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诗描绘海上丝绸之路入华的外国人

唐诗描绘海上丝绸之路入华的外国人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外文化交流进入高潮时期的唐朝,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建立了友好交往的关系,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外贸易十分兴盛,因此不同身份的外国人纷纷来到中国。这些诗反映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虽然杳无人烟,却有外国船在附近海域行驶。经过海路入华的外国人首先是贡使,东南亚、南亚各国都经过海路入华朝贡。[33]“冠冕中华客,梯航异域臣”指的就是梯山航海来中华入贡的外国使臣。

唐诗描绘海上丝绸之路入华的外国人

在中外文化交流进入高潮时期的唐朝,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建立了友好交往的关系,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外贸易十分兴盛,因此不同身份的外国人纷纷来到中国。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远夷”朝贡是国家强盛、四夷宾服的表现,他们为此自豪;外国人异于中国人的体貌、语言会触发好奇的诗人写诗的兴趣和灵感,因此唐诗中有不少作品写到这些外国人。

这些诗反映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周繇《望海》诗:“苍茫空泛日,四顾绝人烟。半浸中华岸,旁通异域船。岛间应有国,波外恐无天。欲作乘槎客,翻愁去隔年。”[28]当诗人泛舟海上时,眼见波光浩渺,茫无边际。虽然杳无人烟,却有外国船在附近海域行驶。他由此想象到远处岛屿间有异国存在,但因为不能亲临其地,也只是想象而已。柳宗元《鼓吹铙歌十二篇·苞枿》序写唐初对南方地区的征服云:“梁之余,保荆、衡、巴、巫,穷南越,良将取之不以师。为《苞枿》第六。”其诗云:“苞枿矣,惟根之蟠。弥巴蔽荆,负南极以安。曰我旧梁氏,辑绥艰难。江汉之阻,都邑固以完。圣人作,神武用,有臣勇智,奋不以众。投迹死地,谋猷纵。化敌为家,虑则中。浩浩海裔,不威而同。系缧降王,定厥功。澶漫万里,宣唐风。蛮夷九译,咸来从。凯旋金奏,象形容。震赫万国,罔不龚。”[29]大唐文治武功的昌盛声威之下,海裔蛮夷纷纷臣服,九译入贡。

经过海路入华的外国人首先是贡使,东南亚、南亚各国都经过海路入华朝贡。刘长卿《送韦赞善使岭南》:“欲逐楼船将,方安卉服夷。炎洲经瘴远,春水上泷迟。岁贡随重译,年芳遍四时。番禺静无事,空咏饮泉诗。”[30]刘长卿《送徐大夫赴广州》:“上将坛场拜,南荒羽檄招。远人来百越,元老事三朝。雾绕龙山暗,山连象郡遥。路分江渺渺,军动马萧萧。画角知秋气,楼船逐暮潮。当令输贡赋,不使外夷骄。”[31]韦应物《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郁郁杨柳枝,萧萧征马悲。送君灞陵岸,纠郡南海湄。名在翰墨场,群公正追随。如何从此去,千里万里期。大海吞东南,横岭隔地维。建邦临日域,温燠御四时。百国共臻奏,珍奇献京师。富豪虞兴戎,绳墨不易持。州伯荷天宠,还当翊丹墀。子为门下生,终始岂见遗。所愿酌贪泉,心不为磷缁。上将酬国士,下以报渴饥。”[32]元稹《和乐天送客游岭南二十韵》:“我自离乡久,君那度岭频。一杯魂惨淡,万里路艰辛。……岛夷徐市种,庙觋赵佗神。鸢跕方知瘴,蛇苏不待春。曙潮云斩斩,夜海火磷磷。冠冕中华客,梯航异域臣。果然皮胜锦,吉了舌如人。风黕秋茅叶,烟埋晓月轮。定应玄发变,焉用翠毛珍。句漏沙须买,贪泉货莫亲。能传稚子术,何患隐之贫。”[33]“冠冕中华客,梯航异域臣”指的就是梯山航海来中华入贡的外国使臣。陈陶《赠容南韦中丞》:“普宁都护军威重,九驿梯航压要津。十二铜鱼尊画戟,三千犀甲拥朱轮。风云已静西山寇,闾井全移上国春。不独来苏发歌咏,天涯半是泣珠人。”[34]“九驿”当作“九译”,诗写容南韦中丞赴任之地乃沿海地区,那些海港停泊着大量外国贡使的船舶。东南亚国家通过海路入贡犀牛、驯象。储光羲《述韦昭应画犀牛》:“遐方献文犀,万里随南金。大邦柔远人,以之居山林。”[35]白居易《驯犀》一诗写外国贡使进献犀牛的事件:“驯犀驯犀通天犀,躯貌骇人角骇鸡。海蛮闻有明天子,驱犀乘传来万里。一朝得谒大明宫,欢呼拜舞自论功。五年驯养始堪献,六译语言方得通。上嘉人兽俱来远,蛮馆四方犀入苑。”[36]元稹《驯犀》云:“建中之初放驯象,远归林邑近交广。兽返深山鸟构巢,鹰雕鹞鹘无羁鞅。贞元之岁贡驯犀,上林置圈官司养。玉盆金栈非不珍,虎啖狴牢鱼食网。渡江之橘逾汶貉,反时易性安能长。腊月北风霜雪深,踡局鳞身遂长往。行地无疆费传驿,通天异物罹幽枉。乃知养兽如养人,不必人人自敦奖。不扰则得之于理,不夺有以多于赏。脱衣推食衣食之,不若男耕女令纺。尧民不自知有尧,但见安闲聊击壤。前观驯象后观犀,理国其如指诸掌。”[37]白居易诗里的“海蛮”即东南亚沿海国家林邑、真腊、诃陵等,它们都曾向唐朝进献驯犀,诗中写了贡使入贡并受到朝廷厚遇的过程。

