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保障体系:中国梦的坚实基石

社会保障体系:中国梦的坚实基石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部分论证了社会保障对改革、发展、稳定等事业,特别是对实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关键词:社会保障;中国梦;体系;机制;社会主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60多年来,很多人没有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大原因就在于社会保障体系欠缺和薄弱。因此,我们亟需梳理当前的社会保障情况,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健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社会保障体系:中国梦的坚实基石

摘要:文章第一部分梳理了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情况并做了国际比较,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论证了社会保障对改革、发展、稳定等事业,特别是对实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提出健全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六大建议,即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立中央垂直管理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高效顺畅的社保资金运营机制,建立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安全方便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立完整明确的社会保障目标体系。

关键词:社会保障;中国梦;体系;机制;社会主义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60多年来,很多人没有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大原因就在于社会保障体系欠缺和薄弱。所谓的欠缺是,很长一段时间,除了政府、事业单位国企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享有社保以外,其余普通公民均没有社保。所谓的薄弱是,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2003年开始试点推广以来,虽然2010年已经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但仍然存在城乡、地域、行业差距,而且农村的保障水平仍然偏低等现象。因此,我们亟需梳理当前的社会保障情况,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健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现状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通过各种公共手段向社会成员提供保护,以帮助后者抵御因灾害、疾病、生育、工伤、失业、年龄、死亡等导致的丧失收入或收入锐减所引起的生活困难。一般说来,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制度安排,即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社会优抚制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社会保障在各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发挥着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的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理应建立起比西方“从摇篮到坟墓”更加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诸如经营管理低效、保障内容不全面、保障人口歧视、保障资源错配等明显不足,而且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如严峻就业压力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体制脆弱等。[5]中国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都非常薄弱,这也是中国改革难以做到理论的彻底性的最大原因,也是中国社会主义被攻击的最大焦点。

(一)存在社会保障缺口

一是资金缺口。世界银行(2013),马骏、曹远征(2012),戴相龙(2013),楼继伟(2013)、中国社科院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等各界人士及研究均强调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缺口。笔者认为,中国养老金存在缺口是显而易见的客观事实,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存在历史欠账。公务员、部队根本没有缴纳养老金。1997年养老金制度改革为现有“统账结合”模式前,老一批退休工人没有缴纳养老金;原因之二在于经常出现挪用现象。例如,2006年上海社保基金挪用案。还有,占工资总额20%的统筹账户不足以支付老一批退休工人的养老金,政府挪用了8%的个人账户填补窟窿;原因之三在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剧和老龄化人口基数庞大。退休人数剧增的速度远快于社保资金池充实速度,而且中国老龄化人口基数非常庞大。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全国老龄委统计,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预计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1]二是覆盖面缺口。各地城市仍然乞丐满地走,试想一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有全覆盖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肯定不会在繁华都市中到处游走着行乞的人。从教育投入和卫生投入看,我国此类指出相对国家经济规模而言尚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地市级以下区域。在现行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财税体制下,一些地方政府税源枯竭,致使地方政府尤其最基层的县、乡政府缺乏必要的财力支撑。而中央财政却连年收入丰余,却仅进行少量的教育卫生投入。比如教育事业费中央财政支出219.64亿元,而地方财政支出3146.30亿元,是中央的14倍多。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中,中央只负担2%,省地两级负担11%,县级负担9%,而78%的经费要由乡镇这一级来负担,这导致许多地方的农民负担依然沉重,乡村校舍简陋破败,县乡因教育支出而入不敷出。同样的原因,农村人口的医疗状况普遍低下。如农村医院床位占全国床位总数的比重从1982年的60%跌至2001年的34.2%,比1965年的比重40.2%还要低。同时,城市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卫生资源相对集中在大城市;而在大城市里,卫生资源又相对集中在大中型的医院。这种情况使得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卫生负担公平性方面将中国排于第188位,即倒数第4位,仅好于巴西、缅甸、塞拉里昂。这表明,中国在医疗保健领域极不公平,弱势群体的医疗卫生福利相对过低。[2]可见,我国社保覆盖面过小而需保障面过广、城乡差异悬殊,社保基金严重不足,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

