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湾:历史现状及两岸三通交流

台湾:历史现状及两岸三通交流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岸同胞魂牵梦萦的“三通”全面启动,两岸交流从此迈入“天堑变通途”的全新境界。岛内业界人士称,“大三通”成行,实际上是将海峡天堑变成了“黄金通道”。(二)两岸经贸、文化、人员交流日益广泛尽管金融危机冲击全球,但在两岸“三通”及双方政策的刺激下,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诸方面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长期以来,两岸人员往来存在严重的“单向性”缺陷。

台湾:历史现状及两岸三通交流

(一)两岸全面双向直接“三通”终于实现

2008年12月15日,是一个值得永久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根据“海协会”“海基会”形成的协议,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和直接通邮正式实施。两岸航空、航海和邮政系统举行了隆重的直航和通邮仪式。实施首航的机场、港口和邮政机构披上了节日盛装,民众载歌载舞予以隆重庆祝。两岸同胞魂牵梦萦的“三通”全面启动,两岸交流从此迈入“天堑变通途”的全新境界。

空运方面,先是根据第一次“陈江会谈”协议,于7月4日正式实施了周末包机;到落实第二次“陈江会谈”协议,不仅将周末包机调整为常态化客运包机,两岸每周对飞航班增加到108班次,让过去周末一票难求的状况立即改观,并且使航线“截弯取直”,不必再绕行香港,开通了台湾海峡北线空中双向直达航路。这实际上大幅度缩短了飞机的航程,便利了两岸同胞的往来。以往来最多的台北至上海航线为例,如今直达一趟只需83分钟,由台北到北京也只需150分钟。曾经的“咫尺天涯”变成了“天涯咫尺”,两岸“一日生活圈”将逐渐成形。此后再经过第三次“陈江会谈”协议,大陆又在原先的21个航点基础上,新增合肥、哈尔滨、南昌、贵阳宁波、济南6个航点;两岸客运定期航班和包机总量达到每周共270个往返班次,即双方每周各135个往返班次。货运定期航班每周增为28班次往返。

海运方面,根据第二次“陈江会谈”签署的《海峡两岸海运协议》,两岸海运直航今天终于成行。台湾的11个港口与大陆的63个港口直接通航。由于从此不必再弯靠第三地,同空运一样在航线上“截弯取直”,从而可节省相当可观的时间与航运成本。据台湾“交通部”估计,两岸海运直航后,船舶公司每航次可节省16~27小时的航行时间、15%~30%的运输成本,以每年4000航次计算,至少可以节省12亿元新台币。此外,海运直航还将两岸航行时间由8天缩短为4天,也使岛内的农产品水果、花卉、蔬菜及海产品可以直销大陆。岛内业界人士称,“大三通”成行,实际上是将海峡天堑变成了“黄金通道”。

邮政方面,两岸空运与海运直航为直接通邮创造了条件。根据第二次“陈江会谈”签署的《海峡两岸邮政协议》,两岸邮政可以直接运递并增加了两岸邮件封发局数目。12月15日与空运、海运同时举行直接通邮仪式,开始开办两岸直接平常和挂号函件(包括信函、明信片、邮筒、印刷品、新闻纸、杂志、盲人文件)、小包、包裹、特快专递、邮政汇兑等业务。同时,依据该协议,“通过空运或海运直航方式将邮件总包运送至对方邮件处理中心”。两岸邮件查询可直接联系。这同样节省了时间和邮政资本,便利了两岸邮政往来。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两岸电信业(电报、电话业务)已于1979年由大陆首先开办。1989年,台湾方面则通过第三地开通对大陆电报、电话业务。1996年,大陆电信与台湾电信建立两岸直接电信业务关系。此后又通过先后建立的中美、亚欧、亚太海底电缆,两岸直达通信路由建立。邮政直通后,配合两岸电信部门已开办的电话、数据通信、移动电话漫游、电视电话等业务,大大便利了两岸的邮政及电信沟通。

实现“三通”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大事,是两岸同胞企盼多年的喜事。它改变了长期以来两岸隔绝、难以往来的历史,有利于两岸同胞的往来;有利于两岸经贸的发展;有利于台商往返两岸和拉抬台湾航运、旅游等产业,从而提升台湾整体经济;更有利于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对话、拉近两岸民众的感情与心理,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两岸经贸、文化、人员交流日益广泛

