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源、本真和素养的理解与探讨

本源、本真和素养的理解与探讨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立足教育本源,回归教育本真,聚焦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基础教育的基本方略与核心要义。③本源教育是强基固本的教育,教育即未来。

本源、本真和素养的理解与探讨

当下,人们大讲特讲“追寻教育本源”“回归教育本源”“立足教育本源”“追寻教育本真”“回归教育本真”“立足教育本真”“实施本真教育”,其原因无外乎两点:其一,以生命力象征为核心的“本源”内涵具有价值意义、方法、状态的终极性;以生命成长规律为核心的“本真”内涵具有育人价值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其二,“本源”失落了,“本真”失真了。

当前,人们大谈特谈“素养”“核心素养”“立德树人”“课程改革”,从国家层面讲,无外乎是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面对社会多元化、知识爆炸化、信息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挑战常态化的社会变革,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方面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内容上‘难、繁、偏、旧’、实施上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评价上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管理上过于集中”等现状进行的改革,旨在构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体系,推动基础教育立足最朴素的育人本源,回归最纯粹的育人本真,突出科学育人的本质属性,彰显立德树人的本质功能。从个人层面讲,一方面人们深切地体会到,“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应试教育”带来的教育功利化倾向,对人们持续发展的制约和对人们幸福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已经深刻地感受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年来,学校面貌、学生素质、社会风气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已经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对教育应然的基本信念

上述现象,反映出本源、本真、素养在教育内涵上一脉相承的逻辑关联,在教育属性上以人为本、基于人的生命成长、促进人的素养提升的本质功用和价值追求。因此,立足教育本源,回归教育本真,聚焦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基础教育的基本方略与核心要义。

一、本源 教育的本源 本源的教育

“本源”,“本”本义是“木下”,即草木的根;“源”即水之源头。“本源”指事物产生的根源。“本源”在语用效果上有如下几层要义:其一,指事物的最初状态或构成事物的最基本元素。其二,是生命力的象征,这应该是“本源”最为核心的内涵。“无本之木”难以长成参天大树,“无源之水”摆脱不了干涸枯竭的命运。“本立而道生”“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本源”文化的内核和实质就是生生之道。其三,若没有“本源”作为最原始的存在、作为生命力,事物将无从谈起,所以“本源”还可引申为本质的、关键的、主要的因素或问题等等。

教育的本源是什么?或者说“本源”对教育意味着什么?“教育”一词原本来源于拉丁文“educate”,隐含“内发”之意,意思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学生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教育理应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导出”或“引领”。教育的原初含义是“引出”,是把个体内在的天赋本性引发出来,从自然性引向社会性,从个体性引向总体性,从单一性引向普遍性,从现实性引向历史性,把人的心灵、精神从低处引向高处,从黑暗、潮湿引向光明、温暖。教育家赫尔巴特更是在其《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观点,指出教学的目的是教育,教育的手段是教学。谈及教育的本源,必须要厘清的一个问题是把动物的本能教育看作一个生物学的过程。而我们所说的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教育的基本要义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当下的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无论理念如何前瞻、课程如何更替、技术如何突破,在本质上都必须回归教育的本源。

本源的教育是强调内生力量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命成长的教育,即按照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成长规律,提供适时、适性、适需的教育影响,顺其自然的“导出”或“引领”个体内在的天赋本性,使个体的生命状态有力、鲜活、灵动、修复。本源的教育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①本源的教育是培养习惯的教育,教育即养成。学校教育的本质功用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品质的社会公民。因此,学校必须保证其教育成果能够延伸到孩子的社会生活,长久地影响孩子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孩子们按照我们的教育价值观养成了相应的行为习惯,那我们对他们施加的教育影响就会更加长久地发挥作用,各种好的习惯养成了,教育也就成功了。②本源教育是健康快乐的教育,教育即快乐。教育是基于师与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当下的生活,是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实现生命价值的地方,是以灵魂塑造灵魂、以人格塑造人格的活动。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充满阳光和快乐的,学校教育要从教育即快乐的角度出发,构建民主而平等、自由而融洽、互动而轻松、优雅而有效的氛围,让教师在幸福的工作中与学生同学习、共进步,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修习涵养、健康成长。③本源教育是强基固本的教育,教育即未来。基础教育是为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准备的奠基教育,学校教育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课程知识,以最主要的问题拉动最丰富的感悟空间,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让教学成为生命与生命对话、交流的地方,成为生命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团结合作的地方,成为生命主动学习、提炼感悟的地方,成为激发师生美好体验并获得持续生长与发展的地方,要以独特的思想之美和“行为艺术”,激发学生美好的体验,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获得持续的生长与发展,为成就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④本源教育是学会做人的教育,教育即树人。教育的根本功用就是立德树人,就是教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育的所有组织形式、内容和方法,本质上都要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服务。教育的价值追求说到底就是把德立住,把人树好。

