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围城》:人生的聚散离合,啼笑悲欢

《围城》:人生的聚散离合,啼笑悲欢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技术运用与核心问题《围城》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因此,课上教学只能有所侧重,有所选择。走进《围城》,了解作者及主要内容,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探究语言特点。

《围城》:人生的聚散离合,啼笑悲欢

广州市第七十一中学 王丽丽

教学总体目标

1.语言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围城》,走进《围城》,学习作品风趣幽默的语言。

2.思维目标

学生运用评点法来鉴赏《围城》,精读精彩片段,品析《围城》之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及审美情趣

3.审美目标

阅读小说,评价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体悟人性之真。

4.文化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围城》及其他经典著作的兴趣,并能使之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自我见解。

技术运用与核心问题

《围城》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因此,课上教学只能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课内学习和课外自学相结合。课内学习应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和探究。以学生点评为主体,以教师点评为辅助。授之以渔,提高学生审美评鉴能力。另外,适度融入信息技术,设计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活动任务。师生平等对话,精读精彩片段,提高阅读兴趣,带动整体阅读,感悟《围城》形象之美、人性之美,从而达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利用智慧交互平板,设计问题抢答环节、交流展示环节,落实检查课前预习环节、课上交流环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在研读中相互讨论切磋,乐于交流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悦于将阅读进行到底。

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与感悟。走进《围城》,了解作者及主要内容,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探究语言特点。

【教学方式】

课前布置阅读整本书《围城》(利用课外时间,历时大概三周,梳理出每章故事情节),阅读版本要求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课内通过智慧课堂平板进行阅读检测及活动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知《围城》艺术之高

《围城》是在我国家喻户晓、在世界享有盛誉的文学名著。它以平淡而又曲折的情节安排、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韵味无穷的语言魅力、深刻丰富的人性刻画成就了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度。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感知这部伟大的作品,亲近这部旷世奇书!

二、方法指导,探寻长篇小说阅读之道

在我们讨论如何读《围城》之前,同学们先交流一下读书的方法。学生合作交流。出示课件1

读书方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了解作者和背景;做笔记,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等等。

当然,并不是阅读每部作品都要用到上面所有的方法,具体到《围城》,我们该如何做呢?

三、走近作者,感受风云时代的脉搏

我们先了解一下钱钟书和《围城》,检查学生课前阅读情况。智慧交互平板展示题目,学生作答。

1.钱钟书与(  )并称为“南饶北钱”?

A.饶宗颐  B.饶敬承  C.饶震元  D.饶天民

2.以下哪部是钱钟书的作品?(  )

A.《我们仨》  B.《管锥编》  C.《说木叶》  D.《六研斋笔记》

3.下面哪位不是《围城》中的人物?(  )

A.陆子潇  B.方鸿渐  C.李梅亭  D.李沐白

展示答案,并用智慧交互平板统计学生作答情况。

答案:1.A  2.B  3.D

小说一共九章,大体可以依据方鸿渐的生活轨迹划分为四个单元,即“家乡上海”“去往三闾大学的路上”“三闾大学”以及“返回上海”。一个小组一个单元内容,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整理出小说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交流展示成果)

四、形象譬喻,感悟名著的语言之趣

我们在阅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时,被文中大量的比喻所吸引。《围城》中的比喻句有400个左右,内容千变万化,形式不拘一格,幽默传神,生动有趣。请搜集比喻句,讨论并探究这些比喻句有着怎样的钱氏特色?

搜集整理部分展示如下:

围城中的比喻句(部分)

第一章

1.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2.法国人的思想是有名的清楚,他们的文章也明白干净,但是他们的做事,无不混乱、肮脏、喧哗,但看这船上的乱糟糟。

第二章

1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而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2.她的平淡,更使鸿渐疑惧,觉得这是爱情超热烈的安稳,仿佛飓风后的海洋波平浪静,而底下随时潜伏着汹涌翻腾的力量。

3.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鲜明,穿衣紧俏,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那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

