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纺织短纤维的研发与创新管理

纺织短纤维的研发与创新管理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从事羊毛、兔毛、苎麻及混纺纱等短纤维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河南短细羊毛半精纺工艺及产品”获198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87年由四川省纺织工业厅组织省纺织科研所和成都第二棉纺织厂等共同研发的“短兔毛与棉混纺针织成衣”获1988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由四川省纺织工业厅组织国防军工厂等研发的“单锭纺气流纺纱机”获四川省1991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纺织短纤维的研发与创新管理

冯杰人

冯杰人

冯杰人 原四川省纺织工业厅副厅长

冯杰人,1962年毕业于陕西工业大学,被分配到陕西咸阳第一毛纺厂科研室。主要从事羊毛、兔毛、苎麻及混纺纱等短纤维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1978年起分别任河南第三毛纺织厂技术科长、副厂长和厂长,1986年任四川省纺织工业厅科技处长,1988年起任四川省纺织工业厅副厅长。2000年推广应用德国汉高化学品公司化学助剂于羽绒洗涤,提高羽绒产品质量达到出口标准,实现羽绒产品批量出口。“河南短细羊毛半精纺工艺及产品”获198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87年由四川省纺织工业厅组织省纺织科研所和成都第二棉纺织厂等共同研发的“短兔毛与棉混纺针织成衣”获1988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由四川省纺织工业厅组织国防军工厂等研发的“单锭纺气流纺纱机”获四川省1991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0年至1999年,分别兼任四川省科技顾问团轻纺组副组长、中国服装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毛纺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麻纺协会副理事长和四川省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我们的校长叫彭康,在延安时他是组织部副部长,声望比较高,他的级别高于陕西省委书记

我出生于1936年10月,老家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升钟湖区。我的外祖父是一位私塾先生,外祖父的父亲清朝末年的举人。我从小跟着外祖父读私塾,从五岁开始读《三字经》《弟子规》,后来读孔孟的《大学》《中庸》《论语》以及《诗经》和古典文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到公办保成中心小学插班读五年级。一年后,我去报考四川省阆中中学,在几百人的考试中得了第一名。家里没钱送我去读书,乡亲们都说深山里能考出第一名多不容易,大家就凑钱让我去读书。我初高中都是在阆中读的。1957年正赶上国家收缩大学招生数量,全国只招收10.7万人,当时四个县只招收三个班,也就是150名高中学生。

很幸运,我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纺织系。国家把原来的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并到西安交通大学。1956年西安交大从上海迁到西安,我们被招进去的时候学校还没有建好,基本上是上午上课,下午参加建校劳动。我们的校长叫彭康,在延安时他是组织部副部长,声望比较高,他的级别高于陕西省委书记。

纺织工程系成立的历史是这样的:原来位于咸阳的西北工学院设有普通的民用工程和军用工程两个部分,民用工程部分合并到西安交大,军用部分则成立了西北工业大学。

1960年国家又做了一次院系调整和收缩,当时交大把纺织、水利等分出来的院系成立了陕西工业大学。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读完三年级时,基础部分在西安交通大学,专业课程是在陕西工业大学学的,所以我们是从陕西工业大学毕业的。

1962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陕西咸阳第一毛纺织厂,实习了半年后,调到了厂里一个刚成立的科研室。厂总工程师曾留学苏联,重视技术,他认为我国毛纺技术和苏联比起来还是比较落后的,就成立了这个科研室。当时织布纺纱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由于纺织加工精度不高,针梳机的针板速度稍微不合适就会造成卡针板停机;二是织布车间送经卷取机构不良,导致成品看起来有像搓衣板一样的阴影。我们下定决心要研究攻克这些难题。

第一毛纺织厂原来是精纺,需要成立一个粗纺部门,1963年,我又被从科研室调到粗纺染整车间做工艺技术员。因为当时所有学校都没有毛染整专业,而毛染整是毛纺厂的关键技术,所以我到上海第一毛纺厂培训了一年,又到北京绒毯厂培训了半年,还到了天津的几个厂学习

1967年纺织工业部立了一个“工牧直接交接”的项目,即工厂直接到羊场收购最好的羊毛

1965年,纺织工业部把对苏联出口的产品生产任务交给我们,主要是毛毯、军毯的生产,当时苏联用的是长毛毯。精纺厂生产苏联海军服的面料,苏联海军服需要白的毛料。因为毛料才经得住海风的侵蚀,要求比较严格。羊毛本身不是白色的,比较偏黄。澳洲进口的羊毛可以达到要求,但进口羊毛需要外汇,当时我国外汇很紧张,所以纺织工业部很重视如何提高国产羊毛的品质问题,要求把这一关攻下来。

1967年纺织工业部立了一个“工牧直接交接”的项目,即工厂直接到羊场收购最好的羊毛,由上海、重庆和我们三家工厂来做,重点由我们负责。我厂到贡乃斯种羊场、塔城种羊场、昌吉种羊场这三个国家重点羊场直接收购最好的羊毛(主要是细羊毛),并且分别打包,不能弄混。1969年我在贡乃斯种羊场待了四个月,牧场条件很艰苦,睡露天羊圈,四个月没吃菜,只有喝牧民的奶茶

