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携《庄子》而游 怀诗意栖居:《庄子》教学方案

携《庄子》而游 怀诗意栖居:《庄子》教学方案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湖北省沙市中学范晓婧教学总体目标1.语言目标引导学生阅读《庄子》,学习《庄子》意趣横生的语言。教学创意《庄子》共33篇。此外,也注重以读促写,将阅读所得诉诸笔端,使《庄子》之哲思与美感给学生以精神滋养,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这部《庄子》,共同走进庄子的奇幻世界。

携《庄子》而游 怀诗意栖居:《庄子》教学方案

湖北省沙市中学 范晓婧

教学总体目标

1.语言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庄子》,学习《庄子》意趣横生的语言。

2.思维目标

通过阅读经典篇目,理解《庄子》意出尘外的构思。

3.审美目标

阅读《庄子》选段,品味诙诡怪谲的形象、雄奇开阔的意境、变幻神奇的手法、汪洋恣肆的文风

4.文化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庄子》及相关古典文献的兴趣,并能使庄子的“诗意栖居”内化成学生的生活方式

教学创意

《庄子》共33篇。由于时间的限制,以及整本书阅读的侧重点的不同,课堂教学以作为文学文本的《庄子》所具有的审美要素为研读线索,而不按33篇篇目逐一阅读的方式推进。学生的学习则采用课外通读和课内精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内学习以学生合作探究、自主交流为主,以教师点评、引导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阅读兴趣。此外,也注重以读促写,将阅读所得诉诸笔端,使《庄子》之哲思与美感给学生以精神滋养,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技术运用与核心问题

利用多媒体,设计“抢答接力”比赛、交流展示等环节,检查课前通读情况。通过“小组合作、代表发言、组间互评”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设计“头脑风暴”环节,使学生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强化阅读所得,开阔眼界;赏读过程中佐以音乐、图片,以“诗意课堂”促进学生进一步体味庄子的“诗意境界”,并引导学生将庄子的“诗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生命底色,形成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

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与感悟,走进《庄子》,了解作者及主要内容,进行读书方法指导,了解篇目大意。

【教学方式】

课前布置阅读整本书《庄子》,利用课外时间,历时大概三周梳理出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版本要求: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提前布置完成每篇作品的内容概括,形成文字,由教师通过课件汇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走进奇幻世界

面对权贵时,他持竿不顾;面对生死时,他鼓盆而歌,他就是天仙才子——庄周。他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瑰丽诡谲,意出尘外。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这部《庄子》,共同走进庄子的奇幻世界。

二、方法指导,了解读书之道

在我们讨论如何读《庄子》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国学名著的读书方法。

出示课件1

读书方法:

1.苏轼:“八面受敌”法,即多读几遍,每遍设置一个阅读目标,如释义、形象、手法、构思等。

2.陈善:“入书出书”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即用现实生活验证书中观点。

3.胡适朱熹的“眼到、口到、心到”读书法上增添了一个“手到”。所谓“手到”,即标点分段、查参考书、做札记。札记分为四种,即抄录备忘、提要、记录心得以及参考诸书,融会贯通之,做有系统之文章。

三、走进文本,初识篇目大意

1.我们先了解一下《庄子》的相关知识。检查下学生课前阅读情况。

出示课件2

(1)下面哪一项评价是关于庄子的?(  )

A.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修。谁能造入公墙里,如上江边望月楼。

B.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C.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D.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

(2)以下哪一项不是《庄子》中的篇目?(  )

A.《应帝王》  B.《刻意》  C.《离娄》  D.《说剑》

(3)下面哪一项不是《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

A.庖丁解牛  B.井底之蛙  C.东施效颦  D.三人成虎

(抢答接力,由每组前三排依次到大屏幕前用白板笔作答,先答完回到座位且三题全对者为胜。)

2.《庄子》一共33篇,后人将其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按照座位顺序,每位同学依次分享每篇主要内容(交流展示成果)。

出示课件3

(1)《逍遥游》:通过“小大之辩”,表明至人、神人、圣人能够抵达无待之境而自在逍遥,也化解了世俗所在意的有用、无用之争。

(2)《齐物论》:在道之中,万物平等。

(3)《养生主》:以“庖丁解牛”为例,说明人在世间行走,要做到依乎“天理”(自然的条理)与因其“固然”(本来的结构),然后才可以游刃有余、安其天年。

(4)《人间世》:靠学习者修养自己,抵达虚而待物的“心斋”之境。具体表现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人间,不能不分辨有用与无用。