(二)社保制度碎片化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和低收入群体保障,但是我们现有的社会保障至少存在行业分割、区域分割、项目分割等状态。行业上,政府公务员的社会保障全额由财政支付,企事业单位则由单位和个人各按比例支付,农村农民则自愿自费参加。地域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则存在着差异,城镇和乡村之间存在巨大差距。项目上,教育和医疗保健等各种社会保障“各自为政”。光养老保险,就有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保、机关事业单位四种养老模式,缴纳方式不一、缴费标准不同、待遇更是相差甚远。医疗保险,也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种,筹资方式、报销比例、起付线、封顶线等均不一致。制度的不同影响着公平的实现,也使参保人员在就业状态变动时面临不同种类社会保险的“选择难”、“衔接难”。这种碎片化分割和特权化差异使得异地报销成为难题,使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成为近年来全国两会的争议热点。相较之下,美国社保是一个大一统制度,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都好于欧洲,更好于我国。

(三)投入严重不够

在许多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已超过国防和外交,成为政府第一大支出项目。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一般占到政府总开支的40%甚至超过50%,占GDP的10%以上甚至超过20%。世界军事开支最大的美国,联邦政府在各类社会保障项目方面(不含医疗保健和住房福利)的支出也高达30%左右,远远超过国防和安全方面的开支(20.65%)和一般性公共开支(12.75%)。而那些工业不发达和社会再分配程度较低的国家,政府社会保障开支的比例一般也比较低。[3]2010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仅为14.06%,2011年仅为10.2%,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5%-20%,西方发达国家则为30%-50%。从另外一个指标看,即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2010年仅为2.28%,2011年略微提高为2.36%。[4]而美国则自1952年以来保持在20%以上,英国1973年以来稳定在35%-43%。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重要社会制度。其基本功能是通过储蓄和再分配等机制,保证公民的基本生活,以维持社会公平和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增进公共福利。因此,社会保障体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保障体系是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最佳途径

什么是社会主义?马恩笔下的社会主义就是“按劳索需,各尽其能”。斯大林毛泽东等人都是以此为宣传,也进行一些尝试,但都没有成功。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6]邓小平于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这样,社会主义就有了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而要实现这两个原则,就必须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其实,社会主义可以很简单地总结为两句话,收好税收用好税收。而用好税收最关键的就是要建立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现实历史看,社会主义不能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宣传,否则即使挂上社会主义头衔也会退出历史。按照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但是历史的发展,却是列宁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消失了,而资本主义却仍然勃勃生机。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正是从社会主义思潮中吸取了养分,纷纷推行了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发达国家在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后,表征社会贫富差距基尼系数平均从初次分配时的0.44左右降到0.28上下,从而维持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因此,只有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已经走上了市场之路、开放之路、改革之路、法治之路,这些过程都必然地孕育着风险,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社会保障体系以尽量减少或转移风险,也就是中国必须也走上保障之路。而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国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可见,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在很大程度上是共通共融的。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在制度上优越于资本主义,才能使普通大众真心信服和珍惜中国社会主义,才能推进社会主义中国梦的加快实现。

(二)社会保障体系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最佳安全网

改革就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8]当然,改革不是推翻国民党统治那样的革命,也不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革命。但是,改革确实触动了利益,甚至使普通民众失业。出现失业等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正是因为缺乏全面社会保障的经济社会制度。当前,很多改革无法真正市场化,更是因为社会保障无法覆盖全体人民,无法使人民安居乐业。例如,政府机关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国有银行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曾经因为没有社会保障或者社会保障不足,只得实行分流、转岗、再就业,而无法真正将冗员推向市场,实现优胜劣汰。试想一下,如果每一个人都有基本的社会保障足以存活,每个人就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工作,这样就能真正实现人才的科学流动,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董事会自由聘任CXO,股东大会和职工大会能够有权决定董事会的最终决策;真正建立起市场化的文官制度实现组织自主决定职员的去留,人民代表大会能够根据能力和业绩罢免不合格官员。如果大家具有基本生活保障,就不会出现上访、集体散步、静坐绝食等行为,更不会出现大规模抗议活动。只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最终使户籍制度扔进历史垃圾堆,才能打破城乡差别,才能打破士农工商学兵等行业差别,才能体现公平,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就能省去每年大部分的公共安全支出,集中更多的资源办大事办好事。根据财政部数据,2011年中国公共安全支出预算数为6244.21亿元,略高于国防支出预算的6011.56亿元。2012年“公共安全”预算是7017.63亿元,再次高于国防指出预算的6702.74亿元。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就能消减各种机构或者组织,特别是不需要庞大的200万警察部队,不需要那么多的900万保安,不需要“维稳办”、“综合治理办”、“应急办公室”等机构,不需要太多的群众工作室、维稳信息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街道办;不需要那么多的全方位监控系统器材、快速反应车队等大型设备。可见,社会保障具有社会稳定器、经济减震器和社会公平调节器的功能,是化解上访、游行、静坐等群众极端行为的有效工具,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本体现。只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改革开放真正做到理论彻底性,才能真正做到壮士断腕说断就断。