其次是经商的海胡、海夷。唐朝南方沿海地区地方长官努力维护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并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保证了海路的畅通,外国商人往来方便而且安全,正如熊孺登《寄安南马中丞》云:“龙韬能致虎符分,万里霜台压瘴云。蕃客不须愁海路,波神今伏马将军。”[38]商人逐利而来,互通有无,促进了中外物质文化交流。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廷评近要津,节制收英髦。北驱汉阳传,南泛上泷舠。家声肯坠地,利器当秋毫。番禺亲贤领,筹运神功操。大夫出卢宋,宝贝休脂膏。洞主降接武,海胡舶千艘。我欲就丹砂,跋涉觉身劳。安能陷粪土,有志乘鲸鳌。或骖鸾腾天,聊作鹤鸣皋。”[39]“南海”“番禺”都指今广州,王砅以大理评事从朝廷出使广州,途经成都遇杜甫,杜甫写诗送别,其中写到广州“海胡舶千艘”,可见来到广州的海外商贾之多。刘禹锡《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辄著微诚再有长句时蔡戎未弭故见于篇末》:“汉家旄节付雄才,百越南溟统外台。身在绛纱传六艺,腰悬青绶亚三台。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闻道楚氛犹未灭,终须旌旆扫云雷。”[40]“映日”句写广州海上外国商船数量之多。刘禹锡《马大夫见示浙西王侍御赠答诗因命同作》:“忆逐羊车凡几时,今来旧府统戎师。象筵照室会词客,铜鼓临轩舞海夷。百越酋豪称故吏,十洲风景助新诗。秣陵从事何年别,一见琼章如素期。”[41]在广州马大夫的宴会上,有“海夷”献舞。薛能《送福建李大夫》:“洛州良牧帅瓯闽,曾是西垣作谏臣。红旆已胜前尹正,尺书犹带旧丝纶。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行过小藩应大笑,只知夸近不知贫。”[42]福建观察使驻福州,诗写李大夫赴任福州,沿水路而行,近城时有外国人上船。上引元稹《和乐天送客游岭南二十韵》写到岭南“舶主腰藏宝,黄家砦起尘”,诗中自注:“南方呼波斯为‘舶主’。胡人异宝,多自怀藏,以避强丐。”[43]周繇《送杨环校书归广南》:“天南行李半波涛,滩树枝枝拂戏猱。初著蓝衫从远峤,乍辞云署泊轻艘。山村象踏桄榔叶,海外人收翡翠毛。名宦两成归旧隐,遍寻亲友兴何饶。”[44]翡翠毛是贵重物品,收取可售高价,这是海商的活动。

