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商丘高质量发展的新战略定位

实现商丘高质量发展的新战略定位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分析商丘的独特优势、发展环境和动态变化可以发现,商丘的发展战略应定位在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上,这对商丘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三)发展战略定位的“定量”分析就是要确定商丘市发展的规模化坐标和数量化指标。

实现商丘高质量发展的新战略定位

【摘要】商丘发展战略定位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在城市功能上,要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在经济发展上,要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在文化传承上,要持续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方向上,要致力于打造“五大高地”“四个中心”。在战略举措上,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厚植内生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提升竞争力;着力打造文化名市,扩大影响力;着力营造优良环境,凝聚吸引力;着力完善基础功能,提升承载力;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添推进力;着力强化党建引领,强化保障力。

一个城市的发展首先要找准发展定位,只有定位明确,才能找准发展方向和发展举措。科学分析商丘的独特优势、发展环境和动态变化可以发现,商丘的发展战略应定位在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上,这对商丘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各地都在审视自身条件,科学合理地制订其发展战略,力争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个城市的定位涉及性质、功能、产业、文化等若干方面。我们要确立商丘的发展战略定位,就必须深刻分析商丘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复合效应,科学地筛选商丘定位的基本组成要素,合理确定发展的基调、特色和策略。

(一)发展战略定位的“定性”分析

就是要确定商丘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的主导性和支配性的城市功能。商丘的区位优势就是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合部,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既符合商丘的区位特征,也符合商丘的城市发展方向和理想模式。

(二)发展战略定位的“定向”分析

就是要确定商丘的发展方向、目标走向和实践路径。商丘与周边城市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区位交通条件、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三)发展战略定位的“定量”分析

就是要确定商丘市发展的规模化坐标和数量化指标。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既包括城市与人口的规模,也包括城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科技发展水平、人才结构分布等主要数量指标与发展预测愿景。

因此,商丘发展战略应定位在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上。在城市功能上,要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在经济发展上,要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在文化传承上,要持续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就是说要把商丘建设成苏、鲁、豫、皖接合部的代表性城市,成为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集散地,成为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中心,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二、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分析

2017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支持商丘建设成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作为规划建设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一带一路”和中部崛起“两纵两横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目前,商丘有着诸多发展条件和优势,足以作为商丘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

(一)独特的区位交通

商丘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是国家“一带一路”“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和区域流通节点城市,是河南省距出海口最近的城市,被商务部等10部委确定为全国66个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之一;位于豫、鲁、苏、皖四省接合地带,是河南的东大门,被称为“豫东门户”,能够辐射周口、开封菏泽亳州、淮北、阜阳等200公里以内的经济发展洼地。商丘是河南第二大交通枢纽,河南省综合交通枢纽副中心城市,仅次于郑州,其交通优势在全国地级市比较突出,是贯通南北东西大动脉的普铁高铁双十字架,享有“华商之源、通达商丘”的美誉。

(二)坚实的发展载体

商丘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迅速发展。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专业园区等产业发展的载体日趋完善,全市8个产业集聚区先后被评为全省“十强”“十快”“十先”产业集聚区。商丘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十大工程”和科技创新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在全省地市级层面率先成立了商丘科学院,加快建设商丘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建成省级高新区4家,居全省第1位。大力培育创新平台载体,全市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家,总数达到4家,居全省第1位;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总数达到5家,居全省第3位。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商丘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运营,商丘进入“无水港”时代。2017年,商丘荣获“中国物流最具活力城市”称号。

(三)高效的现代农业

商丘农业基础好,体量大,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7年总产量达136.23亿斤,约占全省的1/9,占全国的1/90,全省排名第3。农业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全市已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2110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86家,年实现总产值1460亿元,占据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52家,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39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10个,20亿元以上的2个。高效农业发展迅猛,建成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15个,特色种养业、优质林果业同步发展,建成高标准永久性粮田450万亩。

(四)厚重的历史文化

商丘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境内发现大量早期人类活动的文化遗址,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龙山文化遗址,被学术界称为“河南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商丘是春秋战国和两宋时期著名的“圣人之都”,以商丘为轴心,辐射周边,在豫、鲁、苏、皖接合部方圆百里范围内形成了“中华圣人文化圈”现象。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四大学派皆出自宋国。诸子百家中,老子庄子的故里,以及孔子的祖居之地,历史上均在商丘。老子、庄子、惠子等先贤大师,著书立说,开创了东方哲学,形成了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强劲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商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整体环境变化很大,又好又快跨越发展态势逐步形成。2016年、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在9.0%左右,总量跨越2000亿元大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6年,全市18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有16项排在全省前5位;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省第1位。在2018年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成功跻身三线城市,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

三、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可能突破点

商丘区位交通优势相当明显,但与郑州、武汉等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载体优势日益凸显,但内部管理、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整体产业基础对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还很乏力;人力资源数量上占据优势,但高精尖人才短缺,人才倒流现象不容忽视,“枢纽经济”沦为“过路经济”的风险依然存在。根据商丘发展基础和优势,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推动商丘高质量发展,同时结合商丘实际,努力打造“五大高地”,叫响“商丘好人”品牌,打造道德高地;突出“三商”文明,打造历史文化高地;研究东方哲学发展,打造哲学思想高地;围绕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农业高地;扩大改革开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努力形成枢纽经济发展中心、历史文化旅游中心、绿色生态农业中心和华夏历史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形成商丘高质量发展的亮点和品牌。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突破点:

