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点引进项目计划:22个重要项目

重点引进项目计划:22个重要项目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对“二十二个重要引进项目”的历史描述为了尽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落实“一百二十项”工程的基本建设,这一时期重点进行了“二十二个重要项目”的引进。22个引进项目投资额到年底累计完成56亿美元,按照计划全部建成还需517亿元。[54](二)对“二十二个重要引进项目”的分析1978年中国签订的引进合同有1230个,50多个引进技术设备的项目,成交额达到78亿美元。

重点引进项目计划:22个重要项目

(一)对“二十二个重要引进项目”的历史描述

为了尽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落实“一百二十项”工程的基本建设,这一时期重点进行了“二十二个重要项目”的引进。

1978年,化工部先后同国外签订了8个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工成套设备引进项目。其中有大庆石油化工厂、山东石油化工厂、北京东方红化工厂各一套30万吨乙烯生产装置,南京石油化工总厂两套30万吨乙烯生产装置,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一套11万吨乙烯关键生产设备;有浙江化肥厂、新疆化肥厂、宁夏化肥厂各一套30万吨合成氨生产装置。此外,还有以煤炭为原料的山西化肥厂30万吨合成氨生产装置。这9个项目的投资,包括国内工程投资,共需160多亿元。除了这9个化工项目,1978年还同国外签订了包括煤炭、钢铁在内的13个成套引进项目:100套综合采煤机组,德兴铜基地贵州铝厂、上海化纤二期工程、仪征化纤厂、平顶山帘子线厂、山东合成革厂、兰州合成革厂、云南五钠厂、霍林河煤矿、开滦煤矿、彩色电视项目,以及上海宝山钢铁厂。以上共22个引进项目,需要外汇130亿美元(1978年已签约部分为58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390亿元,加上国内工程投资200多亿元,共需600多亿元。[52]

按照原计划,这些项目到1981年、1982年将进入建设高峰年,每年需要投资130亿元。这样大的投资规模,这么多的大项目同时进入建设高峰,对于基本建设、外汇收支平衡以至整个国民经济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有些项目由于原料、燃料不落实,即使建成,也难以正常开展生产。1979年4月,根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为了进一步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解决盲目引进项目的问题,国家计委、外贸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向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解决从日本引进项目贷款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提出:退掉南京化工基地五套塑料部分的装置,山东化工基地的一套乙烯生产装置,宁夏化肥厂的一套重油制化肥装置,北京石化总厂的一套30万吨乙烯生产装置,南京炼油厂的一套石油加氢裂化装置。这9套装置,总计约5亿美元。[53]由于担心此项措施可能在国际上造成不好的影响,上述意见未被采纳。同年10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组织了一个专门小组,由国家计委和有关部门参加,专门对22个项目重新进行研究。当时,曾设想停缓其中的一些项目,但由于对原油生产缺乏切实的估计,又担心造成经济损失和国际不良影响,因而仍然没有下决心进行调整。22个引进项目投资额到年底累计完成56亿美元,按照计划全部建成还需517亿元。22个引进项目未能压下来,是1979年基本建设总规模基本没有缩小的重要原因,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结果。

1981年继续执行“八字方针”,22个引进项目中,年初停缓建了9个,下半年形势好转后,经国务院批准后,宝钢等4个项目陆续恢复建设。[54]

(二)对“二十二个重要引进项目”的分析

1978年中国签订的引进合同有1230个,50多个引进技术设备的项目,成交额达到78亿美元。引进的主要项目有22项,金额达58亿美元,主要是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设备、洗煤厂设备、电站设备、水泥厂设备、炼油厂科研设备、炼油装置和技术、化工装置、化肥装置、化纤装置、彩色显像管集成电路生产装置,以及上海宝山钢铁厂的生产设备。

具体情况如表1-1所示。

续表

续表

协议总金额中,冶金、化工项目占62%,能源占18%,轻纺工业占11%。引进的项目主要是重工业,其中:炼铁650万吨,炼钢670万吨,轧钢650万吨,铜矿采选日处理能力13万吨,电解铝8万吨,乙烯120万吨,塑料88.5万吨,合成橡胶8万吨,甲醇乙醇、丁辛醇等有机化工原料近50万吨,合成氨120万吨,烧碱40万吨,合成纤维71万吨,尼龙66万吨,帘子布1.3万吨,合成革600万平方米,三聚磷酸钠7万吨,彩色显像管96万只,人洗原煤1200万吨,以及100套综合采煤机组(采煤能力2000万吨),等等。[55]

