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荧光笔

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荧光笔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在生产荧光笔之前,得先发明合适的笔尖。一开始,该公司主要生产用于教学的蜡笔和毛笔。直到有一天,这款笔打入了白宫,美国总统约翰逊用了这支笔。精细纤维笔尖笔风靡全美之际,新型墨水和颜料也研制成功。荧光笔的时代就要来临。可惜,南北战争爆发,这个巧妙的生意计划被迫中止。1963年,眼见派通公司的纤维笔尖签字笔大获成功,自家公司又精于墨水生产,卡特便发布了一款新品:荧光高亮笔(Hi-Lite

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荧光笔

现在,没有荧光笔的生活实在难以想象。

以前,想强调文件中的某个关键词或某处紧要细节,只能在下面画条横线,而这其实也不是很久远之前的事情。一堆黑字中,红色笔迹可能比较醒目,要是能加上一条细细的波浪线那便再好不过了。这个世界需要一支笔尖像凿子一样的笔,既可以用来标注一个词,也能标注整个段落,墨色明亮鲜艳又具备透明度,不会把标注的字弄模糊。那就是荧光笔!不过,在生产荧光笔之前,得先发明合适的笔尖。

日本人堀江幸夫(Yukio Horie)最早研发出使用纤维笔尖的笔,荧光笔就是由此而来的。纤维笔头(也常被叫作“毡头”)用起来像刷子,跟刷子一样也是先浸入墨水,然后在页面上抹开。不过,与刷子相比,纤维笔尖有一处明显不同,那就是墨水存储在笔管内部,而不是在墨水瓶或调色盘中。1946年,堀江成立了大日本文具株式会社(Dai Nippon Bungu Co.),后来更名为日本文具公司(Japan Stationery Company),最终成为全球知名的大公司——派通公司(Pentel)。一开始,该公司主要生产用于教学的蜡笔毛笔。眼见圆珠笔卖得越来越好,堀江决定自主研发一种特别的笔让公司脱颖而出。堀江想发明的笔既要写起来像写日本字用的那种毛笔,也要像圆珠笔那样好用。

堀江用树脂将一束丙烯腈系纤维绑在一起,这样制成的笔尖有足够的硬度,可以削成精细的笔尖,同时柔软度也够吸墨。由于毛细管作用,墨水可以通过笔尖内构造精巧的墨管流出。要想让墨水流出墨管,墨水就不能太黏稠也不能太稀,不然会漏出来。笔管尽头开有一道气孔,管内的空气可以逸出,即使受热,笔管内的气压也不会增加,墨水也就不会漏出。经过8年的改良,堀江研发的新笔准备好上市了(因为笔迹醒目,成为签署重要文件的理想选择,所以叫它“签字笔”)。新笔发布的初期,市场反应十分冷淡,但堀江把笔带到美国后,这款笔渐渐风靡。直到有一天,这款笔打入了白宫美国总统约翰逊用了这支笔。1963年,它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最佳产品”,后来,“双子星座太空计划[1]中也用了这种笔。

没错,多年来,其他公司也在研发各种毡头笔。1908年,李·W.纽曼(Lee W.Newman)为他设计的带吸墨笔尖的记号笔申请专利(“实际操作时,我更喜欢用毛毡制作这种笔”),1952年,西德尼·罗森塔尔(Sidney Rosenthal)发明魔力马克笔。堀江用树脂把纤维绑在一起,笔尖可以削得更为精细,这也为我们如今使用的凿型笔尖和子弹头笔尖铺平了道路。1965年,《纽约时报》报道称这种纤维笔尖的笔越卖越好,肯定了堀江的贡献。报道称:“一位日本制造商唤醒了这种书写工具市场的活力,人们对此不会有什么异议。这家日本公司总部在东京,名为‘日本文具公司’。它销售的马克笔叫作派通笔,现在,美国的家庭、学校和办公场所,到处都能看到这种笔。”

《纽约时报》的文章指出,美国企业很快就看出这种笔的潜力,开始研发自主品牌,报道称,“其实,美国主要的水笔或铅笔制造商几乎全部进入了这个迅速崛起的领域”:

派克也加入竞争,面对其他强势的竞争对手,例如W.A.犀飞利墨水笔公司(W.A.Sheaffer Pen Company)、斯科瑞普托有限公司(Scripto Inc)、伊斯特布鲁克钢笔公司(Esterbrook Pen Company)、维纳斯笔具公司(Venus Pen and Pencil Company)以及林迪笔公司(Lindy Pen Company)。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公司,还有一些不那么出名的公司,例如斯皮迪化学制品有限公司(Speedry Chemical Products Inc,魔力马克笔的出品商)、卡特墨水公司(Carter Ink)等,全都活跃在这个市场领域中。

