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推进互联网+教育方案的优化措施

学校推进互联网+教育方案的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认为,“互联网+教育”就是提了好多年的教育信息化,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而已。应该看到,不同于之前的教育信息化或者教育互联网,“互联网+教育”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套在传统教育的躯壳上,而是把互联网的理念浇灌和渗透到教育的最深处,努力催生出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说过:互联网不能替代教育的一切。“互联网+”是思维方式而不是装饰。

学校推进互联网+教育方案的优化措施

1.互联网教育

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的特点,在中小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时下,上网逐渐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学校网站上下载作业,在QQ群里讨论功课以及上网搜寻资料等等已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习惯。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家庭电脑和网络越来越普及,网络已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好帮手。通过网络,既有利于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上网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帮助孩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而且还能更有效地刺激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还可进一步增强与老师以及父母之间理解、沟通与交流,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教育需要教师从思想观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层面不断修炼,全方位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教师应全面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课堂管控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以及专业发展能力。当我们学习的时候,不在拿着稿子讲、听众不再拿着本子记,使用移动设备APP软件(例如:讯飞语记、百度云记事、华为备忘录、随手写等),全部实现了手机触摸屏的记录,学习心得、感悟、甚至作业而且能实时分享到网络上的个人空间。那么,这样的技术才是互联网+教育的现象。

有人认为,“互联网+教育”就是提了好多年的教育信息化,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而已。应该看到,不同于之前的教育信息化或者教育互联网,“互联网+教育”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套在传统教育的躯壳上,而是把互联网的理念浇灌和渗透到教育的最深处,努力催生出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互联网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件演示、网络课堂和作业、教育管理系统信息化等,而是从“育人”的根本目的出发,用互联网的思维和理念充实教育手段、教学方法。

当然,一些对教育知之甚少的人,把教育与互联网的关系当作单纯的商机,以功利的心态强行侵入教育,或制造“解题神器”之类的工具,或干脆把传统的答案直接搬到网上,客观上对教育造成了不小的伤害(百度作业帮、小猿搜题)。另一些从事教育的人士则以作壁上观的态度对待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或者以违背互联网精神的方式在使用着互联网技术,将过去的“满堂灌”直接变成“满网管”,不顾学生使用互联网往往只是下载考题、复制论文和核对标准答案。

对当前的教育工作者而言,互联网思维比互联网工具更重要!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说过:互联网不能替代教育的一切。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诊断和反馈信息,但是不能替代学生的自我反省;互联网技术凭借丰富的信息可以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但是不能替代学生头脑中的联想和想象。

“互联网+”是思维方式而不是装饰。教育需要互联网思维,更需要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互联网思维,主要表现在: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化学习,实现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关注流量的同时,更要注重技术产品的实际教育应用效果是否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借助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快速传播与协同建设,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育公平;重视教育数据资产的积累、保护与利用,通过大数据推动教育领域的管理与评价的科学化;鼓励多方协同、区域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创新。

众所周知,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网络时代之前,知识的主要载体是纸质的书本。对大多数青年学子来说,光有书本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老师来教我们如何读书。学校是书本和老师最集中的地方,所以年轻人都要到学校里去学习一段时间。网络时代来临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逐渐取代纸质的书本,成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年轻人读网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读书的时间。然而部分学校和学校里的部分老师似乎还没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依然只是教青年学子们读书,甚至让他们远离网络,拒绝网络,走上与时代趋势相背离的道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视频:kindle阅读器)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永远不要与趋势为敌。那么,网络学习将成为主流是不是大势所趋的客观规律?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进学校进课堂是不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相信大家都能做出明智的判断。所以,未来的学校和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读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读网,即如何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与知识,如何在网络上开展大规模协作学习与交流,如何加工与整合知识碎片,如何借助网络的帮助分享知识与创新知识。舍此则别无出路。