22个项目中,冶金项目占投资总额的45.4%。这些项目并不是当时发展国民经济所急需,而是为了追求钢铁高指标而确定的,再次突出了“以钢为纲”的方针,这只能加重已有的比例失调。22个项目中,有很多是耗油项目和耗煤项目。1970年以来的一个时期,中国燃油动力机具发展就比较快,这两年又有更快的发展,但遇到了石油制品的增长满足不了需要的问题,致使平均每马力占有油品的数量比20世纪70年代初期下降了几乎一半,这就迫使燃油动力机具不能充分利用,有些甚至停止运转。1978年中国用作化工原料的石油约占石油总产量的4%,1978年与外商签订的石油化工和化肥项目建成投产后,这个比例将会上升到10%。据计算,引进的22个大项目全面建成后,其原料、燃料供需石油煤炭都在千万吨以上。这显然与中国能源供应状况极不适应。这些引进的化工、化肥项目就不得不被停建或缓建。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1978年引进的22项工程的最终实际结果。按照引进项目的种类和门类,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轻工业方面的工程,共有6项。它们是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化纤二期工程、仪征化纤厂工程、平顶山帘子线厂工程、山东合成革厂工程、兰州合成革厂工程、云南昆明三聚磷酸钠工程等。

(1)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化纤二期工程(20万吨聚酯及合成纤维工程),1978年12月底合同签约工作全部完成。翌年,因国民经济调整,工程建设一度暂停。1980年7月开工打桩。1981年3月正式列入国家基建项目。1983年7月划归中国石化总公司领导后,工程建设实行投资包干,建设费用由传统的国家拨款改为银行贷款。1985年全面建成。

(2)仪征化纤厂(年产53万吨聚酯与配套的合成纤维)工程,1978年筹建,1980年缓建,1981年6月列入国家建设计划,1982年采用借债建厂和一次规划、分步建设的方式恢复建设,1984年12月一期工程投产,1987—1990年二期工程投产。涤纶短纤维抽丝设备原计划成套引进,后改为引进制造技术和部分关键设备,其他由国内制造供应。

(3)河南平顶山帘子线厂(年产帘子布1.3万吨)工程,1980年4月动工,1981年10月全部完成建设施工和设备安装,11月投料试车,12月正式投产。

(4)山东合成革厂工程。1978年8月与日本几家公司签订三项合同:一是与可乐丽公司签订引进合成革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合同;二是与日挥公司签订引进MDI(异氰酸酯)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合同;三是与日本油墨公司签订引进聚酯多醇生产技术与设备的合同。引进三套装置大概花费2.298亿元人民币。该项目于1979年1月在烟台动工,1983年5月基本建成并开始生产。

(5)兰州合成革厂工程,该项目于1978年和外方草签了引进合同。1979年年初,由于资金困难,我国暂停同外方签订新的引进项目,并利用合同规定的有请政府批准的两个月期限的权利,决定已草签的合同暂不生效,以促使外方给我国提供优惠信贷。不久,大部分合同生效,但由于该项目不具备建设条件,经与外方协商,撤销了该项目的引进合同。

(6)云南昆明三聚磷酸钠工程,1980年1月开工,因厂址调整,1983年6月基本建成,9月投料试车,1984年正式投产。

第二类是石油工业方面的工程,共有5项。它们是大庆石油化工厂、齐鲁石油化工厂各1套30万吨乙烯生产装置工程,浙江镇海炼油厂工程、新疆乌鲁木齐炼油厂工程、南京的2套30万吨乙烯生产装置工程。

(1)大庆石油化工厂的30万吨乙烯生产装置,1979年4月破土动工,1980年10月决定缓建,后又决定停建,1981年9月决定恢复建设,并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82年4月全面恢复建设。一期工程1986年6月投料试车,二期工程1988年8月建成投产。(www.xing528.com)

(2)齐鲁石油化工厂的30万吨乙烯生产装置,1977年开始筹建,经过停缓建,1984年1月恢复建设。根据国家计委“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要求,一期工程1984年4月正式开工,1987年5月建成并投料试车。二期工程1986年4月开工建设,1991年6月通过国家验收。

(3)浙江镇海炼油厂,设计其具有年产20万吨聚丙烯的能力,于1979年4月开建,1983年7月建成并正式投产。

(4)乌鲁木齐炼油厂(以重油为原料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项目)工程(即大化肥工程),1980年5月动工,1981年初停缓建,1981年7月恢复建设,1985年7月试车成功,10月建成投产。

(5)南京的2套30万吨乙烯生产装置,上海30万吨乙烯生产装置工程,系从南京调来,并对工程项目作了适当修改、补充、配套。1981年10月首批设备从南京运抵上海“就位保管”。1985年2月国家决定工程建设资金由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自行筹集。1987年5月第一阶段工程开工建设,1989年12月投料试车。1989年9月完善化工工程开工建设,1992年6月建成投产。

第三类是煤炭工业方面的工程,共有3项。它们是100套综合采煤机组工程、霍林河煤矿工程、开滦煤矿工程。

(1)100套综合采煤机组工程,1980年7月前设备全部到货,并陆续进入了有关煤矿采煤工作面进行安装,到1980年年底已有56套正式投入生产,并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率

(2)霍林河煤矿工程原规划建设规模为2000万吨/年,并采取引进成套设备方式进行建设,估算需要5.5亿美元。1978年只签订了由外方提供初步设计的技术服务合同和小型剥离设备。1979年以后,建设方案有了较大调整,建设规模缩小为700万吨/年。在机械部门引进制造技术并形成制造能力以后,即取消了成套引进的方案,改为国内制造供应,并于1984年和1992年先后建成一、二期工程。

