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香港吐露港污水治理的教训

香港吐露港污水治理的教训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全国人口550万而自行车拥有量超过420万辆,人均拥有量为0.83辆,成为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丹麦南部森讷堡地区的“零碳项目”便是公私合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丹麦是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而且受气候变化影响很大。近年来,能源科技已成为丹麦政府的重点公共研发投入领域。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丹麦的热力供应中的比重已经稳居首位,超过了天然气和煤炭。与1972年相比,丹麦的建筑供热面积快速增长,相应的能源消耗显著

香港吐露港污水治理的教训

(1)香港吐露港污水治理的教训

沙田、大浦(新发展市区)人口约100万,20世纪80年代初建设沙田污水处理厂,处理水量21万m3/日,投资7.5亿港币经海底排水管排放至吐露港(排海管d=2.5m,长1 km)。1987年吐露港水质仍然下降,1988年发生赤潮达40次,对沙田污水厂曝气池进行改造,进行脱氮,但水质仍未改善。为了减少吐露港的有机负荷及氨氮,将经处理的污水引至维多利亚湾兴建泵房、输水管、隧道(过大老山,长7.5 km、直径3.18 m)总投资8.83亿港币。1995年7月投入使用。1992年,香港环境保护署称:“吐露港是没有进行全面水质规划的失败例证”“这是一个大规模的规划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仅考虑浓度排放标准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自净能力),要考虑污染负荷的削减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2)丹麦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经验

丹麦建设人类绿色能源“实验室”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具体可归纳为以下5大要素:

一是政策先导。丹麦政府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制订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战略。丹麦政府认识到,由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部门牵头主管能源非常必要。为此,丹麦能源署于1976年应运而生。该部门最初是为了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后来,该部门从国家利益高度出发,调动各方面资源,统筹制订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并组织监督实施,管理重点逐渐涵盖国内能源生产、能源供应和分销以及节能领域。始终坚持节能优先,积极开辟各种可再生能源,即“节流”与“开源”并举的原则,大力开发优质资源,引导能源消费方式及结构调整。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顺从民意,因全民公投反对,放弃了最初准备开发核能的计划,转而从长计议,迅速厘清了以风能生物质能等符合丹麦国情的新能源政策。在紧随成功实现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升级、经济总量与能耗和碳排放脱钩之后,2008年,丹麦政府还专门设置了丹麦气候变化政策委员会,为国家彻底结束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构建起无化石能源体系设计总体方案,并就如何实施制订了路线图。为了推动零碳经济,丹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利用财政补贴和价格激励,推动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包括对“绿色”用电和近海风电的定价优惠,对生物质能发电采取财政补贴激励。丹麦采用固定的风电价格,以保证风能投资者的利益,风能发电进入电网可采用优惠价格,在卖给消费者之前,国家对所有电能增加一个溢价,这样消费者买的电价都是统一的。又如,丹麦政府在建筑领域引入了“节能账户”的机制。所谓节能账户,就是建筑所有者每年向节能账户支付一笔资金,金额根据建筑能效标准乘以取暖面积计算,分为几个等级,如达到最优等级则不必支付资金。经过能效改造的建筑可重新评级,作为减少或免除向节能账户支付资金的依据。

二是立法护航。在丹麦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政府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从立法入手,通过经济调控税收政策来实现,成为欧盟第一个真正进行绿色税收改革的国家。自1993年通过环境税收改革的决议以来,丹麦逐渐形成了以能源税为核心,包括水、垃圾、废水、塑料袋等16种税收的环境税体制,而能源税的具体举措则包括从2008年开始提高现有的二氧化碳税和从2010年开始实施新的氮氧化物税标准。

另外,政府出台有利于自行车出行的道路安全与公交接轨等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自行车成为包括王室人员及政府高官在内多数民众日常出行的首选。如今,全国人口550万而自行车拥有量超过420万辆,人均拥有量为0.83辆(我国为0.32辆),成为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

三是公私合作(PPP)。丹麦绿色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公私部门和社会各界之间的有效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绿色大型项目时,在商业中融合自上而下的政策和自下而上的解决方案,这种公私合作可以有效促进领先企业、投资人和公共组织在绿色经济增长中取长补短,更高效地实现公益目标。丹麦南部森讷堡地区的“零碳项目”便是公私合作的一个典型案例。(www.xing528.com)

