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于廑文选:大学世界历史地图前言

吴于廑文选:大学世界历史地图前言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世界历史地图》前言这部《大学世界历史地图》,是为适应高等学校历史专业教学之用而编制的。外国学者编制的同类地图,如近年已由我国译制出版的巴拉克劳夫主编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可资借鉴之处很多,但在世界历史行程这个问题上,我们还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来考虑和决定借鉴中的取舍,不能简单地借用。绵亘于亚欧大陆偏南地带包括上述几个主要中心的农耕世界,孕育了人类历史上的各大古典文明。

吴于廑文选:大学世界历史地图前言

大学世界历史地图》前言

这部《大学世界历史地图》,是为适应高等学校历史专业教学之用而编制的。从事这项编制工作的,有两个分工协作的编辑组,历史编辑组和地图编辑组,还有好些位其他制图专家和专业人员。历时数载,裒然成集,即将付印。为了让读者对编制这部历史地图集的设想、意图有所了解,我特就此作一前言,供开卷阅览使用时参考。

这部地图集在书名的主题下标了一个副题:“从地图看世界历史行程”。我们设想如果编制一本历史上几个大帝国或若干国家政治疆域图、几次重大战争攻守路线图、以及其它重大事件地理方位图等等之类的汇编,固然可以为读史备查核,但其自身往往不能形成一个包容多方面的首尾衔接的体系,使读者在逐图阅览之中犹之读史,呈于眼前的,有一个世界历史的轮廓印象。我们为这部图集标出上述的副题,其意就在于除供一般查核之外,还力求做到亦图亦史,给读者以一种历史连续感,成为学习世界历史的辅佐读物。

要充分地、如实地阐明世界历史的行程,那是世界历史这门学科的任务。这个任务不能以一部世界历史地图集来承担,我们也不敢以此来作为这部图集的任务。我们以“从地图看世界历史行程”为副题,意思只是说,世界历史行程这一宏伟而悠长的为人类自古及今所曾经历的客观过程,可以用一系列的地图,铺开它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投入读者的视野,借以一览它的演变的轮廓。要做到这点,确实良非易事。首先必须解答的,或至少是必须扼要加以说明的,是世界历史经历了怎样的行程?历史怎样成为世界的历史?这个问题不清楚,就很难把历史地图编制成为有意义的系列,因而也就无从让读者从地图来看世界历史的行程了。

编制工作着手之初,两个编辑组曾经议论过这个问题,感到必须明确一些关于世界历史行程的基本观点,然后按这些观点来考虑图目和图的系列编制。两个编辑组认为,在由我国学者编写的一部新的世界通史编成并问世之前,不妨暂就我们之中有关这一问题已曾提出的一些意见为参考,先编出一本可用的图集,以后再求改进。外国学者编制的同类地图,如近年已由我国译制出版的巴拉克劳夫主编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可资借鉴之处很多,但在世界历史行程这个问题上,我们还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来考虑和决定借鉴中的取舍,不能简单地借用。这里,想扼要说一说我们在编制这本图集中据为参考的关于世界历史行程的一些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括号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句话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不只是一个偶然提到的说法。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在论及历史时已经先说了一句显然可供前一引语据以作高度概括的话,这句话是:“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这就是说,人类历史并非自始就具有世界性,自始就是世界历史。历史之成为世界历史,其自身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一个由原始的相互闭塞的不同人群的历史,逐步打破彼此间的闭塞,日益加深各族、各地区间的联系,终之构成一个在全局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发展:一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由低级向高级的有次序的发展,这个发展在人类各族和世界各地既非平衡的,也非一律的,但由低级到高级则是各自发展的内在的、必然的趋向,这是纵向的发展。另一是随着生产方式的演变而日益增长的各族和各地区间的接触、交往、矛盾、冲击以及彼此之间或者互利或者一方强加的吸收和融合,这是横向的发展。为了说明历史怎样发展为世界历史,必须对这两方面的发展给予足够的、相应的重视。历史是在人类社会生产方式逐步完善的前提之下,不断扩大横向发展而成为世界历史的。

