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紧扣目标并突出重点:实用指南

如何紧扣目标并突出重点:实用指南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效课堂的要义就是紧扣目标,突出重点,抓大做小,凸显实效。为了通俗地说明这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可以将教师教学比作带着学生爬山。虽然爬上山顶是目标,但是爬山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目标虽大,但是落脚点小,课堂教学实施的难度就小,效果也就更明显。课堂教学就应该这样紧紧围绕目标,重点落实好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教师当好导演就行。

如何紧扣目标并突出重点:实用指南

一节课涉及的知识可能纷繁复杂,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做到了面面俱到,也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其结果就是教师什么都想教,结果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好。高效课堂的要义就是紧扣目标,突出重点,抓大做小,凸显实效。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要完成的任务,更是学生学习要达到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新课标”将目标界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就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实际将目标细化、明确化——这节课要学习什么知识,培养、训练什么能力;采用什么方法,以怎样的过程来实现;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为了通俗地说明这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可以将教师教学比作带着学生爬山。爬上山顶就是目标,教师的任务就是首先要给学生明确任务——爬上山顶;其次要讲解一些爬山的技巧、方法和路径,包括一些安全事项;然后带着学生一起爬山。当然,在爬山过程中,有的学生会迷路,有的学生可能因为道路险峻无法前进等,教师的任务就是给学生指路,或者对攀不上山崖的学生扶一把,或者对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进行鼓励,让他们坚持爬上山顶,而不是教师将学生背上山顶。在爬山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困难学生,监督自己能够爬上山顶的学生。虽然爬上山顶是目标,但是爬山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通过爬山过程,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意志品质的锻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登山的技巧和能力——“知识与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在三维目标中,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过程和方法上。“知识和能力”——对登山的基本要领的理解和掌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志品质的锻炼,都必须通过“过程和方法”——登山来实现。然而,登山不是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素质的途径很多,登山只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方式之一。[3]

教师之所以选择登山作为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手段,就是因为教师将“目标”——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细化为锻炼学生的腿部力量,培养学生的攀爬能力、运动技能和意志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目标虽大,但是落脚点小,课堂教学实施的难度就小,效果也就更明显。课堂教学就应该这样紧紧围绕目标,重点落实好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教师当好导演就行。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因为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这个途径得以实现。虽然不同体裁的文本,其教学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但是同一体裁的文本,它的学习重点却是大体一致的,只是在具体的文本中,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为了更好地把握各种不同体裁文本的教学,我们将初中语文各种常见文体的学习重点梳理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一)说明文

说明文重点要解决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以及四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有四个方面:①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文本都是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而展开的。②厘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说明结构。顺序一般有时间、空间、逻辑三种。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层递式、点面结合式。重点解决为什么使用这种顺序和结构的问题。③分析说明方法。重点学习说明方法的作用和效果。④品味说明语言,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在具体的说明中,语言的准确性可能是一个很宽泛的问题,在不同的文本中,根据被说明事物的性质,可能表现为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如运用描写的手法、打比方的方法等;也可能表现为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运用科学术语、列数据等;甚至表现为语言的通俗性,如打比方、举例子等。在教学中,可以紧紧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这个“纲”,去一步一步地分析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

(二)议论文

议论文重点就是解决论点、论据、论证三者间的关系以及论证语言的严密性。具体有五点:①把握论点,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它统率全文。②把握论据,重点体会其典型性和代表性。③把握论证,重点体会论点与论据的逻辑关系。④厘清论证结构,论证的基本结构为:引论—本论—结论。引申出的结构方式一般是总—分—总、总—分、分—总。⑤分析论证语言,重点是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三)小说

小说重点就是厘清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和环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通过情节可以理解、分析小说的结构。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手段就是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通过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完成。环境是小说的依托,典型人物必须依赖典型的环境。环境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必备条件,可以凸显人物形象,帮助揭示小说表现的主题。所以,小说教学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①在特定环境中考察人物。②通过高潮情节发掘主题思想。③扣住主题思想分析表达技巧。④通过对叙述视角的考察,体会行文结构的艺术

(四)戏剧

戏剧重点就是解读戏剧的三要素:人物、冲突和语言。矛盾冲突是戏剧最突出的特点,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语言是戏剧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戏剧就是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应:①厘清剧本情节。②分析矛盾冲突。③品味人物语言。④重视朗读表演。

(五)诗歌

诗歌是形象和情感的产物。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形象是诗歌的载体。所以,诗歌教学可以按照以下环节来实施:①品韵味,读出诗歌的音乐美。②品意味,感受诗歌的意象美。③品情味,读出或感受诗歌的情感美。④品兴味,读出诗歌的艺术美

因为古代诗歌使用了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所以解读古代诗歌必须要先理解特殊表现手法,才能正确理解诗歌内容。现简要介绍古代诗歌的一些特殊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解读技巧。

1.特殊意象的特定含义

诗歌是靠意象和情感两个基本要素来表现的,意象是诗歌表现力的要素之一,因此解读意象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之一。诗歌中的一些特殊意象是有着较为固定的含义的,不理解这些特定的含义,就难以正确理解和鉴赏诗歌。

第一,以“柳”寓“惜别”。古时候,人们在送别亲朋好友时常折柳相送。“柳”与“留”谐音,“折柳”有“挽留”之意,故古代诗歌中一些送别诗中常用“柳”这个意象。如唐代诗人郑谷《淮上送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句中“杨花”指“柳絮”,本诗连用两个“柳”的意象来表达离愁别绪。又如唐代诗人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用“柳”这一意象来表达对友人的留念和依依惜别之情。这些“柳”不是一个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情与景的交融,是惜别之情的代名词。当然这仅限于送别诗之中。

