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时期及其艺术特点

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时期及其艺术特点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五四”新文学革命至1927年,这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时期,其基本主题是反帝反封建,艺术上创建了各式各样、有效表达现代人思想感情,适合现代读者审美需要的散文,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基础。这一时期散文取材的范围扩展,写实性、战斗性增强,社会政治思想主题深化,使现代散文沿着反帝反封建的方面继续前进,并为下一阶段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现代散文中的记叙抒情文,是以众多的记游之作开头的。

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时期及其艺术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1949年间的文学,中国现代散文也同样如此,在这三十年中,散文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1919—1927年,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从“五四”新文学革命至1927年,这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时期,其基本主题是反帝反封建,艺术上创建了各式各样、有效表达现代人思想感情,适合现代读者审美需要的散文,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基础。这一时期在中国的散文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阶段为1928—1937年,以阶段斗争为主题。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逆转,新文学阵营地也在这个历史转折关头发生了新的分化和组合,广大作家的创作面临着新的考验和选择。这一时期散文取材的范围扩展,写实性、战斗性增强,社会政治思想主题深化,使现代散文沿着反帝反封建的方面继续前进,并为下一阶段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三阶段为1937—1949年,以抗日战争、抗日救亡为主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战时大动荡、大变迁的状态,由于这一时期的政治区域、文化据点不同,作家的创作也因时因地而异,各地的散文创作及特点也有所不同。

在“文学革命”的呐喊中就有散文变革的呼声。刘半农首先提出“文学散文”的概念。周作人率先把文学散文称为“美文”。王统照在《纯散文》一文中,则把文学散文称为“纯散文”且分为五类:一是历史类的散文,又称叙述的散文;二是描写的散文,包括状物写景一类的作品;三是演说类的散文,又称激动的散文;四是教训的散文,又称说明散文;五是时代的散文,又称杂散文。这些理论观点更新了散文观念,在散文的语言形式、文体格式、思想内容等方面提出了革故鼎新的任务和要求,对现代散文的创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五四”时期的新型散文以性质和功用区分,主要包括议论性散文和记叙抒情散文两大类型。中国现代散文中的记叙抒情文,是以众多的记游之作开头的。游记、通讯一类文体适应社会开放、中外沟通的时代需要而迅速兴起,风行一时,出现了一批游记名家和游记专集,如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谢冰心的《寄小读者》、徐志摩的《巴黎的鳞爪》、徐蔚南和王世颖的《龙山梦痕》等。早期游记体散文中还出现了一些可称为“漂泊记”“流浪记”的作品,如郁达夫的《还乡记》、成仿吾的《太湖游记》等。这些作品侧重抒写作者的漂泊生涯、不幸遭遇及其不满现实、崇拜自然的浪漫感伤情绪,带有浓厚的自述色彩和释愤抒情气息。

抒情性散文小品的蓬勃兴起发生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后。觉醒的知识分子挣脱封建主义的束缚,思想感情获得大解放,他们热烈追求新的人生理想,积极探索个人和社会的出路,更真切地感到了觉醒的痛苦和前途的渺茫,更敏锐地发觉理想追求与现实社会的尖锐对立,大多处于梦醒之后而无路可走的苦闷彷徨状态。这种社会心态促成了抒情散文的蓬勃发展。第二个十年的散文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时期文学期刊的传统,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在现实生活土壤中不断拓展散文的疆土,充分发挥了散文反映现实、轻便自由的特长,在现代散文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散文诗跨过幼稚的试作阶段,出现了鲁迅的《野草》这样的艺术丰碑,和焦菊隐的《夜哭》、高长虹的《心的探险》、于赓虞的《魔鬼舞蹈》以及不少单篇的成功之作,标志着散文诗这种新创的抒情文体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鲁迅的散文创作有散文集《野草》和记叙散文《朝花夕拾》。《野草》侧重于展示作家主体的自我内心世界,复杂、尖锐的矛盾和斗争,通过自我的抒怀述志来折射,几乎包括鲁迅的情绪、性格甚至整个内心世界,是启蒙时期的文化批判者向启蒙时期后的战斗者转折过渡的心灵历史,是苦闷中求索、失望中抗争、孤独中前进。《朝花夕拾》则围绕鲁迅自己的生活道路,回忆、记述一些人和事,通过记事怀人来反映时代变迁。其中《野草》在艺术上广泛采取象征主义的方法,有时借助眼前自然景观的象征性描写等,有时借助于梦境、幻境等,有时借助于寓言故事创造等,都体现了从小见大、实中见虚、由一而众、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形带意的特点。《野草》是鲁迅融合中西文化的艺术创造,同时《野草》中受到中国古典文学民间文学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鲁迅才取得了艺术手法、探索手法上的极大成功。