(5)《德充符》:人若保持本性与禀赋,顺其自然而保持和谐,就是“德充”其“符”。

(6)《大宗师》:大宗师就是“道”。悟道者为真人,是庄子笔下的完美典型。

(7)《应帝王》:应以“无心而为”做帝王,顺其自然而无容私焉,任何作为都不必怀有刻意的目的。

(8)《骈拇》:真正的善,是善待自己所得的一切,保存生命的本性,不为任何外在的目的而改变,进而可以“自适其适”。

(9)《马蹄》:善于驯马的伯乐会淘汰一半以上的劣马;儒家为了治理百姓而制作礼乐,其结果却使人们脱离了道与德,苦不堪言。

(10)《胠箧》:“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以仁义礼乐来治理天下,大盗学会了这套方法,然后也以仁义礼乐作为号召,不择手段取得天下。

(11)《在宥》:治理天下时,如果有所作为,那么不论为善为恶,结果都会带来灾难。不如依循自然规律,忘记自己,不要刻意有所作为。

(12)《天地》:从“道”的角度看来,万物一体,生死同质。因此,人与天地同乐,有如复归于混沌,无机巧也无机心。“上如标枝,民如野鹿”,一片自在祥和。

(13)《天道》:真正的圣人是以道为师,得享“天乐”的,不但享受自然之乐,也能蓄养天下万民,抵达“太平”的境界。

(14)《天运》:对“天籁”进行描写,使听者体验“惧、怠、惑”。惧使人难以安于现实,怠使人陷入心灵空虚,惑使人由愚可以悟道。

(15)《刻意》:“刻意”做成某些事仍然是有所期待的境地,唯圣人可以做到恬淡无为,守住精神,“德全而形不亏”。

(16)《缮性》:本篇谈到改善本性,由此而达到“复其初”的状态。

(17)《秋水》:通过七个问题化解了竞争比较之心,也肯定了万物各有其价值,最后聚焦于分辨天与人。借几段寓言描述自己的境界,充分显示了自信与自得之乐。

(18)《至乐》:用“庄子妻死”“见空骷髅”、鲁侯与海鸟之喻、列子的体悟,说明富贵长寿、名声都要人付出代价,并且享受这些快乐的后遗症也很大。“无心而为”才是至乐。

(19)《达生》:通过“丈人承蜩”“津人操舟”“吕梁泳者”“梓庆削木”“醉者驾车”“呆若木鸡”等寓言,说明无心而为、顺其自然、由忘而化、由化而游,以达到“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境界。

(20)《山木》:论述“材与不材”何者安全,并提出“虚已以遊世”,不受万物拖累,进而达到“人与天一也”的境界。

(21)《田子方》:通过各种高人,如东郭顺子、温伯雪子、臧丈人、伯昏无人、孙叔敖、真儒士、真画师等,论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观点。

(22)《知北游》:“精神生于道”,通过涵养精神,感知“道无所不在”,欣赏“天地有大美”。为人处世上,能够“外化而内不化”,与道结伴而游。

(23)《庚桑楚》:论述古之人的至高智慧是明白“未始有物”。行走于世间,要依“不得已”而定。

(24)《徐无鬼》:人人皆可自修自省,亦可以逍遥无待,但要以真心与人相待,不必炫耀,不可偏执,不慕荣利,成为“真人”。

(25)《则阳》:不必追求外物,不必迎合众人,若是入世从政,则须设法“得其环中以随成”。

(26)《外物》:“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顺人而不失己,一切以悟道为先。

(27)《寓言》:本篇谈庄子的写作方法,概括为“寓言、重言、卮言”。

(28)《让王》:描写几个“怕当领袖怕当官”的人推让王位,体现了“全身保真”的思想。

(29)《盗跖》:对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出了犀利的批判。认为善恶无报应,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人性本身大有问题。

(30)《说剑》:庄子扮为武士,分析了“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体现了庄子的辩才。