纺织工业部本想在新疆搞试点,选择在石河子建立八一毛纺厂,在伊犁建立伊犁毛纺厂。但由于新疆太缺乏人才,建厂条件有限,所以当时部里的重点还是抓陕西咸阳毛纺厂,但这批毛制作出来的白度依然达不到要求。

文革”初期我到南京出差,看到一位南京大学曾留美的生物学教授,他搞的橘皮苷酶可以处理竹子上面的斑痕。用橘皮苷酶处理竹子后,竹制工艺品可以达到日本要求的水平。回厂后我跟总工汇报,他让我到西北生物研究所去联系。该所派了一个复旦生物系毕业的研究生协助。我们想在工厂里培养这种酶。他查了一些资料,找到一个菌种带到厂里来培养,培养出一种蛋白酶。衣服用这个蛋白酶一洗,汗斑黄色就变成白色了,大家就觉得这个东西很好。

但问题又来了,小规模的蛋白酶可以在实验室做,但大量培养需要无菌条件,还有温度、湿度等要求,工厂里没有这个条件,所以要扩大规模很困难。“文革”开始后,对苏联的出口减少了,转向对香港地区出口。那时候正在做军用产品,所以我们就把生物酶的事情放下来了。

我们厂做军用产品的颜色以草绿色为主(援越产品)。生产的华达尼和凡尼丁是浅色面料,生产起来也有一定难度,我们又主攻染色工艺了。

在四川省纺织工业厅办公室,1990年,成都

(左)在日本福冈桐生高工校交流纺织教育,1996年,日本

国家为了鼓励发展就让当地农民养细毛羊,毛纺厂就建在商丘,定名河南第三毛纺织厂

就内地而言,河南的羊毛产量大。1978年,河南省提出来要建毛纺厂。那时商丘是个很贫穷的地方,国家为了鼓励发展就让当地农民养细毛羊,毛纺厂就建在商丘,定名为河南第三毛纺织厂。

1978年,河南第三毛纺厂只有我一个技术干部,其他都是退伍军人和老知青。虽然他们都是技校生或高中生,但是毛纺知识一点都不懂。我就带着他们去济宁毛纺厂和北京第二毛纺厂培训。1979年,培训结束后我们就回到厂里开始试生产。(www.xing528.com)

我在从河南收来的羊毛中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农民不懂科学养羊,冬天草少,羊吃不饱,生长的养分不足毛就特别细,我们毛纺厂把它叫弱节毛,一拉就断。二是农民没有电剪,是用普通剪刀剪羊毛,剪出来的毛长短不一,而作为精纺的羊毛都必须要六厘米以上,所以制成率很低。

我看到国外有半精纺的报道,半精纺羊毛的长度是三至五厘米。国内已经开始生产黏胶纤维和涤纶,盛行中长纺了。我就想用这个设备来纺毛呢,便到棉纺厂收购旧设备。回收的价格很便宜,有的厂直接送给我们。我把他们的梳棉机和并条机买来自己改造,组织工人把它改成中长纺的一套设备,掺和一些黏胶或腈纶跟羊毛一起用毛纺设备制成条,再放到中长纺设备纺成纱,最后成功了。做出来的产品是黏胶和羊毛,或轻腈纶和羊毛。

我们用这些混纺纱生产出的花做成女装,拿到上海的几家服装店里,因为价格不贵,色彩靓丽,顾客们都非常感兴趣,纷纷前来订货。当时只有两台设备在生产,所以供不应求。由于大家都很感兴趣,这个半精纺就出了名,河南省的领导也就比较重视。在国内,这还是第一款由毛纺厂生产出的半精纺产品,厂里因此设立了一个“短羊毛半精纺工艺和产品研究”项目,1984年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当时河南第三毛纺厂规模较大,连半精纺在内大概有7500锭。从羊毛进厂到成品出厂,我都熟悉。

浙江奉化那时候也想建毛纺厂,希望我们定点供应产品。我们想既然服装这么热销,就请奉化方面帮我们建一个服装厂,奉化市教育局就来帮助建了300人规模的服装厂。我们的人去他们那里培训,他们也派些师傅过来。那时候很流行中山服,做西服销路也很好。

1986年我离厂调回四川时,全厂有员工将近2800人,是商丘员工人数最多的工厂。最初河南只有一个生产毛线的开封毛纺厂,后来在商丘建立了河南第三毛纺厂,又在开封建了一个拥有1万锭产能的全能第一毛纺厂,在安阳把一个棉纺厂改造成3000到5000锭产能的毛纺厂。论排名,商丘厂第三,安阳第二,开封第一。