冰心的《笑》和《往事》、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这时期最早的抒情小品名篇和“美文”佳作。随后,周作人陆续发表了那些影响很大的作品,朱自清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背影》和《荷塘月色》,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忆旧述感,郭沫若在《小品六章》中捕捉“牧歌的情绪”……在短短五六年间,抒情性散文小品领域就出现了名家辈出、佳作连篇、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盛况。(www.xing528.com)

“五四”记叙抒情散文率先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创作和独立的文学形式,形成了以它为文学散文主体的新的发展格局。这是“五四”散文艺术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散文的语言形式发生了根本变革。人们不仅用白话写作议论文、杂感文,而且用白话创作叙事抒情散文;不仅写得平易畅达、自然活泼,而且也能写得简洁缜密、优美隽永。在20世纪20年代末,杂感短评因为形势严峻,由正面交锋变为旁敲侧击,由锋芒毕露变为隐晦曲折。散文小品领域也发生明显的分化和变化:茅盾等人的抒情小品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大革命失败的情感经验和理性反思,沉郁顿挫,含蓄蕴藉;周作人等人开始改弦易辙,往闲适、趣味一路发展。游记方面出现了流亡、避祸、消忧之类的新内容。种种变迁的迹象预示着20世纪30年代散文将迎来一个更为丰富复杂、五光十色的发展前景。

进入20世纪30年代,伴随民族民主革命浪潮日益高涨,散文界重新趋于活跃。以1932年底黎烈文接编并改革《申报·自由谈》为重要标志,散文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兴盛期。专注于散文的刊物有《太白》《论语》等,1933年和1934年分别被称为“小品文年”和“杂志年”,可见极一时之盛。20世纪30年代,散文创作队伍空前壮大,老作家中,鲁迅、周作人等人都不断有散文新作问世,仍是这一时期散文界的主干;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如茅盾、丰子恺、鲁彦、沈从文等,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有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陆续涌现的一大批文学新人,如何其芳、李广田等活跃于散文界,成为30年代创作的一支生力军。在新老作家的辛勤耕耘下,20世纪30年代的散文园地呈现出繁花似锦、全面丰收的动人局面。

另外,在20世纪30年代热闹繁杂的散文界,存在着两种主要艺术倾向、两种流派的鲜明对立,即“论语派”和“太白派”的抗争。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小品”和“趣味小品”;继而创办《人间世》,打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旗号;后来还创办了《宇宙风》,从而形成了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论语派”。他们在趣味、游戏、幽默、闲适中改变了20世纪20年代散文“问世”的路径,从逸兴遄飞的激扬文字走向了沉潜适世的生命关怀与日常人生的吟味咀嚼。所谓“太白派”,指的是团结在《太白》杂志周围,以左翼作家为骨干,包括鲁迅、茅盾、陈望道、胡风、聂绀弩、曹聚仁、徐懋庸、唐弢、陈子展、夏征农等。他们支持创办了《涛声》《新语林》《太白》《芒种》《中流》等刊物,积极提倡反映现实生活斗争的“新的小品文”,促进了20世纪30年代散文写实精神的发展和深化。

超然于“论语派”和“太白派”之外,有些名作家独自拓展个人的创作道路,如朱自清、冰心等,或絮语家常琐事,领略人生情趣;或记述异域文化风习,陶写古国山水名胜;或回忆个人经历,怀念师友亲人。大多回避政治性题材和尖锐问题,但又不流入消闲玩世之类,主要以益人心智的知识、情趣和自然美吸引读者,在随笔、游记、传记和抒情散文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平津一带文坛新崛起的一批年轻作家,如何其芳、李广田、缪崇群、丽尼、陆蠡等,他们专注于叙事抒情散文的创作,力图把散文作为“一种纯粹的独立的创作”,刻意追求散文艺术本身的圆满完美。这种有意追求散文艺术性的倾向,突出地表现在所谓“小说家的散文”和“诗人的散文”两类作品里。

东北作家群,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等。东北作家群的散文创作以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活斗争和自身的逃难经历为主要内容,充满着血泪的控诉、悲愤的呼号和对白山黑水、父老同胞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开了抗战文学的先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