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应琳及其企业集团简介

杨应琳及其企业集团简介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杨应琳企业集团的发展史杨应琳的祖父杨肇基,原在福建家乡务农。他去世后,杨应琳的父亲杨仲清在事业上又有所发展,初步形成一个商业家族企业,并在当时马尼拉华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势力。1921年杨仲清成为马尼拉木材商会的领导人之一,该商会是菲律宾华商最早成立的同业公会。杨应琳接掌中华保险公司后,首先致力于扩大中华保险公司的业务网络,既重视在菲律宾国内也积极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

杨应琳及其企业集团简介

杨应琳(Alfonso T. Yuchengco),1923年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菲律宾籍,祖籍福建省南安县金淘乡杨坑村。他是菲律宾著名的银行家和实业家,曾在菲律宾经济界与社会团体中担任多种领导职务。1955年他被菲律宾商业记者协会推举为“1955年最杰出的保险商”,1956年前菲律宾总统为表彰他在发展菲律宾民族经济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而授予他奖章,1976年被选为马尼拉最佳市民,1993年日本政府为表彰他在促进菲日经济关系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而授予他勋章。从80年代初期开始,他积极参与和组织反对马科斯政权的活动,在科拉松 · 阿基诺总统执政初期出任菲律宾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

(一)杨应琳企业集团的发展史

杨应琳的祖父杨肇基,原在福建家乡务农。清朝末年,他随乡亲搭乘帆船到菲律宾马尼拉,后经营木材生意得到发展,并投资地产业,也获得成功,在马尼拉市拥有许多地产。他去世后,杨应琳的父亲杨仲清(杨清哥,Yuchengco)在事业上又有所发展,初步形成一个商业家族企业,并在当时马尼拉华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势力。

杨仲清,1879年10月7日出生于福建家乡,19世纪末前往菲律宾,在其父亲店中任职,并表现出其经营才干和组织能力。1912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木材公司已在马尼拉拥有4家分号。除继续经营其父创立的木材业、房地产业之外,他和当时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托马斯 · 马波亚(Tomas Mapua)共同经营建筑业,承建马尼拉邮政大楼等建筑,还参与烟草贸易、酿酒、碾米等行业。1921年杨仲清成为马尼拉木材商会的领导人之一,该商会是菲律宾华商最早成立的同业公会。1930年,杨仲清创办菲律宾首家华侨保险公司“中华火险担保公司”(China Insurance and Surety Co.)。虽然该公司创建时仅有14万多比索的资本,也只有8名保险经纪人,但因恪守信用,处理赔偿迅速,很快获得客户的信任,成为当时在马尼拉经营非人寿保险的美国和菲律宾的74家保险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1940年,该公司的资产总额已达40.23万比索。[105]但在日军占领菲律宾期间,杨仲清经营的工厂被毁,保险公司也关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保险公司复办,英文名称改为Malayan Insurance Co. ,中文名称通译马来亚保险公司,但菲华社会仍习惯称之为中华保险公司。

杨应琳早年就读于菲律宾著名的远东大学,1949年毕业获商科学士学位后,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商业管理硕士学位,后来又获得菲律宾De La Shalle大学商业管理荣誉博士学位。从美国返菲律宾后不久,他就开始参与中华保险公司的经营,在1953年其父去世前已接掌中华保险公司总经理的职务。

杨应琳接掌中华保险公司后,首先致力于扩大中华保险公司的业务网络,既重视在菲律宾国内也积极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此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他又陆续创办一批新的保险公司,在1955年设立银行家制造商保险公司,其后又与日本东京海上火险公司合资(日方出资30%)创办泛马来亚保险公司,接着又建立第一普通保险公司等。因此,保险业务迅速扩大,收入迅速增长。中华保险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之后每年的保险收入约有300万比索,其分支机构和业务活动从中吕宋、北吕宋、西米沙鄢等地区继续向东米沙鄢、南吕宋、棉兰老等地扩展,并在香港和东南亚一些地方设立分号,还将其保险业务发展到美、英、南美洲和欧洲某些国家。到了1980年,即中华保险公司成立50周年时,该公司在菲律宾国内已拥有16家分公司和办事处,在五大洲16个国家也有许多分公司、子公司和代理公司,是菲律宾国内最大的非人寿保险公司。[106]

至20世纪90年代初,中华保险公司属下有4家产业保险公司、1家再保险公司。1990年,该集团总保险费收入为12.44亿比索(约4 607万美元),资产总额为29.4亿比索(约1.12亿美元),股本额6.29亿比索(约2 390万美元)。1991年,中华保险公司名列菲律宾第109位大公司,同年总保险费收入为4.56亿比索,净盈利为1.99亿比索。[107]