唐代与海外的宗教交流十分密切,不少外国僧人经海路前来传道,也有外国僧人经西域入华,再由海路回国。这些外国僧人首先是佛教僧人。崔涂《送僧归天竺》:“忽忆曾栖处,千峰近沃州。别来秦树老,归去海门秋。汲带寒汀月,禅邻贾客舟。遥思清兴惬,不厌石林幽。”[45]此天竺僧欲归本国,乘贾客舟循海而行。无名氏:“寄宿山中寺,相辞海上僧。”(齐己《风骚旨格》)[46]这“海上僧”可能也是指经海路入华的僧人。印度婆罗门教僧人也有经海路入华的。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现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因崇拜婆罗贺摩(梵天)而得名。刘言史《送婆罗门归本国》:“刹利王孙字迦摄,竹锥横写叱萝叶。遥知汉地未有经,手牵白马绕天行。龟兹碛西胡雪黑,大师冻死来不得。地尽年深始到船,海里更行三十国。行多耳断金环落,冉冉悠悠不停脚。马死经留却去时,往来应尽一生期。出漠独行人绝处,碛西天漏雨丝丝。”[47]可止《送婆罗门僧》:“雪岭金河独向东,吴山楚泽意无穷。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48]有关唐代婆罗门教传入中国的文献资料很少,这两首诗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两位印度婆罗门教僧人,一位本想经西域中亚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但路途险阻难行,只好改由海道:“地尽年深始到船,海里更行三十国。”经万里途程,终于实现到长安传经的夙愿,如今又要经西域回国。另一位经西域东来中国,曾经到中国南方传教。如今年迈力衰,归乡无望,也便打消了归乡之念,但梦中仍时时回到家乡。有意思的是这两首诗都用了“独”字形容婆罗门僧的行踪,反映了婆罗门教在中国遭受冷落的状况。

唐时东南亚国家还向唐朝入贡侏儒与黑人,阿拉伯、波斯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活动,还从事奴隶贸易,他们把非洲、马来半岛的黑人、侏儒贩运到唐朝长安,成为达官贵人的家庭奴仆。这样的人被称为“昆仑奴”或“昆仑儿”。《旧唐书·南蛮传》云:“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49]这些肤色漆黑、言语特殊的昆仑奴引起汉地人的好奇,有的诗人很感兴趣,便赋诗咏叹。如张籍《昆仑儿》诗云:“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50]这里的昆仑儿指的是随海舶到来的南洋诸岛的居民。这种体貌奇异的昆仑儿还引起画家的好奇,成为唐代人物画的题材。顾况看到一位杜姓画家画的昆仑儿,便激发了灵感,写了一首咏画诗《杜秀才画立走水牛歌》:“昆仑儿,骑白象,时时锁著师子项。奚奴跨马不搭鞍,立走水牛惊汉官。江村小儿好夸骋,脚踏牛头上牛领。浅草平田攃过时,大虫著钝几落井。杜生知我恋沧洲,画作一障张床头。八十老婆拍手笑,妒他织女嫁牵牛。”[51]在中国人看来,昆仑儿属于丑陋一类,故以“昆仑儿”作比来嘲笑相貌丑陋者或夸张某人的丑相。崔涯《嘲妓》二首其一:“虽得苏方木,犹贪玳瑁皮。怀胎十个月,生下昆仑儿。”其二:“布袍披袄火烧毡,纸补箜篌麻接弦。更著一双皮屐子,纥梯纥榻出门前。”[52]崔涯《嘲李端端》二首其一:“黄昏不语不知行,鼻似烟窗耳似铛。独把象牙梳插鬓,昆仑山上月初明。”其二:“觅得黄骝鞁绣鞍,善和坊里取端端。扬州近日浑成差,一朵能行白牡丹。”[53]据说,李端端得前诗,忧之。崔涯乃重赠此诗美化之,于是豪富之士复臻其门。当时有人戏之曰:“李娘子才出墨池,便登雪岭。”红楼以为笑乐。