(31)《渔父》:渔父为孔子分析“八疵四患”,劝他不必过度忧心,以免庸人自扰。提出“真者,精诚之至也”“圣人法天贵真”的观点。

(32)《列御寇》:要培养觉悟的智慧,化解自我的执着,向往“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的境界。表明了庄子逍遥自得之生命情调。

(33)《天下》:总结古代思想,分七派而论,介绍儒家、墨家、老聃、庄子、惠子等。

四、课堂小结,开启重读之旅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梳理了《庄子》各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庄子的主要思想,那就是“无为”“逍遥”“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等。对于我们而言,这些思想也许有些抽象、晦涩。前人有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立象以尽意。”同学们在课下可以继续贯彻“八面受敌”阅读法,这次重读,要梳理出《庄子》中出现的各类形象。下次课,将通过“象”抵达“意”的核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细读寓言故事,通过赏析形象,探讨文本意蕴。

【教学方式】

课前布置《庄子》人物的形象分析(利用课外时间,历时大概一周)。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自制讲解课件,教师提前收集,课内自主展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介绍寓言之趣

《庄子·天下》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是庄子对自己的写作方式的观照与评价。所谓寓言,就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讲出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它们,如“庄周梦蝶”“鲲鹏展翅”“庖丁解牛”。这节课,就让我们更加系统地赏读这些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认识这些诙诡怪谲的形象。

出示课件1

略。

二、选读寓言,感知形象之奇

上一次课布置了重读的任务,要求梳理《庄子》中的形象。老师把学生的作业进行了如下归类。学生可以从中挑选最感兴趣的形象,并对该形象进行解读。

出示课件2

动物形象:鲲鹏、蜩与学鸠、狙公赋茅、庄周梦蝶、鸱与鹓雏……

人物形象:

1.先秦诸子形象:孔子、老子、惠子。

2.寓言形象:残人、隐士匠人

3.神话形象:帝王、神人。

分组展示:

第一组:出示课件3

鸱与鹓雏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启示:体现了“小知不及大知”的观点。处于不同境界的人,是无法沟通交流的。这典故曾在李商隐的《安定城楼》诗中引用过:“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用来表达诗人不屑于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第二组:出示课件4

孔子的形象:

1.追求名声、沉迷世俗:《天地》篇中,一丈人抱瓮而出灌,对子贡说:“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

2.虚心求道:《天地》篇中,请教老子“至人”之学;《知北游》篇中,请教老子“至道”之学。

3.道家高人:《山木》篇中,听闻大公任的教诲,孔子与游学者断绝关系,遣散诸多弟子,逃入大泽,成为隐者

评价:孔子是在《庄子》一书中出现最为频繁的人物,出场次数达51次之多,在总共33篇中占有21篇,内篇中10次,外篇中26次,杂篇中13次。但《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并不是孔子本身的形象,是庄子为了宣扬道家思想而重塑的形象。

第三组:出示课件5

老子的形象:

1.道家宗师:《天运》中,孔子将老子比作“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

2.教育孔子:《天地》中,老子教育孔子要“忘乎物,忘乎天”“忘己”而入乎天。

评价:老子是道家的祖师爷,老子哲学与庄子哲学在认识论、古代物理学和形而上学道论等方面是基本相同的。庄子因而将他抬至极高地位,表明一脉相承之意。

第四组:出示课件6

惠子的形象:

1.追求有用之学,注重实用价值:《徐无鬼》中,庄子曾指责惠子是“一蚊一蛇之劳者也”。多次出言讽刺。

2.学识渊博:《天下》篇中,庄子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惠子死后,庄子曾叹“无与言之”。

评价:《庄子》中出现惠子的次数共13次,内篇中4次,外篇中3次,杂篇中6次。一方面,庄子以惠子为镜,以明自己的学说;另一方面,庄子又将惠子引为知己,正如伯牙与子期的关系。(www.xing528.com)

第五组:出示课件7

残人形象:如支离疏、叔山无趾、王骀等。

支离疏:“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却恰好因身体畸形可以苟全性命于乱世。

叔山无趾:因“不知务”失脚趾,却保存了德行。批评孔子只追求虚名,而不求实德,表达他解脱枷锁“齐生死、齐物我”的高超自由境界。

王骀:“立不教,坐不议”,却不为生死而烦恼,不为变化而恐惧。

启示:《庄子》中的残损之人,在庄子眼中,都是具有大智之人,体现了庄子的价值观,即只要能够得道、保全性命,外表如何可以忽略。这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以貎取人。