20世纪60年代,杨应琳开始向银行金融业和其他领域发展。1960年,杨应琳与日本三和(Sanwa)银行(日方出资25%)合作创办黎刹商业银行(Rizal Commercial Banking Corp.)。经过30余年的经营,至20世纪90年代初,该行已晋升为菲律宾第五大私营商业银行。到1994年3月底,该行的总资产额为397.6亿比索,流动资产额为88.7亿比索,贷款总额为249.9亿比索,存款总额为272亿比索,股本32.2亿比索。1991年,该行的营业总收入为40.18亿比索,税后盈利5.65亿比索,在菲律宾前200家大公司中居第38位。[108]至20世纪90年代初,黎刹商业银行属下拥有六大公司,包括亚细安财务公司、黎刹商业银行国际财务公司、第一中华租赁公司等。黎刹商业银行在菲律宾国内设有150家分行,在世界许多大城市设有分行与办事处,雇用员工为2 000多人。

1976年,杨应琳与拉蒙 · 许寰戈(Ramon Cojuangco)等人合作,从美国通用电话电气公司收购了菲律宾长途电话公司。该公司为菲律宾最有盈利的公司,其电话线路占菲律宾全国的94%。1991年,该公司在菲律宾前200家大公司中名列第7位,总资产额为439.87亿比索,股本为173.6亿比索,营业收入总额为168.16亿比索,税后纯利为47.22亿比索。到1993年底,该公司在全菲安装的电话机总数达137.24万部。该公司总资产额又增至600亿比索,同年的营业收入额为205亿比索,税后盈利额为55亿比索。[109]杨应琳在该公司中拥有部分股权,时任该公司的董事长。

20世纪70年代,杨应琳组建投资控股公司(House of Investment Inc.)。至90年代初,该公司所收购或参与投资的公司已有几十家,其经营范围涉及制造业、建筑与地产开发、金融保险农产品加工、服务业与贸易业。到1991年底,该公司累积资产额达46.43亿比索,1991年全年纯利额为1.35亿比索。1993年该控股公司又发行3.92亿比索的新股筹资扩展经营领域。其中,属下的BA财务公司是菲律宾最大的财务公司。1991年,该公司的营业总收入为7.78亿比索,纯利1.27亿比索,资产总额27.79亿比索。杨应琳在该财务公司原持有59%的股权,后因受到菲律宾中央银行有关财务公司股东持股的最高限额不得超过30%的规定限制,售出30%的股权。[110]该投资控股公司属下的其他主要公司还有:马尼拉纪念墓园公司(Manila Memorial Park Cemetery)、菲律宾富士影印公司(Philippine Fuji Xerox Corporation)、菲律宾磐石公司(Phil.Pock Products Inc.)、钻石农场公司(Diamond Farms Inc.)。该控股公司85%的收入来自这几家公司以及BA财务公司。至90年代初,该投资控股公司又大力扩展,投资6 000万比索于其原持有股权的工程设备公司(Engineering Equipment Inc.);又在菲律宾富士影印公司增资6 400万比索,使其持有的股权从33%增大到55%。同时,该投资控股公司还在哥打巴托省投资4 000万比索开发工业园区;在菲律宾南部省区投资8 000万比索开发香蕉种植园。至90年代初,杨应琳企业集团还与日本的旭硝子光学公司(Asahi Optical Co.Ltd.)合资组建中华旭硝子物业公司,其中前者持有60%的股权,拟在甲米地省开发房地产项目。

杨应琳企业集团除了控制中华保险公司、黎刹商业银行、投资控股公司等主要公司外,也持有菲律宾许多家大型企业的股份。这些大公司包括菲律宾长途电话公司、菲律宾电话投资公司、东方石油矿业公司(Oriental Petroleum & Minerals Corp.)、滨海资源公司(Seafront Resources Corp.)、油田勘探开发公司(Petrofield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rp.)、本格特公司(Benguet Corp.)等。其中,本格特公司是菲律宾最大的矿业公司。

至20世纪90年代初,杨应琳企业集团在菲律宾拥有的公司及其附属机构甚多。据报道,仅其所控制的中华保险公司、黎刹商业银行和投资控股公司3家,其属下的公司便已近100家。该企业集团除控制投资控股公司之外,还控制另外两家控股公司,即泛马来亚管理与投资公司(Pan Malayan Management and Investment Corp.)和MICO证券公司(MICO Equities Inc.),这2家控股公司在许多家菲律宾公司中持有股权,如前者在菲律宾环球通讯公司(Philippine Global Communications Inc.)拥有7%的股权。

杨应琳企业集团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企业网络。如图4-4所示。(www.xing528.com)

图4-4 杨应琳企业集团的企业网络结构

注:*为在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百分比数字指控股比率。

(二)杨应琳企业集团发展与经营的特点

杨应琳企业集团在业务扩展和企业管理方面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依靠并善于利用社会游资。杨应琳企业集团的经营业务是由保险业开始的。最初杨仲清经营保险业主要是为了取得利润,而到了杨应琳手上则主要是利用吸收社会游资以供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为了扩大吸收游资的能力,创办金融业。此外,该集团又以投资公司、控股公司的形式将社会资金投入各种收入稳定、利润较大的部门行业,如电话公司等。

2. 通过经济合作和联姻与菲律宾一些有实力的菲律宾人和华人家族企业建立起关系网。在菲律宾人家族方面,杨应琳先后与Antonios家族和Tantocos家族等进行过共同投资,前者是杨应琳创建黎刹商业银行时最早的合作伙伴,后者即和他在超级工业公司(Super Industrial Corp.)、菲律宾太平洋资本公司(Philippine Pacific Capital Corp.)、大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Grepalife)和投资控股公司中进行了多项合作。

