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遴选与优化指标

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遴选与优化指标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宜居程度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在评价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评价权重会有差异。在“家”的根深蒂固的思想里,住房又是必需品,它是家庭的物质载体,也是家庭构成中的硬件设备,住房的需求是基本的需求。这一指标反映了人均居住面积,可以体现一个社会的基本住房情况。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选取互联网覆盖率这个指标作为考核基础建设的指标。

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遴选与优化指标

环境宜居程度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含不同的具体指标,有助于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客观地评价环境宜居程度。

(一)环境宜居度指标选取说明

环境宜居度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一个持续繁荣的经济环境;一个完备的社会环境。我们在评价一个社会的环境宜居度时,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评价。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区域,在不同方面的评价权重是不同的,如划分为优先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其中的优先开发区域对经济环境的要求较高,而限制开发区域则对自然环境的要求较高。在评价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评价权重会有差异。

在打造一个较高环境宜居度的地区时,我们要注意:第一,应实现人、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动态平衡。第二,社会宜居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包含经济、自然、社会等综合环境系统。第三,既传承先人所遗留的丰富成果,又要考虑这些资源的持续利用,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第四,打造较高环境宜居度的社会,意味着构建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工作的社会环境,可以协调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和需求,通过投资建设和调整资源配置,使之能够满足各种群体的不同需求,使社会更加和谐。第五,应是以人为本的、充满人情味的社会,让不同群体的人都有一种归属感,使人们有一种主人翁的意识。

1.社会环境

提升社会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是基础。只有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才能提升社会品位、优化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面貌,社会的集聚辐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增强。要使社会基础功能得到提升,各项城建设施得到完备,就是要确保城市健康运转。同时,通过社会治理,政府可明确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身份和角色,增加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稳定性与安全感,提高环境宜居程度。

(1)关注居民住房现状

住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它能给人以安定感、归属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膨胀、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住房供应的速度,住房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难题。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是自古而来形成的,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最深。儒家文化认为“家”是社会的核心单位。在“家”的根深蒂固的思想里,住房又是必需品,它是家庭的物质载体,也是家庭构成中的硬件设备,住房的需求是基本的需求。社会是否宜居首先是人们应有住房,保障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才能使人们更加安定地生活。采用总居住面积比这个指标反映社会住房情况(总居住面积比=总居住面积/居民数量)。

这一指标反映了人均居住面积,可以体现一个社会的基本住房情况。考虑指标的重要程度和数据的采集性,最终选取了总居住面积比这一指标。

(2)评价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不仅包括狭义上的通讯、公路、水电煤、机场、铁路等基础性建设,还包括社会性基础设施——文化、医疗卫生、教育体育科技等社会事业。它不仅能够提供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一般物质条件,而且可以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完善基础设施最终的目标是保证公共服务系统能够正常运行,保证社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1)基础建设

考核社会与住房相关的基础建设方面的指标有:区域电力电缆铺设率、公共供水覆盖率、区域排水设施建设、区域通信管网普及率、区域燃气普及率、区域电力电缆铺设率、区域供热网、区域排水设施建设、互联网覆盖率。我们选取互联网覆盖率这一指标,通常一个地区拥有较高的互联网覆盖率,就意味着这个区域已经在电力电缆铺设、通信管网普及上建设得比较完备了,而这样的地区,在供水、燃气等方面的基础建设也不会薄弱。此外,互联网是居民在未来社会生活、工作的必备媒介。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选取互联网覆盖率这个指标作为考核基础建设的指标。

考核交通的指标有:人均道路面积、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万人拥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等指标。要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就是要优化路网运行效率,促进经济稳健发展;提升交通网络性能,有效减少出行时间;推行多种交通方式,提倡绿色出行方式;深入实现交通便利,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最终缩短时间空间距离,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解决困扰,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为社会和人民创造更大的价值。我们强调紧凑型社会的发展,防止无效能蔓延,致力于建立一个通达性好,联系密切的城市,这就需要首先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因此,我们选取了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这一指标。

2)社会性基础设施

一个社会不仅要打造完备的基础建设,还要积极建设社会性基础设施,在医疗、文化、教育方面实现社会的全面配套发展,满足居民的全方面需求。为了评价社会性基础设施,我们选取了如下指标:人均医院病床数、图书馆藏书/万人、幼儿园中小学学校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合理化。因为幼儿园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的相关数据采集不到,所以,“幼儿园及中小学学校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合理化”这个指标,我们主要计算中小学学校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

其中,小学学校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合理化= 100%+(教育部标准 - 小学学校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 教育部标准。

中学学校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合理化= 100%+(教育部标准- 中学学校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 教育部标准。

中小学学校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合理化=(小学学校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合理化+中学学校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合理化)/ 2。