教育者不能忽视新工具的发明与运用,同时又不能为工具所牵引而忘了教育自身,如果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没有改变,即便加上了互联网,也未必是教育的良性改变。教育者必须从精神上领会互联网的精髓并依据教育的特性和需求使用互联网。英语教师通过QQ群、“微信”群上传学生的语音作业,非常好!不但方便,而且可以及时评价、及时反馈。但英语教师也要明晰非教育目的的大众即时通信工具的隐形缺点——信息干扰、信息雷同、缺乏数据记录与分析等。可以说,由于大众平台不能针对教育个体进行甄别与选择,没有大数据支持,不能被教育者的个性记录与分析数据,也就不能了解教育活动的实际效益。

2.大数据

互联网其后隐含的是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及其后数据应用的价值,即云计算。迄今为止,教育系统依然沿袭古代教育的范式,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教学经验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判断和制定教学决策。医学已经从古代经验型医学,发展到现代循证医学时代。所以教育需要力争像医学一样,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基于证据的教学,这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未来教育的理想形态。21世纪后,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亦然成为主流,只有借助大数据,才能对所有受教育者的行为数据进行记录与预断,实现个性化教育。

(1)大数据的作用

大数据正进入教育的方方面面,并将对这个世界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大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最有效率的,并且揭示那些过去无从发现的谜题。大数据帮助教师确定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拥有强大的实证工具,让我们能了解如何教,又能了解如何学。

(2)大数据的改变

大数据改善学习的三大核心要素: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

改变小数据时代单向度的反馈。在现有课堂教学方式下,我们收集的信息不仅仅都是正确的,即使是,我们收集的数量远远不足。而且,收集的数据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使用。反馈的也是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过去我们相信自己拥有发现因果关系的能力,如今意识到我们通过大数据看到的往往是相关关系。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打分,却很少评价自己,更不会全面或者大规模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估。

改革缺乏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正规学校的教育,在其设计之初,考虑的是处于平均水平的学生——比坐在前排的神童学得慢,但比教室后排的差生学得快的虚构的学习群体。目前学校教育的结构未变,学生受到同样对待、使用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习题集、生产线。教材相当于可替换的零件,教学尽管新颖、亲和,对学生的处理一成不变,教与学参照统一标准,基于平均值,而不顾个人喜好、特质或需求,反映工业大规模生产模式。这也不能怪教师,因为个性化教学成本太高,就如同手工比流水线产品价格高一样。

大数据可以实现大规模定制。个性化学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征使其动态性,学习内容可以随着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加以改变与调整(自动分析研判、结果反馈)。

大数据支撑的教学,教学形式将发生质的变化。分组、围坐、合作学习,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正在蔓延到学校,蔓延到不同学科。相对于传统教科书,电子教科书(电子书包)具备明显的优势:减轻重量,多媒体呈现,针对性素材,最重要的是适应性学习,自动在某一时刻显示适合学生特定需求的学习内容,学习实现个性化。笔者在电子书包试点学校立足课堂辅导、课后监督、过程反馈等环节,增强传统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实现传统教育与移动教育的完美结合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这也为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案例。

(3)数据平台

大数据有能力将数据的生成与处理、利用分隔开来——在信息上与教育松绑,同时将学校和课本转化为数据平台,促进学习的改善。改变教与学的各种平台:在线课程、电子课本等。可汗学院吸引人的10分钟课程是心脏,后台运行的数据分析就是大脑。数据分析通过反馈机制的扩展和改善,能够了解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学习什么。学校、班级、课本和课程是最重要的数据平台——将它们看作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平台,并把分析成果用于教育的改良。MOOC平台就是规模空前的数据资料收集平台,帮助个体学习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普及性和规模化。(www.xing528.com)