第三章

1.这春气鼓动得人心像婴孩出齿时的牙龈肉,受到一种生机透芽的痛痒。

2.可是心里忘不了他,好比牙齿钳去了,齿腔空着作痛,更好比花盆里种的小树,要连根拔它,这花盆就得迸碎。

3.(曹元朗)一见苏小姐,十五年来的人生观像大地震时的日本房屋。

第四章

1.那最难措辞的一段话还闷在心里,像喉咙里咳不出来的黏痰,搅得奇痒难搔。

2.周家一天也不能住了,只有回到父亲母亲那儿挤几天再说,像在外面挨了打的狗夹着尾巴窜回家

3.这种精神上的顾影自怜使他写自传、写日记,好比女人穿中西各色春夏秋冬服装,做出支颐扭颈、行立坐卧种种姿态,照成一张张送人留念的照相。

第五章

1.本来苍白的脸色现在红得像生牛肉,两眼里新织满红丝,肚子肥凸得像青蛙在鼓气,法国人在国际上的绰号是“虾蟆”,真正名副其实,可惊的是添了一团凶横的兽相。

2.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镜,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

3.李先生本来像冬蛰的冷血动物,给顾先生当众恭维得春气入身,蠕蠕欲活。

第六章

1.一千年后,这些书准像敦煌石室的卷子那样名贵。

2.一件是讲书。这好像衣料的尺寸不够而硬要做成称身的衣服。

第七章

1.那位大帅留的菱角胡子,就像仁丹广告上移植过来的,好不威武。

2.以后的谈话,只像用人工呼吸来救淹死的人,挽回不来生气

第八章

略。

第九章

1.方豚翁看完信,叫得像母鸡下了蛋,一分钟内全家知道这消息。

2.鸿渐知道铅笔到他手里,准处死刑断头,不肯给他。

3.这吵架没变严重,因为不能到孙家去吵,不能回方家去吵,不宜在路上吵,所以唇枪舌剑无用武之地。无家可归有时不失为桩幸事。

分小组讨论钱钟书的比喻的特点,讨论后归纳小结:

1.独抒性灵,形象巧妙

每一个比喻都显得非常生动形象,新颖而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带着点顽皮气质的比喻中,文学大师的那一种朴素而深刻的文学气质也暗暗显露了出来。如:“方豚翁看完信,叫得像母鸡下了蛋,一分钟内全家知道这消息。”“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镜,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把方翁的叫唤比作母鸡下完蛋的叫声,把眼睛比作剥了壳的鸡蛋,让人忍俊不禁,新鲜别致。

2.多种多样的比喻手法

《围城》中的比喻手法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曲喻、博喻等。各种手法运用得得心应手、活灵活现。比如:“那位大帅留的菱角胡子,就像仁丹广告上移植过来的,好不威武。”运用的是明喻。把大帅装模作样的丑态揭露无疑。又比如:“鸿渐知道铅笔到他手里,准处死刑断头,不肯给他。”这复杂的家庭关系无比真实,让人回味。这些大量的比喻无疑构成了《围城》的一大特色。

3.幽默的比喻内含讽刺

讽刺是以蔑视与嘲弄的态度表现生活,揭破人性的丑态和恶行的,是最尖锐的社会批评,笑中带刺,是鞭挞与指责的升华。事实上,小说令人吃惊的讽刺与幽默的效果正是通过如落英缤纷般的妙喻表达出来的。如:当赵辛楣初遇方鸿渐时:“赵辛楣和鸿渐拉拉手,傲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一下,好像鸿渐是页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读本。”这个比喻中,本体和喻体不能分开,因此才产生了让人吃惊不已的修辞效果,从而把赵辛楣既轻蔑又嫉妒的复杂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种多样的黑色幽默,令人对那个腐朽的年代啼笑皆非。

四、课堂小结,激发阅读名著之趣

今天,我们初步感受了这部著作的魅力。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这部作品会越读越有趣。每一个字都值得咀嚼和回味,每一个人物都是独特的存在,每一个场景都是赏心悦目的风景。总之,《围城》处处都有风景,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细读与分享。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本意蕴。

【教学方式】

课前布置《围城》人物的形象分析(利用课外时间,历时大概一周),课内展示,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分析形象,感悟复杂的人物性格

导入:《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是一个流浪汉的喜剧旅程。在书中,钱钟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他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其中方鸿渐的形象是最丰满的一个。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下方鸿渐的形象特点。先学一学分析人物的一般主要方法。

出示课件1

分析人物的方法:

1.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特点。

3.通过侧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www.xing528.com)

4.要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句去体会人物形象。

(学生齐读)

问题导入:阅读以下几个片段。这是小说最后部分方鸿渐与孙柔嘉爆发激烈冲突的一幕,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出人物形象的。