(三)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的最坚强堡垒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处于7%以上的高增长态势,也因此创造了与年俱增的就业机会,在没有社会保障和子女养老的情况下,维持着社会暂时的稳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放缓,就业机会增长速度低于人口增长速度,必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一方面保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扩大内需保持科学发展。实证研究表明[9],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甚至商业健康保险对于居民消费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大于新农合,说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保障水平和筹资机制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商业健康保险的促进作用某种程度上还要大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说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宏观经济促进作用具有极大的潜力。社会保障体系还是宏观调控手段,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社会保障项目和标准,调节社会总需求,稳定公众消费预期,减少经济周期性波动,促进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和投资运营也有助于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牵涉的收入转移规模巨大,也必将优化提升国家公共支出结构。因此,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经济社会的安全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具有保驾护航作用。

三、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构建

面对当前美欧日阴谋实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两洋”战略对我国进行新封锁的新形势,我们对外要主动实施合纵连横策略通过加快建设自由贸易区以扩大改革开放,对内要千方百计特别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消费,从而刺激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值。因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仅仅是单纯解决制度变迁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国内层面的社会问题、维系社会稳定的需要,同时也是在国际层面建立一种国家保护机制的需要。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三大原则,即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社会保障的不同类型确定其资金来源和保障方式,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障基金经营要分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认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根据这些中央精神,根据我国社会保障现状,根据国际先进经验,我们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推进社会保障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政府不仅仅应推动建立包括财政的支持、贷款的支持、免税的支持、培训的支持等等一系列完整的政策体系,而且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将社会保障制度化法制化,建立长效机制以应对转型。特别是真正从政策治国,转变到以法立国以法治国依法依规办事。具体而言,首先要尽快完善宪法对于社会保障的规定。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这些条陈过于笼统,应该明确指出国家必须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公民建立终生统一的以身份证号为标准的社会保障号码,同时在银行开列相应社会保障账户,国家每年将国有股分红打入该账号。其次要在《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基础上早日颁布《社会救助法》、《住宅法》、《公益慈善法》等相关法律,形成完善的以《社会福利法》、《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三大法为主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10]第三要先以《社会保障法通则》的立法形式,明确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构建框架、运行规则、适用范围、筹资方式、管理机构、管理体制、监督机制、纠纷调处、诉讼程序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颁布《社会保障法典》。

(二)建立中央垂直管理的社会保障体制,理顺中央与地方、个人与单位的关系。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在覆盖面、保障水平、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至少出现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英国和北欧等国家实施“国家保障社会保障模式”,为全民提供保障,资金来源于国家一般税收,而不要求享受者预先缴费;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实施“社会共济社会保障模式”,要求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社会保险费,形成专项基金,国家给予免税优惠或财政补贴,通过大规模的统筹互济分散经济风险;新加坡实施“强制性储蓄积累模式”,为每个劳动者建立强制性的个人储蓄账户,将雇主和雇员的缴费计入其中,以备年老、生病等不时之需,个人账户资金实行市场化投资运营。我国借鉴了“社会共济社会保障模式”和“强制性储蓄积累模式”,但是我们的管理体制是地方政府负责具体管理、筹资,中央政府给予补贴。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养老社会保障由中央或联邦政府管理,医疗保障由中央或中央和地方政府协同管理。如美国,其政府办的基本养老保险由联邦政府负责;例如日本,养老保险由中央政府负责,医疗保险则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地方政府在管理方面的责任更大些。根据国际经验和自身实际,我国中央政府应该负责社会保障,通过中央集权来实现保障的公平和效率,以适应人口大国实际和当前大规模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劳动力迁移。国家应该做好攸关全局的顶层设计,整合财政部、人保部、卫生部等部门的力量,建立垂直的社会保障运行管理机构和工作队伍,应对日益庞杂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业务工作。(www.xing528.com)