(4)光明的前景

虽然大数据应用也有弊端,包括对以往数据的永久留存,以及可能不公正地决定我们的命运并剥夺我们未来的概率预测。它们将对人的隐私和自由造成深远的影响。但有了大数据,教育的性质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个社会将最终学会如何学习。大数据给予我们更全面、更精细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的复杂性和我们身处其中的位置。“大数据思维倾向”:一个人在看待整个世界以及世界中的所有事物时,要从物质事物转向交互作用,并把它看作一个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平台。大数据的思维模式是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尽其所能地测量、检测所有事物,以便发现为支持学生的进步,在怎样的传导功能下做什么才最为有效。

3.“互联网+教育”在学校

互联网时代,怎样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如何变革,成为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探索之地。课堂设备更新、授课模式创新,网络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加充分。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在线教育等手段不断涌现,信息化浪潮已经展开。

(1)教育教学

“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与西方强调优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引”的教育方式相比,中国强调优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授”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有必要强化中国在这方面的教育优势,“微课”这种信息技术形式,应声而来,席卷全国,各省市大力推广。学校喜欢、教师喜欢、教育部门喜欢,为什么?因为“微课”就是强调基础知识,“微课”内容的实质就是“讲授”。“微课”只在基础知识传输上有优势,而在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上并无优势。

翻转课堂。短短几年时间,翻转课堂就从星星之火变成了燎原之势,一大批中小学校陆续试水翻转课堂,甚至有的校长觉得如果不搞翻转课堂就好像跟不上时代潮流一样。与此同时,很多正在探索翻转课堂的学校也感到“骑虎难下”,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并由此产生了新的困惑:翻转课堂的优势是什么?能不能提高教学效益?到底什么才是成功的翻转课堂?也有人开始质疑翻转课堂,有的老师甚至戏言:“翻转课堂就是翻船课堂,一不小心就会翻到沟里。”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已经走到了一个历史性拐点,未来将会走向何方?需要我们重新加以思考。

目前,翻转课堂在实践中存在两种比较典型的问题:一种是“旧瓶装新酒”,即将传统的“先教后学”或“边教边学”改为“先学后教”。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录制好的微课,课内则在教师帮助下解决问题和内化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外就掌握了大量知识,具备了与同伴或师长开展对话的基础,这为课堂上的深度互动提供了前提。可现实是,只要学生回到课堂,很多教师仍会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灌输式教学。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在课外已经自学了,课内时间更应该留给教师,这样就可以讲更多的内容。

第二种是“用微课取代教师”。翻转课堂一般都需要教师为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微课,供学生在课外开展自主学习,这些微课往往是教师费了相当大的心血制作出来的,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精彩讲解。为了体现翻转课堂的“特点”,教师刻意抽出时间在课堂上播放微课。于是,有限的课堂时间变成了微课联播,教师则当起了“甩手掌柜”。实践证明,这两种教学方式都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看似实现了“翻转”,实则丢失了翻转课堂的“灵魂”。第一种教学方式的本质是借“翻转”之名,行“灌输”之实;第二种教学方式的本质是课堂被新技术所绑架,用前期录好的微课来代替充满活力的教学对话,这无异于舍本逐末。不可否认,翻转课堂需要新技术的支持,但技术不是决定翻转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其核心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翻转课堂倡导把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内容全部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学生自己学不会的或是需要进一步挖掘的内容,再由教师引导或师生互动来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讲,翻转课堂是对启发式教学的回归和再认识。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发端于《论语》,是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重要论述之一,其核心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处于想了又想却想不明白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这就是“启”。“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但尚未融会贯通,处于想说又说不明白的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启发式教学思想深刻揭示出学习遇到问题时的正确处理方法。所以说,翻转课堂的核心不是对教学环节、教学流程和教学时间的翻转,而是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翻转。

