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影视教育在媒介童年中的责任和使命

儿童影视教育在媒介童年中的责任和使命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视角下,儿童影视教育通过帮助儿童体验童年独特趣味,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点亮艺术和人文精神而达到帮助儿童回归童年本质的目的,其重要的使命则是成为维护健康童年文化和童年生态的有效路径。中小学影视教育的责任意义恐怕就在于利用影视作品让孩子回归童年。

儿童影视教育在媒介童年中的责任和使命

李琦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摘要】在传媒文化无孔不入的当下,各种媒介不仅通过所传达的具体内容进入儿童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传媒及其构成的媒介文化已经成为儿童生存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文化情境。儿童与媒介的生命联系,使童年的概念不仅局限于生理和心理层面,而是拓展到了“媒介童年”的层面。在这一视角下,儿童影视教育通过帮助儿童体验童年独特趣味,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点亮艺术人文精神而达到帮助儿童回归童年本质的目的,其重要的使命则是成为维护健康童年文化和童年生态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媒介童年 儿童影视教育 媒介环境

2008 年 6 月 19 日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通知》,提出将影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优秀影片的育人功能。2015 年 9 月 15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戏剧电影应当进入高中的美育教学模块。2018 年 11 月 21 日,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了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力争用 3—5 年时间,基本普及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文件中还明确了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这是国家为推进中小学影视教育所出台的三个非常重要的文件。由此看来,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普及已经迫在眉睫。特别是在新的时代特征和媒介环境之下,中小学影视教育不仅是当下推动中小学教育转型的有力抓手,而且对于我国两亿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媒介童年”成为童年文化新特征

如果说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我国儿童的童年是在读小人书、听姥姥讲故事或与兄弟姐妹、朋友的游戏中度过的,那么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大多是以电视为伴度过童年的时光的,而更多的“90后”“00 后”则成长在更为多元复杂、让人应接不暇的媒介环境中。

著名的媒介环境学者和教育学家尼尔·波兹曼在他的《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曾表达了对电视文化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横行的忧虑,并认为电视文化造成了童年的消逝。如果说 20 世纪的童年是印刷媒体时代的产物,那进入 21 世纪,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被深深打上了多元媒介文化的印记。 “20 世纪末的媒介变革,是发达工业社会以及全球目前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变革之一……这些变革对我们共享的世界有着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我们的文化被媒介化的程度,比起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任何文化被媒介化的程度都要深远。”[1]

首先,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当代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在视听时代的今天,影视已经取代文学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文学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他们认识故事的第一或唯一一步,他们在接触到文学文本时,早就已经浸淫在玩具、电视节目,以及电影所代表的天地里,而这些对于他们理解和欣赏文学的能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2]

其次,儿童作为新媒介文化环境的参与者、学生和看客,媒介微观上改变的是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宏观上却影响了整个的“童年”文化和我们的童年观。西方称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为“电视人”,日本称之为“容器人”,他们往往具有心理封闭、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只是一种收集传媒信息的“容器”。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范围内的各种媒介是当代儿童生活的一个基本环境要素,它同时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进而形成了当代的儿童文化。

当今媒介环境是一个新旧媒介共存的多元复杂的环境。除了传统的印刷媒介、广播电视、电影之外,还包括了网络、手机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媒介,以及在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与数字、网络媒介的结合中不断衍生出的新的媒介形态,它们共同构成了多元复杂的媒介环境。

儿童与媒介的生命联系使我们对童年的认识逐渐由生理童年和心理童年拓展到“媒介童年”的层面。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普及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意义将关系到儿童媒介生态的健康发展和重塑童年文化的时代特征。儿童影视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也远远超出了道德引领、艺术教育和文化熏陶,而要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寻找价值。

二、回归童年的儿童影视教育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不仅是各种现代媒体,还有快节奏的生活、功利化的教育,所有这些都在不断地改变着童年最原初的模样。孩子天生爱做梦,而电影正是梦工场,这就注定了电影与童年的天然联系。中小学影视教育的责任意义恐怕就在于利用影视作品让孩子回归童年。

