010年陕西省以承接资源密集型产业项目为主,占总项目的45.02%,投资额为1247.2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9.21%,具体如表3-8所示。

表3-8 2008—2010年陕西累计承接污染产业项目情况

数据来源:《陕西省统计年鉴》(2009—2011)。

从陕西吸引东部污染产业投资使用结构上看,可以将吸引东部污染产业投资分为新建投资、扩建投资和改建投资,如表3-9所示,从2005年到2010年新建投资、扩建投资和改建投资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新建投资,在建设性质上新建投资增长较快、比重上升,扩建、改建投资增长缓慢。

表3-9 2005—2010年陕西吸引东部污染产业投资使用结构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陕西省统计年鉴》(2006—2011)。

(2)污染产业转移的规模。

2010年,东部地区在陕西省投资18个行业,包括设备制造业、矿业、房地产、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与供应、交通、仓储、邮政和建筑等行业。从产业投资的角度来看,陕西省2010年吸引东部地区投资的重点仍然是能源化工、交通运输和设备制造业。同年,三大产业完成投资975.19亿元、544.86亿元、74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按完成投资额增长48.9%。订单从多到少依次为通用设备制造、运输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和电机设备制造。值得注意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行业投资257.67亿元,比上年增长9.9%。上述产业投资总额1240亿元,占全省投资总额的4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9278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2%。中国东部主要污染行业投资的数量和增长如表3-10所示。

表3-10 陕西承接主要污染密集型产业东部投资状况(2010年)

数据来源:《2011年陕西省工业统计年鉴》。

从表3-10可以看出,2010年陕西省污染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其中煤炭开采与洗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有色金属矿开采与选矿,非金属矿开采与选矿等产业发展迅速,是增长最快的行业。这四个行业的污染排放强度属于重污染密集型产业。目前,这些资源密集型产业在陕西省的积累已逐步形成,从而促进了东部地区增加对这些产业的投资。

(3)污染产业转移的类型。

①废物和危险货物的接收:在东部高污染产业被淘汰后,一些沿海企业为了继续产业链,在陕西寻找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由陕西“合作企业”完成生产重污染环节。沿海企业得到原材料,但环境污染仍在陕西。此外,东部的电子垃圾倒入陕西,并可以直接形成产品交易市场。一些小乡镇企业往往只通过简单的拆卸方式经营,其中大量的有毒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②投资于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粗放型发展:矿产资源和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历来是陕西特别是陕北经济的支柱。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神华陶氏第一期玉林煤炭综合利用项目正式奠基。近年来,随着能源供应的紧张和高耗能产业的巨额利润,外国投资者纷纷涌入陕西,陕西已成为高耗能产业发展的天堂。同时,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规模经济,大多是中小企业。

③污染产业链成为一个整体:近年来,东部地区污染产业转移呈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例,浙江和广东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开始萎缩。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降低风险等方面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集团转移、部分服装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到陕西投资建厂、污染产业转移已经从单一企业转移到以产业链整体转移和配套转移为纽带。深圳市拓日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在渭南光伏工业城投资190亿元,华南城市集团在西安工业物流园区投资80亿元,比亚迪在西安二期汽车制造项目投资31亿元,在商洛太阳能项目投资6亿元。这些项目规模大、投资项目多。同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东部地区与陕西之间的分工逐渐呈现出按产品价值链进行分工的趋势,突出表现为部分污染企业在东部地区从事研发、设计、品牌等方面的工作,而将生产基地转移到陕西,形成了国内“雁式”分工模式。

4.3.3 污染产业转移产生的影响

污染产业的转移对承接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陕西利用污染产业承接的资金和技术创办了新的企业,大大增加了因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剩余人员的就业机会,缓解了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GDP也增长迅速。同时,污染产业所包含的技术本身被陕西既有产业模仿、消化、吸收,引起陕西产业的技术进步,并拉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但陕西省承接污染产业的转移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对环境的直接污染、对资源的低价值消耗以及资源开采引起的生态危机

据统计,2010年陕西省环境空气污染属于烟尘污染,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其中,二氧化硫占37.78%,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为0.092毫克/立方米,略高于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来自建筑粉尘、土壤颗粒、煤烟。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为4.9亿吨,工业废水的排放率为95.67%,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陕西省的生态人居环境。陕西省进入矿业市场的资金大多是投机性资金,具有强烈的营利目的,过分关注眼前利益,短期行为严重。深入挖掘“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如陕西北部的石油开发,浪费的发展是惊人的,油井的回收率只有12%。很容易造成资源的不当和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塌陷,山体滑坡。陕西矿区水土流失等环境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恶化生产矿区周围的生存环境。

污染产业转移,不仅使陕西省的环境遭受污染,又加大了产业结构的偏差。陕西更注重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要素价格较低的使用,污染产业结构明显倾向于制造业和能源化工产业。这种产业结构投资倾向逐年突出,导致陕西三大产业差距不断加深,不利于陕西产业结构调整。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该市的产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占很大比重,纺织、造纸等高耗能产业较多,经济效益受到环境影响。这容易导致咸阳盲目承接污染密集型产业且缺乏创新,使得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低附加值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不利于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随着污染产业的深化,如果陕西不重视产业结构的升级,结构刚性的形成会使产业结构升级的成本增加,难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