近代和当代的考古发现,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如何向世界历史起步的可信知识。从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在世界各地的分布状况,人们不难看出:起初,早期猿人即能人和晚期猿人即直立人的分布,限于非洲、亚洲、欧洲大陆的中部偏南地带。到了早期和晚期智人出现,分布范围逐步向西、西北、东、东北和东南扩散,部分到达美洲和澳大利亚。这个扩散的过程是和人猎取食物、取火御寒等技能的发展相伴随的。从测定的早期猿人即能人的最早年代算起,大约经历了350万年,人类足迹才逐渐遍布于世界上可供人居住的各主要地带。扩散就是移徙,移徙就是原始人群闭塞状态的开始松动。不论这个松动是多么微小多么缓慢,应当看作是历史向世界历史发展的最初起步。

考古学也告诉我们,距今约1万年前,当旧石器时代转为新石器时代之际,人类开始知道农耕和畜牧,人由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由此在历史上开始出现以饲养和放牧畜类为主的游牧世界和以种植谷类为主的农耕世界。就亚欧大陆和与之毗连的北非而言,自东徂西,农耕世界大体位于偏南地带,游牧世界大体位于偏北地带。在美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还有各自的农耕和游牧地带。亚欧大陆以培育小麦为主的农耕中心,最先出现在西南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以后向东西扩展,远及欧洲、北非、中亚以及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是最先培育小米的农耕中心,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以迄东南亚和印度,则以种植水稻为特色。绵亘于亚欧大陆偏南地带包括上述几个主要中心的农耕世界,孕育了人类历史上的各大古典文明。每一古典文明区最早出现的国家,往往是若干已经发生社会阶级分化的原始农耕点的结合。最早国家自身的存在,也往往不是单独的,而是若干与之相似的小国的并立。这种国家形成和小国并立的现象,其实也就是一个文明区的农耕闭塞状态在一定范围内有了某些突破的反映。随着阶级社会生产的发展,统治力量强弱的变化,并立的诸小国又往往以联合、兼并、征服的方式,形成统一王国以及疆域更加辽阔的帝国。各大古典文明区由诸国并立到集权大帝国的这一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就历史的横向发展而言,也就是古代农耕地区闭塞状态突破面的逐步扩大。闭塞状态的突破,意味着相邻文明区的经济和文化的辐射与交往,包括和平的和暴力的交往。由此促进不同文明区的扩大和融合,彼此接纳异体的因子,丰富各自文明的内容。不同文明区间交往之趋向频繁,就是历史向“愈来愈大程度上”的世界历史迈步。这不仅在各大古典文明区的奴隶制时代如此,即在继古典文明之后各个地区进入封建制的时代,也是如此。当然,在以农为本的经济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突破闭塞只能是有限的,或断或续的。历史在这一前提下向世界历史的迈步,也只能是缓慢的,在徘徊中前进的。(www.xing528.com)

交往和辐射不仅发生于农耕世界的不同文明区之间,也发生在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之间。游牧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迟缓,虽然也有阶级分化,也形成国家,但原始的部族制牢固存在,长期保留着一种淳朴而粗犷的远古遗风。偏南的农耕世界先进富饶,偏北的游牧世界落后贫瘠。南农北牧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不可逾越的界线。在绵延东西数千里农牧接壤的地区,自古以来,就发生和发展着两个世界间的各种交往和矛盾。交往既有互市有无、互致礼聘的和平方式,也有寇边劫掠、大举入侵的暴力方式。从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迄公元13、14世纪,北方游牧部族先后向南方农耕世界发动3次冲击的浪潮。起初是以战车、后来是以骑兵武装起来的游牧部族,在军事上拥有很大的机动优势。他们每发动一次大冲击,都给农耕世界大部地区造成了破坏,跟着就是征服和占领。但是农耕世界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也都每次显示出吸收和融化由游牧世界入侵的各部族的能力。3000年来南农北牧这一历史的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农耕世界的扩大、游牧世界的缩小。这一总的趋向也是历史在向世界历史发展行程中的迈步。

近代以前的农耕世界,其经济基础是以农为本的。以农为本的经济,从根本上说,是本身具有闭塞性的自足经济。这就必然造成对历史横向发展的局限。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农本经济,足以支撑幅员广袤的帝国,但由之分泌而出的、可以起沟通闭塞作用的商业贸易,却远不足以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突破闭塞的作用。各民族、各地区之间闭塞状态发生有世界意义的突破,始于资本主义在亚欧大陆西北角登上历史舞台之际,始于15、16世纪东西方之间、新旧大陆之间跨越海洋航路的开辟。从这个时期起,欧洲西北一隅之地,初步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手工业农业,以超越过去的规模,向远近市场提供商品。得到政府重商主义政策支持的商业,特别是海上商业,作为一支打通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彼此闭塞的力量,远非过去的、处于农本经济附庸地位的商业可比。历史上最早起于西欧的资本主义触角,从16世纪起,就随着海上商路的开拓,先后伸入全世界的各个主要地区。过去的各族原始闭关自守的状态,几个大陆互相隔绝的状态,从此空前突破。人类历史也由此发生了空前的重大转折,“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的历史”。两个世纪以后,最先是英国,稍后是与之隔海相望的欧陆西北一带,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近代资本主义的工业世界由此开始出现于历史舞台。生产力的巨大创新,使资本主义工业世界具有几乎无可遏阻的扩张势力。在它的支配性的影响之下,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全局。