第三,建立高效顺畅的资金运营机制,早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首先,通过财税制度改革筹措充实社保基金。新一轮改革已经成为朝野共识,2013年秋的十八届三中全年将可能对改革进行顶顶层设计。中国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应该是建立健全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建立这个社保体系的突破口在于通过财税制度充实社保资金。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财税制度改革,特别是向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国有股收取盈利,增加养老金的战略储备基金。根据财政部统计口径,国有企业应该是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包括中央企业和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特别还包括各种国有金融机构。根据国际经验,根据我国《公司法》,国家财政必须向国企要分红,而这些分红只有纳入社会保障资金池,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企业的社会责任,真正彰显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而且国有企业的发展是靠财政投入和国有银行支持,而银行是主要靠国家的利率政策赚钱,因此逻辑非常简单,国家是全民的国家,银行是全民的银行,国企是全民的国企,而全民出钱投资就应该取得回报。学界和政府也都形成了国企分红并充实社会保障的共识,例如张春霖(2005、2007)、邹恒甫(2007)[11]、戴相龙(2013)等。至于上缴比例,应该达到国际标准,即30%以上[12]。同时,纳入分红范畴的企业,必须扩大到各类央企、地方国企,当然包含国有金融机构。第二,建立社保基金投资盈利机制。庞大的社保基金应该科学投资,比如通过进入股市、购买国债、投资实业等经济金融手段,实现保值增值。因为通胀是经常性现象,社保基金如果不进行对冲,通胀率的存在或者一旦高于社保基金盈利水平,社保基金将极大缩水。我们规定了各级政府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只能用于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但是,社保基金管理机构往往受到银行揽存的诱惑,特别是提供轿车或者办公楼[13],从而将社保基金存在银行。郑秉文(2012)指出,从2001年到2011年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获得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同期年均通胀率却高达2.47%,以此推算基本养老金“缩水”近6000亿元。[14]我们规定了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但是我们却没有规定社保资金盈利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设立社保资金盈利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样管理机构才有积极性引进精算人才、投资人才、管理人才,从而科学配置社保资金的投资领域。社保资金进行专业化市场运作的增值管理,在国际上是通行做法。据杨燕绥介绍,各国养老金的通行投资法则是“三分法”,即资本市场投放1/3,保值投资放1/3,剩下1/3做项目投资,比如新加坡养老金投资,澳大利亚投资房产,加拿大投核电,英国投资高速公路。据1955年塞米尔斯和1966年艾伦定律,如果社保制度实行积累制,其投资收益率若不能达到人口自然增长率加上社会工资平均增长率之和,即为低效投资,“还不如现收现付制”。总之,政府必须坚持专业投资、组合投资、长期投资的原则,保证社保公共基金保值增值,如果贬值必须受到应有惩罚。

第四,建立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民社会保障水平。全覆盖,一是覆盖到每个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公民,也就是无歧视的人人平等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原则;二是覆盖到所有的社会保障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等。保基本,国家通过立法使国家财政设立每个人的一样金额的社会保障账户,保证每个人的基本生活水准。也就是实行平均主义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分层次,就是个人再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缴纳补充性的商业保险。特别是在医保、养老、失业等方面,保障基本医保、基本养老和基本失业救济的基础上,个人和单位根据实际参加补充商业性健康保险、商业性养老保险、商业性失业保险,或者各种单位根据自身财力为每个人设立职业年金。从而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进而激励每个人的奋斗,而不是躺在平均主义的社会保障上睡大觉。社会保障作为每个人的资产,可以进行自我管理,从而能够提高每个人的金融运作能力,提高防范风险水平。可持续,就是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保证资金充足,能够实报实销。如果说社会保障是中国梦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坚实地基,那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慈善等就是构成地基的六大基石。