(一)发现童年独特体味

童年的体验是特殊的,童年生活的趣味更是独特和历久弥新的。每个人独特而丰富的童年经历都是其一生的财富。当我们感叹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当现在的儿童过多地沉浸于各种媒介场景中时,恰恰是影视可以通过光影的方式,带领孩子穿越时光隧道,去体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童年乐趣。只有丰富、充实的童年体味才能够在他们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为他们插上理想和想象的翅膀,将美好和光明种进他们童年的生命里。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在最好的年纪遇上最好的电影。

电影《小兵张嘎》带我们认识了抗战时期白洋淀地区勇敢可爱的少年嘎子,影片既紧张曲折又诙谐风趣。嘎子用一支木头枪缴获了敌人的“真家伙”的片段极富童真童趣,将一种独特的童年体验生动地展现在儿童面前。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因其对童年往事的表达而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据此改编的电影则以更加形象感人的方式让观众记住了英子充满童稚的大眼睛,老北京城里的质朴、单纯与善良,以及影片所表达出的“浓浓的相思、淡淡的哀愁”这样一种艺术意蕴。日本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则在一种奇幻表达和童真里面,让儿童体会到小主人公千寻的坚强和成长。《放牛班的春天》则让孩子看到了不一样的老师和学生,也体会到了艺术带来的情感交流与共鸣。我们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就是让更多这样的电影走入现代儿童的视野,帮助身处电子时代、拟态环境中的当代儿童重拾童年体验,唤起他们内心深处对于真善美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二)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熟的关键时期,童年的生活体验和知识习得将对人的一生有重大影响。台湾史学者陈万雄在为一本书所作的序中说道:“童年的生活不是‘小儿科’。童年的成长过程,小的关乎一个人的一生;大的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的童年成长和教育形态,以至该国家民族民众日后的文化素质和生存价值。”[3]

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内容,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加入,是对现有教育的补充和拓展。影视文化从多角度、多方面整合声音、影像、文字,采用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向人们传达着情感,在影视文化的熏陶下,促进道德情感的感知和体验,促进人与人的情感共鸣。在丰富的情感共鸣中,潜移默化地引领着儿童成长。

被誉为“中国科幻片新高地”的《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说,希望《流浪地球》能给青少年埋下想象力的种子。爱国主义影片《集结号》《战狼》《红海行动》等,让孩子热血沸腾,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影片《阿甘正传》中的那一句经典的台词:“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值得我们一生去体会。像《帝企鹅日记》这样的优秀纪录片,给予孩子的是真实的震撼和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的礼赞。

当电影成为影视教育的文本,它就应当像所有经典书籍一样被二次使用,在纯粹愉悦的观赏之上,进行反复咀嚼、反思、分析、鉴赏的二次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其对儿童的德育、美育、智育方面的培养目标。

正如爱因斯坦在写给纽约罗里奇博物馆的信中所说:“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电影可以使思想剧情化,这比用任何其他的方法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和理解。”

(三)点亮艺术与人文精神(www.xing528.com)

在每个儿童最初的生命中,生活、学习和游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展示的就是儿童在生活中游戏和在游戏中创造智慧。今天的儿童,有了更多的电子设备甚至陪伴机器人,但是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却大大降低。艺术对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它使人的灵魂得以解放,使人的精神从有限向无限发展,如果缺少了这种精神力量,个人将会是单薄无力的,且整个社会也会陷于呆板乏力的境地。作为学校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补充,影视教育对儿童人文艺术素养提升、审美品位养成等意义深远。

电影独特的视听语言除了本身所具有的构图、色彩、光影、音乐、节奏等形式美之外,它所表达的崇高、理想、真实与震撼更容易带来情感共鸣,它的时间与空间的自由转换更是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以电影《辛德勒名单》为例,通篇黑白影调中的几处色彩的出现,独具匠心,意义深刻;某些场景中被夸张了的光线的明暗对比、逆光强反差等的处理展现了摄影的独特魅力;契合的音乐音响、内隐的情感动力,创造了独特的音乐形象和新颖的情感意境

