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宏观经济分析:书籍《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分析:书籍《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主要内容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会随着宏观经济运行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水平和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动而变动。③宏观调控下的GDP 减速增长。如果调控目标得以顺利实现,GDP 仍以适当的速度增长而未导致GDP 的负增长或低增长,说明宏观调控措施十分有效,经济矛盾逐步得以缓解,并为进一步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宏观经济分析:书籍《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主要内容

证券投资宏观经济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

(一)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1.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的经济效益会随着宏观经济运行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水平和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动而变动。如果宏观经济运行趋好,企业总体盈利水平提高,证券市场的市值自然上涨;如果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紧缩银根,企业的投资和经营会受到影响,盈利下降,证券市场市值就可能缩水。

(2)居民收入水平。在经济周期处于上升阶段或在提高居民收入政策的作用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消费需求,从而提高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会直接促进证券市场投资需求。

(3)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也就是投资者的信心,是宏观经济影响证券市场走势的重要途径。当宏观经济趋好时,投资者预期公司效益和自身的收入水平会上升,证券市场自然人气旺盛,从而推动市场平均价格走高;反之,则会令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信心下降。

(4)资金成本。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如采取调整利率水平、实施消费信贷政策、征收利息税等政策,居民、单位的资金持有成本将随之变化。如利率水平的降低和征收利息税的政策,将会促使部分资金由银行储蓄变为投资,从而影响证券市场的走向。

2.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波动的关系

(1)国内生产总值变动。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经济成就的根本反映。在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与该国产业结构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股票平均价格的变动与GDP 的变化趋势是相吻合的。但不能简单地认为GDP 增长,证券市场就必将伴之以上升的走势,实际走势有时恰恰相反。我们必须将GDP 与经济形势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①持续、稳定、高速的GDP 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协调增长,经济结构逐步合理,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这时证券市场由于上市公司利润持续上升,股息不断增长,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改善,产销两旺,从而公司的股票和债券全面得到升值,促使价格上扬。

②高通货膨胀下的GDP 增长。当经济处于严重失衡下的高速增长状态时,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这将表现为高的通货膨胀率。这是经济形势恶化的征兆,如不采取调控措施,必将导致未来的滞胀(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这时经济中的各种矛盾会突出地表现出来,企业经营将面临困境,居民实际收入也将降低,因而失衡的经济增长必将导致证券市场行情下跌。

宏观调控下的GDP 减速增长。当GDP 呈失衡的高速增长时,政府可能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样必然减缓GDP 的增长速度。如果调控目标得以顺利实现,GDP 仍以适当的速度增长而未导致GDP 的负增长或低增长,说明宏观调控措施十分有效,经济矛盾逐步得以缓解,并为进一步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时证券市场将反映这种好的形势而呈平稳渐升的态势。

④转折性的GDP 变动。如果GDP 一段时期以来呈负增长,那么当负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并呈现向正增长转变的趋势时,表明恶化的经济环境逐步得到改善,证券市场走势也将由下跌转为上升。当GDP 由低速增长转向高速增长时,表明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来临,证券市场将伴之以快速上涨之势。

证券市场一般会提前对GDP 的变动做出反应,即证券市场是反映预期的GDP 变动;而GDP 的实际变动公布时,证券市场只反映实际变动与预期变动的差别,因而分析GDP 变动时必须着眼于未来。

(2)经济周期变动。经济周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表现为扩张和收缩的交替出现。既然股价反映的是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则其表现必定领先于经济的实际表现(除非预期出现偏差,经济形势本身才对股价产生纠错反应)。当经济形势逐渐被更多的投资者认识,供求趋于平衡直至供大于求时,股价便开始下跌。当经济形势的发展按照人们的预期走向衰退时,与上述相反的情况便会发生。这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①经济总是处在周期性运动中。股价伴随经济周期相应波动,但股价的波动超前于经济运动,股价波动是永恒的。

②收集有关宏观经济资料和政策信息,随时注意经济发展动向。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周期的何种阶段,对未来做出正确判断。

③把握经济周期,认清经济形势。不要被股价的小涨、小跌迷惑而追逐小利或回避小失,这一点对中长期投资者尤为重要。

(3)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特别是个股的影响,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完全可能产生反方向影响,所以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对这些影响进行分析和比较,必须从该时期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程度入手,配合当时的经济结构和形势、政府可能采取的干预措施等方面分析。以下是分析的几个一般性原则。