翻转课堂不仅需要对传统的固定教学环节进行调整,更需要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造。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和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堂外,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接受新知。把知识内化与思想提升放在课内,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相对于教学形式的翻转而言,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构的转型更加重要。一是教学理念的转型,这意味着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平等的首席”,教师应该成为引导者、促进者和课程开发者;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型,这意味着教学要从讲授式和灌输式中跳出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变教为导,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三是教学结构的转型,这意味着要对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行系统性变革,尤其是对传统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造,将整齐划一的教学转变为开放、灵活、尊重个性、满足差异的教学。理想状态下,翻转课堂可以打破40或45分钟的固定课时安排,跨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催生出一种全新的、更人性化的课堂教学形态,甚至会对学校的组织形式产生影响,而这才是翻转课堂背后所蕴含的变革力量。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推广“翻转课堂”,必须和“微课”紧密结合,利用微视频辅助学生课前的预习,并呈现教师预设的问题和课堂主要的知识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实现个性化教育。

(2)未来学校

近年来,未来学校备受各界关注,不过,对于未来学校的定义,却没有一个权威的答案。究竟怎样就算未来学校呢?校舍建设的像科幻小说的未来世界一样,教室里装备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师可以通过全息投影远程授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联系其他地方的学生和老师,这样算未来学校吗?未来学校建设有三层境界:基础设施建设、学习方式变革、教育流程再造。

第一层境界:基础设施建设。这里说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舍、硬件和软件建设,是未来学校最基本的需要,配备了电子白板、可触摸笔记本电脑和数字教材。不仅设计漂亮的教室,还要有各种各样的创新实验室,各种活动空间。这些空间最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所以,如果是未来学校,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肯定是必需的,平板电脑恐怕也是必需的。

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大数据”与“云计算”应用。所谓云计算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将简单的前台功能交给普通用户使用,把复杂的后台功能交给专业的机构去管理。学校的公共服务交给专业机构(公司)做,可以想象,未来有一天或许互联网会像电网、水网和煤气网一样成为一种标准的外部服务。基于“云计算”的考虑,未来学校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仔细思考究竟买什么,不买什么,什么应该放在学校,什么应该交给区里、市里或企业?

第二层境界:学习方式变革。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和虚拟学习是未来学校应该比较关注的学习方式。首先来看移动学习。当我们看到世界各地苹果电子产品专卖店门口排的长队,我们就知道移动设备对这个社会的重要性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自然会想到是否可以将移动设备应用到学习中。移动学习有三种模式:碎片式学习、情境感知学习、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互动式学习。碎片式学习,就是让学习者利用零散时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比如利用坐公交车的时间听听英语。情境感知学习,根据你的地理位置给你推送学习资源。这是博物馆、科技馆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互动式学习,包含游戏化学习与虚拟学习,主要通过STEM教育、创客教育来实现。

第三层境界:教育流程再造。德鲁克在1992年还曾说过:可以有把握的预言,学校和大学,自从300年前以印刷品为核心重新组织以来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形态,但它们也将发生越来越激烈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动力部分来自新技术如电脑、录像和通信卫星;部分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中知识工作者终身学习的需要;部分则来自人类学习机制的新理论。

到底怎样实现流程再造呢?主要包括如下方面:教师角色再造,课程模式再造,组织机构再造,管理方式再造。教师角色再造,指的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角色可能更加多元化、职业化和专业化,比如依托MOOC课程建立教师团队,团队内部各位老师分工合作,有主讲教师、助教、教学设计专家、美工等等;课程模式再造,指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开出以前开不好的课或者开不出来的课程,甚至借助翻转课堂,实现学习模式创新;组织机构再造,指的是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重新打造学校的各个机构和工作流程,比如北京十一学校推行走班制,取消班主任;管理方式再造,指的是采用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用数据说话而不是仅仅用经验说话。

当然,对于未来学校建设来说,最重要的或许还是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再造”,我们需要好好思考一下,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才是最成功的学生。所谓成功的学生,就是根据每位孩子的天赋,根据他的兴趣,把他培养成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有用人才。只有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成功的学生,我们的未来学校才能真正建设成为孩子的成长乐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