读这样一份由许多独立公司组成的名单,多少有些令人振奋,这总好过读一份只有区区几家大型联合企业及其子公司的名单,而这就是今天的情况。上述名单中列出的公司,要么已经停业,要么已被兼并收购(伊斯特布鲁克钢笔公司和维纳斯笔具公司于1967年合并,变成维纳斯-伊斯特布鲁克,后又被纽威乐柏美集团的子公司收购。派克也在纽威乐柏美集团的旗下。犀飞利则成了比克笔公司的一部分,斯皮迪的魔力马克笔则成了绘儿乐旗下产品)。

精细纤维笔尖笔风靡全美之际,新型墨水和颜料也研制成功。水基墨比较薄,不像乙醇基墨水那样容易渗进纸张。同时,颜料制造工艺进步,这意味着可以生产出黄色、粉色等鲜艳的颜料。这些颜料足够醒目,涂在纸上一眼就能看到,同时又是透明的,不会遮掉下面的字。荧光笔的时代就要来临。

卡特墨水公司也许不为《纽约时报》所熟悉,但它其实是出色的墨水制造商。1858年,威廉·卡特(William Carter)从他叔叔那里租了一个商业地产,在波士顿成立了这家公司。起初,公司的名字简单直白,就叫“威廉·卡特公司”,出售纸张给当地的店铺。不过,随着公司业务增加,卡特开始大宗采购墨水,然后重新灌到贴着自家公司名的瓶中。可惜,南北战争爆发,这个巧妙的生意计划被迫中止。卡特采购的墨水来自“塔特尔和摩尔”(Tuttle & Moore)墨水公司,战争爆发后,塔特尔沙场赴战,摩尔逐渐停了公司的业务。卡特开始自己生产墨水,他获得了配方使用权,然后给塔特尔和摩尔公司分成。

为了放置生产设备,卡特搬至新的厂房,他的兄弟爱德华(Edward)也加入了公司,于是公司改名为“威廉·卡特与兄弟”。不过,这个名字改得没有远见。很快,他们的另一个兄弟约翰(John)也加入公司,公司改名为“威廉·卡特与兄弟们”。1897年,他们的堂兄弟加入公司,公司又一次改名,变成“卡特兄弟公司”。卡特要是一开始就想出一个能通用的名字,就不用费那么多钱修改信笺上方的印刷文字设计了。最终“卡特兄弟公司”改名为“卡特墨水公司”,整个20世纪初期,公司不断地研制新产品——打字机用的复写纸、水笔、打印机色带、新墨水。它不断创新,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1963年,眼见派通公司的纤维笔尖签字笔大获成功,自家公司又精于墨水生产,卡特便发布了一款新品:荧光高亮笔(Hi-Liter)。起初只有黄色款,售价39分(相当于现在的2.99美元)。《生活》(Life)杂志上登了一则广告

卡特读书荧光笔——清晰,可以“透过”明黄色荧光笔迹阅读词语、句子、段落、电话号码,给它们加上“高亮”(Hi-lite),这样你就能一眼找到!速干墨水,不会浸湿纸张。

卡特同时也打出新款记号笔广告:卡特Marks-A-Lot马克笔(“想画广告包装?想区分工具、玩具、靴子、盒子?Marks-ALot马克笔最好用——醒目、清晰、不褪色”)和亮色马克笔(“想要给海报和装饰品增添一抹亮色?想要指示牌和陈列品‘闪闪’发光?试试这款马克笔吧,五色可选,火焰般闪闪发光,炫目耀眼——效果显著!”)。广告中还有一句极具营销策略的话:快去你最爱的店里集齐卡特马克笔,今天就把它们买回家

卡特荧光高亮笔的营销很成功,在美国一直很畅销。如今,这款笔有多色可选,不过黄色和粉色依旧是荧光笔市场的主流,占销售总量的85%左右。黄色处于人眼可见光光谱的中间段,十分显眼,比其他颜色更易辨识(即使是红绿色盲也能看到)。荧光高亮笔带来一种全新的笔记方式、复习方式和学习方式。要说它改变了全世界可能太过夸张,但它确实小小地改变了世界。世界需要革命,也需要进化。不过有些人不喜欢荧光高亮笔,德国人冈特·施万豪瑟(Günter Schwanhausser)就是其中一位。