①温和的、稳定的通货膨胀对股价的影响较小。通货膨胀提高了债券的必要收益率,从而引起债券价格下跌。

②如果通货膨胀在一定的可容忍范围内持续,而经济处于景气(扩张)阶段,产量和就业都持续增长,那么股价也将持续上升。

③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很危险的,经济将被严重扭曲,货币加速贬值,这时人们会囤积商品、购买房屋等进行保值。这可能从两个方面影响证券价格。一是资金流出证券市场,引起股价和债券价格下跌。二是经济扭曲和失去效率,企业筹集不到必需的生产资金;同时,原材料、劳务成本等价格飞涨,使企业经营严重受挫,盈利水平下降,甚至倒闭。

④政府往往不会长期容忍通货膨胀存在,因而必然会使用某些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来抑制通货膨胀,这些政策必然对经济运行造成影响。

⑤通货膨胀对企业的微观影响表现为:通货膨胀之初,税收效应、负债效应、存货效应和波纹效应等都有可能刺激股价上涨;但长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必然恶化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股价将受大环境影响而下跌。

⑥通货膨胀不仅产生经济影响,还可能产生社会影响,并影响投资者的心理和预期,从而对股价产生影响。

⑦通货膨胀使各种商品价格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也使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证券投资的风险。

(4)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通货紧缩将与通货膨胀一样不利于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甚至被认为是导致经济衰退的“杀手”。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通货紧缩持续下去,使消费者对物价的预期值下降,而更多地推迟购买。对投资者来说,通货紧缩将使投资产出的产品未来价格低于当前预期,这会促使投资者更加谨慎,或推迟原有投资计划。消费和投资的下降减少了总需求,使物价继续下降,从而步入恶性循环。从利率角度分析,通货紧缩形成了利率下调的稳定预期,由于真实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下调名义利率降低了社会的投资预期收益率,导致有效需求和投资支出进一步减少,工资降低,失业增多,企业的效益下滑,居民收入减少,引致物价更大幅度的下降。可见,通货紧缩带来的经济负增长,使股票、债券及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大幅下降,银行资产状况严重恶化。而经济危机与金融萧条的出现反过来又大大影响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走势的信心。

(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一系列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重,是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

(1)财政政策的手段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等。这些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协调使用。

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其收支的规模和收支平衡状态可以对社会供求的总量平衡产生影响。在一定时期,当其他社会需求总量不变时,财政赤字具有扩张社会总需求的功能,财政采用结余政策和压缩财政支出具有缩小社会总需求的功能。国家预算的支出方向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财政投资主要运用于能源交通及重要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资的多少和投资方向直接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因而具有造就未来经济结构框架的功能,也有矫正当期结构失衡状态的功能。

②税收。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它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又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税制的设置可以调节和制约企业间的税负水平。税收还可以根据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同对象设置税种或在同一税种中实行差别税率,以控制需求数量和调节供求结构。进口关税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对于国际收支平衡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

③国债。国债是国家按照有偿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也是实现政府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债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和产业结构,用于农业、能源、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的薄弱部门和瓶颈产业的发展,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政府还可以通过发行国债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量。另外,国债的发行对证券市场资金的流向也有较大影响。如果一段时间内,国债发行量较大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将会分流证券市场的资金。

④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我国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房租补贴、职工生活补贴和外贸补贴等。

⑤财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是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国家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资金管理权限和财力划分的一种根本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财力分配。

⑥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财政将集中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按一定的标准拨付给地方财政的一项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纵向不平衡,调整地区间财力横向不平衡。