尽管金融危机冲击全球,但在两岸“三通”及双方政策的刺激下,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诸方面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成为热点。根据第一次“陈江会谈”签署的《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2008年7月4日,台湾开始对大陆居民开放旅游项目。长期以来,两岸人员往来存在严重的“单向性”缺陷。据有关方面统计,自1987年11月台湾开放部分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有大约1/3的台湾同胞来过大陆,累计超过4 200万人次,2007年更多达400万人次。但是,按照台湾方面的规定,大陆居民只有从事民间交流、探亲等事项才能前往台湾。因此,大陆赴台人员受限较多,截止到2008年中只有130万人次左右的大陆居民到过台湾,不利于两岸民间交流的正常化。改变单向性的不正常局面,扩大交流领域、提升交流层次,已成为两岸间面临的重要问题。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则成为大陆民众赴台的有效渠道。根据两岸协议,大陆赴台游客以平均每天3000人为限,采取“团进团出”方式,每团人数10人以上40人以下,自入境次日起在台湾停留时间不超过10天。为安排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双方还签署了《海峡两岸旅游合作规范》,并互设旅游办事机构来处理相关事宜。(www.xing528.com)

2008年7月4日,来自北京、广州等地的大陆游客开始了赴台湾的首航之旅,两岸双向旅游从此得以实现。首批赴台大陆游客得以在台湾旅游机构的安排下游览阿里山,走进澎湖湾,品尝“蒋夫人早午餐”,探访台北县金山乡的筠园追忆邓丽君,与台湾同胞直接接触、交往。据说,台湾各界为迎接大陆游客也是颇费心思。他们从大陆游客的吃、住、行,到旅游、购物、环境社会风习均有考虑,例如台湾《联合报》7月6日报道说,有的专门制作了“蒋毛合影T恤”,并称“找到这张相当罕见的蒋介石毛泽东合照,配上大红色,在国共融冰的现在,穿到哪里都引人注目”。又说慈湖游客中心新开了“黄埔食堂”,立即引起轰动。“餐厅内的服务人员,男服务员穿国民革命军制服,女服务员穿北大学生服(又叫‘汤唯服’),上的是浙江口味蒋家故乡菜,噱头十足。菜单上有蒋家风味狮子头、蒋公家传大肉面、奉化芋香栗烧鸡等,都是店家仔细研究史料,再向奉系、宁系的师傅请教,特别做出来的地道江浙味的菜色”。更有意思的是,大陆游客的到来,连“槟榔小姐”也遭到警告。据香港《星岛日报》7月4日报道,台湾警方警告槟榔女不能太暴露。报道称:“在南投,警方人员昨突然杀到高速公路两侧的槟榔店,把衣着性感的女孩吓个措手不及,连忙在布料少得不能再少的丁字裤外罩上超短裙。警员对一位槟榔业者说:‘穿着不要太暴露,不要露乳沟。’理由是大陆观光客来了,要衣着庄重,不能有伤风化。”甚至“台湾的旅行社也被警告:如果让槟榔小姐上车卖槟榔,最高可被处罚30万元台币”。(《参考消息》,2008年7月8日)。由此可见台湾当局对大陆游客的重视和安排的细密。

可以预见的是,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必然会拉动当地餐饮、住宿、旅游观光等经济收入的增长。据台湾主管部门统计,按照每天放行3000大陆旅客的计划,台湾一年收入将达到600亿元新台币。此外,按照经济学界的观点,发展旅游业效益远远超出旅游业本身,旅游收入将会产生2.7倍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大陆民众赴台旅游消费总额,将会产生1700多亿新台币的经济效益,对低迷中的台湾经济产生不小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对于大陆游客来说,通过与台湾同胞面对面的接触,可以真切感受台湾同胞的生活和工作特点,亲眼目睹台湾的社会现实和运作方式,真正了解台湾的社情民意,了解台湾同胞的想法和情感。对于台湾同胞来说,也便于他们进一步了解大陆,了解大陆民众的想法和情感,减少误解和敌意,减少“台独”的影响,增进对祖国的认同。这种面对面乃至心与心的交流,是远非经济效益可以比拟的。