第六组:出示课件8

隐士形象:

在《天地》中,门无鬼、赤张满稽批判武王东征,认为开启动乱,表达了庄子无心而为的理念。在《大宗师》中,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他们顺应自然之变化,可以称得上是庄子的“代言人”。

启示:我们可以向庄子学习他所倡导的顺时而动,对于一些不属于自己的得失不过于强求。

第七组:出示课件9

匠人形象: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蹶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启示:高度地专心致志,是成功的基础。我们在日常学习中,也要学习这种“用志不分”的状态,让自己专注于眼前的事情。

第八组:出示课件10

帝王形象:

《天地》中,庄子认为,虽然桀使百姓痛苦应该批判,但尧使百姓快乐也不值得推崇。因为两者都是“撄人心”,失去了他所推崇的自然而然的状态。

评价:庄子对古代帝王一视同仁,将是非、善恶视为一体,体现了他“齐万物”的思想。

第九组:出示课件11

神人形象:

《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天地》:“愿闻神人。”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物销忘,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

《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评价:“神人”“真人”都是庄子理想境界中的人物,他们身上承载了庄子的理想,所以论及这类人物时,语言都十分优美,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头脑风暴,发表不同见解

教师引导:从同学们的课件和讲解来看,大家的准备都很充足。但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家的评价、启示都是正向的。庄子塑造的形象及其蕴含的理念,你都赞同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分组讨论:如何评价《庄子》中的形象及其理念?

反对意见列举如下:

1.“言意”之说与“论说”本身自相矛盾。木匠想将他高超的手艺传授给他儿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庄子认为在语言与意义之间有着深深的横沟,圣人之言只是圣人留下的糟粕,那么《庄子》33篇,不也是他的糟粕吗?

2.绝对的相对论。他在寓言中,常常陷于“残疾人之有大德,得大道,而体全之人往往没有”这样的思维局限。他在论述“道”时,总是将“有为”作为批驳的对象。大道固然是很重要的,但人为的东西,又怎么非得与大道对立呢?这种非此即彼的论点其实是不利于我们思维发散的。

3.理论与实践的偏离。如《应帝王》中“浑沌凿而七日死”的寓言,被法家拿去作为暴君统治术中的愚民政策而使用。“神人”“真人”虽好,但既然强调“无为”“凡人”却无法通过“修炼”而达到。庄子认为要“顺应天道”,但如果应用于现实社会,那么,我们应该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顺应吗?如此一来,岂不是要进入一种安之若命、逆来顺受的恶性循环之中?最后,即使帝王真能“虚己任物,游于无有”,对于社会来说,也是绝对不够的。帝王既然有下级,那么他要管理下级,使下级能按其旨意去办,哪是虚己任物能够做到的呢?

4.不可应用于现实社会。“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否定了人们为改善自己的生存境遇所做的努力,全盘肯定工具改进和科学,对社会发展不利。

结论:

1.可以将庄子之说为小说家的游戏之言。庄子写作时有一种自由娱己而并不存心想去有用于社会的游戏态度。这种时常流露的游戏性的写作态度,是一种真正无为的态度。因为他写完并不是要发表,不是要表现自己,不是要个官做,所以与“有为”无关。

2.可以将庄子之说作为个人的美好理想。“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类似一个桃花源的梦境。而《山木》中提出的以“去矜伐之心”为要,也可以作为个人修身的法则。

四、课堂小结,略窥鉴赏门径

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讨论,老师发现,大家既能沉心阅读,进入庄子的世界,又能立足现实世界,不尽信古人言,勇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实践了陈善的“入书出书”法,大家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也要积极运用这一读书方法。下次课,我们要试着运用胡适先生的“手到”读书法,在精读中鉴赏庄子的语言之美,并将读书所得尽量转化为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点评精彩语段,赏析妙趣横生的语言、变化神奇的写作手法,品味汪洋恣肆的文风。

【教学方式】

课前布置在《庄子》精彩部分做旁批(利用课外时间,历时大概一周),课内展示,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方法指津,学习鉴赏技巧

大家边读边思考,前人是从哪些方面批注的?

