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高中历史课型模式:有效教学策略

探究高中历史课型模式:有效教学策略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2010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057.4亿美元,全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680亿美元,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探究高中历史课型模式:有效教学策略

季全玲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他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强调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发现学习有利于挖掘智慧的潜力,使外来动因变成内在动机;有助于对所学材料保持记忆。当代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历史学科,在教学中也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课堂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都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不符合新课标对历史课程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一套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依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校激情生本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选择最适宜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激情生本课堂之新授课

【对标导学】“新课导入”(对标导学)要求: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尽快切入主题,为进入学习主题或本课的核心概念做好铺垫、打好伏笔。导入可以有多种形式,教师要灵活选择。如《北美大陆的新体制》一课,教师可以以问题“新体制是什么,新在哪里,新体制是怎样建立的,新体制的建立有何意义”导入,也可以用美国大选的视频导入;“教学目标”要具体、简洁、适当,根据课堂内容将“课程标准”细化,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自学静悟】要求:时间充分,方式灵活,重在线索和知识体系的梳理;教师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动机与行为,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合作学习】则是对重点问题进行探究,尤其是要解读材料信息,体现历史学科特点。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作为史料来设计问题,也可以适当补充史料,拓展学生的视野,设置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提高解析史料、得出结论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分享展示】要求:展示形式多样,重在构建知识框架,同时要分享思维过程。

【点评精讲】要求:针对重点,设置问题要突出学生亲历教材文本所蕴含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规律认识、本质鉴定,确保以学生主体身份、活跃的思维参与教学过程。针对难点,按照最近发展区原理,首先正确判断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目标发展水平的差距;其次在起点与目标之间,教师想方设法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引领点拨,减少难度跨越。如《北美大陆新体制》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一看美国,谈感性认识;二看美国,比较、概括其体制新在何处;三看美国,讨论其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启迪。教师再进行点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体会政治文明发展历史,分享这一过程积累的宝贵财富,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引导学生了解进行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认清民主、法制的历史潮流,必须立足国情,必须在借鉴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

【达标检测】要求:检测题设计要与教学目标在数量和质量上具有一致性;检测形式尽量采用独立、笔试完成。

二、激情生本课堂之高三复习课

总的要求是复习课不是“炒剩饭”,不是新授课的再现,尤其是高三复习课要做到“四个侧重”,即复习过程要侧重知识的重组、整合和学生的自主建构,侧重形式的新颖性,侧重能力的培养,侧重学习方法指导和解题技巧的训练。要避免以下“三种现象”:一把复习课等同于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课(要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巩固基础知识);二把复习课等同于新授课重难点答案的重复记忆课(在对重难点问题的复习处理上,要充分展示结论形成的过程,重在理解,旨在能力提升);三把复习课等同于做习题课(对习题不精选,盲目地依托某本教辅材料,缺乏个人的理解和整合。

教学环节与新授课有所不同,自学静悟部分主要是学生自己回顾基础,用课前时间完成;然后通过合作学习了解本节内容的高考试题和动向;分享展示,说出题目考查点的答案与思路;然后再通过合作学习方式以材料情境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突出高考重点;点评精讲分析材料与高考新情境;达标检测题目以近几年高考题或高考题的变形为主。

此外,鉴于历史课担负着重大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具有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责任,历史课还应有多种灵活多样的课型,譬如历史演讲课、历史写作(历史小论文)课、历史辩论课,等等。

三、案例说明

新授课案例以岳麓版必修二的第26课为例:

第26课 经济全球化趋势

【课标要求】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重难点】

重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实质。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我们的应对态度。

【对标导学】观看经济全球化的视频。

1.同学们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有何体会?

2.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有什么具体表现吗?

【自学静悟】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3.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4.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快的原因。

5.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合作学习】

材料一:目前,世界贸易总额约占世界年GDP总额的1/4左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20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额平均每年增长6%;2000年,增长速度达12.5%。

材料二:当今每天有2000亿—5000亿美元的资本在世界游荡,一年累计达560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倍。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年交易额值达500万亿美元,每年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实现的融资在1000万亿以上,它们可24小时为世界服务。目前,外资在各国资本构成的比重不断增加,发达国家达到25%,发展中国家平均13%,中国达到15%。中国2010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057.4亿美元,全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680亿美元,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材料三:福特汽车的生产网络

问题一:为什么许多的商品要由多个国家共同生产,而不是自己生产全部产品呢?

问题二:以上材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3.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共同探究一】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从全球化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出,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唐朝时,玄奘西行取经往返于长安与天竺用了几十年,今天我们从北京坐飞机去印度只需几个小时,而如果利用电话或者互联网,就可以和身在印度的朋友进行即时通话联系了。

1994年5月6日连接英国和法国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通车。从此,隔断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的天堑变通途,人们只要坐上被称为“欧洲之星”的高速列车,穿越海底隧道,连接伦敦巴黎布鲁塞尔仅需3个小时。

材料二:随着“冷战”的结束,一些陈旧的观念被人们抛弃。世界市场化的规模和速度大大提高。苏联东欧国家走上市场化道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步推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的控制也大为松动。整个世界的开放度、市场的自由度前所未有。经济文化的合作交流冲破了不同政治制度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界线,逾越了过去人为造成的禁区与鸿沟。

(2)以上材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加速的原因有哪些?