两岸经贸交流日益深化。尽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两岸经济和经贸发展,但是在两岸和平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相互或共同推出了一系列发展两岸经济的举措,两岸经贸仍取得新的进展。主要表现:一是两岸经贸仍有相当进展。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两岸贸易总额为1292.2亿美元,年增长3.8%;其中,大陆对台出口258.8亿美元,同比增长10.3%;从台湾进口1033.4亿美元,同比增长2.3%;大陆对台贸易逆差达775亿美元。同一年,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360个,实际使用台资金额19亿美元,年增长7%。到2008年年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7506个,累计吸收台湾直接投资476.6亿美元,占大陆累计吸收境外直接投资金额的5.6%,名列第6位(《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2月5日)。大陆已成为台湾第一大投资市场、第一大贸易市场和第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二是两岸初步形成经贸协商机制,并取得重大进展。随着两岸经贸交流的进展,两岸逐步建立起“国共平台先导,两会协商主导,民间协商辅助”的多元化、多层次经贸沟通与协商机制。其中,国共两党沟通平台,扮演着特殊的功能与角色,对两会协商发挥着重要作用;两会则是两岸官方分别授权的有关两岸事务与经济问题的协商谈判机构,是两岸经贸协商的主渠道,在两岸经贸合作与协商中发挥主导作用。此外,两岸商业协会与民间企业间的对话、交流的不断深化,也在不同行业与领域达成不少共识与协议,对两岸经贸协商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与补充作用。这种多层次的协商与沟通,对于增强互信、解决贸易摩擦和纠纷、促进两岸经贸健康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三是实现两岸双向投资。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只允许台资有限地投资大陆,从来不允许大陆资本进入台湾。2008年下半年以来,台湾当局逐步放宽台商赴大陆投资限制;同年7月17日,台湾“行政院”通过两岸经贸松绑方案;8月26日,台“经济部投审会”公布企业赴大陆投资上限新规定,将原先各类型企业向大陆投资最高不超过40%,一律提升到60%;专案审查投资项目由原来的2000万元新台币调整为5000万美元;对于重大投资,由“跨部会”政策面审查改为对关键技术的审查等。这一系列政策面的调整,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台商赴大陆投资的政策限制,有利于台商在大陆的发展及在两岸的投资布局。更为重要的是,台湾当局逐步开放资本市场。2008年6月,台“行政院”公布“调整两岸证劵投资方案”,开始允许含有“陆资”成分的海外基金投资台湾股市;开放台湾与香港指数型基金ETF双向挂牌。7月31日,台“行政院”宣布“海外企业来台上市松绑及适度开放陆资投资国内股方案”,12月4日,又通过开放大陆地区投资人来台从事证券期货交易的有关规定等。2008年6月30日,台湾开始实施人民币兑换业务。这一系列举措,开始改变以往台资单向投资大陆的现象,使大陆资本得以进入台湾,迈出两岸资本市场交流与合作的关键一步。特别是2009年4月第三次“陈江会谈”就两岸金融监督管理与货币管理合作事宜达成了《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该协议载明:在金融管理方面,“双方同意由两岸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就两岸银行业、证券及期货业、保险业分别建立监督管理合作机制,确保对互设机构实施有效监管”。在货币管理方面,双方同意“通过适当方式办理现钞兑换、供应及回流业务,并在现钞防伪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逐步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加强两岸货币管理合作”。在互设机构方面,双方同意“由两岸金融监督管理机构考量互惠原则、市场特性及竞争秩序,尽快推动双方商业性金融机构互设机构”等。会谈还发布一项关于大陆资本赴台投资的共同声明。声明称“双方应秉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原则,积极鼓励并推动大陆企业赴台考察、投资,以利于加强和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实现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和制度化”。这不仅推动了大陆资本入台,规范了两岸金融合作,同时为大陆企业入岛投资开启了大门。