出示课件2

开后门经过跟房东合用的厨房,李妈不在,火炉上炖的罐头喋喋自语个不了。他走到半楼,小客室门罅开,有陆太太高声说话。他冲心的怒,不愿进去,脚仿佛钉住。只听她正说:“鸿渐这个人,本领没有,脾气倒很大,我也知道,不用李妈讲。柔嘉,男人像小孩子一样,不能spoil的,你太依顺他——”他血升上脸,恨不能大喝一声,直扑进去,忽听李妈脚步声,向楼下来,怕给她看见,不好意思,悄悄又溜出门。火冒得忘了寒风砭肌,不知道这讨厌的女人什么时候滚蛋,索性不回去吃晚饭了,反正失了业准备讨饭,这几个小钱不用省它。走了几条马路,气愤稍平。

鸿渐像落水的人,捉到绳子的一头,全力挂住,道:“哦!原来她来了!怪不得!人家把我的饭吃掉了,我自己倒没得吃。承她情来看我,我没请她来呀!我不上她的门,她为什么上我的门?姑母要留住吃饭,丈夫是应该挨饿的。好,称了你的心罢,我就饿一天,不要李妈去买东西。”

鸿渐惊骇她会这样毒手,看她扶桌僵立,泪渍的脸像死灰,两眼全红,鼻孔翕开,嘴咽唾沫,又可怜又可怕,同时听下面脚步声上楼,不计较了,只说:“你狠,啊!你闹得你家里人知道不够,还要闹得邻舍全知道,这时候房东家已经听见了。你新学会泼辣不要面子,我还想做人,倒要面子的。我走了,你老师来了再学点新的本领,你真是个好学生,学会了就用!你替我警告她,我饶她这一次。以后她再来教坏你,我会上门找她去,别以为我怕她。李妈,姑太太来,别专说我的错,你亲眼瞧见的是谁打谁。”走近门大声说:“我出去了,”慢慢地转门钮,让门外偷听的人得讯走开然后出去。

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含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分小组讨论,按照以上方法继续分析方鸿渐的人物形象,并说明分析的角度。

交流结果展示:

1.消极被动,逃避退却的处世态度。(情节发展、人物描写方法等)

2.软弱无能、优柔寡断的本性。(具体的描写方法,如心理描写、语言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等)

3.盲目懵懂、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情节发展、关键抒情语句体现,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4.不知人、不自知,缺乏自省意识。(侧面描写烘托,情节发展,具体的细节描写等)

总之,通过方鸿渐,通过《围城》,通过钱钟书,我们可以深深地反省我们自己,反省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是不是也在以虚幻的,以一种欺骗人的,或者被别人骗的方式,存在于一种尴尬的文化境界里边。我们是不是成了社会上一个多余的、无力的、无援的、无助的、孤苦的存在,我们是不是一个充满了幻想而实际上永远是在痛苦和绝望中挣扎的可怜的人物。它给我们带来的联想很丰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也非常大。

参照我们对方鸿渐的形象分析,试着选择其他人物进行分析,给人物插上形象特点的标签,并分析。

二、探讨意蕴,体会作品主题的丰富性

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也带来了作品主题的丰富性,试探讨文本多重意蕴。可以从这几个层面进行探讨:社会批判层面;文化批判层面;对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

分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讨论内容:

1.社会批判层面

钱钟书的序言说他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也就是要在作品中展现世态人情。从这个角度看,《围城》所写的是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旋涡,曲折深刻地反映了那个社会的一个角落,是行将崩溃的社会生动的写照,是对那个腐朽社会的抗议。

2.文化批判层面

钱钟书的批判对象大都是新式的知识分子。他写知识分子的困境、弱点,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新”,通过对人物的文化心态剖析,来看他们身上最旧的、最可怜的东西。

第一号人物就是方鸿渐。看到方鸿渐,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想起一个人物——阿Q。方鸿渐是个不好也不坏的人。他善良,可也骗人,但是好像是有限度的;他老实,不切实际,聪明而没有勇气,没有什么用处,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在生活面前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怯懦,碰到事拿不定主意,喜欢乱说,所以不断地失去机会。他对苏文纨的态度也这样:不喜欢苏文纨,那就明说好了,但是他非常怯懦,明明自己不愿做的事还迫于情势做下去,结果自己落到那个套里边了。方鸿渐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性格,这种处世的原则,就出于一种文化。