1986年我回到四川后,被安排到四川纺织工业厅科技处当处长。当时四川省棉花45%靠从外省调进,原料很紧俏。新品种开发也少,而新产品开发是工厂发展的生命线。我调查后发现,四川养兔业非常发达,长毛都出口了,短毛没人要。我觉得这无论是对外贸业还是养兔业都是大问题,就提出来要解决短毛处理问题,到省科委立了一个关于“兔毛和棉混纺”的项目。

当时上海纺研院也正在研究这个项目,我们决定迎头赶上。我们把厂里的总工和技术骨干聚到一起做实验,新上任的厂长很支持。我们做小批量实验,兔业协会提供了短兔毛,纱就这样纺出来了,是32支针织纱。纺织环节没问题,我又和科研所的印染人员一起研究染整工艺。

我们做出来的针织衫非常漂亮,手感好,保暖性强,吸汗性能也很好,对中老年人特别有益,唯一的缺点就是价格不便宜。当时的内衣棉毛衫一套3到6块钱,我们这个产品一套要12块钱,因为它的工艺整理比较麻烦。当时试销都说好,就是价格太贵,大家都觉得很遗憾,所以这个事情就没有继续做下去。

北棉南麻,北方发展棉花,南方发展苎麻

四川有很好的苎麻,农村里用苎麻制成绳子,用来做鞋底非常牢固并耐腐蚀。于是我就想把苎麻给开发出来,我在纺织战略科技研究的时候就提出来了,我们厅长也支持。厅长提出北棉南麻,北方发展棉花,南方发展苎麻,纺织工业部也同意,所以当时我们厅就把这作为一个纺织战略重点来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涪陵苎麻纺织厂建成。因为当时麻纺技术很落后,技术开发没跟上,特别是脱胶技术劳动量大,噪音大,产量低,污染严重。当时提出搞这个项目后,我们跟省里上上下下的领导讲它的重要性,两三年后才把省领导的工作做通。省里把这个项目作为四川省的重点项目,给我们五年时间完成,一年资助30万元,五年共资助150万元。

我们制订了五年攻关计划。第一步就是要攻克脱胶这个难题。原来脱胶是用强碱煮,人工用敲麻机叮叮当当地敲,敲后又漂洗,所以这个劳动量相当大,特别是冬天,工人在冷水里操作非常麻烦。我们就组织了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和成都化工研究院一起研究,以生物脱胶为主,以化学脱胶为辅,这样可以同时解决污染问题、劳动量问题和质量问题。

生物脱胶有了苗头,试了下还可以,但还要用化学方法来处理。我们就在这个问题上反反复复地磨合,慢慢地大家思想基本统一了,先用生物酶来处理,再用化学药剂碱来脱胶。但胶脱后的敲麻又是个问题,过去是用敲麻机,劳动强度太大,我们就想解决这个问题,去掉敲麻机实现能够连续开纤。

(右)在四川省纺织工业产品展销会,1988年,成都

与华闽(集团)有限公司谈合作事项,1988年,福州

科研所和实验厂联合攻关。实验厂设在重庆,过去是涪陵白马寺镇的一个军用柴油机实验基地。改革开放后迁走了,留下了一批技工,他们在机械方面的技术能力、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强。厂长很年轻,也很有科学头脑,比较支持这个科技项目,我们就把这个难题放在实验厂里做。但后来,重庆成为直辖市后,科研所跟这家厂的合作也停止了。

五年期限已经到了,纺纱问题也攻克了,纱支达到60支,这在全国来说也很少见。我们已经批量生产,布也织出来了,但开纤的机器没有完成,不过我们已经有了思路。实验厂在努力地做,现在终于投入生产了,实验厂一直在用这个机器来生产苎麻产品。

我1999年退休。1992年,我去抓苎麻工作而没有参加压锭改造,是因为我觉得根本不是锭子多少的问题,关键是纺织的技术含量低的问题,如何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才是我们的重点。

我在厅里是省科技顾问团的一员,在1990年到1999年期间,全省项目评审和项目鉴定我都有参加,我热衷于这样的事情,喜欢吸收各行各业的新东西,这有利于促进我们行业的发展。

1991年,单锭气流纺是我们在抓科技的时候和国防军工厂一起做出来的。我认为军用转民用的做法比较好。该厂专门生产飞机的仪器仪表,有着较强的技术力量和科技队伍。迁到广汉后,我们就一起研究单锭纺(以前气流纺都是集体传动),因为它的噪音小,能力大。投产后在全国卖出去很多,特别是武汉地区。本来还想把单锭纺断头自停和自动接头这一套做出来,但随着军工的转型,这件事就搁置下来了。当时这个项目“气流纺单锭纺的研究”获得了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羽绒里鸭毛、鹅毛的洗涤也是个难题:洗涤剂质量不过关,导致出口受阻,因为国外要求羽绒服十年不能发臭,一发臭就要赔。我是搞印染的,有一定的化工技术,于是就在羽绒的洗涤上推荐德国汉高配套助剂,并去各个羽绒洗涤厂指导帮助,使羽绒成功出口。

采访时间:2017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