20世纪70年代初,施万豪瑟赴美旅游,在一家文具店看到一支新款荧光笔。他有个习惯,只要去别的国家,就要去当地的文具店里逛逛,确保自己时刻紧跟世界潮流,掌握铅笔、水笔等产品的最新动态。这并不是个奇怪的执念,也不是什么无聊的爱好,而是施万豪瑟骨子里就有着对文具的爱。

1865年,冈特的曾祖父古斯塔夫·亚当·施万豪瑟(Gustav Adam Schwanhausser)收购了“格罗斯伯格与库尔兹”铅笔工厂。这家工厂是乔治·康拉德·格罗斯伯格(George Conrad Grossberg)和赫尔曼·克里斯蒂安·库尔兹(Hermann Christian Kurz)10年前在纽伦堡创办的,成立不久后就背上了债务,对当时年仅25岁的古斯塔夫来说,这项投资是一场冒险。不过,短短几年内,他就扭转了工厂经营惨淡的局面。收购工厂10年后,古斯塔夫发明了生产复写铅笔的方法并申请了专利。复写铅笔是一种含有苯胺染料的铅笔,用它在纸上写下文字后,把这张纸弄湿压在另一张纸上,就可以复制刚才写的内容,不过是镜像的。因此,要用极薄的半透明纸张,那样复制好的纸可以翻过来,字也就正了。

随后几年,施万豪瑟工厂的规模日益壮大,生产的铅笔也越来越大。1906年,在巴伐利亚州展览会上,这家工厂拿出了当时世上最大的铅笔(长约30米,不过跟现在的世界纪录保持者比起来,显得微不足道。施德楼2011年生产出了225米长的怪物。吉尼斯世界纪录官网郑重其事地声明:“铅笔的一端削尖,在公证员的见证下,在纸上写下了一些字词”)。

1925年,施万豪瑟工厂(现在缩减为“施万”)推出了思笔乐(STABILO,从一开始就全部采用大写字母以引人注意)。如果思笔乐不仅仅算作一种产品的话,那施万应该算是创立了一大品牌,正是这一品牌使施万声名远扬。最早的思笔乐产品是彩色铅笔,“笔芯极细且坚固,颜色细腻,如天鹅绒般柔软”。这种新铅芯是奥古斯特·施万豪瑟博士(Dr August Schwanhausser,古斯塔夫·亚当的儿子,冈特的叔祖父)研发出来的,既比同时期的其他铅笔笔芯纤细,又比它们坚固,因此增强了产品的“稳定性”(由此取名思笔乐,STABILO)。因为笔芯比市面上的其他铅笔更坚固,施万便打出广告,称之为“永远不断的铅笔”。这句广告词引起了铅笔制造者协会(Association of Pencil Manufacturers)的注意,他们对此抱有异议。最终,施万做出让步,将广告词改成“不会断的铅笔”(不过在我看来,这两句广告词的意思完全相同。铅笔制造者协会的立场也太不坚定了)。

1950年,冈特·施万豪瑟加入公司,成为家族企业的第四代成员。至此,思笔乐产品已经包括了高端钢笔和铅笔。此外,公司还推出两个系列产品:奥赛罗(Othello,面向普通消费大众)和斯万诺(SWANO,面向儿童)。公司还将销售领域扩展到了化妆品。最初,它在1927年推出眉笔,后来增加了唇线笔和眼线笔(虽然这些产品在英国并不出名,但施万的化妆品销售占了公司年销售总量的一大半)。(www.xing528.com)

在美国各大公司匆匆进军纤维笔市场时,施万也出了类似的水笔。20世纪60年代末,施万推出两款纤维笔:思笔乐-OH(用来在醋酸乙烯酯透明投影胶片上写字)和思笔乐-68(“第一款供学习或有兴趣者使用的‘绘画’纤维笔”)。1969年,冈特的父亲和两位叔父退休,冈特和堂兄弟霍斯特(Horst)接管公司。霍斯特负责化妆品部分,冈特负责研发新的书写工具。就在这时,他看到了荧光笔。冈特觉得这种笔潜力无限,他也发现美国的学生在考试前复习时爱用这种笔。于是,他想扩大荧光笔的销售范围,将更加有利可图的办公场所也纳入销售范围。不过,对荧光笔的质量,他并没有深刻印象(“简单的圆笔柄,又粗又短的毛毡笔尖”),也没多大兴趣。他只是觉得,这种新型的笔得与众不同,要跟文具架上的其他笔不一样。冈特相信,如果他能解决这个问题,他的新款荧光笔一定会成功。他带着目标回到了德国。