3.哲理思考层面

主人公方鸿渐的基本经历是不断渴求冲出“围城”,而每一次走出“围城”又等于是落入另一座人生的“围城”。这个笼罩全书的象征性结构所要道出的,正是现代人对自己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

小结:恩格斯曾经说过:“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很多小说人物的命运往往沦陷在时代的洪波里,随浪浮沉,而《围城》所写的人物和事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十分隔膜,与时代结合并不紧密,我们不可能像别的小说那样通过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分析去考察小说的主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点评与赏析,点评精彩细节,欣赏幽默讽刺的语言。

【教学方式】

课前布置在《围城》精彩部分做旁批(利用课外时间,历时大概一周),课内展示,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授之以渔,学习评点的技巧

读书有很多种方法,古人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边读,边想,边记,边批注。明清以来,对四大名著的评点可谓流派众多,异彩纷呈。毛宗岗评点的《三国演义》、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李卓吾评点的《西游记》、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最为人们所认可。这些评点本中的很多批注切中肯綮,见解深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那么,什么是评点法呢?

出示课件1

评点法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对作品的写作技巧和思想内容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评论、指点。例如,评论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的优劣,指点遣词造句、技法风格的长短。

也就是说,在阅读的同时,我们可以随时将自己的理解、感悟记录下来。评点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会评点是自学能力增强的一种标志。评,要求语言准确清晰;点,要求恰当醒目。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精炼地表达出来,就是你的评点。请欣赏钱钟书先生对这一内容的评点。

出示课件2

方鸿渐在去三闾大学的路上,碰到了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孩子,脸上的粉刷得像涂在墙上的石灰,扑扑地往下掉。【“即使假,也假得天真”——这大概就是方鸿渐的人生哲学。(钱钟书评点)】

再请欣赏知名旅美作家夏志清对《围城》里最著名的一段话的评点。

出示课件3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深切道出了人生在世的无奈和痛苦,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夏志清评点)】

二、抓住细节,评点人物形象之美

果戈理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一把钥匙。”出色的细节刻画,高超的比喻运用,能使人物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动作,听到他们的声音,嗅到他们的气息,感受到他们的情感起伏。

《围城》里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出示课件4

“人家更要说闲话了。”孙小姐依然低了头低了声音。

鸿渐不安,假装坦然道:“随他们去说,只要你不在乎,我是不怕的。”

“不知道什么混蛋——我疑心就是陆子潇——写匿名信给爸爸,造——造你跟我的谣言,爸爸写信来问……”

(学生评点,教师点拨)

评点展示:孙柔嘉把“柔和嘉”当成谋略的最好武器,方鸿渐终于自觉地走进了那个陷阱,直到作茧自缚,困在“围城”里进退两难。

三、学以致用,交流品评之得

作者通过大量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并且善用比喻,特别是博喻。比喻十分新奇,显出语言的鬼斧神工及幽默风趣,但又十分贴切。

请同学们抓住细节,三人为一小组,对以下一段文字进行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5

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掩起来。

(学生讨论交流后发言,教师适时评点)

评点小结:这个比喻让人忍俊不禁。拿文凭与遮羞树叶相提并论,极尽讽刺嘲弄之能事。

四、课堂小结,深度激发阅读之趣

今天,我们用评点法赏析了《围城》片段,再次感受了这部作品的魅力。

大家课下再找一些好的语句,进行欣赏评点。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创新与推荐,探寻名著的现实意义,完成名著推荐,撰写专题文章。

【教学方式】

讨论探究,活动任务布置。

【教学过程】

一、走进《围城》,探寻名著的现实意义

钱钟书选《围城》做小说的题目,源于法国一句古语:“爱情、婚姻之事好比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已婚的人处于被围之城里,极力要冲出城去,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爱情、婚姻是这样,事业困境也是如此,“被围困的城堡”象征着人生无常之困境。“围城”的影响在今天似乎并未消失,而且有增无减,这是值得人们去思考的。当今社会变得多元化而复杂化,今天再看《围城》,是否仍有着现实意义呢?分小组讨论,整理发言,然后在全班交流。

学生答案摘要如下:

1.《围城》代表了人的心理的困境。一方面,我们的身体要求实现享受,于是导致欲望的膨胀,人的心理产生了张力;另一方面,我们在面对社会压力和别人的限制时,又渴望退回平静状态,产生畏缩的收缩力,欲望在不能实现中膨胀,达到人所忍受的临界点。于是,畏缩和欲望妥协成为人在其中摇摆不定的围城。