华人世家间的关系中,联姻是一个明显的现象。杨应琳的妻子是宿务薛家(sycip Family)主要成员薛敏老的小女儿。薛敏老在1887年出生于马尼拉,毕业于美国的密歇根大学,并于1929年获上海圣约翰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是菲律宾著名的律师。他在20世纪20—30年代反对《西文簿记案》的长期抗争中主持讼事,为菲律宾华侨社会出了大力,因此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威望。他也是菲华银行界资深的前辈,1920年他与当时菲律宾的木材大王李清泉合作创办菲律宾首家华资银行中兴银行,并担任该行董事长。杨应琳的长女霞龄(Helen)即是李清泉之孙、历任中兴银行总经理李彼得的妻子。中兴银行与黎刹商业银行互相参股,互派董事。

3. 通过与美国、日本资本的多方面合作,扩大其资本规模和国际市场网络。杨应琳企业集团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引美国和日本的资金参股,并通过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取得技术,为其产品开拓国际市场。20世纪60年代,杨应琳企业集团即与拥有多尔菲律宾公司(Dole Philippines Inc.)和共和玻璃公司(Republic Glass Corp.)的美国跨国公司卡斯尔—库克公司集团(Castle and Cook Group)建立关系,成为多尔菲律宾公司在菲律宾的第一个重要合作者。1974年美菲之间的“劳雷尔—兰利协定”期满,卡斯尔—库克集团决定将其在多尔菲律宾公司中的股本售予杨应琳集团,杨应琳集团从此开始涉足水果加工业,杨应琳也成为多尔菲律宾公司的董事长。杨应琳企业集团接管多尔菲律宾公司后仍与美国卡斯尔—库克集团保持着合作关系,其投资控股公司所控制的黄金农场公司(Golden Farms Inc.)和钻石农场公司与卡斯尔—库克集团仍订有销售合同,从而保证了这两家公司所生产的香蕉在美国的销售渠道。

此外,杨应琳企业集团与美国的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芝加哥大陆银行(Continental Bank of Chicago)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前者为杨应琳企业集团属下的BA储蓄银行(BA Savings Bank)的合伙人,后者则在黎刹商业银行参资。杨应琳企业集团还与许多日本公司和银行建立业务联系。其中有东京海上火险公司(Tokio Marineand Fire lnsurance Co.Ltd.)、东方纺织公司(Orientex Co.Ltd.)、兼松吉公司(Kaneyoshi Co.Ltcl.)、兼松江商公司(Kanematsu Gosho Ltd.)、三井银行(Mitsui Bank)、野村证券公司(Nomura Securities Co. Ltd.)、三和银行(Sanwa Bank)、大和物业公司(Daiwa House lndustry Co. Ltd. )。这些日本公司、银行和证券公司在杨应琳集团一些公司中均有投资,如东京海上火险公司迄今仍是泛马来亚保险公司的合作伙伴。

杨应琳企业集团除在菲律宾国内发展多元化经营之外,亦在国外从事多种行业投资。多尔菲律宾公司在泰国、日本、美国的夏威夷等地均设有水果加工厂和贸易公司。黎刹商业银行在新加坡设有东盟财务公司(ASEAN Finance Corp.Ltd.);在美国,通过黎刹银行加利福尼亚国际公司(RCBC California International Inc. )在美国各地设有分公司;在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通过雀巢公司集团设有分公司。而中华保险公司除在伦敦关岛和亚洲设有分公司外,也在欧洲、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和太平洋地区设有各种附属机构。

4. 在家族集权的管理体制下大力重用专业人才。聘用有经验、有才能的专业人士担任该企业集团属下公司的业务主管,这是杨应琳企业集团的传统。杨应琳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接管其家族公司时较年青,尚缺乏经验,便十分重视延用一批年纪较大、有经营经验的人士参加管理。现在他把聘用人才的重点转向中青年专业人才,培养他们担任各级主管。如黎刹商业银行主要领导者之一的 Armando Medina,开始担任该行高级职务时才30多岁。

不过,在杨应琳企业集团中,其家族成员在企业集团的管理和决策上仍然起着主导作用。至20世纪90年代初,杨应琳及其子女在其企业集团的任职情况有:杨应琳至少在14家公司或机构中担任董事会主席,并在另外的14家公司中担任总经理或董事。在杨应琳的8个儿女中,长女霞龄自1982年一直担任中华保险公司的总经理,还担任5家公司和机构的董事会主席、16家公司的董事。最小的儿子Tito担任杨应琳集团中的投资控股公司的总经理,还在其他至少12家公司或子公司中担任董事。杨应琳的其他子女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该企业集团属下公司的经营管理,如其儿子Alfonso Jr. 担任钻石农场公司的副总经理并主管杨应琳企业集团属下一批公司的其他业务;另一个女儿Mona Lisa Abaya则掌管杨应琳企业集团在美国的一些公司业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