出示课件1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成玄英《〈庄子〉疏》:“为善也无不近乎名誉,为恶也无不邻乎刑戮。是知俗智俗学,未足以救前知,适有疲役心灵,更增危殆。”

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林希逸说:“振动鼓舞于无物之境。此‘振’字便是逍遥之意。”释德清说:“无竟者,乃绝疆界之境。即大道之实际,所言广莫之乡,旷垠之野,皆无竟之义。”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陈启天说:“吾人思及天地之原始时,已撤销物我之对立。若追溯至天地之原始以前及其更前,则意境益无限,尚何有是非可言哉!”

明确:从训诂的角度,解释字义、词义,疏通句子。

我们再来研究其他学者对“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的批注。

出示课件2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王叔岷先生:“按此二句,以善、恶对言,上句犹易明,下句最难解,似有引人为恶之嫌。自郭象、司马彪《注》以来,或曲说强通;或妄加非议,恐皆未达庄子之旨。岷曾试作新解云:‘所谓善、恶,乃就养生言之。“为善”,谓“善养生”“为恶”,谓“不善养生”“为善无近名”,谓“善养生无近于浮虚”。益生、长寿之类,所谓浮虚也。“为恶无近刑”,谓“不善养生无近于伤残”。劳形、亏精之类,所谓伤残也。如此解释,或较切实。篇名《养生主》,则善、恶二字自当就养生而言,如不就养生而言,则曲说、歧见滋多矣。’”(周策《庄子校诠》)

王叔岷先生的批注,比单纯的训诂释义更深入,有对前后文脉络连贯性的梳理,也有对单个文句是否符合整本著作主旨精神的探究。

那么,除了字、词、句的释义,文章脉络的梳理,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呢?

小组讨论后总结:出示课件3

结构: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段落与主旨的关系等。

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等。

风格:简约、繁丰、刚健、柔婉、平淡、绚烂、谨严、疏放。(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二、牛刀小试,初登审美殿堂

以小组为单位,先出示精彩段落,再派代表进行鉴赏。

第一组:出示课件4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学生点评展示:

“冱”有两种释义:一是“冻”,二是“闭塞”。从后文的“不能寒”可推测出,应取第一种释义。这里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及充满想象力的语言,描写了“至人”的神奇特点,寄予了庄子的最高理想。

第二组:出示课件5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学生点评展示:

这里的“梦”,可以有两种解释:一为“做梦”,二为“理想”。庄子论述了“梦境”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区别。后人对此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反复描写,如《红楼梦》中对《好了歌》的注解:“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就很明确地体现了二者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庄子思想对后世的滋养。

第三组:出示课件6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学生点评展示:

嗛:通“谦”,谦虚;忮:违逆,刚愎。廉洁的人不标榜自己的廉洁,真正的勇士并无违反叛逆、刚愎自用的思想性格。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真正拥有一种品德,是不需要时刻提醒别人你拥有它的,因为它早已成为你的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而时时标榜自己有美好德行的人,失之自然,不自然,说明并没有形成习惯。前后两句,采用一一对应的对比手法,体现了庄子“自然而然”的人生哲学。

第四组:出示课件7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学生点评展示:

对照翻译,这段文字并不难理解。但这段文字体现了庄子对于语言运用的精练纯熟的程度。一切文字在他笔下似乎可以信手拈来,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正如孔子说《诗经》可以帮助我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一样,《庄子》也可以帮助我们多认识好多生僻字。

三、课堂小结,激发善思之乐

《庄子》一书,以语言取胜,以故事醒人,各类形象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而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他汪洋恣肆的文风。即使我们在上节课已经能辨别出庄子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有其无法自足之处,但却依然被这妙趣横生的寓言、变化神奇的写作手法、诙诡怪谲的形象而深深吸引。这也是《庄子》一书一直流传下来的原因。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庄子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初步形成“诗意栖居”之意识。

【教学方式】

讨论、探究、写作。

【教学过程】

一、寻访来者,体会传承魅力

学者鲍鹏山在他的学术随笔《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时光如流,“古人”已逝,但我相信,心灵的月亮依然不会孤独。因为,有那么多“来者”,因着曾经那月映千江的滋养,而愿意守护这千江一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长河,去撷取那一朵朵饱蘸了月光的浪花。