2.《围城》代表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困境。在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影响力为半径的圆中,人的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交织成密密麻麻的网络,这是人达成自我和社会价值统一的途径,也是无形中的枷锁和束缚。在这张网下,“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我们没有办法摆脱的正是这种看似无可抗拒的影响力,一旦经过不合理制度的积累和扭曲,虚伪的人性就会将人的自由、生命和理想压缩在围城之中,形成一种可怕又可悲的困境——理想与现实的剧烈摩擦与矛盾。

3.通过《围城》这部文学作品,我切实地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也体会到了人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如果不能及时寻找到自己的定位,那将会像作者所描绘的围城中不断地进进出出。这不仅是一种盲目的冲撞,更是一种无用的行为。我们在阅读这部文学作品时,应该以当今社会发展的视野来进行阅读,也应该树立起打破围城的信心。

4.小说从开始的自由选择走,再经过每走一步便陷入“围城”,最后又回到出发点——上海孤岛。我们注意到这里的一张“环行地理图”是一座人类宿命的“大钟”和“围城”。从上海出发转了一圈又回归于上海,恰似那只摆着的老钟,终究没能跳出框着它的“围城”。所以,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类命运的深含哲学意蕴的现代寓言,它象征着人生如钟摆,虽然能自由地摆来摆去,却只能是一定框架内的“摆”,只能是在宿命的现实困境中“摆”,只能从一座围城跳入另一座围城,人生就是一座永远也走不出的围城。

二、名著推荐,撬动整本书的阅读

我们已经完成从泛读的阶段走向品评研读的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心中应该充满了对作者以及作品的敬仰之情,应该有了渴望与他人分享的愿望,如果你要向你的朋友推荐这本书,你会怎样介绍呢?

推荐卡片示例:

也可以自己设计卡片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用智慧交互平板展示小组成果,然后选出优秀者在全班进行评奖。

三、撰写文章,让心灵来一次浪漫之旅

参考以下题目,完成心灵与名著的平等对话,来一次写作之旅吧!

1.反思阅读所得,进一步研读作品,撰写观点鲜明、论证充分、材料翔实、逻辑严谨的议论性文章,可以是对《围城》的评论,也可以是由阅读引发的思考。

2.这段时间我们不断与《围城》中的人物邂逅,如方鸿渐、唐晓芙、苏文纨……他们在世俗社会中沉沦,也难逃名缰利锁的羁绊,在理念世界里深思,却又上下求索而不可得。一个个性格鲜明的文学人物粉墨登台,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

请以“我与__________在__________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选一位在小说中出现过的人物,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某地相遇的故事,写出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

3.如果钱先生来我校开展关于《围城》的专题讲座,请根据你的阅读体悟,设计一张宣传海报,并撰写一段广告文案。

4.《围城》这部小说被学术界喻为“新《儒林外史》”,试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总结: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学习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读完你会发现这本书好像和你一起成长了。的确,好的作品就如甘霖,可以滋养,也可以灌溉。让我们一起手捧名著,走进文学的圣殿。

教学反思

选择《围城》作为整本书阅读的首选,是因为我觉得它是一部很有趣的书籍,是一座永远开采不完的矿藏。特别是在语言方面,古今中外的小说名著不能再找出一部这样妙喻横生的作品来。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引导学生去阅读它,也一直让我绞尽脑汁,几经思索,最终确定了以下思路:

教什么内容。虽然《围城》是一部现代小说名著,讨论不完,研究不尽,但教学还是要紧扣文本,关注语言,关注人物,否则就会架空课堂,陷入浮躁。在正式上课前就布置学生一定要通读整本书,简要地讲解大致情节,引导学生接触它,为逐步亲近它做准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选择通过梳理文章情节感知内容、品鉴小说精彩片段来分析人物、设计推荐名著活动来培养学生文化创新能力等环节,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内容。

如何教。整本书的阅读应着力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教师要起到一个前引指路的作用,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教学生把阅读走向深入。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四步走:初读与感悟,细读与分享,评点与欣赏,创新与推荐。逐层推进,并传授评点法,将喜欢的片段尽量揣摩到位。从抓住细节到善于比较,由点及线,将思维延神。

整个课堂使学生们进入了“真阅读”,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只要教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开启他们的智慧,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