从以上论述可知,唐诗里有丰富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资料,远赴海外从事贸易的“海客”在唐诗里留下身影;经过海路入华的各色外域人等,也在唐诗描写中留下了踪迹,东南亚、南亚入唐贡使,经海路入华经商的“商胡”,从事宗教活动的佛教、婆罗门教僧侣和通过入贡和贩运到中国来的“昆仑儿”等,都曾引起唐代诗人吟咏的兴趣。关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而从诗史互证角度看,唐诗中反映海上丝绸之路的作品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甚至具有某种重要的补充作用。在中外文化交流形成高峰的唐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为唐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唐诗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对于认识丝绸之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梳理唐诗中经由海上交通往来中外的人物,从一个具体的方面揭示了这一现象。

【注释】

[1]《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八,中华书局,1962年,第1671页。

[2]〔东晋法显撰,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第128页。

[3]〔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一八,中华书局,1979年,第508~510页。

[4]〔西汉刘安:《淮南子》卷三,《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18页。

[5]〔南宋〕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57年,第46页。

[6]〔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55页。

[7]〔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卷七,第497页。

[8]《全唐诗》卷二五六,中华书局,1960年,第2870页。

[9]《全唐诗》卷五六九,第6599页。

[10]《全唐诗》卷七〇四,第8094页。

[11]《全唐诗》卷六二五,第7186页。

[12]《全唐诗》卷六一四,第7081页。

[13]《全唐诗》卷三八六,第4361页。

[14]《全唐诗》卷五三〇,第6062页。

[15]〔唐〕白居易著,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卷一七,中华书局,1979年,第353页。

[16]陈佳荣等:《古代南海地名汇释》,中华书局,1986年,第449页。

[17]〔唐〕白居易著,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卷一七,第353页。

[18]〔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卷一五,第898页。

[19]〔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卷一一,中华书局,1982年,第129页。

[20]《全唐诗》卷六一八,第7120页。

[21]《全唐诗》卷七二一,第8274页。

[22]《全唐诗》卷五五四,第6414页。

[23]《全唐诗》卷六九二,第7958页。(www.xing528.com)

[24][阿拉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宋岘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第72页。

[25]《全唐诗》卷五〇三,第5716页。

[26]《全唐诗》卷二六,第352页。

[27]〔唐〕王建著,王宗堂校注:《王建诗集校注》卷五,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26页。

[28]《全唐诗》卷六三五,第7292页。

[29]〔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一,第19~20页。

[30]《全唐诗》卷一四八,第1508页。

[31]《全唐诗》卷一四九,第1529页。

[32]〔唐〕韦应物著,陶敏、王友胜校注:《韦应物集校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15页。

[33]〔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卷一二,第139~140页。

[34]《全唐诗》卷七四六,第8479页。

[35]《全唐诗》卷一三六,第1373页。

[36]〔唐〕白居易著,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卷三,第69页。

[37]〔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卷二四,第283页。

[38]《全唐诗》卷四七六,第5421页。

[39]〔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二三,中华书局,1979年,第2045~2047页。

[40]〔唐〕刘禹锡:《刘禹锡集》卷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49页。

[41]〔唐〕刘禹锡:《刘禹锡集》卷三五,第350页。

[42]《全唐诗》卷五五九,第6487页。

[43]〔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卷一二,第140页。

[44]《全唐诗》卷六三五,第7292页。

[45]《全唐诗》卷六七九,第7776页。

[46]《全唐诗》卷七九六,第8963页。

[47]《全唐诗》卷四六八,第5322页。

[48]《全唐诗》卷八二五,第9292页。一作清江诗,见《全唐诗》卷八一二,第9146页,题作《送婆罗门》。

[49]《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5270页。

[50]《全唐诗》卷三八五,第4339页。

[51]《全唐诗》卷二六五,第2946页。

[52]《全唐诗》卷八七〇,第9858~9859页。

[53]《全唐诗》卷八七〇,第985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