四是技术创新。丹麦是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而且受气候变化影响很大。丹麦政府和国民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把发展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另外,全球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声日高,给丹麦企业界和研究界提供了动力和商机,把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减排温室气体最有效的手段。近年来,能源科技已成为丹麦政府的重点公共研发投入领域。通过制订《能源科技研发和示范规划》,确保对能源的研发投入快速增长,以最终将成本较高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向市场。此外,丹麦绿色发展模式调动了全社会的力量,在政府立法税收的引领下,新的能源政策始终强调加大对能源领域的研发的投资力度,工业界积极参与,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创新,催生出一个巨大的绿色产业。通过多年努力,丹麦已经掌握许多与减排温室气体相关的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使丹麦的绿色技术远远走在了世界前列,丹麦成为欧盟国家中绿色技术的最大输出国。归纳起来,技术创新尝试主要集中在“节流”和“开源”两大方面:

“节流”:大力推广集中供热,发展建筑节能技术。丹麦地处北欧,采暖期长,很多建筑一年四季需要供热。丹麦积极发展以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也称“区域供热”)为核心的建筑节能技术。如今,丹麦超过60%的建筑采用集中供热技术,通过发展分布式能源技术,大量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进行集中供热,包括沼气集中供热、秸秆及混合燃烧集中供热等。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丹麦的热力供应中的比重已经稳居首位,超过了天然气和煤炭

在低碳建筑方面,丹麦建立了严格的建筑标准,大力推广节能建筑。丹麦建筑节能的主要措施是:要求开发商提供节能建筑标志,按照能耗高低将建筑分类分级管理,使用户根据需要选择;简化节能检测方法,重视和监管门窗和墙壁的保温效能,使得开发商无法偷工减料,确保节能效果;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补助,如窗户改换、外墙保暖可以得到政府财政补贴。丹麦通过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和对建筑设施能耗实行分类管理,大大降低了建筑能耗。与1972年相比,丹麦的建筑供热面积快速增长,相应的能源消耗显著降低,相当于单位面积的建筑能耗降低了70%。集中供热和低碳建筑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丹佛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1933年,在丹麦南部的森讷堡创建的丹佛斯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丹麦最大的工业集团之一,在全球各地均有工厂和公司遍布,业务领域涵盖暖通空调、建筑节能、变频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大大提高了现代生活的舒适度,推动了环保和清洁能源的发展。作为创新企业的代表,在上述丹麦绿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开源”: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独领风电世界潮流。自1980年开始,丹麦根据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风能和生物质能源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在目前世界累计安装的风电机组中,60%以上产自丹麦,占世界风机贸易近70%。丹麦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利用生物质能源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2005年,丹麦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达到30%,提前5年完成欧盟提出的2010年达到29%的目标。

此外,丹麦推动欧盟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通过德国、波兰等与欧洲北部电网相连,试图将海上风电输送到欧洲。这一计划得到欧盟支持,已经列入欧盟支持海上风电发展的示范项目。为此,丹麦争取在2020年将海上风电发展目标从目前的30万kW,提高到300万kW,并开始向北欧电网大量供应风电。

目前,维斯塔斯和国家能源公司(DONG Energy)是世界少数真正掌握了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和拥有运行经验的企业。它们在开发丹麦西兰岛海上风电场时就已合作,维斯塔斯为其提供价格低廉的海上风机。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丹麦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和运行经验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五是教育为本。丹麦今天的“零碳转型”的基础,与其100多年前从农业立国到工业化、现代化的转型的基础一样,均是依靠丹麦特有的全民终身草根启蒙式的“平民教育”,通过创造和激发全民精神“正能量”而找到物质“正能源”,从而完成向着更加以人为本、更尊重自然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的“绿色升级”。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以来,丹麦人不断反思,从最初对国家能源安全的焦虑,进而深入可持续发展及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层级,观照自然环境、经济增长、财政分配和社会负率等各方面因素,据此勾勒出丹麦的绿色发展战略,绘制出实现美好愿景的路线图,并贯彻到国民教育中,成为丹麦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