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明金殿名胜区: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的综合城市公园

昆明金殿名胜区: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的综合城市公园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昆明金殿名胜区隶属于昆明市城市管理局,位于昆明市东北郊鸣凤山,占地1773亩,是一家集历史文物古迹、园林植物展示和公众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昆明太和宫金殿蜚声中外,相关资料被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冶炼史》《中国名胜辞典》《云南史料丛刊》等书籍。

昆明金殿名胜区: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的综合城市公园

昆明金殿名胜区隶属于昆明市城市管理局,位于昆明市东北郊鸣凤山,占地1773亩,是一家集历史文物古迹、园林植物展示和公众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此外,拥有“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科普精品基地”“云南省文明旅游风景区”“昆明市科普教育基地”“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昆明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

金殿名胜区自2002年被认定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以来,按照云南省科技厅和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以深入贯彻科普规划为契机,紧密结合单位实际,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方法、深化建设实践,全力提升“科普教育基地”的软硬件环境,全面落实有关科普教育工作的各项措施,形成了“领导重视、群策群力、主题鲜明、科学合理”的科普工作新格局,丰富了昆明市、云南省,乃至其他省市大、中、小学生校外课堂的教学素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了自有的科普品牌,有力推动了云南省科普教育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金殿名胜区是昆明市历史最为悠久的老牌景区之一,因留存明代云南军门巡抚陈用宾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建设的太和宫,环翠宫及一、二、三天门,棂星门,“紫禁城”(中国现存最小、最完整的古城垣),魁星阁,雷神殿,钟鼓楼,金殿,天师殿,老君殿,三清殿等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明清古建筑群,以及吴三桂大刀、明永乐铜钟(中国第四大古铜钟)、七星日月宝剑、七星旗、古代文玩字画、法器、礼器、对联额匾等大量颇具云南地方特色、历史价值的重要的历史文物,于1982年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平西亲王吴三桂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建的太和宫金殿,长宽均为7.8米,高6.7米,据史学家考证,用去铸铜250余吨,比北京颐和园万寿山的铜殿保存更完整,比湖北武当山铜殿规模大,是我国现存体积最大、质量最重的铜铸古建筑,艺术文化、历史、科学价值均非同一般,为云南铸造史上的艺术文化瑰宝,是明清史实的物质遗存与见证,更是中国金属冶炼科技发展历程的重要实物史料。昆明太和宫金殿蜚声中外,相关资料被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冶炼史》《中国名胜辞典》《云南史料丛刊》等书籍

金殿名胜区内还拥有始建于1983年的昆明园林植物园,收集植物2134种(含变种、变型及品种),分属204科,746属。造园时,以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有机结合的手法,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巧妙搭配,呈现了多年来公园在园林植物研究和园林景观营造领域所获的丰厚成果,形成了多姿多彩、情景交融、富有金殿特色的园林景观。目前,茶花园、木兰园、濒危植物园、蕨类园、杜鹃园、树木园、蔷薇园、梅园、竹类园、雪松草坪、温室区等12个专类植物园区的植物长势良好,风格迥异。其中,规模最大的茶花园始建于1986年,并于1989年建成,历经30多年的不断建设完善和景观提升,占地面积自最初的160亩扩大为300余亩,栽植了1200余种(含种、变种、变型、品种)、近40万株的各类山茶科植物,形成“茶花满园、茶花满路”的壮观景象,公园也因茶花栽培面积最大、茶花收集品种最多和茶花种植数量最多而著名,不仅是昆明市历届“市花节”的主会场,还于2016年获得“国际杰出茶花园”荣誉称号。(www.xing528.com)

一直以来,金殿名胜区依托历史文物古迹和园林植物资源,深入挖掘自身文化,面向大、中、小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科普活动,充分发挥了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例如,开展“手拉手”科普活动,组织有关花卉识别、花卉栽植体验,插花艺术、押花艺术、植物组培、病虫害识别及昆虫标本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广大青少年亲近、感受大自然,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崇尚科学的良好风气。此外,在学术讲座、交流研讨会和参观考察中,积极向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访人员、研修学员等介绍公园科普工作开展情况、亮点特色,并组织科普教育体验等,完成有效的推介,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近年来,金殿名胜区紧跟新时代发展的脚步,对照科技主管部门的要求,在原有工作基础上,一是创新探索科普工作思路,二是更新科普工作人员知识,三是调整科普工作内容,四是打好金殿文化牌。于2017年率先在昆明八大市属城市公园中,开展科普研学活动,并确定将“古典园囿里的原乡历史文化·园林科学艺术”作为“金殿研学”的主题,持续开展并深化文物古建赏析、滇剧及非遗技艺体验、开笔礼、园林植物识别及创意手工、科学实验小课堂、古风配饰制作等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自然科学技术传播的系列科普研学活动。通过强化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手段、夯实师资队伍、积极整合资源、强调课程评价等,进一步提升科普教育工作水平。以文物古建赏析课程为例,课前,教师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浓缩筛选教学内容,制作PPT,准备物料;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展示图文,配以讲解,带领学生快速游历文物古建海洋;现场教学中,学生跟随研学导师,观察、赏析文物古建特点,感知中华文明演变发展;动手体验时,亲手制作文物古建模型,感悟中华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升华爱国主义情感;课程评价中,导师和参与者互动反馈,强化教学效果和经验积累,助力后续研学水平提升。自2017年以来,共开展科普研学活动100余场(次),参与者近20000人次,不仅有效普及了科学知识、推广了科学技术、倡导了科学方法、传播了科学思想、弘扬了科学精神,还宣讲了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大力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科普教育将公众与科普教育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的金殿名胜区也自然肩负着从参与者的生活和需要出发来开发与设计课程,从注重体验、实践和培养综合素质的角度设置内容,以服务公众的学习为中心组织实施,从聚焦发展科学兴趣、理解科学知识、从事科学推理、反思科学道理、参与科学实践、认同科学事业等发展价值的角度来开展评价。在此,引用一位曾参加过2018年7月“金殿研学”孩子的家长的话来描述金殿名胜区对科普教育的专注与执着——“金殿公园不仅是一座公园,更是一座有理想的公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