当下不仅是媒介融合的时代,也是艺术融合的时代,这体现为艺术创作元素的融合、传播方式的融合、接受感知的融合。面对融合之局,影视艺术教育可以将诸多艺术元素融合打通,打破了原有艺术学科的孤立性,真正实现儿童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儿童影视教育的使命与目标

(一)将更多优秀的影片呈现给孩子,让孩子汲取影视文化艺术营养

优秀的电影是一扇窗,它通向最广阔的天地,在这里,科学技术、人文精神、道德理想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正如现在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年级都会有推荐给孩子的阅读书目。儿童影视教育也应当首先建立起一个影视资源目录,将中外电影史上的优秀影片进行筛选,并分层次、分主题、分要求制作出观赏目录,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对儿童的观片进行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影片中的审美趣味、道德感召、文化价值对儿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将欣赏影片的正确方法给予孩子,让孩子学会通过电影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影片的欣赏绝不是沉浸于故事情节,还需要对主题的升华、人物的体味甚至作品背后故事的理解。当前影视作品创作传播现象蔚为壮观,影视鉴赏已然成为文艺鉴赏的一种重要体裁。

因此,儿童影视教育还应当教给孩子影视的相关基础知识和鉴赏理论。对一部电影的完整深入的学习不仅包含了了解其对影视基本的视听语言的运用,从镜头到蒙太奇句子到段落的分析,还包括对影片的主题内容、典型艺术形象的分析,甚至对整部艺术作品的艺术意蕴的理解。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儿童的艺术思维、逻辑思维、艺术理论和语言表达水平都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也只有学会了影视作品的鉴赏,儿童才能够在他所接触的作品中汲取精华和力量。

(三)将艺术思维和视听语言的方式教给孩子,让孩子多一个自我表达和与世界沟通的方式

如果说口头语言、文字语言创造了文明,那么当今影像成了人类讲故事的第三种方式。DV、手机等设备的普及,快手、抖音等平台的火爆使得影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儿童也不再是被动的影像观看者和接收者,他们也跃跃欲试要成为影像的创作者和传播者。

因此,当下的儿童影视教育绝不能局限于教会孩子观看、欣赏和判断,还要告诉他们如何使用视听语言的语法规则,如何用艺术思维去进行影像的创作。这在国外影视教育观念中已经根深蒂固,“在北欧,电影教育不仅被视为艺术教育,而且逐渐被认为是与读写同等重要的文化表述方式,可以作为表达自我的手段帮助少年儿童准确地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4]

(四)融知识、技能、情感目标于一体,重塑健康的童年文化

影视教育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兼顾教学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的基础上,儿童影视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当着眼于健康的儿童媒介生态和童年文化的重塑。

对于身处多元媒介环境中的现代儿童来说,影视兼具了传统媒介(书本)和新媒介(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传播优势。首先,它可以与传统媒介优质的内容资源优势相媲美,像央视《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一类的文化类节目,充分挖掘传统经典文化精髓、发挥电视媒体优势,将书本内容进行更为有效的传播。其次,影视有着不亚于新媒介的形式吸引力,可以与新媒介抢占儿童更多的注意力。因此,当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进入儿童视野,当我们的儿童影视教育教会了孩子如何选择和观赏影视作品,如何从影视作品中汲取精华,那时“媒介童年”文化也会向一种健康的、对儿童有益的方向发展。

列宁说:“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直言不讳:“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也认为:“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

在新媒体时代,以新思路、新渠道推动儿童的影视教育,不仅是简单的对于影视文化知识的普及,还应当是儿童影视文化素养的提升,更是多元媒介环境时代,媒体在社会最基础层面上的自我救赎。

[1]史蒂文森. 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M]. 顾宜凡,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诺德曼. 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M]. 刘凤芯,译. 台北:天卫文化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137.

[3]张倩仪. 另一种童年的告别[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崔雨竹. 北欧国家电影政策与儿童青少年电影文化[J]. 当代电影,2015(2):100-1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