墨水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如果用错了墨水,那他的荧光笔跟他在美国看到的那些区别不大。在施万,化学永远处于重要地位。冈特的叔祖父奥古斯特·施万豪瑟博士研制的纤芯彩色铅笔奠定了思笔乐的品牌基础,奥古斯特之子埃里希(Erich)延续传统,在20世纪20年代末加入公司前,获得了化学博士学位。冈特没学过化学,便将研发更加明亮的新款荧光墨水这项任务交给了公司的研发部总监汉斯-乔基姆·霍夫曼博士(Dr Hans-

Joachim Hoffman)。

荧光墨水和涂料最早是由加利福尼亚的一对兄弟罗伯特·斯维泽(Robert Switzer)和乔·斯维泽(Joe Switzer)在20世纪30年代研发出来的。有一天,罗伯特在卸货时遭遇一场意外,昏迷了几个月。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视觉受损,医生建议他待在昏暗的房间里,直到视觉恢复。在那段昏暗的时光里,他对紫外光以及荧光与磷光混合物的特性产生了兴趣,当时他那双十分脆弱的眼睛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那些在黑暗中发亮的物体。他的视觉刚一恢复,兄弟俩就开始用父亲药店仓库里的荧光物质做试验。他们把紫外线灯,或曾用过的其他一切发光的东西都带进了仓库。通过混合自然发光的物质,他们发现了虫漆等物质,最终发明了“日辉牌(Day-Glo)”荧光漆。战争期间,日辉牌荧光漆成为军用物资,空军能通过荧光织物认出自己国家的军队。因为用了这种荧光漆,跑道标志在夜里也清晰可见,所以美军可以整夜从航空母舰上起飞。这让他们比日军有了优势。战后,人们用这种漆标识路牌、锥形交通路标、大楼内的出口指示牌、服装和休闲产品。20世纪六七十年代,紫外线灯(或“黑光灯,Black Light”)在嬉皮士中十分流行,他们用卡特墨水公司的亮色马克笔设计真假难辨的迷幻海报。霍夫曼的团队设计出了类似的墨水,用在了冈特的荧光笔中。

我把这家公司的发展历程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你可以想象,当我用黄色思笔乐荧光笔的凿形笔尖标出“公司最资深的化学研究员团队,在汉斯-乔基姆·霍夫曼博士的带领下,很快就研制出了黄色荧光笔”这句话时,我感到多么满足,那是发自肺腑的激动。鉴于汉斯-乔基姆·霍夫曼博士及其团队的突出成就,还有比用他们研制出的黄色荧光笔标注更好的致敬方法吗?

不过,虽然荧光笔的墨水问题解决了,但冈特还有一个问题。他想让荧光笔的外形看起来与众不同。要新颖别致,而不是跟别的荧光笔一样,只是圆笔柄套个盖子。他让公司的设计团队设计一个新造型。设计师们提出了一些方案,但都差点意思。他们苦思冥想,找寻灵感,用黏土做了型号不一的各种模型。最后,他们决定采用圆锥体造型——圆笔管,一端粗一端细。他们确信这就是冈特想要的设计,于是把用黏土做的模型拿给他看,可他还是不满意。这样的局面让设计师们垂头丧气,其中一名设计师懊恼地一拳砸扁了黏土模型。歪打正着,冈特喜欢这个扁形的设计。

尽管纯属意外,但这种“宽宽扁扁的”荧光笔才是最好用的。它造型独特,那样你目光都不用离开纸面就能找到它;它的笔身是扁平的楔形,也就是说,它不会从桌面滚下去。它牢固厚实,令人放心。设计师把这个被压扁的圆锥体拿给工程师,做出了模具。笔身采用跟墨水一样的颜色,就像被高亮标注的词句在纸上十分显眼一样,架子上的荧光笔也会十分突出。笔身颜色虽然跟墨水颜色一样,但为了有个统一形象,笔头旋盖一律采用黑色。荧光笔的凿形笔尖被切去一角,这又给这款荧光笔添上一点利落小特质——它可以画出粗细不同的线条。用粗的那边可以画出5毫米的线(适用于标注大段文本),换一边可以画出2毫米的线(适用于标注个别词语)。

思笔乐荧光笔

冈特深信他的新款荧光笔将会大卖,不过他还忘了最后一件事:这款笔需要一个名字。必须要像它的造型那样独特,要能表现出这种笔的重要性,要简短,又不失气势。“波士(BOSS),思笔乐-波士乐(STABILO BOSS)”,这名字听上去很棒。实际上,冈特觉得这个名字听上去非常棒。他对这个名字情有独钟,决定不像公司其他产品那样给笔编上型号,就叫它“思笔乐-波士乐”。