财政预算政策、税收政策除了通过预算安排、课税轻重影响财政收支,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景气外,更重要的是对某些行业、某些企业带来不同的影响。如果财政预算对能源、交通等行业在支出安排上有所侧重,将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同样,如果国家对某些行业、某些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诸如减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措施,那么这些行业及其企业就会处于有利的经营环境,其税后利润增加,该行业及其企业的股票价格也会随之上扬。另外,证券投资收入所得税的征收情况也对证券市场具有直接影响。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为了加快发展证券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免征证券交易所得税,将加速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2)财政政策的种类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时,政府财政除保证各种行政与国防开支外,并不从事大规模的投资。而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积极投资于能源、交通、住宅等建设,从而刺激相关产业(如水泥、钢材、机械等行业)的发展。如果政府以发行公债方式增加投资的话,对经济景气的影响就更为深远。总的来说,紧缩性财政政策将使过热的经济受到控制,证券市场也将走弱,因为这预示着未来经济将减速增长或走向衰退;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刺激经济发展,证券市场则将走强,因为这预示着未来经济将加速增长或进入繁荣阶段。具体而言,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①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其经济效应是:增加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以刺激经济主体的投资需求,从而扩大社会供给,进而增加人们的收入,并同时增加他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支出。

②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其经济效应是: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投资,扩大就业。居民在经济复苏中增加了收入,企业的利润也增加了,将使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上升。但过度使用此项政策,财政收支出现巨额赤字,虽然进一步扩大了需求,却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因素,通货膨胀加剧,物价上涨,反而造成股价下跌。

③减少国债发行(或回购部分短期国债)。国债是证券市场上重要的交易券种,国债发行规模的缩减使市场供给量减少,从而对证券市场原有的供求平衡发生影响,导致更多的资金转向股票,推动证券市场上扬。

④增加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往往使财政支出扩大。其经济效应是扩大社会总需求和刺激供给增加,从而使整个证券市场的总体水平趋于上涨。

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与上述情况相反。(www.xing528.com)

(3)分析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应注意的问题。正确地运用财政政策为证券投资决策服务,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①关注有关的统计资料信息,认清经济形势。

②从各种媒介中了解经济界人士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关心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日常讲话,分析其经济观点、主张,从而预见政府可能采取的经济措施和采取措施的时机。

③分析过去类似形势下的政府行为及其经济影响,据此预期政策倾向和相应的经济影响。

④关注年度财政预算,从而把握财政收支总量的变化趋势,更重要的是对财政收支结构及其重点进行分析,以便了解政府的财政投资重点和倾斜政策。

⑤在预见和分析财政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相应政策对经济形势的综合影响(比如通货膨胀、利率等),结合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进行投资选择。

2.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及其作用。所谓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全方位的调控,其调控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当总需求膨胀导致供求失衡时,可通过控制货币量达到对总需求的抑制;当总需求不足时,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社会总需求,使经济继续发展。同时,货币供给的增加有利于贷款利率的降低,可减少投资成本,刺激投资增长和生产扩大,增加社会总供给;反之,货币供给的减少将促使贷款利率上升,抑制社会总供给的增加。

②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③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调节,能够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低利率鼓励消费,高利率则有利于吸收储蓄。

④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依赖于一定的市场条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投资成本和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储蓄转化的比重,并通过金融市场有效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选择性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市场货币流通量便会相应减少。所以,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反之,则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②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所做的政策规定。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资格条件。再贴现率主要着眼于短期政策效应。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调整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社会的信用量,从而调整货币供给总量。在传导机制上,若商业银行需要以较高的代价才能获得中央银行的贷款,便会提高对客户的贴现率或提高放款利率,其结果就会使信用量收缩,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相反。

③公开市场业务。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④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具体手段包括:规定利率限额与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直接干预等。

⑤间接信用指导。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3)货币政策的运作。货币政策的运作主要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客观经济形势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使之达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并以此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行。通常,将货币政策的运作分为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①紧的货币政策。紧的货币政策的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②松的货币政策。松的货币政策的主要政策手段是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如果市场产品销售不畅,经济运转困难,资金短缺,设备闲置,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则会采取扩大货币供应的办法增加总需求。

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总需求不足,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在经济扩张时,总需求过大,采取紧的货币政策。但这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政府还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对松紧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必须根据政策工具本身的利弊及实施条件和效果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

(4)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①利率。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的高低,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原因有三个。第一,利率是计算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当利率上升时,同一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下降,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反之,则股价上升。第二,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公司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负担,增加公司盈利,股票价格也将随之上升;反之,利率上升,股票价格下跌。第三,利率降低,部分投资者将把储蓄投资转成股票投资,需求增加,促成股价上升;反之,若利率上升,一部分资金将会从证券市场转向银行存款,致使股价下降。

②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增加。这会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促使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又推动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股票价格将下跌。