这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社会医疗、文化、教育方面的提供能力与建设情况,与基础建设指标一起,反映了居民对社会生活舒适、交通便利、教育可获得的全面社会需求。

(3)评价社会治理中公民的参与度与安全感

听证会中公民对决策权的权重:是指政府召开的听证会中,公民在政府决策中的权重。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需求,公民在听证会决策的权重越大,越有利于提升政府决策质量,提高政府执行力

政府部门按规则办事人员比例: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内涵。城市发展不是空心化的发展,而是需要内涵式的发展,需要工业支撑的发展。工业支撑需要政府提供有利的环境。通过调查问卷搜集投资环境满意度。

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居民数量:对社会底层人员给予制度保障是政府普遍服务全覆盖、可获得、可持续、公正性的表现。采用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居民数量这个指标表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程度,支撑城市有序发展。

城市外来人口公平程度:城市只有包容、公正,才能促进城市的生长。外来人口在城市中享有市民同等待遇,才能更好地为城市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城市外来人口公平程度主要由问卷调查获取数据,为城市改善公正性提供决策依据。

2.经济环境(www.xing528.com)

这里的经济环境不仅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强调要发展紧凑型城市,实现土地的集约、单位土地的较高产值。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社会是否可以稳健发展,在基础设施等方面能否进行持续投入,一个重要的要素是是否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就谈不上投入,谈不上良好的居住环境。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国家经历了粗放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是以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必须放弃传统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将对自然环境的危害逐渐减少,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优化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通常,我们评价低碳与循环经济可采用的指标有: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单位GDP用电量、单位GDP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可再生能源使用率、清洁能源利用率、工业余能利用率、垃圾再生利用率等。选取单位GDP能耗集约度这一指标来衡量经济的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单位GDP能耗集约度= [评价区域中最高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 特定评价区域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评价区域中最高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2)基于紧凑型社会经济发展评价

城市是人类的聚居地,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贯彻尊重自然生态、紧凑社区、就近就业、较低的开发成本和环境成本、混合土地使用等原则。这种发展理念,不是简单的集中,而是分散化的集中,在建设的过程中,应避免盲目性,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适合区域的道路网路格局。选取人口密集度和单位土地GDP产值作为研究社会紧凑度的指标。

人口密集度=人口数量/ 土地面积

单位土地GDP产值=GDP产值/ 土地面积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通常离不开人的聚集,人的聚集与分散会带来人的流动,这是社会系统的重要促成要素之一。人流可以促进社会系统中其他重要要素的发展,如物流、信息流,这些要素的充分整合将带来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人口密集度和单位土地GDP产值两个指标,可以测评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凑程度。一个地区应尽量朝人口密集、土地集约、经济产值较高的方向发展。当然,我们不能仅通过这两个指标计算数值高,就认定该地区属于紧凑发展模式,可以将环境宜居度指标体系中的住宅、交通等指标与这两个指标相结合,综合考量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集中、集约、集聚”的发展要求。

3.自然环境与人口质量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品丰富多彩、质量不断提高、物质文明以惊人的速度积累的同时,自然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一方面,一些自然环境出现持续恶化,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事件频发;另一方面,资源能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有限的资源、能源与不断增加的需求相矛盾,巨大的负荷使得环境难以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需求,也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考虑到所有环境质量中空气和水,不仅与人息息相关,而且无法缺少,所以我们选取了如下两个指标:良以上天数占全年天数百分比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此外,由于环境恶化,还会导致该地区居民肿瘤疾病的大比例爆发。如果某地区居民出现高比例的肿瘤疾病患者,可以反映出该地区已经被发现或尚未被发现某些环境问题。对于已经发现的环境问题,我们可以尽力去解决。而对于那些未发现环境问题的区域,如果肿瘤发病率较高,则更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很可能是由于某些重要的环境问题导致了疾病发生。因此,我们选取肿瘤发病率作为评价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环境宜居度评估指标体系

针对上述三方面,构建社会宜居度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特点地区设置不同权重,科学评价不同类型城市的宜居程度。

表6-5 优先开发区域环境宜居度评估指标体系

【注释】

[1]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

[2]张海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济学透视[J].经济研究导刊,2013(03).

[3]何强.高等职业教育应如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J].经营管理者,2010(12).

[4]张海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济学透视[J].经济研究导刊,2013(03).

[5]许正中,杜宏巍.深圳IC基地:多元开放平台催生区域产业创新[J].行政管理改革,2015(10):26-32.

[6]许正中.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着力点:基于城市化规律与测度——以黔中经济区为例[J].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06):45-49.

[7]段钢.传统劳动价值理论的人类需求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0(6).

[8]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