至此,荧光笔的墨水、造型和名字都让冈特·施万豪瑟十分满意,是时候让它在世人面前亮相了。他很清楚,卖这款笔必须采用硬性销售的手段。人们已经习惯于用普通的笔在文本中标下划线,为什么要浪费钱去买一支特别的笔,做他们从未做过的事呢?他要卖的不仅仅是新款的马克笔,更是一种新的行为习惯。他采取巧妙战略,给1000个在德国颇有声望的人寄了试用品:商业领袖、大学教授、公司总裁,甚至是德国总理。每支笔都附有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它可以帮您简化工作,节省出宝贵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它属于您的书桌。”全国上下的商业领袖知道这支笔是提高生产力的无价之宝后,他开始给中层管理人员和部门经理寄试用品。这批人若是能认可冈特对于荧光笔发展前景的构想,很可能下大订单。果不其然,确实如冈特所料。在思笔乐-波士乐发行前后,冈特·施万豪瑟没有任何侥幸心理。冈特后来写道:“此后,没有任何一款产品像它一样思虑周全。”皇天不负有心人,思笔乐-波士乐成为史上最受欢迎的荧光笔。

波士乐荧光笔的成功让公司重新焕发生机,因而能在魏森堡(Weissenburg)新开一家工厂,专做塑料注模。有了新工厂,公司就可以尝试生产新款式的笔了。此前,他们把精力全放在研发新墨水和铅芯上,现在终于可以专注于人体工程学了。他们研究笔的手感,生产专供惯用左手的人使用的笔,专为儿童设计的橡胶握把。1976年,因为波士乐荧光笔的成功,公司改名为施万-思笔乐(Schwan-STABILO)。

荧光笔足以保障施万豪瑟家族的荣华富贵,可惜它没能罩着早在1963年就推出第一支荧光笔的卡特墨水公司。后来,卡特墨水公司被丹尼森制造公司[2](Dennison Manufacturing)收购。荧光高亮笔仍是艾利丹尼森公司的一种产品,在美国依然常见,不过,关于卡特墨水公司的东西所剩无几。丹尼森制造公司在收购卡特墨水公司的过程中,弄丢了公司的记录文档(包括早期的合同和那些没有及时完善的墨水配方)。

1963年,荧光笔面世之后的最初几年里,各种款式的荧光笔都问题频出,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棘手的挑战还是变动频繁的办公及家用打印技术。每次出新墨水,或印刷技术更新时,就有新问题出现。对荧光笔制造商而言,没什么能比荧光笔墨水弄糊印刷文件更糟糕的事情了。有时候,为了避免这种灾难,生产商会事先提醒用户注意产品的使用限制。我在易贝上买过一盒S501F派通透视马克笔(See-Thru Marker),盒子上写着 “不建议用于NCR复写纸(NCR指的是NCR集团研发的无碳复写纸)”,不过我最喜欢的是“透视马克笔”这个表述,它说明并不是所有的荧光笔名字里都要有“荧光笔”三个字。

思笔乐一直在设法跟上印刷技术的变化,2008年推出的思笔乐-波士乐-执行官款(STABILO BOSS EXECUTIVE)采用“受特别专利保护、采用特殊颜料的防洇墨水”,并且由“著名印刷企业利盟公司(Lexmark)检测推荐”,而有些人则试图彻底摈弃墨水,研制出绝不洇墨的荧光笔:一种让荧光笔隐形的体验。施德楼、鼹鼠皮、思笔乐及其他品牌都推出了“干性”荧光笔——能在纸上画出鲜亮醒目线条的粗芯荧光铅笔。此外,还有能在上面书写的透明荧光胶带。汉高1999年推出的这款胶带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一旦不再需要这个标记了,就可以揭除。再近一点,百乐在可擦笔系列产品中增加了可擦荧光笔(FriXion Light)。

现在,文档不用打印出来就能标示高亮。微软Word的高亮工具特意“使文本看上去像是用荧光笔标注过”(毋庸置疑,默认颜色是黄色)。我们不再需要用荧光笔才能来高亮标注文本。一切皆有可能。

【注释】

[1]“双子星座”太空计划:美国的第二个载人航天计划,1965—1966年间共有10次环绕地球轨道载人飞行。

[2]该公司后来和艾利国际公司(Avery International)合并,成为艾利丹尼森公司(Avery-Denniso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