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日益广泛。两岸同文、同种,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和相似的教育传统。然而,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又存在一定的差异。诸如,文字的简繁,同一词汇释义的不同,科技发展上侧重点的区别等。在两岸追求和平发展、共创双赢的目标下,在共同对抗国际金融冲击,发扬中华文化、培养民族人才方面,加强文化、教育的交流和合作,实行优势互补,无疑是最具眼光、最有深远意义的事情。然而,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分子,曾采取一系列措施大搞“文化台独”,企图切断台湾与大陆的文化联系,为“台独培养‘接班人’”。直至国民党重新执政后,才使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得到较大幅度的进展。

媒体是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但是两岸长期以来互为封闭,在媒体方面互相隔绝。直至1987年,开始有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到大陆采访,受到大陆的欢迎;1991年8月大陆记者范丽青、中新社记者郭伟峰开始入岛采访。此后两岸记者互有来往两岸采访。1994年大陆同意台湾记者在大陆驻点采访;2000年11月台湾方面宣布开放4家大陆媒体记者赴台驻点采访。2001年2月,新华社记者范丽青、陈斌华赴台成行,成为首批驻点记者。但是2005年4月台湾当局粗暴无礼地停止新华社、《人民日报》在台驻点采访。直至2008年6月30日,台湾当局才决定恢复《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到台驻点采访;同时放宽大陆媒体赴台记者在台湾的停留时间,由现行的1个月放宽到3个月,并可延长1次;简化申请来台手续;并首次开放5家大陆地方性媒体申请到台驻点。应当说,这是台湾当局顺应形势和民心,加大两岸信息沟通的重要举措,是使两岸民众深化理解的重要一步。

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一脉相承,有着共同的传统。台湾民众长期形成的生活习俗、文化体育、戏曲艺术、宗教信仰等,无不体现出深沉的乡土之情、骨肉之亲,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两岸“三通”,使民众得以直接往来、在欣赏两岸丰富的人文古迹和秀丽风光、在探亲访友的同时,必然加深感情和相互的了解,使双方的文化、习俗、知识、技能诸多方面得以交流和学习;与此同时,双方文化团体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快了步伐。据文化部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上半年,两岸文化交流项目就达到249项,2164人次;同年8月,台湾体育代表团到北京与大陆运动员共襄盛举,两岸体育健儿共同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奥运梦想;同年12月23日,带着大陆同胞深情厚谊的熊猫“团团”“圆圆”搭乘台湾“长荣”专机顺利抵台,入住台北市立动物园,与熊猫同机抵达的“珙桐树”也扎根在宜兰福山植物园。12月24日,台“新闻局”宣布多项两岸文化交流开放措施:2009年元月开放了大陆歌手赴台表演,大陆剧组、演员赴台拍摄电视剧以及大陆发片歌手赴台录制有声出版品或举行演唱会等。

两岸高校也优势互补,加强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共同提升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到2008年,两岸已有近百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不少台湾青年到大陆求学,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对于大陆学生赴台研修则有严格的限制,更谈不到互相承认学历以及大陆学生到台湾上学。马英九团队执政以来,开始采取开放的政策。2008年10月24日,台湾当局确认将大陆学生赴台研修时间由4个月延长为1年,并放宽大学赴大陆及金门、马祖、澎湖推广教育;11月初,台方开始允许大陆学生赴金门、马祖、澎湖就读岛内大学开办的推广教育学分班。据台《联合报》11月6日报道,台湾经济部门已核准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工研院)可以从2009年9月起,在“境外”博士班招生中首度招收大陆硕士生,以到台攻读博士的方式参与技术研发。此外,台湾马英九当局还大力推动承认大陆学历和开放大陆学生到台湾升学。11月,台湾教育部门向“立法院”报告“开放大陆生赴台就学及大陆学历采认”专案,提出了“三限六不”审慎渐进开放原则(“三限”分别为:“限校”,仅采认数十所一流大学学历;“限量”,人数限制每年1000人;“限领域”,不开放“国安”、医疗、药理治疗等领域。“六不”分别是:不加分优待;不影响台湾学生就读权益;不编列陆生奖学金;不允许校外打工;不可考专业证照;毕业后不可留台湾就业或从事公职)。两岸教师的互访交流也日益频繁。

这样,两岸教育交流由以往迎来送往的单向交流,到学术交流日益热络,现已进入较全方位的合作交流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