③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就等于冻结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应着数额庞大的存款总量,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减少,证券市场价格便趋于下跌。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对再贴现资格加以严格审查,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利率上升,社会信用收缩,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减少,使证券市场行情走势趋软。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再贴现率,通常会使证券市场行情上扬。

④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我国对不同行业和区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一般说来,该项政策会对证券市场整体走势产生影响,而且会因为板块效应对证券市场产生结构性影响。当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降低贷款限额、压缩信贷规模时,从紧的货币政策使证券市场行情呈下跌走势,但如果在从紧的货币政策前提下,实行总量控制,通过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区别对待,紧中有松,那么一些优先发展的产业,国家支柱产业,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及优先重点发展地区的证券价格则可能不受影响,甚至逆势而上。

3.汇率

汇率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1)汇率制度。通常来讲,汇率制度主要有四种: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目标区间管理和固定汇率制度。

①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央行不对外汇市场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市场参与者根据物价水平变化、利差、经济增长和其他相关的变量决定买卖外汇。

②汇率大幅度波动可能会危害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因此,绝大部分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会采取措施避免汇率大幅度波动,这样的汇率制度即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央行干预是避免汇率大幅度波动的手段,主要有三种干预措施。一是,一些中央银行的干预目标是平滑日常的波动,它们偶尔进入市场,但不会尝试干预货币的基本趋势;二是,另一种更加积极的干预是逆经济风向而行,阻止那些由于暂时性的事件引起的外汇市场上突然的短期或中期波动,然而,这种干预意在推延而非抵抗货币的基本趋势;三是,最后一种干预是指央行通过对市场的干预,使汇率变化不超出官方非公开的汇价上下限。

③目标区间管理是减少汇率波动的另一种汇率制度。在目标区间汇率制度下,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将调整其货币政策,让汇率保持在一个以中心汇率为基准上下浮动的区间内。目标区间管理降低了由汇率波动造成的不稳定性,而且,如果这种管理是可信的,汇率在没有央行干预时也会保持在区间内。可信性就是中央银行在面临偏离目标区间的威胁时,维护汇率的意愿和能力。

④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将汇率维持在某一个目标水平。事实上,固定汇率制度相当于浮动区间很小的目标区间汇率制度。一旦这个国家的汇率偏离固定水平超过既定的百分比,央行将进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2)汇率变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讲,一国的经济越开放,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越高,证券市场受汇率的影响越大。

一般而言,以外币为基准,汇率上升,本币贬值,本国产品竞争力强,出口型企业将增加收益,因而企业的股票和债券价格将上涨;相反,依赖于进口的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受损,股票和债券的价格将下跌。同时,汇率上升,本币贬值,将导致资本流出本国,资本的流失将使本国证券市场需求减少,从而导致市场价格下跌。

另外,汇率上升时,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提高,进而带动国内物价水平上涨,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需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具体企业以及政策行为进行分析。为维持汇率稳定,政府可能动用外汇储备,抛售外汇,从而减少本币的供应量,使证券市场价格下跌,直到汇率回落恢复均衡,反面效应可能使证券价格回升。如果政府利用债市与汇市联动操作达到既控制汇率的升势,又不减少货币供应量,即在抛售外汇的同时回购国债,则将使国债市场价格上扬。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国家为实现宏观调控总目标和总任务,针对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差距在分配方面制定的原则和方针。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比,收入政策具有更高一层次的调节功能,它制约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而且收入政策最终也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收入政策目标包括收入总量目标和收入结构目标。收入总量目标着眼于近期的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着重处理积累和消费、人们近期生活水平改善和国家长远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收入结构目标则着眼于处理各种收入的比例,以解决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收入差距等问题。

收入总量调控政策主要通过财政、货币机制来实施,还可以通过行政干预和法律调整等机制来实施。财政机制通过预算控制、税收控制、补贴调控和国债调控等手段贯彻收入政策。货币机制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调控货币流通量、调控信贷方向和数量、调控利息率等贯彻收入政策。因而收入总量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传导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

5.产业政策

国家在实施产业政策时,对于需要重点支持的产业,往往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给予重点扶持。受国家产业政策倾斜的产业,将会有长足的进步,这些企业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其股票价格将会走长期上升通道。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则相反,在长时期内其股价上涨会遇到巨大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