(五)建立安全方便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主义运用水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后,关键在于运用这个体系服务每个人、服务经济建设、服务国家宏观调控。首先,建立社会保障管理运营信息化系统。人类正处在一个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的狂飙突进时代,一个大流通、大汇聚、大融合的大数据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使得数据的数量爆炸性膨胀、数据的更新速度一秒千变、数据的多样性层出不穷,而且渗透于各个部门和各行各业。社会保障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涵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具有政策性强、业务范围广、信息流量大、数据交换频繁等特点。[15]社会保障关乎全国13多亿人口,每天都将产生巨大的数据洪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力推进,信息化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电子政务的推广和应用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更是新时代政府管理的关键措施和工具。因此,我们必须借助网络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当前先进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实现社会保障管理运营的信息化智能化。特别是推进“金保工程”,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云数据中心、全国统一的社保网络系统平台,同时研发全国统一的安全快捷的应用软件,最终实现“五险合一”、“一单征收”、“一站式服务”、“全程监管”。其次,要加快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建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系统的整合,实现全国电话咨询服务中心的互联。形成“一地呼入、全国咨询”的服务模式。加强劳动保障系统政府网站群建设,积极推进基于统一的安全信任体系和互联网技术的自助式网上业务办理,逐步扩大应用的业务范围,使网络成为业务办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中央财政要划出专款购买有关社会保障的社会服务项目,例如支持发展示范项目、承接社会服务试点项目、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人员培训示范项目,培养一支业务熟练、政治过硬的服务队伍,确实简化报销程序,做到“实时结算”。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立中央垂直管理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高效顺畅的社保资金运营机制,建立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安全方便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立可操作性的社会保障目标体系。

(六)建立完整明确的社会保障目标体系,确保社会保障综合成效。首先,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应该成为国家基本制度,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国策,成为我们加强社会管控的新手段,特别是成为维稳和预防恶性上访的科学举措。另外,要成为加强社会服务的手段,不断推进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拓展和深入挖掘社会保障功能。其次,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宏观调控。社会保障是个浩大的系统社会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攸关社会主义性质,攸关社会主义成败,攸关国计民生,攸关发展方式转变,攸关改革发展与稳定大局。政府应该通过全盘考虑、普查、计算,通过调整社会保障项目和标准,调节社会总需求,稳定公众消费预期,减少经济周期性波动,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和投资运营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维护金融稳定,提高金融效益,从而保障经济健康稳定增长;通过制定合理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费用,优化提升国家公共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主义财政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要吸收古今中外的社会保障思想,借鉴古今中外经验教训,立足本国基本国情,出台一揽子的全盘计划,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杜绝“分疆而治”,实现全国一盘棋、一起动、一起改,建立健全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彰显社会主义中国的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中国梦的完美实现。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P1-10.

[2]邹恒甫.国企分红如何纳入公共财政预算[EB/OL].http://www.nen.com.cn/74333583107424256/20071001/2320868.shtml.

[3]周弘.国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面面观[J].求是杂志2009年第22期,P57-59.

[4]朱铭来.探究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对实现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增长意义重大[EB/OL].http://www.cnss.cn/new/ztzl/201301/t20130128_253782.htm.

[5]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1,P311-344.

[6]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R/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5/65378/4429522.html.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P373.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P113.

[9]杨枝煌.民营银行—中国金融另一种现代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3,P102.

[10]邹恒甫.国企分红如何纳入公共财政预算[EB/OL].http://www.nen.com.cn/74333583107424256/20071001/2320868.shtml.

[11]匡贤明.国有企业分红比例测算方案[EB/OL].http://www.chinareform.org.cn/people/k/kxm/Article/201103/t20110301_61546_1.htm.

[12]胡继晔.社保基金监管立法调研报告(2008-2010)[R].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P19.

[13]冯禹丁.戴相龙证实养老金存缺口多省反对中央统筹[N/OL].http://fz.ifeng.com/news/jinriredian/detail_2013_05/03/766246_0.shtml.

[14]张再生.没有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EB/OL].http://www.cnss.cn/new/ztzl/201103/t20110331_251019.htm.

(该文主要内容曾发表于《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