(一)以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打造枢纽经济发展中心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吸引周边区域的各类要素资本向商丘集聚,推动全域经济转型提升发展。一是构建大交通。加快商合杭高铁、京雄商高铁、商丘机场、“三环九放射”快速通道等建设,加快发展以公铁物流为重点的多式联运,建成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为一体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二是发展大物流。加快建设传化智能公路港、电子商务产业园、冷链物流园项目,重点发展行业物流,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物流企业,打造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最大的商贸物流中心、物流信息中心和全国知名的农产品交易中心。三是建设大平台。大力建设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服务平台,与现代产业实现互动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网上交易平台,壮大阿里巴巴商丘产业带,促进线上线下、有形与无形市场融合发展。

(二)以商丘古城修复性建设为抓手,打造历史文化旅游中心(www.xing528.com)

明清归德古城为代表的历史遗迹为主要载体,以展现中华文明史中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为主线,打响“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的旅游品牌,打造以文化为核心的魅力城市品牌,让游客在休闲中畅游和领略华夏文明史。

(三)以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建设为示范,打造绿色农业中心

树立生态至上、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永续利用理念,坚持自然生态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试验区“四区”定位,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和输水通道,积极进行旅游休闲度假区、医养结合养老中心、体育健身养生中心建设,突出商丘“后花园”和服务市民的鲜明特色。以此为示范,全市全域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环保农业,突出现代生态农业,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果蔬、优质花卉、优质中药材,形成“卖全国卖全球”的品牌优势。

(四)以争创综合性大学为载体,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播中心

加强与著名大学、科研院所合作,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共建研发中心、孵化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等。落实市政府与中科院所属院所、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单位的战略合作。依靠商丘现有大学资源,新建或改建高等院校,增强各类人才,提供支撑。比如,依托商丘是“三商之源”“华商之都”的优势,申报创建中国商业大学。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积极研究东方哲学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学派的传统文化,打造哲学思想高地。

(五)以建设空港经济区为平台,打造商丘转型升级发展新引擎

立足服务豫东、苏西北和鲁西南地区,加快商丘机场建设。新建商丘观堂机场、永城通用机场,发展临空产业,提升航空枢纽综合服务水平,谋求商丘机场与郑州航空港的联动发展,打造空港经济区,努力打造中原经济区东部航空物流基地、临空制造业基地、开放型内陆贸易引擎、高附加值农业科技示范区、生态智慧型现代航空都市区。

(六)以创建商丘综合保税区为契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商丘保税物流中心是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是河南省第三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总值已达人民币2.5亿元。要以商丘保税物流中心为基础,科学谋划、规划先行、产业为先,加强与省有关部门的沟通,进行全域规划,借鉴国内先进综保区管理模式,创建商丘综合保税区,开辟公铁海联运线路,使中心真正具备港口功能,使它在对外开放中主动融入、发挥作用,成为枢纽经济的重要支撑,助推开放型经济大发展。

四、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举措

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商丘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是商丘“弯道超车”、“换道超车”、错位发展的有效路径。要围绕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这个定位,立足商丘市五次党代会提出的“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城乡建设展示新面貌、生态文明取得新提升、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的目标,放大优势,强力推进。

(一)实施创新驱动,厚植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内生力

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主体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知识产权提升、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开放与合作、人才队伍建设、科技资本结合十大工程,为跨越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和不竭动力。充分激发现有体制机制活力,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平台,重点攻关核心技术,打造创新工场、创业驿站创意坊载体,增强其竞争力。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培育高技能人才和“创客”群体,激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知识分子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主体活力,使其成为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

(二)持续扩大改革开放,提升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

坚定不移全面推进改革,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构建开放新格局,更好为商丘发展拓展新空间,激发新动力。加快推进开放平台建设,推动郑州海关商丘办事处升格为商丘海关,支持保税物流中心拓展业务,创建商丘综合保税区。全面融入国家开放发展总体战略,积极融入省“三区一群”战略,着力建设商丘战略协同示范区。抓牢项目引进和建设这一总抓手,聚焦“一方案十专案”,着眼补链强链,招大引强,推动利用外资增量和质量双提高。营造“好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三)着力打造文化名市,扩大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影响力

坚持文化传承创新,推动商丘向文化名市迈进,持续打造“商丘好人”道德品牌,弘扬“商丘好人”文化风尚,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突出“三商”文明,挖掘华商之源优势,将商丘打造成世界华商的朝圣地、商业精神的发源地、商业文化的传承地。大力发展“文化+制造业”“文化+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等文化产业,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以全域旅游为抓手,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商贸旅游等新生业态协同发展。继续办好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不断增强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

(四)创建优良环境,凝聚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吸引力

深入推进蓝天工程,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碧水工程,实施工业水污染物排放全过程总量控制,着力建设海绵城市;深入推进林业生态提升工程,加大园林绿化力度,提高林业生态承载能力;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攻坚,加强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务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全面提升,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形成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强磁场”,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商丘汇聚。

(五)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承载力

以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为引领,科学编制全域规划,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提高中心城区承载能力。加快“一中心两组团”发展,积极推进商丘与虞城、商丘与宁陵一体化,加快永城市区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实施公园绿地建设、公厕中转站建设、水气暖公用事业建设、道路畅通工程建设、综合管廊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立交桥、高架桥,谋划修建城市轻轨等轨道交通线,不断改善群众出行环境。稳步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引进优质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提高群众就学、就医、就业保障能力。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添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推进力

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度,稳步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切实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保持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强力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继续做好“九大基础设施工程”和“六改工程”建设,确保完成脱贫攻坚政治任务。

(七)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保障力

树牢以党建工作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理念,认真落实“三五”基层工作日制度、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周例会制度,推进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周例会制度、服务企业五项工作制度等“马上办抓落实”10项工作机制,以作风转变推动发展质量提升。着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力度,重点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力度,以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树牢正确用人导向,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为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课题研究:李炎炎 邓义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