第二,以“明月”寄“相思”。明月即圆月,古人用月圆象征人的团圆,故“明月”就有了“团聚、团圆”之意。虽它典出何处笔者只能推断——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但有诗为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游子思乡的吟唱,“千里共婵娟”是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和兄弟团聚的期盼,“我寄愁心与明月”是李白对好友王昌龄远别的思念和牵挂。由此可见,“明月”在古代诗歌中是“相思”的寄托物。这主要表现在与相思有关的诗歌中。(www.xing528.com)

2.铺陈手法的运用及解读

铺陈手法是古代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其表现形式是:作者将几种景物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在一个或几个诗句中依次出现,词语与词语之间没有连缀词,像电影蒙太奇手法一样将景物或意象依次呈现。在理解这些诗句时,最忌用现代汉语语法规律将各景物连接成句。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一只乌鸦在古藤缠绕的老树上鸣叫,小桥下的流水静静地流过人家……”因为这几种景物的组合方式是不确定的:枯藤可能是缠绕在老树上,也可能是匍匐在树下的地上;乌鸦可能是站在老树上,也可能是在枯藤里扑腾;同样,小桥可能横跨在流水之上,也可能在小溪旁干涸的沟壑之上……作者运用铺陈的手法,将秋天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罗列出来,这些苍凉的景色,烘托出游子远离家乡,漂泊外乡的悲凉心情;同时“小桥流水人家”与“古道西风瘦马”相对照,既写出了游子漂泊天涯旅途艰辛,又道出了游子流落他乡的悲凉。又如杜牧江南春》中“水村山郭酒旗风”一句同样使用了铺陈手法,将千里江南的景物——水村、山郭、酒旗、风,纳入视野,收入画卷,描绘出一幅景色绚丽、意境高远江南春景图。这种表达方式的优势是在有限的字数、较短的句子内表达出较为丰富的内容,正符合诗歌精练的要求。这种方法多用于写景或借景抒情的诗歌中。

3.互文的运用及理解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相互补充。因为这种表达方式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了较为完备和丰富的意义,增加了语句的内涵,所以古代诗歌中通常采用。如果不了解这种表达方法,就容易对诗句产生错误的理解。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不应该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而应该理解为“秦时、汉时的明月,秦时、汉时的关”。又如《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应理解为“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意思就是“将军和壮士们身经百战,多年后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

4.对偶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对偶是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近、相关或相反的意思。这一对语句前后相连,句式整齐划一,符合古代诗歌的句式特点,因此在古代诗歌中经常运用。根据对偶在表意上的特点,在教学或阅读诗歌时,我们通常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的意思去判读另一句的意思。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其意为春蚕只有到死的时候才会停止吐丝,蜡烛只有化成灰的时候才会没有了泪水。“丝”与“思”谐音,实为“思念”之意,由此也可以推断“泪”是指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而是指人的相思之泪。此外,根据对偶具有上下两句对应词语词性相同的特点,我们还可以判断一些特殊词语的词性和读音。比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因为“入”是动词,所以与之相对应的“上”也应该是动词,而不是方位名词,其读音应该读“shàng”(去声),而不应该读“shang”(轻声),断句应为“上阶绿”,而不能理解为“苔痕上”。

诗歌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比如比兴、夸张和想象等手法。但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与在其他文体中的运用作用没有多大区别,此处就不再赘述。上述几种表现手法,一般只在诗歌这种文体中出现,属诗歌特有的表现手法,只要掌握了它们,读者就更易正确地理解诗歌、解读诗歌,这对教师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都很有好处。

(六)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其主要特点为内容的真实性、选材的典型性和语言的情感性。记叙文阅读教学可分以下四方面。

第一,厘清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文的基本要素。第二,厘清思路。叙文中,作者的写作思路通常是通过线索表现出来的。记叙文的线索一般有:时空的转移,游踪的变化,事件的发展变化,与中心有关的事物、人物的情感变化等。结构也是线索的外在表现,常见的结构有总分、并列、对照等。第三,理解中心。叙文中心理解要找到突破口;记人为主的记叙文要抓住人物的典型言行;叙事的记叙文要抓住主要事件和情节;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要抓住作者的情感和景物特点。第四,品味语言。抓住关键词句——具有个性特点的词句、具有深刻含义的词句、情感色彩浓烈的词句、运用修辞手法写景状物的词句、集中表现中心思想的词句等。

(七)文言文

第一,知识层面的教学要求:①认读文字。多音字、通假字、异读字。②积累词汇。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理解一些虚词的作用。③掌握活用。名词做动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做状语。④了解句法。包括判断句否定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被动句等。

第二,思想感情层面的教学要求:①握文言文承载的思想内容。②通过问题探究主题思想。③通过诵读领会感情意图。

(八)散文

散文特点是“形散而神聚”,“神”是散文的主题和灵魂,“形”是散文的表现形式和手段。

抒情散文最强调情感的表达,它或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言事抒情。应将抒情的手段作为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抓住抒情散文的线索,对抒情的表达方式进行重点学习。

叙事散文的阅读教学首先要厘清故事的情节,情节是文章结构的内在表现。其次要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对学生起着“育人”的作用。最后要分析选材的典型性,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典型的环境表现人物,深化主题。

议论性散文阅读教学要注意作者的观点不是学术观点,不需要证明。读者可以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是读者必须先弄清作者的观点。但是由于它又有某些议论文的特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议论文和散文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