(3)开滦煤矿工程(3座各年入洗原煤400万吨的洗煤厂),原规划建设范各庄、钱家营等3座各年入洗原煤400万吨的洗煤厂,1978年签订了部分合同。其中范各庄洗煤厂因引进工作进程较快,建设工作基本上未受经济调整的影响,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成投产。其他洗煤厂则推迟了引进与基建进度,如钱家营洗煤厂于1989年才建成投产。

第四类是化学工业方面的工程,共有4项。它们分别是宁夏银川化工厂工程、山西化肥厂工程、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工程、东方化工厂(年产3万吨丙烯酸酯设备)工程等。

(1)宁夏银川化工厂的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项目(即大化肥工程),1981年初缓建,1984年恢复建设,1985年5月开工,1988年7月建成投料试车,1992年建成投产。

(2)山西化肥厂以煤炭为原料的30万吨合成氨、90万吨硝酸磷肥装置,1981年3月确定推迟建设进度三年,1983年7月动工,1987年7月投料试生产,1988年建成投产。

(3)东方化工厂(年产3万吨丙烯酸酯设备)工程,东方化工厂始建于1978年,1984年,我国第一套由日本引进的丙烯酸及其酯类装置在这里建成投产,从此结束了国内该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工厂又扩大规模,陆续引进第二和第三套丙烯酸及酯类装置。

(4)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初步设计为年产20万吨合成氨和25万吨尿素项目,1979年3月开始建设,1981年缓建,1984年3月恢复建设,1988年建成投产。

第五类是冶金工业方面的工程,共有3项。它们是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德兴铜矿基地,贵州铝厂等。

(1)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工程是1978年22项成套引进设备项目中规模最大的。1978年12月正式动工建设。一、二期工程共计划投资301.7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47.8亿美元的外汇资金。原计划一、二期工程分别于1982年和1984年建成,1980年1月因国家财政困难,决定“一期停缓、两板退货、二期不谈”。1981年1月正式停缓建,8月又列为续建项目,恢复建设。1985年9月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同年,二期工程开始建设,至1991年建成,对二期工程的引进方式进行了重要的调整,由原来的引进成套设备,改变为在保证技术水平不低于一期工程的前提下,通过引进主体设备的制造技术和与外国公司进行合作制造等方式,实现了“基本立足国内设计制造”的要求。

(2)江西德兴铜矿基地工程是大型联合工程,原规划在5年内拥有年产20万吨铜的生产能力。1978年主要签订了贵溪冶炼厂的炼铜成套设备合同和铜矿的技术服务合同,设计规模为年产粗铜9万吨及拥有17.3万吨/日的矿石采选能力。1979年以后,因投资等原因,建设规模缩小,并推迟了引进与建设进度。冶炼厂于1985年建成,1991年德兴铜矿基地的采选能力已达到6万吨/日。

(3)贵州铝厂年产8万吨电解铝工程,1979年10月动工,1982年9月基本建成。

第六类是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方面的工程,共有1项。它是陕西咸阳彩色电视显像管工程。陕西咸阳彩色电视显像管(年产14英寸彩色显像管64万只22英寸彩色显像管32万只)工程,1979年4月动工,1981年10月建成并进行试生产,1982年12月正式投产。

从以上项目的执行结果可以看出,1978年22个成套设备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到1985年引进成功的占很大部分。这些引进投产的项目,具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世界先进水平,在技术水平、单系列生产能力以及产品的品种等方面,弥补了我国一些重要的生产空白,形成了一批特大型的现代化生产骨干企业,如上海宝钢、仪征化纤厂、扬子石化、齐鲁石化等,对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例如,上海宝钢引进了一大批世界钢铁工业中的先进技术,在设备大型化和现代化方面都达到了当时的世界一流水平。再如,仪征化纤厂引进的45万吨芳烃装置在当时属于世界最大规模的装置;引进的年处理100万吨的减压渣油轻质化装置,是当时具有一定技术试验性质的大型装置。扬子石化原规划部署的2套30万吨乙烯装置,采用比1972年燕山石化引进的技术更为先进的美国鲁姆斯SRT3型裂解炉,单炉能力更大,乙烯收率更高,原料选择范围更大,能耗更低,全厂的建设规模与部分化工项目的技术水平与生产规模均属当时世界一流水平。因此,可以说,通过对外项目的引进,我国的工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过于集中地大规模引进也恶化了经济形势,加剧了经济困难,特别是到1978年年底,我国物资、财政、信贷和外汇支付都发生了大的不平衡。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三个产业的比例失调。从基建投资看,农业占10.6%,轻工业仅占5.8%,重工业占48.7%。这在当时缺吃少穿、日用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是失衡的“苏联模式”。二是基本建设规模过大。新项目上得过多,超过国家负荷能力。1978年基建投资479.3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占当年财政收入的40.7%。三是积累率过高,重生产、轻生活。1978年生产性投资占82.6%。住宅、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文教卫生投资仅占17.4%,这个比例,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还低10个百分点。人民生活中许多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就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群众投身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使国家经济的失衡状况愈演愈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