(3)在全球的生产、贸易、资本流通中,谁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呢?

联合国《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1980年全球已有15000家跨国公司,35000家分支机构;2000年全球有63000家跨国公司,分支机构达70万家。跨国公司的生产总值已超过工业世界总产值的30%。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约占全球直接投资的90%。跨国公司的贸易量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0%。

【共同探究二】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材料一:2004年全球贸易增长率为8%,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材料二:世博会人类文明成果荟萃的盛会。蒸汽机、电灯、电视、汽车、飞机、航天器……这些重大发明正是通过世博会传遍了世界,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曾以抚摸方式参观了l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她在书中写道,如果给她三天光明,她要把最宝贵的第三天留给博物馆,对整个世界做匆匆一瞥,看人类进步的艰难曲折,看历代兴衰和沧桑之变。

——温家宝在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上的演讲。

材料三:空中客车工业的制造和设计主要是由来自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的宇航公司共同承担的。另外,包括北美洲、亚洲、欧洲约10万人参与了空中客车飞机的制造。全球目前正在运营中的3700架空中客机中,50%的飞机已经装配有中国制造的零部件。

材料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差距从1983年的43倍扩大至2000年的60多倍……贸易自由化所创造的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了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2003年,世界年GDP总额高达36万亿美元。但是,财富的分配呈现两极分化。“七国集团”(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人口占世界的11%,GDP却占世界的6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人口也占世界人口的11%,GDP却只占有1%……

材料五:1997年中,国际投机者大量抛空泰铢,引起泰国金融体系波动。7月2日,泰国将固定汇率改为浮动汇率,引起货币大幅度贬值,东南亚其他国家相继受到冲击,货币相继贬值。10月以后,金融危机蔓延到韩国和日本,导致货币贬值股市暴跌和大公司纷纷破产。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和深化,并波及俄罗斯、拉美国家和地区,引发全球汇市和股市大波动和一些国家的政局动荡。

“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金融市场。2008年8月全面爆发为全球性国际金融海啸。如果说美国是这场危机的发源地,那么它就像一把大火烧向全世界,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感受着不同程度的金融海啸的震撼。

材料六:1981—1985年,在美国的危害生态工业的国外投资总额中,发展中国家占据35%;在日本最肮脏生产部门的国外投资中,2/3—3/4在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全球每年生产有害垃圾5亿吨,90%来自发达国家,其中大部分被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

材料七: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对主权国家南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北约的这一侵略行径开了国际关系中极为恶劣的先例,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了严重挑战。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一书,指出,“新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既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经济,而文化将是截然分割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

根据以上材料讨论:

1.经济全球化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2.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富朝气的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3.根据视频和你的理解,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分享展示】

【点评精讲】

1.自新航路开辟开始的经济全球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大加快,各国联系日益加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加入世贸组织,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主动熟悉经济全球化规则,遵守世界规则,运用世界规则,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民族企业,扶持民族品牌;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家经济安全防范。

2.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又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趋势,不能通过反对而制止。

【达标检测】

复习课以必修二的第6课为例。(www.xing528.com)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考试说明】

1.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自学静悟】

1.明清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2.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表现、特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3.明清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4.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观念等角度对比找出近代前夜中国是如何落后西方的。

5.综合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内容指出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并结合史实说明。

【合作学习】

【感受高考】

1.(2017课标Ⅰ卷文综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深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2016课标3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3.(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4.(2014·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5.(2013·全国卷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分享展示】说出题目考查点的答案与思路

【合作学习】

考点一: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的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考点二: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材料二:《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2)材料二反映的两种经济现象相同吗?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一现象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应。

考点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材料一:清政府严格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如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贸易后,规定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各海口的“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牟查验,准其出入贸易”,但是只“许令乘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康熙五十九年

(1720年)又规定:“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也规定“禁丝觔贩卖出洋”。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出洋商人三年内必须回籍,否则永远不准回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政府在限制海外贸易方面的举措及其带来的后果。

材料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清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考点四:近代前夜的迟滞

材料一: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变化: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分化;租佃关系普遍。

说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

材料二:中世纪晚期,东方社会并未出现西方的那种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新的文化群体与思想观念缺乏适合于植根的社会土壤,思想启蒙可谓遥遥无期。虽说中世纪晚期的东方国家(注:指中国)也不乏革新主张,但都采取了纵向复古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取向虽然寓含着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不可能达到西方人文主义者的那种“复古求解放”的目标,因而始终不能对旧的文化传统实现近代社会所期盼的实质性自我超越。

——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世纪晚期的主要“革新主张”,分析不能实现“实质性超越”的原因。

【分享展示】分析材料得出答案。

【点评精讲】

16—18世纪的中国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表现为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活跃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那为什么又说这时期的中国面临危机呢?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但在重农抑商、禁海闭关等政策抑制阻碍下,新经济因素未能顺利发展,导致清王朝迅速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陨落。

【达标检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