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艺术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作用

电视艺术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作用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充分发挥电视艺术在建设文化大省中的作用刘音广东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率先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设想。广东省在追求GDP指标的同时,应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充分认识经济建设和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性和互补性,继续加强对我省各民族、各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传承保护,尽快实现建设文化大省的宏伟计划。

电视艺术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电视艺术建设文化大省中的作用

刘 音

广东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率先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设想。作为一个经济建设大潮中一路领先并卓有成效的发达省区来说,能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兼顾精神文明建设,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文化建设提到应有的高度,这无疑是颇有远见卓识的壮举。

建设文化大省的设想提出之后,不但进一步促进了广东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调动了各行各业的积极性。作为曾经在经济建设大潮中推波助澜的电视文化工作者,我们应为建设文化大省做些什么呢?我将自己学习思考的一些认识和见解撰写成文,想以此求教于文化艺术界老前辈和同行的专家学者们。

一、从人文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认识广东文化

不同的经济地域和人文环境,必然会形成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优势。这种特征和优势往往是一个地区民族精神社会生活水准和文明进步程度的集中反映,也是促进该地区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动力。20世纪中期以来,高科技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对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里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困惑和焦虑。为了改变“经济巨人,文化矮子”的形象,纷纷兴起“文化立国”“回归自然”的热潮,他们将希望寄托于东方,中国当然是他们实现“文化之旅”的首选之地,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广东则首当其冲。

在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的汪洋大海中,由多元文化组成的广东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在近现代一直处在先锋地位,对东南亚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广东人足迹遍及全世界,粤语成为全世界流行通用的语言之一,粤剧、粤讴、广东音乐等成为世界性的剧种曲种,就是最好的明证。

广东地处祖国南海之滨,东接福建,北连江西、湖南,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在17.79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生存繁衍着汉、黎、苗、壮、回、满、蒙古、藏、维吾尔、彝、布依、朝鲜等42个民族,人口总计达6689万人(1994年人口普查数字)。广东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富,据考证早在十万年以前,就有“曲江马坝人”在此活动生息。春秋战国时为百越(粤)之地,秦置南海郡,唐设岭南道,宋为广东路,明清建广东省。广东还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北伐战争、广东起义的发生和策源地,在近代史上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广东向以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著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南沙、汕头等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建设,不但在国内起到领头先导的作用,也在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及世界各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广东向来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著称,文化遗址、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境内山地、平原、丘陵、滩涂交错,以珠江、韩江为主的大小江河水系遍布全境,海岸线绵延千里,仅国家重点保护的景点名胜区,就有肇庆湖山、仁化丹霞山、南海西樵山、岭南园林越香山、顺德清晖图、陈村花卉种植园、番禹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佛山十二石斋、流溪河森林公园中山纪念堂、佛山祖庙、深圳锦绣中华民族文化村等数十处,历代文化遗存、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等,遍布全省近百个市县。以百越文化为先导的岭南文化积淀异常丰富,民族的、地域的特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曾“汇百川之巨流,揽千山之巅峰”,呈现出异彩纷呈、斑斓多姿的态势。近现代以来,广东在党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化方针指导下,采取以我为主、广采博纳的方法,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新型文化的引进改造方面,一直领时代潮流之先,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我国“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建设,起到了承前启后、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继续加强广东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初期,在多元文化的渗透冲击下,传统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曾受到了慢待或排挤。市场经济招商引资、文化之旅实施以来,民族地域文化又成了“热门货”,大家一轰而上,在急于求成见效的开发利用中,又出现了许多名为保护、实为破坏,在自然景点、文化遗址内盖洋楼、开饭店、造假古董以及对民俗文化进行过度的现代化包装演绎等不良现象。广东的情况虽然比内地好一些,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对濒临失传或遭受过破坏的文化遗址和民俗文化投入过少、抢救保护不力等问题。我在汕尾电视台工作时,曾对潮汕地区的渔歌、英歌舞、白字戏、西秦戏、客家民歌、海陆丰革命根据地遗址、马思聪故居等产生过浓厚兴趣,并利用电视媒体的方便条件,为此做过一点介绍开发工作。广东各地像这些或比这些更有价值的传统文化遗存多不胜数,有的在开发文化之旅时,对引进的新潮文化的兴趣大,投入多,对一些有独特色彩和丰富内涵的民俗文化,则仍靠民间集资的自然传承方式任其自生自灭。