19世纪中期以后,备受西方工业世界侵凌的我们祖辈的中国人,迫切感到建立在农本经济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面临来自西方的严重挑战,他们称这个受到挑战的形势为“西学东渐”。从逐步形成的世界历史全局来考察,所谓“西学东渐”的东,应当不限于地处远东的中国,其意义远比当时人所理解的广泛。自16世纪迄18世纪,较早起于西欧的近代人文主义自然科学、启蒙思潮、生产技术、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都随着新出现于历史的西方工业世界的影响力、渗透力、掠夺和侵略的暴力,向西欧以外扩展。这里说的“西欧以外”,指的就是西欧以东。这个“东”,是大体上自易北河口迄莱茵河一线以外的“东”,包括中欧、东南欧、俄罗斯以及从西到东的全部亚洲,它的大陆和列岛。在这个西欧以外的广阔的东方,先后不一,程度不同,都属“西学东渐”也就是西力东来的范围,都不能不受“西学”和西方经济、政治的影响,都不能不受最先出现于西欧的近代工业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挑战。西欧以外的东方,在本身条件和西来影响的结合之下,传统的农本经济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瓦解和改造,也就是到头来转向工业化的改造;建立于农本经济上的政治上层结构也是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瓦解和改造,到头来是封建专制终必让位于民主的改造。这个遍及广阔东方的瓦解和改造的过程,往往是曲折的、痛苦的。从西方扩散出来的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的种种,绝非和平转让,而是往往伴随着暴力,殖民主义的血与火的暴力。三四百年以来,西欧以外的亚欧大陆,还有与此毗连的北非,都在经历着这样的改造。此外,在美洲大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等等,也各因其自身的历史背景而经历着不尽相同的经济和政治的改造。不论是哪个地区,改造过程都充满对内和对外的矛盾和斗争,在保守和反保守、压迫和反压迫之中艰难前进。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和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欧亚两洲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为这个改造开辟了社会主义的新方向和途径,同时也展示了世界必将普遍实现一方面是物质生产高度发达,一方面又消灭阶级和剥削这一美好理想的远景。目前,就全世界而言,这个改造还在继续之中,工业世界对传统农耕世界的历史矛盾运动还没有结束。迄今为止,这是人类历史在生产方式更趋先进和完善的前提下向世界历史未来的最阔大、最有光明前景的迈步。当前世界科学技术的革新,社会主义力量的增长,是这一前景的有力而可靠的保证。

这些就是我们两个编辑组在编制地图集时大体上以为依据的关于世界历史行程的基本观点。在限定的篇幅范围之内,我们一共列了67幅图面,每幅一般都有主图和附图。我们力求在图目编列上和每幅图面的简要说明上能够显示出“世界历史行程”的主线,同时在主图和附图的配置上能够适应高等学校历史专业目前比较通用的世界历史教材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多少可以使这部地图集既是一本可供阅览的有其自身系统的读物,又是一本辅助世界通史教学的参考用书。作为这部地图集的编辑成员之一,我深感要实现这个双重的意图,很不容易。在编制工作着手之初,我们还讨论过必须在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方面,在符合科学要求的准确方面,在制图和配备插图及版面艺术方面,都应当就主客观条件所及,取得较好的效果,达到适应读者要求的水平。两个编辑组努力协作的结果,是否已能实现这样的设想,或只实现所设想的某个方面,这就有待于读者的批评和指正了。

这里还要说明的,我们在编纂、设计和绘制本图集的过程中,曾经参考了国内外有关历史地图集、几种大型世界历史汇编和各类专著的附图,包括地图、图片、图表,以及其它资料,并且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和采用。我们这一微小的工作,是在凭借前人和当代学者的已有成绩下进行的。限于见闻和识解,图中纰缪、失当之处,必在不少。也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1987年3月,武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