二、本真 教育的本真 本真的教育

“本真”,“本”指事物的本源、真相、本来面貌;“真”指“存在的无蔽”,不加任何修饰的原始状态。“本真”的内涵有如下要义:①本源,真相,本来面貌。如掩盖本真。②纯洁,真诚,质朴。如为人本真。③犹正道,准则。④犹天性,本性。“本真”较为广泛的用义是符合本色而真实。“真实”就是隐含内在的必然规律、本质属性;“符合本色”就是尊重规律。

教育的本真,“本”就是以人为本,“真”就是求是求真。教育的本真在于使人(普通的生物个体)成为人(有思想、有文化的人),在于成就捍卫尊严、自由而快乐的幸福人生。因此,教育的本真应该是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然于人的自然素质,摆脱功利的思想束缚,以关注学生的成长为首要目标,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和真实生活,追求教育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实施正确的价值引导,培养独立的个体精神,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关于教育的本真问题,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精神性的,而非物质的,是非物欲诱惑下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是怀有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态度并坚持自身的独立价值和本然品质。教育不是独立的,而是依赖于精神世界的,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是一种人与人精神相契合的活动;教育本真的核心思想是“以对人的灵魂陶冶为核心”。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的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获取科学知识的一部分。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发现、启迪、点燃、激励,发现学生擅长(内生力量及兴趣倾向)的并加以引导促使其积极发展;用富含思想的钥匙去打开孩子们智慧的大脑,引导他们自觉地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让他们在尝试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失败”中养成总结与反思的习惯;用知识来充盈人、服务人、启迪人,引导学生在知识习得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完善他们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帮助他们自由地从“自在”转向“自为”,最终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完整”的人。

本真的教育是合乎自然规律,不忘初心,立足教育本源,回归教育本真,在尊重生命本态的前提下,务本向善、求真立美,让人成为世间最美存在的教育。本真的教育是一种包括知识在内的文化教育,是知识教育的延伸、拓展和升华,是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本真教育要使知识回归其文化,使教育回归其本性,让学生在充满文化精神、浸透了浓厚文化气息的知识教育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从而让教育更加人性化并更加富有成效。人不是出自天性而成了其应是的人,人需要教育的培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精神发展的要求,它能使人从“自在”转向“自为”,教育意味着精神的变革与发展。正如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一样,人性的生长需要教育的照料。这种照料只有通过对学生的生命关怀,通过体察学生的内心生活,通过师生在爱的理解中达臻精神的交流与分享,才能促使学生发生灵魂的转向,精神命运必然决定教育的内涵。教育的神圣性正在于它不是对外在价值规范的皈依,而是基于精神的创造性活动所产生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的坚定信念。本真教育就是要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天性。

三、素养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教育

“素养”,“素”本义指本色、不加修饰的、本来的、原有的;“养”本义指培植、教育、熏陶、培养。“素养”指根本性物质的培养、抚育,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辞海》中对素养的定义为:①修习涵养;②平素所供养。教育领域广泛使用的“素养”含义取自第一层“修习涵养”之义。即通过长期的学习、训练和实践逐渐形成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高级能力是面对复杂问题情境时做出明智而富有创造性的判断、决策和行动的能力;人性能力是建立在人性、情感道德与责任基础上的能力。素养融合了知识技能、道德情感、社会责任,素养的本质是“道德创造性”。有素养的人不仅是有创造性的人,而且是对其行为负责的人。

核心素养,核心即中心、主要部分,居于关键位置、起到制约作用。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必须满足三个要件:①能够产生对社会和个体有价值的结果;②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求;③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都重要。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的融合,既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核心素养具有根基性、支撑性、生成性、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于核心素养的界定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教育,就是立足教育的本源,回归教育的本真,指向学生的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教育。核心素养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和超越。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对受教育者赋予科学知识、智力发展、道德伦理、思想政治等各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核心素养教育不仅重视个体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升,而且更加重视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强调培养个体在多元异质社会中应对陌生的挑战性情境、处理复杂多变任务的胜任力,如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同时,核心素养教育还关注继承中华文化明德修身、“止于至善”的精神内核。核心素养教育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细化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理性思维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不少要点直指当前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难点与痛点,如提出“批判质疑”,要求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提出“审美情趣”,要求学生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四、核心素养 教育理解 教学主张

“核心素养”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和细化,是对“三维目标”的超越和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体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遵循与价值追求。