请同学们梳理后世文人作品中与庄子有关的内容,交流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第一组:出示课件1

庄子精神与汉魏文学:

西汉贾谊《鹏鸟赋》,袭用了庄子《逍遥游》的风格和思想旨趣。

东汉张衡《思玄赋》《归田赋》,描绘了山林生活的幽雅情韵,抒发了归隐田园的生活情调。

魏晋玄言诗、山水田园诗、游仙诗,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辩”等。陶渊明的《饮酒》诗直接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句子。

第二组:出示课件2

庄子寓言与李白:

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有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其精神形态和风格手法都是对庄子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组:出示课件3

庄子情结与宋代文人:

宋代豪放派诗人苏轼,少年时便十分喜好老庄,他诗词中有“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类的句子,都源于庄子旷放任性的精神品格。他在《送文与可出守陵州》中写道:“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这也反映了追慕庄子逍遥游世的人生意境。

第四组:出示课件4

庄子思想与《红楼梦》:

曹雪芹的一生,虽是贫穷潦倒、“举家食粥”的生活状态,却保持了人格自由独立及自我尊严。与庄子在濮水边“持竿不顾”的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红楼梦》中共写了32个梦,其中最典型的是宝玉梦入太虚幻境的警幻情悟,预示其看破红尘、人生如梦,与“庄周梦蝶”的故事类似。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应是引用《庄子》中典故、成语、词句最多的一部作品。

评价:《庄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其浪漫瑰丽的艺术风格被后世不断借鉴。庄子愤世嫉俗的性格和潇洒飘逸的性情渗透到后世每一代文学家的心灵中……中国古代文人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若去细细发掘,大多数文人“兼济之志”的背后,都有着“逍遥无为”的底色。也许,这正是中国文学如此旖旎璀璨的重要原因吧。

二、纵笔驰骋,畅享诗意人生

出示课件5

经过这些天的阅读和分享,你一定有很多感悟。你如何看待庄子?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人与人的关系?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请从以上论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阅读笔记。

总结: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说:“庄子所追求的道,是最高的艺术精神。”这就使得看似抽象而神秘的“道”,在庄子那里,变得可亲可怀、可感可至。它不再是一种灰色的冰冷的理论,而是一棵常读常新的常青树,只要你走近它,就能去到无为之乡、广漠之野,和庄子一起畅享诗意的栖居。

教学反思

传统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明珠,但这明珠不应该只放在图书馆、博物馆或象牙塔中,成为专业学者凭吊的遗迹,它应该在当代社会中继续生长,成为当代人的精神底色。而《庄子》的整本书阅读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既能引导高中生亲近经典,也能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可以说,本次活动是经典文化与当代教育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庄子》整本书阅读的难度在于,它不像小说那样有新奇的情节故事,也不像诗歌那样可吟可歌,更不像剧作那样具有表演性。此外,作为高中生最为畏惧的文言文,《庄子》在理解难度上远高于语录体的《论语》。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所幸,《庄子》有其成为艺术经典的自足性特征:其中的“寓言十九”让它具有了类小说的故事性;汪洋恣肆的风格又让它具有了诗性;各类人物的对话,颇具戏剧的表演性……从这些方面来看,《庄子》已足具趣味性。至于文本的疏通,我指定了统一的版本。《〈庄子〉今注今译》是一本既适合深入研究又适合快速通读的读本,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强求所有学生弄清每个字的具体意思,对于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我甚至建议他们以翻译带动原文阅读。

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我更关注的是学生读书方法的灵活运用、学生在《庄子》中体会到的诗性情怀、学生在阅读经典和联系现实过程中产生的批判精神、学生对经典作品由敬而远之到亲而怀之的转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读书方法指导”“主要内容梳理”“寓言形象赏析”“启示与批判”等环节,来尝试完成上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各种读书方法能够做到灵活运用,也充分展现了其批判精神,能够一分为二地看待《庄子》中的思想。但是,这节课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赏析过程中预留时间不足,除了发言的学生代表外,大多数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把握依然停留在翻译层面。同时,对于《庄子》思想的现代启示,更多的学生思考的是其实用性而非审美性。这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力争挖掘文学作品的美学内涵,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