最近,国家财政拨出专款,由文化部统一部署,在全国各地开展对文化资源的拯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广东省在追求GDP指标的同时,应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充分认识经济建设和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性和互补性,继续加强对我省各民族、各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传承保护,尽快实现建设文化大省的宏伟计划。

广东各地的文化资源和全国各地的一样,可分为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两种,按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保护法》和我国文化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法规规定,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出土文物、服饰器具、民间工艺制作等),一般是凝固不变、不可再现的,只能进行原型的保护才能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任何加工、复制、增色、添彩,或在自然景观和文化遗迹中增添现代化设施等做法,都是人为的损伤和破坏,是应该加以取缔和禁止的。口头传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流动的文化,历来以自然地传承为主、人为的传承为辅的方式传承,而且处于“人在艺在,人亡艺失”的自生自灭状态。如我国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能唱的民歌或艺术歌曲,在人为的传承过程中,由于“重辞轻声”的思想影响,作为传统文学作品是极有价值的财富,作为音乐作品只是“夹在书页中的纸蝴蝶标本”,我们很难再给它插上飞翔的翅膀,重现出它当初的音调节奏和色彩神韵来。现代化的保护传承应是人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传承保护,我们要接受历史的教训,要坚持全面、真实的抢救保护第一,才能再现其“庐山真面目”,供人们鉴赏研究、继承借鉴或开发利用,发展建设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新文化。因而,全面抢救发掘是传承保护,开发利用也是传承保护,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弘扬发展,纵观世界各国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历史,无一不是沿着这条亘古不变的规律进行运转的。

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民间歌曲、民族民间舞蹈、器乐、说唱、戏曲音乐、歌谣、谚语、故事集成以及戏曲、曲艺志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广东卷,经二十余年的普查、编撰、审定,已全部出版发行,为我们提供了“质量高、品种全、范围广”的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的民俗文化方面的音、谱、图、文、像资料,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开发利用这些丰厚珍贵、得之不易的文化财产,使其在开展具有广东特色的文化之旅、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民俗文化村,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这是摆在各地政府、社团、企业、媒体、教育、科研等各行各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继续发挥电视媒体在建设文化大省中的作用

广东省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20世纪,率先实现了电视网络覆盖全省城镇乡村的计划,并在对外交流和广东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电视网络艺术的广泛性、通俗性、群众性,使党的政策方针和实施措施等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多元文化的传播发展,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电视艺术传递迅速,覆盖面广,能通过视觉、听觉的最直接丰富的声像技术感染受众,调动人们的丰富联想和审美感受。广东电视网络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诸多传媒中最活跃的一支劲旅。电视艺术又具有极大渗透力和影响力,完全可以在提高广大受众的思想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水平方面发挥更多的效益。民族地域文化是人民大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积累和见证,也是社会的缩影和人民大众的心声,电视艺术要表现传递的也正是这些内容和主题,二者有与生俱来的内在联系,极易产生文化事项本质上的共鸣。电视艺术以写实为基础,用实地、实景、实人的现场声音和图像,通过空镜头、长镜头、快镜头及推、拉、旋、移等摄录技术,再经过精心的剪接编辑和叙述解说,可以完整过细、形象艺术化地将其展示给受众。因而电视与文化,联姻结缘后形成的电视文化和电视艺术,是高科技时代电视媒体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发展趋势下,必然会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艺术手段和门类。

在市场经济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文学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越全面深入,就会越惊叹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不同艺术手段的交汇与嫁接,不断地创造设计新的选题构思和表现方法,是电视艺术“突出主旋律,实现多样化”,为弘扬广东的民族地域文化,建设以特色文化为主,并兼顾多种文化的形态的文化大省必须承担的光荣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