本人于1982 年走上讲台至今,已在教学一线工作39 个春秋,亲历和实践了我国基础教育从夯实“双基”到重视“三维目标”,再到当下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演替变化过程。本人挚爱教师工作,是一个虔诚的教育信徒,面对神圣的教育事业,对于每一时期的课程理念与课程标准,本人都是虔诚的信仰,忠实的实践。满怀赤诚的教育热情,本着“用心做事,世界都会为你让路”的坚定信念,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初、慎微、慎独、慎教,从未有过须臾的放松和懈怠,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学校的肯定、家长的赞许、学生的信赖、同行的认可,获得了诸多殊荣,甚至机缘巧遇,让本人头冠名师之誉,位添名师之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本人却越来越迷茫,越来越困惑,越来越觉得自己不会上课、不会当老师了,内心深处经常诘问,本人的教育基于学生究竟是快餐?大餐?美餐?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如何做教师?如何做一名好教师?等等诸多问题的追寻与拷问,鞭策着本人开始认真学习教育方针政策,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先后撰写并出版了教育教学专著3部,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6 篇,主持完成并通过结题鉴定省级专项课题项目13项,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一些理解和对教学的一些主张。

(一)教育观:教育是成就幸福人生的活动。关注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成长,培养健康人、优秀人、幸福人是教育的本质追求

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基于生命成长(立足教育本源)、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回归教育本真)、关注生命价值(实施本真教育)的教育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实践是教育的本体,教育的本体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基础教育是人之生成、臻善的始基,是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关爱一切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是基础教育的本体价值。基础教育既要重视学生的现实发展,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人格品质、健康体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更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永远处于追求幸福人生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健康人——珍爱生命,具备良好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成为优秀人——能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非凡的智慧与生存能力;成为幸福人——热爱生活,具备正确的生活观念与价值取向。

(二)教师观:教师是塑造生命、塑造灵魂、塑造人的职业

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提升应该形成的品德,完善应该健全的人格,丰富应该学会的知识,提高应该掌握的技能,强健应该发展的体魄,品味应该享受的快乐;教师的责任不是教,而是教学,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自我发展。(www.xing528.com)

(三)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中的人,是完整、独立、独特、能动的人,是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和谐而有个性的发展。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优秀的学习成绩,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健康的思想品质、健全的身心素质。

(四)课程观: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

课程的本质是培养人,课程的本体是对个人的价值和作用。课程的功能在于通过经验的传递和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求真——对“真”的探索以拥有智慧,求善——对“善”的追求以获取幸福,求美——对“美”的向往以赢得自由,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五)教材观:教材是育人的重要载体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初加工和初创造产物,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与学活动的纽带,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构建意义的“文化中介”,是极其重要的育人载体。教材的基本内涵包括学科知识、教育目的、学生认知特点三个方面。通过教材“话题”这一中介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是教材的功能所在。

(六)教学观:对话生命,格物致知;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

教学是基于师生当下生活,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学是以教材为“话题”的师生对话交流过程;教学是格物致知的求真、求善、求美过程。教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学的本质意蕴是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教学的价值追求是引领学生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

(七)教学主张: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思想

基础教育是分学科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总体目标的,学科教学是学校育人目标落地生根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证。教学的基本要义在于从学科层面,运用学科要素,促进着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为实现全面育人服务。有效教学不是冰冷的命题和简单的逻辑,而是基于生命性、生活性、发展性的格物致知,是“育智”与“育德”的有机融合。有效教学的基本品质是,在民主与平等、自由而融洽、优雅而有效、互动而轻松的教与学过程中,让教师享受到工作的幸福,获得专业的发展;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获得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提升。

生物学作为六大自然科学之一,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科学教育的核心是提升科学素养,生物学教育的核心就是提升生物学素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高中生物学的基本教学思想是注重生命观念教育,提升认知能力;重视问题情境和实践体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关注生产生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核心素养导向的生物学教学的基本方略是:

1.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两条腿”走路;

2.教学模式,问题驱动下的高中生物学探究性教学;

3.学习策略,基于“假说演绎法”的“三阶段五环节”学习方法。

上述这些,是本人在认真学习、研究“核心素养”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钩沉磨洗自己39 年的教育历程,审视、扬弃自己39 年的教学实践,提炼、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所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基本观点。尽管有些生涩、幼稚或空洞、抽象,甚至可能存在偏颇或纰漏,仍需进一步去研究、去充实、去完善,但基本上反映了本人的教育认知——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理解和教学主张。

这本书在内容上,是本人对“核心素养”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反映,也是本人上述教育认知的具体体现,包括“理论篇”和“实践篇”两部分,“理论篇”主要是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理解和解读,是对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及生物学评价体系的理性认知;“实践篇”主要是对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和学生教育工作的梳理及案例分析。在写作意图上,旨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凝练教育教学思想,正本清源,回归教育本真,实现科学育人。

这本书即将付梓,本人清晰地知道,自己只是一名中学生物学教师,理论水平、知识、能力、视角、界域都十分有限,书中难免会有疏漏和缺陷。在此,本人将本着文责自负的态度去接受自己的幼稚和不足,本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接受同仁们的批评与指正。

目前,本人还有2 年时间退休,但本人仍将利用有效时间进一步加强学习、研究,不断追寻一个教育行者的理想。本人坚信:人生有起点,教育无止境!一个人只要追随理想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能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

石志学

2012年8月于甘肃天水一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